2010年全臺學生文學獎
“全臺學生文學獎”是由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資助指導,《明道文藝社》主辦,臺中國立圖書館、環隆電氣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又增加了拓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辦的一項面對全臺大、中學校學生的作文競賽,從1982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至2010年5月已舉辦了二十八屆。參賽對象為全臺的大學(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專科、高中(包括中專)學生,2010年又增加了初中生,分為“大專”、“高中”、“國中”(即初中——編者)三大組,作文體裁“大專”組為小說、散文、新詩三類;“高中”組和“國中”(即初中—編者)組則為散文、新詩兩類。參賽作品經過各類、各體裁的評審組初審、復審和決審三個程序,最后定下名次,分為第一、二、三名和佳作、優選五個等級,發給獎狀和獎金。獎金因三類學生和各種體裁而異,如大專組的“小說獎”第一、二、三名和佳作獎、優選獎的獎金分別是8、6、4、1.5、1.5萬元,“新詩獎”則分別為2、1.5、0.7、0.7萬元。大專組的“散文獎”第一、二、三名和佳作獎的獎金分別是4、3、2、1萬元,高中組的“散文獎”第一、二、三名和佳作獎的獎金則是3、2、、1.5、0.7萬元,國中組的“小說獎”第一、二、三名和佳作獎的獎金分別是1.2、0.8、0.6、0.4萬元。
各類別、各種體裁的評審委員皆由臺灣的一些著名作家、學者和老師擔任。如今年大專新詩組的決審組三位成員:
余光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曾任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為中山大學講座教授,也是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在兩岸三地出版創作和評論集七十多種。
向明:榮譽文學博士,曾任藍星詩刊主編,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國際詩人筆會主席團成員。著有詩集《雨天書》、《陽光顆粒》、《生態靜觀》,散文集《甜咸酸梅》和詩話集《詩往詩來》、《我為詩狂》等。
黃維樑: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一級榮譽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曾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臺灣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香港作家協會主席。現為臺灣佛光大學教授,中西詩學和中國現代文學專家,著有《中國詩學縱橫論》、《怎樣讀新詩》、《香港文學初探》、《古詩今讀》等專著。
大專小說組的決審組三位成員:
廖輝英: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專業作家,電視臺節目人,著有《今夜微雨》、《油蔴菜籽》、《不歸路》、《相逢一笑宮前町》、《先說愛的人,怎么可以先放手》等作品六十多部,多次獲獎。亦有多部作品被拍成電影、電視,并獲金馬獎改編作品獎。
林黛嫚:世新大學碩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組主任,現任全球華人文藝協會理事長,曾獲全臺學生文學獎,中山文藝獎等獎項。著有小說《也是閑愁》、《閑愛孤云》、《閑人免愛》、《今世精靈》、《平安》等,散文集《本城女子》、《時光迷宮》等。
蔡素芬: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自由時報》影藝中心副主任兼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曾多次獲校園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國文藝學會文藝獎章等獎項。著有《鹽田兒女》、《橄欖樹》、《臺北車站》、《姐妹書》、《燭光盛宴》等。
大專散文組的決審組三位成員:
廖玉蕙:東吳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曾獲中國文藝學會文藝獎章、中文文藝創作獎、中興文藝獎章及吳魯芹文學獎。著有《純真遺落》、《不信溫柔喚不回》、《嫵媚》、《文學盛宴》、《大食人間煙火》等散文集十余部,作品被選入臺灣高中語文課本。
焦桐:戲劇編導、長期從事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華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出版詩集《焦桐》、《咆哮都市》、《青春標本》、《完全壯陽食譜》;散文集《暴食江湖》、《臺灣味道》、《在世界的邊緣》、《我的房事》等二十多種。
張曼娟:東吳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紫石作坊總策劃,張曼娟小學堂創辦人。曾獲全臺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獎、中興文藝獎章等獎項。著有《海水正藍》、《緣起不滅》、《喜歡》、《黃魚聽雷》、《天一亮,就出發》、《那些美好時光》等小說、散文集四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