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列出的課程表
孔子的課程表
如今,拿來一張今天孩子的課程表,你會看到上面列著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體育……諸多課程。
那么,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授課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細分的課程表呢?
六藝是基礎
在孔子開課授業之前,中國的傳統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周禮·保氏》
當時,接受教育的對象首先是國子。國子,是指周王室以及公卿大夫的子弟。在周朝的官學中,熟練掌握“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是那些國子們必須要完成,且最基本的學業。
對于貴族子弟而言,他們是國家未來的統治階層或是軍事骨干。作為基礎教育,他們首先要識字,能寫作文章;要懂點兒數學,掌握簡單的計算。
而后循序漸進,再學習祭祀、喪葬、宴會、軍事以及外交事務的禮樂,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以約束自己的外表和行為。
當然,還要掌握射箭和駕車兩種軍事技能,以擁有健康的體魄應對可能出現的征戰。
這些課程的安排,即便用今天的視角來看也是包含了德智體美方面,雖然在技藝性方面更側重一些,也已算是相當全面。
公元前529年,23歲的孔子設教于闕里,開始收徒授學。他在以前六藝的基礎上,以詩、書、禮、樂為具體科目進行教學。
相較之前的六藝,孔子教授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更側重理論知識性,闡述也更理性。比如,之前六藝中的禮樂鬼神色彩較重,內容比較簡單,且帶有表演性質??鬃又v授禮樂更多是想借此強調與之相關的道理,并對禮樂的社會政治功能進行探討。
后來,孔子又增加了《春秋》和《周易》。于是,《易》、《書》、《詩》、《禮》、《樂》、《春秋》,沿襲“六藝”之稱,成為孔子授課的內容。
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史記·滑稽列傳》
無類?有類?
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
其實,周朝的精英教育并非完全只限于極少數的公卿子弟,還有一批被稱為“萬民”的人,可以在鄉校學習六藝。
不過,這個“萬民”可不能用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哦。
就像我們在戶籍管理上,有城市和農村之分一樣。在管理人口方面,西周采取的是“國野”制度。也就是說,根據居住地的不同,將百姓分為居住在城市的人(“國人”)和居住在鄉村的人(“野人”)。按照從事的行業,大致將國人分為四大種:士、農、工、商。國再以此向下細分為鄉。
以上四種職業中,只有士的子弟可以接受六藝的教育。按當時規定,職業世代相襲,不得改變。
如此一來,在整個社會人口的基數下,接受教育的人就沒那么多了,只占到所有人口的大約25%,其他的人則可能世代都是愚民。
后來,隨著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開始,固有的制度逐漸被破壞。國家陷入動蕩和混亂。以往的六藝教育也變得不再適合當時的社會情況。
在這種契機下,孔子希望通過傳播自己對上古文獻經典的解讀,教化民眾,以此幫助國家恢復秩序和安定。
既然是教化,教人如何做人,也就不必再分年齡、男女、職業或是種族,甚至“不專為傳授知識,更不專為訓練職業”了。
教化的對象無類,教授的內容呢?是“無類”?還是“有類”?
孔子古稀之年的感嘆
公元前489年的一天,陳蔡兩國邊境。
陳蔡兩國的阻撓下,孔子和他的學生一行人被困在荒無人煙的野外已經好幾天了。
本來只是一次簡單的旅程,去接受楚王的聘書?,F在似乎變成了一場遙遙無期的等待。隨身攜帶的糧食和水都已經耗盡,不少弟子已經生病,站不起來了。
(孔子當年受困時撫琴吟誦詩歌之地)
這一年,孔子63歲。當時,陪在孔子身邊的有子路、子貢、顏淵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不過,短短幾年后,子路、子貢等先后離開了他,顏回也去世了。
年近古稀之時,孔子回憶起往事,想起才華出眾的那些學生,不禁發出了“皆不及門也”的感嘆。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論語·先進》
從對學生的評價來看,孔子在課程的設置上還是有所分類。宰我、子貢能言善辯,善于使命,所以言語應相當于今天的外交政治。子游被譽為“南方夫子”;子夏則被孔子叮囑要做儒門中的君子??梢姡膶W應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
孔子一生都在努力推行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希望實現以德治國的理想。所以,他把對學生個人的德行教育放在首位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