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一世界
清朝咸豐年間,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個人中了進士,以翰林編修進入南書房任職,所做的工作類似于今天的書目編輯。
一天,咸豐皇帝問他:“你閑暇時用什么消磨時間呀?”這人回答道:“我閑暇的時候讀《漢書》。”
古代的帝王皇子們可不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每天無所事事,擺弄風月消遣。他們一天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學習,凌晨便要起來練武功,之后到書房讀書習字,還要學習各國語言等。有時候為了學習儒家典籍,要誦讀百遍以至理解其中的內涵。
恰巧咸豐皇帝當時也在讀《漢書》,正讀到《匡衡傳》,聽到了他的回答很是高興,便談起書中說詩解頤的內容,哪曾想到這個人原來并沒有讀《漢書》,一時間驚慌失措,答不出來皇帝的問題。咸豐皇帝頓時非常生氣,當即命令他回到原籍讀三年《漢書》再來復職。
這人回到家鄉以后,在日出日落的鄉間悠閑地生活了三年,又回京復職。不久他又被咸豐皇帝召見,他估摸著皇帝日理萬機,或許早把自己以前的事情忘在腦后了。哪知這個咸豐皇帝記憶力超強,想起了上次奉旨讀書的事情,便對他說:“你不是上次回鄉讀《漢書》的那個編修嗎?”他不禁驚恐萬狀,戰戰兢兢地承認了。
“那么黨錮案所涉及的人物你能全說出來嗎?”咸豐皇帝緊接著問道。那人聽后不知所措,硬著頭皮答道:“臣在家里讀的是《漢書》,黨錮之禍發生在東漢,記錄在《后漢書》里,我還沒來得及讀。”結果可想而知,他又像上次那樣奉命回家讀《漢書》去了。
俗話說事不過三。這次他終于在家發奮讀書,通讀了前后《漢書》,并且從中學習到治理天下之道。這個人就是馮桂芬,林則徐的門生,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最早表達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
今天,肯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即便身邊有經常在朋友圈曬一曬自己讀的書,聲稱自己讀了不少書的朋友,多半也只是知道些書名或者是蜻蜓點水般地翻看了幾頁而已。倘若真要與之交流書本的具體內容,恐怕就像讀《漢書》那樣直接露餡了。
或是為了炫耀,或許是為了包裝自己,或是每次別人談及讀書時,唯恐自己丟了面子,才裝作讀了很多書。但是孔子他老人家早就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讀書理應是為了豐富自己的學識而讀,為了加厚靈魂的深度而讀。只有不急功近利的潛下心來去讀、去感悟,才能在一片書頁中看到一個世界。
【國學時代,時代國學】
GuoxueTimes
Sheer
Reading Pl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