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華

朱文華

筆名:伍文
生年:1949年3月3日
籍貫:浙江鄞縣
職務:復旦大學中文系總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長:中國現當代文學


  朱文華,男,漢族,1949年3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鄞縣。1973年7月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曾赴安徽阜陽農村插隊務農,后任教于復旦大學,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1976年9月,開始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筆名伍文,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總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所長。著有《胡適評傳》、《魯迅胡適郭沫若連環比較評傳》、《鄭振鐸評傳》(合作)、《傳記通論》、《終身的反對派——陳獨秀評傳》、《風騷余韻論——中國現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上海現代文學史》(合作),《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運動三大思想家散論》,主編《新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合作)、《新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合作)、《臺灣雜文精品鑒賞》(合作)等。《胡適評傳》獲1990年全國計劃單列市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鄭振鐸評傳》(合作)獲1993年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傳記通論》獲1995年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中青年獎。《上海現代文學史》(合作)獲2000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一、科研工作

  1. 1976年9月,開始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
  2. 1990—1992年,獨自承擔復旦大學青年科研項目:傳記研究,已結題
  3. 1994—1996年,獨自承擔復旦大學-美國基督教基金項目:五四以來的舊體詩研究,已結題
  4. 1995—1998年,獨自承擔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五四前二十年中國文學潮流,已結題
  5. 1998至今 獨自承擔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近代新文體研究

二、教學工作

  1. 1980年9月至今,主講本科生課程,計有:魯迅研究史、中國現代文學史專題、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專題、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現代臺港文學史、傳記文學概論
  2. 1993年9月至今 主講碩士研究生課程,計有:中國近現代文學史資料概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中國近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魯迅研究、胡適研究、梁啟超研究
  3. 2000年7月,開始招收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三、學術著述

(一)專著(含教材)

  1. 《胡適評傳》,重慶出版社,1988年12月
  2. 《魯迅胡適郭沫若連環比較評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10月
  3. 《鄭振鐸評傳》(合作),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2月
  4. 《傳記通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
  5. 《終身的反對派——陳獨秀評傳》,青島出版社,1997年5月
  6. 《風騷余韻論-中國現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7. 《上海現代文學史》(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8. 《“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二)編著

  1. 《臺港雜文精品鑒賞》(合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2. 《嘗試與反省-胡適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3. 《新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合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4. 《新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合作),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三)論文

  1. 試論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種的作用與地位,《復旦學報》1979年第3期
  2. 魯迅與人道主義思想,收入《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論文集》,1981年
  3. 無名氏唐詩初論,《人文雜志》1982年第4期
  4. 新探索的深淺得失及其他——評彭定安新著《魯迅評傳》,《學習與探索》1983年第3期
  5. 通俗文學縱橫談,《文匯報》1983年8月30日
  6. 關于毛澤東與魯迅思想聯系的幾點考察,《求索》1983年第6期
  7. 論魯迅文藝思想體系的構成特點,《學習與探索》1984年第4期
  8. 關于“改革文學”的幾點思考,《學習與探索》1985年第3期
  9. 略論魯迅研究種的庸俗社會學傾向,《復旦學報》1985年第4期
  10. 簡論胡適與易卜生,《社會科學》1985年第10期
  11. “文藝活動體系”的考察,《學術月刊》1986年第3期
  12. 改革文學中知識分子形象塑造的幾個問題,《文藝評論》1986年第1期
  13.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作家,《學習與探索》1987年第1期
  14. 蘇曼殊,收入《十大文學畸人》,1989年
  15. 評胡適“整理國故”的理論和實踐,《江淮論壇》1989年第4期
  16. 試析孫中山的領袖意識,《黨校論壇》1989年第8期
  17. 論傳記作品的本質屬性,《江蘇社會科學》1990年第6期
  18. 臺灣近代愛國志士丘逢甲傳略,收入《中國語言文學的現代思考》,1991年
  19. 社會政治革命家文化心態的折射——讀《孫中山全集》,收入《遁世與救世》,1991年
  20. 胡適與近代中國傳記史學,《江淮論壇》1992年第2期
  21. 論葉圣陶建國前的散文創作,《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22. 試論近代中國的“民族反省”思潮,《復旦學報》1993年第3期
  23. “民族文化反省”與中國文學的變革》,《上海文化》1993年第1期
  24. “五四”前二十年中國文學潮流的基本性質,《江淮論壇》1993年第5期
  25. 胡適“文學革命”論的文化意義,收入《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轉型》,香港,1994年
  26. 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思想特點,《學術月刊》1994年第3期
  27. 重視“口述歷史”,《光明日報》1994年3月28日
  28. 中國傳統文學綜論三題,《河北學刊》1994年第2期
  29. 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文學的萌芽,《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30. 簡論晚清”新文體”散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31. 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曲折發展,《中西學術》第二輯,1995年
  32. 也來重新審視陳獨秀與杜亞泉的論爭,《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33. 梁啟超研究的新成果——簡評耿云志、崔志海著《梁啟超》,《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
  34. 1924年圍繞泰戈爾訪華的文化論戰,《上海文化》1996年第3期
  35. 孫子思想的探索,馬來西亞《資料與研究》第25期,1997年
  36. 鄭振鐸對”五四”新文學的理論貢獻,《文學評論》年1998年第6期
  37. 失蹤少女回家之后——對澳門文學前景的展望,《香港文學》第176期,1999年
  38. 臺北的“文化經濟現象”,《滬港經濟》1999年第2期
  39. 再造文明的必由之路,《海上論叢》第三輯,2000年
  40. 關于晚清“新文體”的“惡評”問題及其他,《江淮論壇》2001年第4期
  41. 我的幾個基本觀點,《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42. 文體問題新探,《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43. 關于魯迅譏評“胡適之法”的幾個問題,《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12期
  44. 關于文學史觀念的幾個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45. 從方法論角度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演進,《華文文學》2002年第6期
  46. 梁啟超的傳記作品及其理論的文史意義,《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47. 晚清各體文學的走向和中國文學的古今演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48. 傳記文學作品的史學性質與文學手法的度,《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3期
  49. 《秋水斜陽芳菲度——中國現代女作家傳記研究》序,《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50. 從《鏡花緣的引論》等文看胡適的婦女觀,《晉陽學刊》2007年第4期
  51. ?“五四”新文化運動“偏激”說駁議,《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午色综合夜啪|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热の无码热の有码热の综合| 伊人色综合久久大香|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国产成人综合一区精品|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来来去|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色综合俺也去|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色|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成人|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综合色天天桴色| 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 色老头综合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亚洲综合网美国十次|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 综合欧美五月丁香五月|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久久香蕉综合色一综合色88|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午夜激情影院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