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二十二):劉禹錫、歐陽修
猶子蔚適越戒 劉禹錫
【原文】
猶子蔚晨跪于席端曰:(1)“臣幼承叔父訓,(2)始句萌至于扶疏。(3)前日不自意,有司以名汙賢能書(4);又不自意,被丞相府召為從事(5)。重兢累聱,懼貽叔父羞(6)。今當行,乞辭以為戒。”(7)余曰:“若知彝器乎!(8)始乎礱斵,因入規矩,刳中廉外,枵然而有容者,(9)理膩質堅,然后加密石焉。(10)風戾日唏,不剖不聱。(11)然后青黃之,鳥獸之,飾乎瑤金,貴在清廟。(12)其用也冪以養潔,其藏也櫝以養光。(13)茍措非其所,一有毫發之傷,儡然與破甑為伍矣。(14)汝之始成人,猶器之作樸:(15)是宜力學習礱斫(15)親賢為青黃,睦僚友為瑤金,忠所奉為清廟,盡敬以為冪,慎微以為櫝,去怠以護傷,在勤而行之耳。(16)設有人思披重霄而挹顥氣,病無階而升。(17)有力者揭層梯而倚泰山,然而一舉足而一高,非獨揭梯者所能也。(18)凡天位未嘗曠,故世多貴人,唯天爵并者乃可偉耳。(19)夫偉人之一顧,踰乎華章,而一非亦慘乎黥刖。行矣,慎諸!吾見垂天之云在爾肩腋間矣。(20)
昔吾友柳儀曹嘗謂吾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也。(21)遲汝到丞相府,居一二日,袖吾文入謁以取質焉。(22)丞相,我友也。(23)汝事所從如事諸父,借有不如意,推起敬之心以奉焉,無忽!(24)
【注釋】
(1)猶子蔚晨跪于席端曰:侄兒劉蔚早晨跪在坐席的邊上說。猶子:如同兒子,指侄子或侄女。語出《禮記·檀弓上》:“兄弟之子,猶子也”;蔚:侄子劉蔚,堂兄劉申錫之子;席:坐席,唐以前鋪在地上,供坐或跪用。
(2)臣幼承叔父訓:我從小就承蒙叔父的教訓。臣:古時的奴隸,男曰“臣”,女曰“妾”,后泛指奴仆。李賀“臣妾意態間”(《贈陳商》)后來帝王手下的官員亦稱“臣”。劉蔚在此亦是謙稱。按: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永貞革新失敗,八司馬之一的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陪同前往貶所的除了老母、懷有身孕的妻子外,另外兩人就是堂兄劉申錫及其侄子劉蔚。所以劉蔚說“臣幼承叔父訓”。
(3)始句萌至于扶疏:比喻從開始讀書學習到知識豐富。句萌:草木初生的嫩芽。拳曲者稱為“句”,有芒而直者稱為“萌”。語本《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鄭玄注:“句,屈生者;芒而直曰萌”;扶疏:樹木枝葉茂盛的樣子。
(4)前日不自意,有司以名汙賢能書:前不久,想不到有關部門的官員,將我列入向上舉薦的賢能名單。按:古代官員皆有向上級部門舉薦賢能人員的責任。不自意:想不到;有司:有關部門的官員;汙:玷污,這里是謙辭,即官員將劉蔚列為賢能,舉薦名單;書:推薦書。
(5)又不自意,被丞相府召為從事:更想不到,又被丞相府招為幕僚。按:這里的丞相即元稹。穆宗長慶元年(821)元稹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但居相位僅三個月,就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據吳偉斌《元稹年譜》元稹來到浙東以后,劉禹錫就讓自己的侄子劉蔚前來作元稹的幕僚,即劉蔚說的“被丞相府召為從事”。從事:漢代刺史的屬吏,分為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等,主要職責是主管文書、察舉非法。后來作為幕僚的別稱。
(6)重兢累聱,懼貽叔父羞:(如此三番的抬舉)讓我一次次戰栗、恐懼,一次次不敢接受,怕給叔父帶來羞恥。兢:戰栗;恐懼;聱(áo)不聽取他人的意見。
(7)今當行,乞辭以為戒:現在要動身了,臨行前請再給我一些訓誡。
(8)余曰:若知彝器乎彝器:我說:“你知道鐘、鼎等禮器嗎?”彝器:也名“尊彝”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如鐘、鼎、樽、罍之類。
(9)始乎礱斵,因入規矩,刳中廉外,枵然而有容者:(要制作彝器),先將器材磨制和砍削,然后按照規定的尺寸,將中間挖空,外面做得端方有品位。內里空虛而能容物。礱斵(lóngzhuó).磨制和砍削;規矩:圓規和矩尺,木工用具。刳(ku)用刀具挖空。蘇洵:“刳中作酒杯”;廉:端方有品位。如“廉隅”,即指有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氣節;枵(xiāo)然:空虛狀。此句和以下幾句說的是制作彝器的過程。以比喻人格的修煉養成過程。
(10)理膩質堅,然后加密石焉:其肌理細膩、質地堅硬,外面再加上密石等填充料。密石:又稱密玉,屬石英巖,色澤鮮艷均勻,質地致密細膩、堅韌、光潔,以紅、綠色為佳,尤其是綠色翠透者最為珍貴,因產于山東密縣而得名,國際上亦稱“河南翠”。適于作為雕刻工藝品和首飾。
(11)風戾日晞,不剖不聱:狂風吹烈日曬,不會開裂,仍然很光滑順溜。戾(lì):兇暴,猛烈;晞(xī):干;剖:剖開,裂開;聱(áo):艱澀不順。與前面“重兢累聱”的“聱”用法不同。
(12)然后青黃之,鳥獸之,飾乎瑤金,貴在清廟:然后再涂上青、黃等顏色,畫上鳥獸等圖案,用瓊瑤黃金加以裝飾,作為貴重的禮器擺放在祖廟內。清廟:祖廟。語出《周頌·清廟》。此詩是洛邑告成時,周公率諸侯群臣告祭文王、致政成王的樂歌。
(13)其用也冪以養潔,其藏也櫝以養光:使用彝器時用蓋布覆蓋,以保持其潔凈;不用時收藏在柜子里,以保持它的光彩。冪(mì)用蓋布覆蓋,遮蓋;櫝(dú):柜子,匣子。
(14)茍措非其所,一有毫發之傷,儡然與破甑為伍矣:只要放置的地方不對,一旦有絲毫的損傷,破敗的彝器就會被棄置,和破飯鍋放到一起了。茍:只要;措:放置;儡(lěi)然:破敗貌;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
(15)汝之始成人,猶器之作樸:你成長之初,就像主備用來制作彝器的還沒有細加工的木料一樣。樸:沒有細加工的木料。(15)是宜力學習礱斵:應該努力進行磨制和砍削。以此喻品格修煉和養成。
(16)親賢為青黃,睦僚友為瑤金,忠所奉為清廟,盡敬以為冪,慎微以為櫝,去怠以護傷,在勤而行之耳:然后親人和賢人為你著彩,與你相處較好的同僚和朋友為你裝飾上瓊瑤和黃金,用忠誠作為能供奉祖廟的資本,用孝敬作為以保持其潔凈蓋布,用謹慎作為保護自己的柜子,用防止怠惰來避免損傷。所有這些,都在于勤勉和力行。
(17)設有人思披重霄而挹顥氣,病無階而升:就像有人想裹挾潔白盛大之氣沖上九重霄但苦于沒有臺階之類援引。設:假設;披:劈開、沖開;挹(yì):裹挾;顥(hào)氣:潔白盛大之氣;病:苦于。
(18)有力者揭層梯而倚泰山,然而一舉足而一高,非獨揭梯者所能也:有個有力之人將云梯靠在泰山邊上讓你爬上去。但一步步抬腿往上爬還是要靠你自己,那個為你提供云梯的人是幫不了你的。
(19)凡天位未嘗曠,故世多貴人,唯天爵并者乃可偉耳:但凡天上星宿之位從不會空缺,所以地上多出貴人。但只有具備仁義忠信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人才能成為偉人。天爵:指具備仁義忠信等高尚的道德修養。因德高則受人尊敬﹐勝于有爵位﹐故稱“天爵”語出《孟子》:“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并:指仁義忠信等都具備。按:古人以為天人感應,地上的偉人皆對應天上的星宿。
(20)夫偉人之一顧,踰乎華章,而一非亦慘乎黥刖。行矣,慎諸!吾見垂天之云在爾肩腋間矣:偉人對你一看顧,這種榮耀超過換沒到文章,偉人對你一非議比遭受酷刑還要悲慘。(劉蔚)你去吧,要慎重啊!,我已經看見你將像騰空而起的大鵬一樣,齊天的云彩已在你的肩膀和腋下升起了。黥刖:古代的兩種刑法,黥(qíng):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刖(yuè),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垂天之云:齊天之云。語出《莊子·逍遙游》形容大鵬“其翅若垂天之云郭慶藩《莊子集釋》“垂猶邊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按:這里的“偉人”是借指劉蔚前去的前宰相元稹。他的一譽一毀對劉蔚都至關重要,告誡要劉蔚謹慎。
(21)昔吾友柳儀曹嘗謂吾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也:過去我的友人柳宗元曾說我的文章雋永而且豐腴,有無窮余味而且越是咀嚼就越是有味。柳儀曹:柳宗元的別稱。世稱禮部郎官為儀曹,柳柳宗元曾任禮部員外郎,故稱為柳儀曹。膏:豐腴;炙:烘烤,這里指咀嚼體味。
(22)遲汝到丞相府,居一二日,袖吾文入謁以取質焉。稍遲時日,等你到宰相府報到一、二日后,帶我上我的文稿去拜見他并征求他對我文稿的意見。遲汝:你稍遲一點;丞相:指元稹,按:穆宗長慶元年(821)元稹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但居相位僅三月,隨即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劉禹錫劉蔚是赴元稹浙東觀察使任上作幕僚,這里說宰相,是敬稱。袖:攜帶。古人袍袖寬大,東西即收在衣袖內;取質:聽取他的意見。
(23)丞相,我友也:丞相是我的好友。按:元稹是劉禹錫文學上的同道和政治上的好友。
(24)汝事所從如事諸父,借有不如意,推起敬之心以奉焉,無忽:你侍奉他要像侍奉你的父親一樣。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也要帶著恭敬之心去侍奉,千萬不要疏忽大意!諸:之于;借:假如,即使。
【翻譯】
侄兒劉蔚早晨跪在坐席的邊上說:“我從小就承蒙叔父的教訓,從開始讀書學習到知識逐漸豐富”。前不久,想不到有關部門的官員,將我列入向上舉薦的賢能名單。更想不到,又被丞相府招為幕僚。(如此三番的抬舉)讓我一次次戰栗、恐懼,一次次不敢接受,怕給叔父帶來羞恥。現在要動身了,臨行前請再給我一些訓誡。我說:“你知道鐘、鼎等禮器嗎(要制作彝器),先將器材磨制和砍削,然后按照規定的尺寸,將中間挖空,外面做得端方有品位。內里空虛而能容物。其肌理細膩、質地堅硬,外面再加上密石涂料。狂風吹烈日曬,不會開裂,仍然很光滑順溜。然后再涂上青、黃等顏色,畫上鳥獸等圖案,用瓊瑤黃金加以裝飾,作為貴重的禮器擺放在祖廟內。使用彝器時用蓋布覆蓋,以保持其潔凈;不用時收藏在柜子里,以保持它的光彩。只要放置的地方不對,一旦有絲毫的損傷,破敗的彝器就會被棄置,和破飯鍋放到一起了。你成長之初,就像主備用來制作彝器的還沒有細加工的木料一樣,應該努力進行磨制和砍削這類品格修煉和養成。然后親人和賢人為你著彩,與你相處較好的同僚和朋友為你裝飾上瓊瑤和黃金,用忠誠作為能供奉祖廟的資本,用孝敬作為以保持其潔凈蓋布,用謹慎作為保護自己的柜子,用防止怠惰來避免損傷。所有這些,都在于勤勉和力行。就像有人想裹挾潔白盛大之氣沖上九重霄但苦于沒有臺階之類援引。有個有力之人將云梯靠在泰山邊上讓你爬上去。但一步步抬腿往上爬還是要靠你自己,那個為你提供云梯的人是幫不了你的。:但凡天上星宿之位從不會空缺,所以地上多出貴人。但只有具備仁義忠信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人才能成為偉人。偉人對你一看顧,這種榮耀超過換沒到文章,偉人對你一非議比遭受酷刑還要悲慘。(劉蔚)你去吧,要慎重啊!,我已經看見你將像騰空而起的大鵬一樣,齊天的云彩已在你的肩膀和腋下升起了。
過去我的友人柳宗元曾說我的文章雋永而且豐腴,有無窮余味而且越是咀嚼就越是有味。稍遲時日,等你到宰相府報到一、二日后,帶我上我的文稿去拜見他并征求他對我文稿的意見。丞相是我的好友。你侍奉他要像侍奉你的父親一樣。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也要帶著恭敬之心去侍奉,千萬不要疏忽大意!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七代祖劉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熏陶指點。德宗貞元六年(790)十九歲前后,劉禹錫游學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貞元九年進士及第,與柳宗元同榜。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任命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為杜佑所器重。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貞元十八年(802),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其中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劉禹錫因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回京,劉禹錫被貶外地前后共歷二十三年。以后歷官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會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818)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0卷,但仍有遺漏。《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樂府兩卷。
劉禹錫在和州(今屬安徽)故居“陋室”,自宋代以來,明代、清代都進行過擴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縣撥款修葺。同年,陋室經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5多畝。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其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詩句,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如《竹枝詞》、《楊柳枝詞》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
劉禹錫的文章以論說文成就為最大。一是專題性的論文,論述范圍包括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儀等方面。哲學論文如《天論》三篇,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論文如《答饒州元使君書》、《論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書儀書》,都征引豐富,推理縝密,巧麗淵博,雄健曉暢。二是雜文。一般因事立題,有感而發。這些作品,短小精悍,隱微深切。或借題發揮,針砭現實;或托古諷今,抨擊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性
歷代史家和文學家、政治人物對劉禹錫都有很高評價:
《新唐書》:禹錫恃才而廢,褊心不能無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節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
白居易: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視草,視竟則興作,興作則文成。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
黃庭堅:大概劉夢得樂府小章優于大篇,詩優于它文耳”《歲寒堂詩話》: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義山多奇趣,夢得有高韻,牧之專事華藻,此其優劣耳。
嚴羽《滄浪詩話》:大歷后,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胡震亨《唐音癸簽》:禹錫有詩豪之目。其詩氣該今古,詞總平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圖嘗言:禹錫及楊巨源詩各有勝會,兩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劉得之易,楊卻得之難,入處迥異爾。
劉禹錫和州陋室 劉禹錫手書
【簡評】
這篇誡子書主要是告誡侄兒劉蔚要嚴于修身,反復砥礪磨練自己,并且為人處世要謹慎小心,免得一失足成千古恨。這與一般的誡子書并無什么不同。本文的優長在于以下兩點:
第一,他善于用通俗形象的比喻來教育開導。劉禹錫是位出色的文學家,他正是發揮了用形象比喻來勸誡的文學功能。作者將清廟的供器彝器的制作過程和處置位至,與人的成長過程和為人處世一一做對比:彝器的制作過程是:“始乎礱斵,因入規矩,刳中廉外”,“然后加密石”,使之“風戾日唏,不剖不聱”;“然后青黃之,鳥獸之,飾乎瑤金”這樣才能成為貴重的彝器,供在清廟之內;人要想成材,也需要反復砥礪磨練:“汝之始成人,猶器之作樸:是宜力學習礱斫,親賢為青黃,睦僚友為瑤金,忠所奉為清廟”。在為人處世上,彝器必須“冪以養潔,其藏也櫝以養光”。供奉時必須謹慎小心:“茍措非其所,一有毫發之傷,儡然與破甑為伍矣”。為人處世也應:“盡敬以為冪,慎微以為櫝,去怠以護傷,在勤而行之耳”。在開導侄兒,談及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幫助兩者間相互關系時,也是通過比喻:有人如果立志要騰上九霄,但“無階而升”也是不行的;但如果有人將登天梯靠在泰山邊上,還是要靠你一步步爬上去,“非獨揭梯者所能”替代的。通篇皆是通過比喻來開導,沒有板著面孔來說教。這樣容易被接受。
第二,本篇除了開導訓誡外,還有積極的鼓勵。如說到侄兒去宰相府但任幕僚,這就像大鵬鳥要展翅高飛一樣,而且已經看到“垂天之云在爾肩腋間矣”。有鞭策也有鼓勵,這是現代教育的特征,也正是古代教子書所缺乏的。
這篇誡子書除了在教育子女方面為我們提供借鑒外,還有其文學史料的價值,因為他以當事人的身份為元和詩壇的主將劉禹錫、元稹以及和柳宗元的關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詩到元和體變新”,元稹、白居易和劉禹錫都是元和年間文學革新的主將,又是互相推崇、志同道合的密友。其政治取向相近。元稹斗爭精神雖不如劉禹錫,都極力主張改革中唐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弊政。在遭受政治迫害時更是惺惺相惜,互相鼓勵。唐憲宗元和年間,劉禹錫、元稹曾有一段時間重合的貶謫經歷。兩人在貶謫中惺惺相惜,互相安慰,互相勉勵:先是劉禹錫因參與永貞革新失敗而獲罪,于永貞元年(805)九月貶為連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連州市)刺史,還未到貶所,又再貶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接著元稹以劾治東川、浙右、武寧、河南諸長吏不法事,以及與實力派宦官劉士元爭住驛站上廳遭忌,于元和五年(810)三月貶為江陵(治所在今湖北省荊州市)士曹參軍。元和十年(815)春,兩人又分別承赦詔次第抵京。三月,又再次貶謫在遐荒:元稹出為通州(治所在今四川省達州市)司馬,劉禹錫出為連州刺史。元和十三年(818年)冬,元稹自通州司馬遷授虢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市)長史,次年到任,旋即征為膳部員外郎。元和十四年(819),劉禹錫自連州扶母柩北歸。長慶元年(821)服闋,授夔州(治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刺史。從元和五年到元和十四年,元、劉二人郁居遠州,感受略同,聲氣應求,兩人之間有“石枕”、“壁州鞭”絕句、律詩之贈。公元810年,元稹因與宦官劉士元爭奪驛站的廳房大打出手,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劉禹錫為了褒獎元稹不屈服于閹豎淫威的堅強意志,特意贈給他一只文石枕和一首七絕《贈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詩獎之》。詩中寫道:“文章似錦氣如虹,宜薦華簪綠殿中。縱使商飆生旦夕,猶堪拂拭愈頭風”。詩中夸獎元稹的才華,并對其遭到無端打擊表示慰問。元稹回贈了壁州產的馬鞭和一首答詩《劉二十八以文石枕見贈,仍題絕句以將厚意,因持壁州鞭酬謝,兼廣為四韻》詩中寫道:“枕截文瓊珠綴篇,野人酬贈壁州鞭。用長節時君須策,泥醉風云我要眠。歌眄彩霞臨藥灶,執陪仙仗引爐煙。張騫卻上知何日,隨會歸朝在此年”。詩中在稱贊劉禹錫的才華和對其被貶表示同情,更以馬鞭暗示:兩人不要氣餒,要保持自己的志向快馬加鞭。劉禹錫接到元稹的酬贈后,又作《酬元九侍御贈壁州鞭長句》。詩中通過詠鞭贊揚了元稹的品格,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贈比雙金。初開郢客緘封后,想見巴山冰雪深。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元稹去世后,文宗大和七年,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的自居易將悼念元稹等好友的兩首絕句《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寄給時為蘇州刺史的劉禹錫看劉禹錫回贈了一首七律《樂天見示防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詩題中即提到與元稹等“皆有深分”。在這篇誡子書中,又再次對侄兒提到:“丞相,我友也。汝事所從如事諸父,借有不如意,推起敬之心以奉焉,無忽!”。詩文可以為兩人的友誼互證。要知道,劉蔚是劉禹錫的愛侄,當劉禹錫最困難時,只有堂兄劉申錫及其子劉蔚陪伴在身邊:永貞元年(805)永貞革新失敗,九月十三日,劉禹錫帶著懷有身孕的妻子薛氏,離開長安前往貶所,十月下旬,堂兄劉申錫及其侄兒劉蔚護送劉禹錫老母盧氏夫人,分乘兩輛木輪馬車一路南來貶所,陪伴在遠在天涯的孤臣身邊。現在,元稹為僅近三個月就被罷免,劉禹錫卻將愛侄送到貶為浙東觀察使的元稹身邊作為幕僚。以此表示對元稹的信任和支持。
劉禹錫與柳宗元也有很多共同之處:政治上,兩人一起參與永貞革新,并肩戰斗;創作上,兩人詩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甚至在生活經歷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一起進京應試,同榜登進士第。接下來,同朝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敗雙雙一貶再貶。元和十年(815)三月再次被貶時,劉禹錫因作詩諷刺執政遭到更嚴厲的懲罰,被貶到更遠的貴州播州當刺史,被貶為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考慮到劉禹錫有八十歲的老母親需要隨身奉養,便不顧自身厲害幾次上書朝廷,要求和劉禹錫對換。后經友人裴度等幫助,才將劉禹錫改貶為連州刺史。柳宗元到柳州后,寫了著名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懷念戰友,而劉禹錫在柳宗元去世后,前后寫了三篇祭文:《祭柳員外文》、《重祭柳員外文》、《為鄂州李大夫祭柳員外文》追悼柳宗元在祭文中長歌當哭,追憶相知之情:“唯我之哭,非吊非傷。來與君言,不成言哭。千哀萬恨,寄以一聲。唯識真者,乃相知耳”(《重祭柳員外文》)。在這封誡子書中,劉禹錫再次提到亡友對自己文章的評價:“昔吾友柳儀曹嘗謂吾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也”。亦可作為“唯識真者,乃相知耳”的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