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姓其名其人推測

  關于老子,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給出了三個說法: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薄翱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缘赖轮馕迩в嘌远ィ渌K?!?/p>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p>

  (3)“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p>

  “老子,隱君子也?!?/p>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

一、老子的姓氏

  1、《左傳》里已有老氏

  《左傳·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華元使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杜預注:“老佐,戴公五世孫?!边@里的“華”、“向”、“老”、“樂”大概都是氏,說明“老”當時已是氏,所以,“老”這個氏可能在與孔子同時期的老子之前就已存在了。如果老佐確如杜預所說是宋戴公的五世孫,這個老氏就是宋國自出的。

  至于為什么以“老”為氏,就像為什么有人以“孫”為氏一樣不得而知,孫是兒子的兒子啊。我們只能根據氏的取法進行推測。

  2、氏的來源有多種

  現在我們講姓氏,指的就是“姓名”里的姓,但在先秦時期是有姓與氏之別的。先秦人有姓也有氏,一個人只有一個姓,但可以有幾個氏。姓是用來別婚姻的,同姓不婚,男子不稱姓,只稱氏。氏的來源有多種,有繼承來的,有以祖父的字為氏的,有以官職為氏的,有以地名為氏的,等等。

  先秦人不僅姓和氏有分別,也有名和字的區分,出生時取名,成年時取字,別人一般稱字不稱名。氏的一個來源是祖父的字,而不是祖父的名。如《左傳》里魯國的季友,出生時手上有紋路像“友”字,就以“友”作名,取字“季子”,《左傳·閔公元年》:“季子來歸?!倍蓬A注:“季子,公子友之字?!惫湃艘步洺C妥诌B稱,名和字連稱時叫“季友”,字在前,名在后,《莊公二十七年》:“季友之舊也。”《莊公三十二年》:“問于季友”。季友的后代都叫季氏。又如孔子的祖先在宋國人稱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氏為“公孫”(孔父的三世祖先是宋襄公的孫子,后代以公孫為氏)??鬃拥氖暇蛠碜赃@位先祖的字。

  按照字在前,名在后的叫法,“老佐”也可能“老”是字,“佐”是名——這是一種可能——如此,老佐的孫子就可能用“老”作氏。如果“老佐”就是姓氏加字,“老”這個氏可能與老佐的祖父有關。

  3、老氏的幾種可能來源

  可能來自職位,《禮記·王制》:“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鄭玄注:“老謂上公?!?/p>

  “老”還有家宰的意思,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桓子卒,欒祁與其老州賓通。”州賓是桓子的家宰?!蹲髠鳌ふ压迥辍罚骸捌阶优?,拘臧氏老?!薄袄稀币彩羌以?。

  別人稱上公或家宰為老,然后子孫就以此為氏。

  還有一種可能是用祖父的字為氏,也就是說,可能老子的某代祖先的字里面有“老”。《左傳》里就有叫老的人,《宣公十二年》有一個楚國連尹叫襄老:“射連尹襄老,《成公十八年》里有張老:“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

  如果是老子出生時的老相而取名為“老”,這個老相未必是因為在母親腹中幾十年長出的白發白須,也可能只是長的皺紋比較多,或者紋路像一個“老”字等等。但如果是這樣,“老”只是他的名,一般是不會作為姓氏的。

  所以,老氏可能來自先祖的字,或先祖的官職,也可能先祖某個封地的名中有老字等等多種可能,總之,應該是有一個正常的來源。

  4、一個人可以有幾個氏

  《左傳》里的人有好幾個氏的也經常出現,先用繼承來的,擔任了某一官職又以官職為氏,國君賜給某個地方,又以這個地名為氏;再得一地,又多一個氏。有的人同時使用幾個氏。

  老子可能同時還有一個氏是李,李姓雖然沒有在《左傳》里出現,但是在戰國時有魏國的李悝、有趙國的李牧、秦國的李斯。

  不能因為《左傳》里沒有李姓,便認為春秋時沒有李姓?!妒酚洝?、《漢書》、《后漢書》三部史書,包含了漢代全部姓氏嗎?如果沒有,那么一部《左傳》怎么能把幾百年間所有姓氏都包含進去呢?

  《左傳》里只記錄各諸侯國參與大事的有影響的幾個當朝人物,周天子的活動記錄都極少,有的只在去世時有一筆記錄。天子手下的三公九卿的活動都很少有記錄,他們的后人封地姓氏都沒有記錄,史官的活動及其后人的封地姓氏更沒有記錄。在整部《左傳》里沒見提到一個周朝史官的,到有提到幾個諸侯國的史官,因為他們在某個時候的某個事件中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有種說法是李和老上古讀音相近。我不懂音韻,不知是否可以轉,如果可以轉,這個說法也是合理的。比如“田氏代齊”的“田”在《史記》里都是用“田”,而在《左傳》里都是用“陳”,據說就是音轉;但也有說因為齊桓公賜給陳完田地,所以后代姓田?!蹲髠鳌防镫m然沒有記錄賜田的事,但賜田是完全可信的,沒有田地,他靠什么生活呢。

  總之,老子同時姓李是符合當時姓氏使用習慣的。

  當然也有其他可能,比如,可能是老子的某個后代因為某種原因姓了李(比如賜田、祖父名字為“李”等),他的子孫都姓李,但是他的父親仍姓老,被稱“老子”。他的后代子孫就弄不清了,以為這個老祖先應該跟他們一樣姓李,因為長壽被尊稱為老子的。如果這個祖先叫“耳”,那就又把“耳”和“聃”誤為一人了。

二、老子是哪里人

  司馬遷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周守藏室之史也。”這個說法需要推敲。

  1、楚國人能當周天子的史官嗎?

  古代史官是世襲的,大家都知道司馬遷的史官就是繼承其父司馬談的,他的先祖原本“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x國的隨會(這個隨會在《左傳》里又叫季會、又叫士會)奔秦在《左傳》里是有記載的,但是司馬氏的情況并無記載。

  周都的官員非常看重祖上來歷的,《左傳》里記載周天子下面的兩位官員為爭權而打官司,“王叔之宰曰:‘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難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骍旄之盟,曰:“世世無失職?!比艉`門閨竇,其能來東底乎?’”(《左傳·襄公十年》)瑕禽的先人官位不是很高,跟隨周平王東遷以后官位逐漸升高,跟周王的叔父平起平坐了,王叔很看不起他,王叔的家宰就說瑕禽是出身蓬門蓽戶。

  周王都城以及中原諸侯國非??床黄鸪?,王子朝逃到楚國后還說自己“竄在荊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周王都和中原各國都是把楚國看成是荒蠻之地,楚國人是荊蠻之人。所以,從楚國來到周王朝的人就可以擔任周天子史官這樣的事基本上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再說周王城的官員子孫越來越多,也不可能有空位置就給了來自楚國的人。事實上,不是誰都可以在周王城立身的,一般周王同姓諸侯國的子弟才可能生活在周王城,比如晉國國君的兒子,為了避免受到權位之爭的影響到王城找庇護而居住在那里。

  假如說有一個來自荒蠻缺少文獻的楚國人的后裔給周天子當了掌管文獻資料庫的史官,也必定是要先在周都定居許多代被周朝公卿大夫接受之后。但若因此而說此人是楚國人,這比說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是中國人還要不靠譜。

  戰國期間人才流動非常頻繁,這可能是認為出生在楚國的人可以跑到周朝當官的原因。這是一個誤解。

  所以,司馬遷說出生在楚國的老子當了周朝史官,這是不太可能的。

  2、司馬遷為什么會說出生在楚國的老子當了周朝史官?

  司馬遷把楚國出生和周朝史官寫在一起,這是有原因的,但說出生于楚國到周朝當史官,可能是對周朝史官來到楚國的誤解。最有可能是周朝老氏史官有后人去了楚國。

  周王都的人因為各種權力之爭到諸侯國去的情況很常見,《左傳》有多處記載,沒有記載的肯定還不少,比如司馬遷的祖先離開周都就沒有記載。高級官員離開都城,也可能帶著跟隨自己的史官。但是,去楚國還是比較少,因為看不起楚國。

  但一個確鑿的事件是王子朝之亂。

  周景王死后,王子朝與周悼王(王子猛)爭奪王位,《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六月……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舊官、百工之喪職秩者,與靈、景之族以作亂……冬十月丁巳……以納王于王城。”“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不成喪也。已丑,敬王即位?!?/p>

  王子猛死后,王子朝又與周敬王爭位,一度在王城當了幾年王,稱西王,周敬王住在王城之東,稱為東王?!蹲髠鳌ふ压辍罚ü?19年):“六月……甲午,王子朝入于王城,次于左巷?!?“八月丁酉,南宮極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天棄之矣。東王必大克。”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在晉國的幫助下進入王都,王子朝一幫人帶著典籍逃到楚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師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p>

  老氏是“守藏室之史”,西王王子朝帶著典籍離開,應該也會要求管理典籍的史官跟隨,老氏也就因此到了楚國。

  司馬遷沒有聽說老子是其他諸侯國的人,只聽說是楚國的,而王子朝正好是去到楚國,所以,可以比較肯定地說,作為史官的老氏是跟隨王子朝一起到了楚國。

  司馬遷說老子是楚國某縣某鄉人,如此具體,這個“老子”應該是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的老氏或其后人,這個地點是老氏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后的居住地,或其后人的居住地,而不可能是周朝史官老子的出身地。

  司馬遷是把老子作為朝史官與作為楚地人的時間弄反了。幾百年后的傳說出現這樣的誤傳是可以理解的,司馬遷要整理的東西太多,也沒有時間去仔細分析。

三、老子與孔子同時期嗎?

  1、來到楚地的老子是與孔子同時期的老子嗎?

  王子朝入楚是在魯昭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16年,孔子生活在前551年到前479年。王子朝來楚國是在孔子36歲時,據此可以判斷,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的很有可能是比孔子年長一些的老子本人,這時的他應該年紀比較大了。

  2、孔子見過老子嗎?

  《史記·孔子世家》里記載孔子“適周問禮,蓋見孔子云。辭去,而老子送至……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王子朝之亂發生在魯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孔子32歲。《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周王城見老子是在王子朝之亂以前,這在時間上是可信的。

  《莊子》里兩次提到孔子見老子,在《莊子·天道》里說:“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p>

  在《莊子·天運》里說:“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也就是說孔子五十一歲時老聃在南方,而孔子在北方,這也跟王子朝來到楚國的時間相符合。

  王子朝到了楚國并不甘心,還想爭奪王位,公元前505年,終于讓周敬王的人殺了,《左傳·定公五年》:“五年春,王人殺子朝于楚?!倍谏弦荒昙垂?06年,吳國人進入楚國都城,楚昭王逃到云夢澤。前505年楚人到秦國求來救兵,最后才打敗了吳軍。在這樣的環境下,王子朝被殺以后,一些隨行人員未必會到楚國任職。(中原文化真正大規模傳到楚國,可能正是這一次。老氏也是從這次事件開始在南方的楚地開始了活動。)

  跟隨王子朝來到楚國的老子,大概是不會在混亂的楚國當官了,但有人會仰慕他而來向他求學,孔子慕名而來也是正常的。

  但孔子五十一歲對應于魯定公十年,《左傳》記錄這年夏天孔子陪魯定公會齊侯,《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浊鹣??!币簿褪沁@時孔子執政了,是否會去見老子呢?或者莊子寫的時間有誤差?兩次問答的內容也像是莊子虛構的。但從中可以看到,老子曾是周朝史官,后來離開史官位置在家住著,而且是住在南方,這個信息也許是真實的。《莊子》里虛構的內容太多,但也有一些真實內容,時間上可能會有小誤差。

  《禮記·曾子問》里也記錄孔子多次提到他聽老子如何說。

  記載中的時間地點都是與王子朝之亂這一歷史事件相符的,所以,可以相信孔子見老子確有其事。也就是說老子與孔子一樣生活在春秋晚期。

四、老子的壽命超長并不知所蹤嗎?

  1、司馬遷的記錄里為何有幾個不同身份的老子?

  老子來到楚國,但他的老氏族人和他自己的子孫還會有留在周都的。有人可能會誤以為老子跟著王子朝到了楚國,他留在周都的族人和子孫會不會被滅族。王子朝身邊有一幫主謀的公卿,老子是看管國家典籍的,并沒有參與叛亂,只是王子朝帶著國家典籍離開,要求史官跟隨。周王并不濫殺無辜,留在周都的老氏族人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先秦時尊稱人“某子”,就像有一段時間尊稱人“某君”,現在尊稱“某先生”一樣。如《左傳》里衛國有孫良夫、孫林父、孫蒯祖孫三代人,是衛武公的后人,衛國上卿,都被稱為孫子。兵家有孫武和孫臏,后人都叫孫子,以至于曾有段時間認為孫子就是孫臏一人。

  老子的后代或族人有的繼續留在周朝當史官,有的來到楚國并在楚地繁衍,因為都姓老,尊稱都是“老子”,于是幾百年后的傳說便有了老子是比孔子年長、是太史儋、是楚國人等多種說法了。

  2、為何“老子之子”宗與春秋晚期的老子相隔很遠?

  《老子列傳》:“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 也就是說“老子”的八世孫解是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劉卬是在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被封為膠西王,封十一年(前154年)被殺(《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即解生活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每代按三十年往前推,解的八世祖“老子”應該生活在公元前400年前后,而老子又是與孔子同時期的人,于是,司馬遷只好假設老子活了二百歲左右了。(雖然“玄孫”在《左傳》里有一次當“遠孫”用,但在這樣明確的傳承記錄里應該不會。)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這是因為“老子之子名宗”里的“老子”并非春秋晚期來到楚地的“一代”老子,而是楚地第N代的“老子”。

  王子朝入楚在前516年,這時孔子36歲,老子這時該有50多歲吧,跟他來的估計會有兒子和孫子輩的。老子的兒子們在周都時應該是學習當史官的,來楚地后出去找工作大概也不會成為將。

  更何況,春秋時期并無將相之稱,也沒有相當于將和相這樣文武分開的官職,卿大夫平時治國理政,有戰事就領兵出征,沒有專職的武將。

  三家分晉在公元前457年,而得到周王的正式承認在前406年。而宗是魏將。假設三家分晉后,魏國立刻就設專門的將這一職,而且把將授予一個外來者宗,從年齡上來說,宗也不可能是老子的兒子,怎么也得是孫子。

  但是將相分職始于何時呢?可能不會是三家分晉后立刻出現的,估計是在各國戰事多發以后。

  所以,魏將宗絕對不可能是老子的兒子輩,一定是相隔了好幾代。

  “一代”老子來到楚地后應該是不會再去做官的,后代也未必都會做官,不做官的老氏從周朝史官成了普通人家,普通人家一般不做家譜的。直到宗當了魏將,后代開始做家譜了,當了官做家譜,這是正常的。別人照樣尊稱魏將宗的父親為“老子”,家譜里也就記載為“老子”。

  《老子列傳》里從宗開始往后記錄得很清楚,可能司馬遷是看到家譜的,而這個家譜是從宗的父親“老子”開始記錄的。

  如果司馬遷當時看到的家譜一直記錄到“一代”老子,他應該在《老子列傳》里不會有那么多的不確定以致給出了三個可能的老子。

  司馬遷所記老子的出生地應該是宗父的出生地,是楚地N代老子們的出生地,而非楚地“一代”老子的出生地。

 ?。h代以后的家譜也有可能是根據《史記》記載,然后再往前追溯補充的。)

  3、老子應該是死于楚地

  《莊子·養生主》里說到老聃的死,沒有說到老子出關。

  《莊子·寓言》里又說老子西游于秦,約見陽子。老子當然可以去西游,既然西游約見熟人,那也就不是要去隱居而讓別人不知道他的蹤跡,西游后可以返回楚國。也就是說司馬遷所言老子過關后“莫知其所終”,且在過關時被迫留下五千言是不太可信的,我認為這是有人要神話老子,且因《老子》里有“知者不言”而杜撰的。

  老子西去經過函谷關都是假設老子是出生在楚國到周都當了史官,然后從周都西去,經過函谷關。(現在關尹似乎已被確定為甘肅天水人,得到《道德經》后到宋國研學,老死于宋國。如果真有向老子學習道學的關尹,我認為他也該是宋國或楚國這邊的人。)

  但老子是周都人,后來才到的楚國,他西游也不必經過函谷關。

  《國語·周語》:“周之《秩官》有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逆之。’”說明“關尹”是邊關的官名。

  《莊子》里虛構了很多故事,但人死之事應該不會虛構的(就算莊子所說秦失吊老子的情形有虛構)。我覺得《莊子》里的虛構有其特點:超凡的能力只有虛構的人物才具備,對于孔子老子等現實世界中的人,莊子雖然為他們虛構了非凡的思想和想象力,但是,卻沒有為他們虛構任何超凡的行動能力(因此我對壺子和列子是否確有其人存有疑問)。

  老子是浸透了中原文化的老者,他的思想也是積極入世的,他說的“功遂身退”,是說功成以后從高位退下來,并非是要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去隱居。隱是對應在朝廷拿俸祿而言的,當時的隱者——像《論語》里多處提到的——就是在鄉野中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并非像后世那樣躲到深山老林無人知曉處。老子本人并未身居高位,而且從周都來到楚國,相比之下已經是窮鄉僻壤、荒蠻之地,他又何須再離家出走讓子女和世人不知其所蹤呢?

  所以,我認為莊子所說老聃之死并非虛構,而是確有其事,也就是說老子并未出關以后不知所蹤,而是在楚地去世的。

  結論:跟孔子同時期的老子是周朝掌管典籍的史官,周都人,在晚年(公元前516年)隨王子朝來到楚國,并終老在楚國。

  本文推論未必正確,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 综合在线免费视频| 婷婷久久久五月综合色|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99sescom色综合| 色综合婷婷在线观看66|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色一本|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噜|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蜜桃|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熟女少妇色综合图区|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产91久久综合|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狠狠色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久久天天日天天操综合伊人av|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高清综合|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