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20世紀中國檔案界“四大發現”?
20世紀中國檔案界有轟動世界的“四大發現”:北京故宮內閣大庫檔案、河南安陽甲骨檔案、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經卷檔案和居延漢簡。
(一)北京故宮內閣大庫檔案
清代內閣在故宮東南角,文華殿之南,是輔助皇帝辦理政務的中樞機構。清內閣大庫,隸屬內閣。在內閣的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下,設有典籍廳、滿本房、漢本房等機構。其中典籍廳掌管內閣大庫紅本及書籍表章,滿期本房掌管內閣大庫實錄、圣訓、起居注、史書及其它檔案。其制誥典冊即匯于內閣大庫。清代內閣大庫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檔案庫,所藏檔案包括明代檔案、從盛京移來的滿文老檔、滿文木牌等入關前的舊檔與清代檔案三大類。藏于編號為禮、樂、射、御四庫,是皇帝及內閣大臣處理政務后留存的重要文件,長期秘藏于清宮。這些檔案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數量最大、最完整的檔案。
(二)河南安陽甲骨檔案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政治一大特點是神權政治,因此商統治者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因出自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是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三)敦煌莫高窟藏經卷檔案
敦煌莫高窟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南北綿延1618米。1900年五月在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公元4~14世紀的經卷和文書等文獻材料等文物5萬多件,世稱“敦煌遺書”。敦煌遺書所具有的重大學術文化價值,使它得以與甲骨文、漢簡和北京故宮明清兩代內閣大庫檔案并列為我國近代文化史上4大發現。這件震驚中外學術界的重大發現,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極大注意。此后,研究敦煌藝術和敦煌文獻的人逐漸增多。在國際上形成了“敦煌學”這一熱門學科。
(四)居延漢簡
最早發現居延漢簡的是瑞典人斯文?
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他們于1930年在居延邊塞發現了眾多的亭燧障塞,并進行挖掘,獲得上萬枚簡牘。由于這些簡牘是在居延地區漢代烽燧發現的,所以被命名為居延漢簡。此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73年至1974年在這里出土近2萬枚居延新簡。簡牘的內容十分廣泛,直接、生動地記錄了大約從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初,當地軍民在軍事、法律、教育、經濟、信仰以及日常生活各方面活動地情形,為研究漢代西北屯戍的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是很珍貴的書法墨跡。
資料來源:山東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