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尹誥》出于誤讀

  作者簡介:陸建初1983屆云大中文系。著書《尚書史詩考》、《古陶瓷識鑒講義》、《雕塑大師江小鶼傳》、《智巧與美的形觀》等。

一、《尚書》固有六體,《尹誥》則違例

  《誥》乃上廷史冊《尚書》六體之一,專稱,專為天子誥示之體例。《商書》《周書》載誥。緣堯舜以來,盟主攏聚萬邦諸酋,“百獸率舞”之朝會形式,漸進為天子常設(shè)朝廷,“邦伯師長”在朝,遂事緊則王誥諸臣,傳達天下。商誥輒賦言聯(lián)對,警句成篇,朗朗上口;周誥多散句聱讀,難于成誦。朱熹以為前者經(jīng)辭臣編修,后者乃直錄王言,而易讀難讀兩分。比蓋《書》學(xué)一大發(fā)明。蘇東坡又定義“周初八誥”,并因嘆周得天下易,平天下難。由此可進一解:周公平叛,事急誥多,無暇編修,是故直錄其言以誥。乃周公攝政,每以王之名義宣誥也。于周誥之拗口,劉起釪又有王語雜方言之解,亦中肯。由此又可進一說:辭臣編修沿用雅言,故如商誥產(chǎn)生早卻是易讀宜傳誦。

  《尚書》誥體之概貌如是,唯《仲虺之誥》稍例外,其實亦出王之授意。即成湯始稱王,不便自詡寬仁明德,遂作慚愧之態(tài),示言于大臣仲虺。仲虺便說成湯放逐夏桀合于仁行德政,又兼論成湯之軍政大策皆合王道,又誡滿朝勿違仁德。湯王遂將此宣誥天下,洵安定大局之要緊也,尤其撫夏胄、舊臣之心。又有一說,凡《尚書》告誡朝廷之文亦可稱誥,如《仲虺之誥》《酒誥》。

  《夏書》曾有《帝告》,《書序》:“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告》、《釐沃》。”孔安國云:“契父帝嚳都亳,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湯既遷于先祖故都,故作《帝告》以告祭帝嚳。《帝告》,今版《史記》或作《帝誥》;《史記》原是從《尚書》說,當(dāng)是后人誤改。今本《尚書》仍作《帝告》。

  清華簡《尹誥》被認作《尚書》佚篇,理當(dāng)按《尚書》之既定體例命篇,其時商族為邦國,如何得制上廷之《誥》,宣于天下。

二、《湯誓》始公然伐桀,《尹誥》則違史

  上章體例之辨僅及形式耳,猶《尹誥》之命篇有違史實。參《殷本紀》:“當(dāng)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至此成湯方公開伐桀立場,作《湯誓》。凡湯伐夏進程之載籍,明確信實莫過于此。昆吾,己姓,處商、夏之間。前之成湯,行仁政,歸民心耳。曾有《湯征》,作興兵之嘗試,理由則“葛伯不祀(《書序》)”。若如《尹誥》,公誥尹、湯之密謀,則湯已為亂臣,受敵被動,何得后來之興師平亂,集諸侯軍,乘機伐夏。而《湯誓》載言正與此情相吻合。

三、《尹至》《尹誥》原當(dāng)一篇,稱誥既違文意,分拆猶誤章句

  《尚書》之誥,乃上廷王誥,并其論理則深辟、文體則宏大,辭句則精煉,場景則公開。視清華簡《尹誥》,卻紀敘小章而已,絕無大誥氣象。尤其成湯在臣位,密謀滅夏,怎地詔誥天下;伊尹更無論。該文無甚理論,并簡短僅過百字,體裁、體量也均不及誥制。《尚書》六體,唯“誓”體為諸侯所宜,亦果有《湯誓》,公示征桀,以有道伐無道。上章已及此。

  《尹誥》甚單薄,與《書》篇不稱;據(jù)報導(dǎo),其古簡之形體,與《尹至》者一致,遂疑該《誥》原是《至》之續(xù)文,誤被拆分并各加篇名。《至》講伊尹去來夏、湯,潛諜謀夏,與湯同盟翦桀云云。而《誥》開篇“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正乃《至》事之總括,意即歷險之后,伊尹終歸同成湯,君臣始終同志一德。簡文“及”有走底,當(dāng)具“返”義。續(xù)之伊尹說夏有亡國之象,而作前事之總結(jié),以為夏失民心,湯得民心,時機將臨。湯則自謙何德已取民心。于是君臣謀成,預(yù)備大舉。該兩篇合一,前后呼應(yīng),渾然一體,篇幅亦略可觀。

  唯此伊尹故事(指《至》與《誥》合),情節(jié)曲折,富于傳奇,強于文學(xué)而弱于思想(民本思想《夏書》已多深論)。視其文氣,略類于《金縢》。竊意乃周代冊寫已盛,方載此等曲折傳說。

四、成語事典疊見宜探因由,持以證偽則否

  上文證《尹誥》不成立,然為便行文,以下仍稱其《伊誥》。

  《尹誥》所載“咸有一德”,原為成語,多可引用,就如“天聽自我民聽”等語。而《殷本紀》載成湯既稱王,“伊尹作《咸有一德》”,顯見兩篇各自引用該成語,彼此并存(《尹誥》作于湯伐夏之前,且視其文體為他者旁述,非“伊尹作”)。

  “咸有”之義,論時間則“始終有”,論空間則涉局之人“都有”;“一德”之義,論性質(zhì)則純正德行,論關(guān)系則君臣、人神同心一德。上古原態(tài)語言具“兼義”之特徵,咸有一德存其遺緒也。而其事每涉伊尹,多見于商書,則推商朝廷君權(quán)、神權(quán)互制,伊尹曾主祭執(zhí)神權(quán),故該語又多一層義,即君、神一致,故尤須重申。馬遷列商朝開國大事數(shù)樁,伊尹作《咸有一德》是其一,蓋其文蘊義,正適時宜也。

  而成湯朝之《咸有一德》,與太甲朝之《咸有一德》亦不齟齬,后者見載《孔傳·商書》。篇名重復(fù)之例,則可徵之《詩經(jīng)》,其《柏舟》、《黃鳥》、《東門》等,都嘗數(shù)首而重復(fù)篇名。前之《咸有一德》僅存篇名,其文逸;后篇之文存,有“惟尹躬及湯,咸有一德”句。其躬字并無誤,正是伊尹回顧與湯王一致其志之躬親經(jīng)歷,以表明自己純德忠心于商室。因伊尹放置不勝職任之幼王太甲,攝政代王,不免遭疑;此際還政太甲,所以深論申說“感有一德”,一來明心跡,二來要求群臣與太甲一致勿二,為新王登基造勢。再者,以此政諺雋語誥諭君臣德修、德治。故此,后篇理當(dāng)較前篇更周全,猶與太甲之意合。

  司馬遷固知曉后篇,唯孔子刪選《尚書》著眼于闡論周全,馬遷《史記》則著重于開國紀事,故各擇其一耳。馬遷可從其父司馬談得知前篇,并推遷兼有多存一說之用意,此太史公一貫之史筆也。如黃帝壽數(shù),《史記》存兩說,等等;即伊尹生平,《殷本紀》也備兩說。總之,兩篇《咸有一德》亦彼此并存,而不“非此即彼”,且與《伊誥》都各自引用成語事典,而互不相屬。

  復(fù)《禮記·緇衣》載“惟尹躬及湯,咸有一德”,乃引自《尹吉》。《尹吉》句卻與《孔傳·咸有一德》同,而鄭玄嘗言《尹吉》即《尹誥》。孔穎達疏《孔傳》,指其《咸有一德》即為《尹誥》,然則近是。伊尹既代王,便有資格制誥,尤其該篇高論堂皇,辭章鏗鏘,大有誥氣,并且亟應(yīng)當(dāng)務(wù)之急,是契于史實也。但論以判讀之周密,《尹吉》與《咸有一德》之即此即彼關(guān)系,僅屬可然,并非必然。緣《尹吉》即《尹誥》之說不曾確然。鄭玄注《緇衣》:“吉當(dāng)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也。”存其一說而已。即使吉通告,則如《夏書》有《帝告》,也不為詔誥,乃祭告。玄固大家,但不必每言皆確。參裴松之注《三國志》有引虞翻奏孫權(quán):“玄所注五經(jīng),違義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云。以妥善計,前后篇之《咸有一德》與《尹吉》,又與清華簡《尹誥》,都當(dāng)視若彼此彼此,互不相等或相屬。

  唯持《尹誥》說者不然,其先驗斷定鄭玄說“吉”即“誥”確然無疑,又以《尹誥》之“惟尹既及湯”為衡準,曲言《尹吉》“惟尹躬及湯”之躬字為既字之誤(也無視《尹吉》此句與《咸有一德》者一致雙證),而判古簡之篇即《尹吉》亦即《尹誥》。未料《尹誥》小頭戴不住大帽,如前所說,其既違體例,又違史實,又誤章句。但《尹誥》論者仍不罷休,再作此存彼亡之判:《尹誥》既為真,《孔傳·咸有一德》必為偽;于是奇功一樁,古文《尚書》千年疑案得破。

五、諸子之文互為取材,等證、否證彼此,輒無效

  《尹誥》有句:“尹念天之?dāng)∥饕叵摹薄?/p>

  《緇衣》又有引《尹吉》作:“惟尹躬天見于西邑夏”。其天字當(dāng)為先字之誤。

  而《太甲(上)》作:“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

  《咸有一德》則申發(fā)其義:“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

  諸句皆言夏失天命也,都可讀通。《太甲》句讀如:伊尹曾親歷其事,先踐先明,見證夏運。繼文大意是夏代諸王善有善終惡有惡報。

  上述諸句原旨歸一,而表述各自,抑或互為取材,抑或出于同典,皆并列共存,此況在于先秦文獻極是普遍,尤《尚書》先有,取其言者尤多。論以文化傳播史,則先代曾無著權(quán)限制,互取自用,事源一致,亦稱普適。而清華簡面世,洵于此又增信據(jù)。

  然《尹誥》說者別有理解,仍曲詁《尹吉》句為《尹誥》句之誤,仍無視《尹吉》與《太甲》此句之一致雙證,目的則在為戴《尹誥》帽子。“尹念天之?dāng)∥饕叵摹保綄嵑喢鳎啤兑a》此句取材于早期文獻,如《汝鳩》《汝方》。《書序》:“伊尹去亳適夏,既丑有夏,復(fù)歸于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該兩篇已佚,唯彼時彼景,伊尹想當(dāng)然言此句于鳩、方二賢。竊意《尹至》《尹誥》原是一篇載錄伊尹傳奇之諸子之文,曾取材于《尚書》。而《尹吉》句則伊尹回顧當(dāng)初,換一種說法而已。《詩·節(jié)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躬字之義,躬親也。伊尹回顧當(dāng)初親歷也。《太甲》是伊尹訓(xùn)太甲之作,現(xiàn)身說法,訓(xùn)以躬親經(jīng)歷,長句以作詳細具體:“惟尹躬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后嗣王,罔克有終,相亦罔終”云,可見對太甲諄諄教導(dǎo)之情。《咸有一德》則將此旨誥布諸臣及天下,故又換以鏗鏘之言。諸種說法,除區(qū)以功能外,還可借朱熹學(xué)說別以“實錄王言”與“辭臣之言”。乃朝廷樂府專設(shè)辭臣,編修賦章以便傳誦。

  總之,先秦文獻之相似語句數(shù)數(shù)多有,或二三見,或十?dāng)?shù)見,或數(shù)十見,而各適其事,各宜其文,各符其實,各自成立。若因其相似而牽強等證彼此,則誤。同理,因之否證其一,是此非彼,尤錯。若理路相悖,則任你調(diào)書袋,終不通達矣。

(請參閱拙文《論“清華簡”求證于〈孔傳〉爾后立、依附儒經(jīng)正其名》載《國學(xué)網(wǎng)》)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伊人五月综合激激激| 婷婷综合激六月情网|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色天天综合色天天看|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久|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蜜桃|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色天天综合色天天看|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0|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午夜激情影院综合|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色婷婷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亚洲av日韩av综合|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蜜桃|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 色综合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伊人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76 | 亚洲VA综合VA国产产VA中|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好了av第四综合无码久久|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