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紋飾》《中國上古紋飾》劉慶柱先生序
王先勝先生的《中國遠古紋飾》《中國上古紋飾》付梓之際,他囑我寫序。
多年前,王先勝先生與我談及他關于中國古代紋飾研究的一些想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早在世紀之交,2000年9月《四川日報》就以《老子太極圖被破譯》為題,報道了他在綿陽出土西漢木胎漆盤紋飾解讀及老子太極圖破譯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學術成果,并稱“一部30多萬字專門破譯中國史前人類刻畫的符號、記號、圖畫的專著即將完稿”。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國遠古紋飾初讀》《中國上古紋飾初讀》,20年后的今天,王先勝先生終于還了他多年學術之夢——《中國遠古紋飾》、《中國上古紋飾》大作的出版,這是他在中國古代紋飾研究領域的重要代表作。
關于古代紋飾研究的學科屬性,要看“紋飾”的“來源”,如果是以歷史文獻資料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附有圖像的文獻),則不屬于考古學范疇。而通過考古發現的遺存及其所附的紋飾,利用考古學方法先后進行“時空”及“紋飾”的“背后”與“人”相關的研究,則應屬于考古學學科研究范圍。因為紋飾與其相關的遺跡、遺物并存,當然這還要多學科、跨學科結合。因此,通過考古發現的古代遺跡與遺物之上的“紋飾”研究“歷史科學”則屬于考古學研究。考古學家研究考古資料中的“紋飾”是復原古代歷史文化、探索人類歷史及其發展規律,他們與“美術史學者從作為意識形態的審美觀念出發以研究各種美術品相比,則有原則性差別。”(《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之夏鼐、王仲殊:《考古學》第3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因此可以說王先勝的《中國遠古紋飾》與《中國上古紋飾》應屬于考古學專著。
古代紋飾是考古學中“常見”的遺存,遺址中出土建筑材料上的紋飾、墓葬及其隨葬品中之紋飾可謂數不勝數……應該說把考古發現的各種遺存之上的紋飾,作為專門的考古學的“紋飾學”進行研究,王先勝在考古學界是非常突出的。
考古學史揭示出人類歷史是從“紋飾”(或稱“畫”)到“文字”,然后又“文字”與“紋飾”相結合的歷史發展軌跡。歷史學界近年來提出的“圖像史學”之“圖像”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紋飾”。考古遺存中的“紋飾”與“圖像”,是考古學分支學科的“美術考古學”的基本“材料”。從王先勝先生的《中國遠古紋飾》《中國上古紋飾》二書的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是通過考古發現遺存上的“紋飾”,對涉及人類遠古、上古時代的數學、天文學、易學、宗教學、哲學、政治學等人類歷史諸多方面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深入研究。
近年來,有不少考古發現資料與天文學史、數學史、哲學史、宗教學史、心理學史等研究密切相關,一些學者以此為研究對象,通過跨學科研究,提出、建立、形成了天文考古學、精神考古學、宗教考古學等考古學諸多分支學科,使考古學在推動人類史與自然史研究兩個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科學研究成果,極大的擴展、深化了考古學研究。王先勝先生的《中國遠古紋飾》《中國上古紋飾》就是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而且他的研究涉及自然科學史、人類史的許多方面,這是他的《中國遠古紋飾》與《中國上古紋飾》研究的特色。應該說這類以考古發現資料為基礎,多學科結合的人類史與自然史的綜合性研究,是考古學研究的發展方向,我希望今后能夠看到更多這類科學研究成果出現!
劉慶柱 2020年7月5日
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任所長、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等職,《考古學報》、《考古學集刊》、《中國考古學》(英文版)等期刊主編,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