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臥龍寺黃葉和尚墓志銘》校讀

  《唐代墓志匯編》武德○○二《唐故臥龍寺黃葉和尚墓志銘》(下稱黃銘):

  “和尚自說姓張,名真志,其生緣桑梓,莫能知之。隋故特進蜀人段經、興善寺僧釋永蒨并見和尚於太清初,出入中條,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隋氏末年,稍顯靈跡,被發徒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肴,或十馀日不食,預言未兆,題識他心,一時之中,分形數處。屬我皇應運,率土崩裂,和尚竟著先知,住錫黃龍寺。迨於定鼎,果獲奇驗矣。以武德二年五月廿有九日,即化於臥龍寺之禪堂。先是移寺之金剛像出置戶外,語僧眾曰:‘菩薩當去爾。’越旬日,無疾而逝。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殯葬資須,事豐□厚。乃以武德三年秋九月四日葬於萬年縣鳳□原。望方墳而掩涕,瞻白幕而驚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其銘曰:□化毗城,金粟降靈。猗歟大士,權跡帝京。緒胄莫明,邑居孰見?譬彼涌出,猶如空現。五塵夙離,三修九依。戎珠靡缺,忍鎧無違。智燈含焰,慧駕馳騑。哀茲景像,悲斯風電。將導舟梁,貽我方便。形煩心寂,□□□□。觀往測來,睹微知顯。石□亡儒,皇開□賢。反初息假,薪絕火然。神明何計,暗石空傳。”

  案,“隋故特進蜀人段經、興善寺僧釋永蒨并見和尚於太清初出入中條,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點誤,當作“……并見和尚於太清初,出入中條,往來都邑……”。太清,南朝梁武帝蕭衍年號(五四七至五四九)。若太清初(五四七)黃葉年只五十有五,則其武德二年(六一九)卒時已逾百廿歲矣。佛門固多斯類,不足異也。又,中條,即中條山,居太行西麓。《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舜耕歷山。”張守節正義:“《括地志》云:‘蒲州河東縣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歷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豬山,亦名狗頭山,亦名薄山,亦名吳山。此山西起雷首山,東至吳坂,凡十一名,隨州縣分之。歷山南有舜井。’”《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河東羅崇之,常餌松脂,不食五谷,自稱受道于中條山。”《舊唐書》卷二○《哀帝紀》:“載省載思,當徇幽棲之志,宜放還中條山。”乃知中條者,固為修道所也。

  又,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卷九:

  “黃葉和尚墓志銘,許敬宗撰,歐陽詢書。案新、舊唐書,武德初,敬宗為漣州別駕,詢亦未至弘文館學士。而《舊唐書》方技傳亦無黃葉之名,疑是后人偽作。”

  檢《舊唐書》卷八二《許敬宗傳》:“武德初,赤牒擬漣州別駕。……(貞觀)十七年,……權檢校黃門侍郎”,卷一八九《歐陽詢傳》:“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而黃銘之制固在武德三年,汪氏說是。

  汪氏復云:

  “然文筆書勢,均屬可觀。”

  鄙意以為黃銘當系《藝文類聚》卷七七《內典》下《寺碑》所錄梁陸倕《志法師墓志銘》、梁簡文帝《宋姬寺慧念法師墓志銘》、《湘宮寺智蒨法師墓志銘》、《甘露鼓山寺敬脫法師墓志銘》四銘之雜糅也,文筆固宜。

  《志法師墓志銘》:

  “法師自說姓朱,名保志。其生緣桑梓,莫能知之。齊故特進吳人張緒、興皇寺僧釋法義并見法師于宋泰始初,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齊宋之交,稍顯靈跡。被發徒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肴,或數日不食,豫言未兆,懸識他心。一時之中,分身數處。天監十三年,即化于華林園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剛像出置戶外,語僧眾云:‘菩薩當去耳。’后旬日,無疾而殞。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殯葬資須,事豐供厚。望方墳而隕涕,瞻白帳而拊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辭曰:欲化毗城,金粟降靈。猗歟大士,權跡帝京。緒冑莫詳,邑居罕見。譬彼涌出,猶如空現。哀茲景像,愍此風電。將導舟梁,假我方便。形煩心寂,外荒內辯。觀往測來,睹微知顯。動足墟立,發言風偃。業窮難詔,因謝弗援。慧云晝歇,慈燈夜昏。”[1]

  《宋姬寺慧念法師墓志銘》:

  “電逝生危,舟沉道滅。石坼亡儒,星開殞哲。……”[2]

  《湘宮寺智蒨法師墓志銘》:

  “嗟爾名德,超然有暉。五塵夙離,三修允依。戒珠靡缺,忍鎧無違。智燈含焰,慧駕馳騑。……”

  《甘露鼓山寺敬脫法師墓志銘》:

  “……神明何托,暗石空傳。”

  固相似也,乃知“題識”當作“懸識”、“九依”當作“允依”、“皇開”當作“星開”、“何計”當作“何托”,蓋形訛也。而“事豐□厚”即“事豐供厚”、“□化毗城”即“欲化毗城”、“□□□□”即“外荒內辯”、“石□亡儒”即“石坼亡儒”、“星開□賢”即“星開殞賢”。復以《唐文拾遺》卷一六、《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卷九所錄黃銘對校,惟“掩涕”者,或作“掩淚”。又,唐人喪葬多在陜西長安鳳棲原,如王維《故任城縣尉裴府君墓志銘》:“以某月日柎葬於鳳棲原先府君之塋”、《新唐書》卷一九二《顏杲卿傳》:“乃葬長安鳳棲原”、顏真卿《幼輿碑》:“即以其月窆於萬年縣鳳棲原先塋西北”,則黃銘“鳳□原”即“鳳棲原”也。

  特為整理黃銘如次:

  “和尚自說姓張,名真志,其生緣桑梓,莫能知之。隋故特進蜀人段經、興善寺僧釋永蒨并見和尚於太清初,出入中條,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隋氏末年,稍顯靈跡,被發徒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肴,或十馀日不食,預言未兆,懸識他心,一時之中,分形數處。屬我皇應運,率土崩裂,和尚竟著先知,住錫黃龍寺。迨於定鼎,果獲奇驗矣。以武德二年五月廿有九日,即化於臥龍寺之禪堂。先是移寺之金剛像出置戶外,語僧眾曰:‘菩薩當去爾。’越旬日,無疾而逝。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殯葬資須,事豐供厚。乃以武德三年秋九月四日葬於萬年縣鳳棲原。望方墳而掩淚,瞻白幕而驚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其銘曰:欲化毗城,金粟降靈。猗歟大士,權跡帝京。緒胄莫明,邑居孰見?譬彼涌出,猶如空現。五塵夙離,三修允依。戎珠靡缺,忍鎧無違。智燈含焰,慧駕馳騑。哀茲景像,悲斯風電。將導舟梁,貽我方便。形煩心寂,外荒內辯。觀往測來,睹微知顯。石坼亡儒,星開殞賢。反初息假,薪絕火然。神明何托,暗石空傳。”

注釋:

[1]亦見《寶華山志》卷七《塔銘》、《續金山志》卷下《禪宗》,文字各有異同。

[2]“坼”,《全梁文》卷一三作“拆”。據四庫本《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二下改。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中文系)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狠狠爱综合影院婷婷 | 狠狠色丁香九九婷婷综合五月|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国产精品天天影视久久综合网|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久久一本色系列综合色|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久久激情|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中文字幕|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 婷婷激情狠狠综合五月|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五月| 麻豆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