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有與無

  “有”、“無”是老子哲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說這二者與“道”是并列的。無獨有偶和“道”一樣,歷來對“有”“無”的詮識總是飄浮不定、公婆異說的。從古到今關(guān)于對“有”“無”的認識,有如下幾個方面:

  (1)體用說:認為“無”就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存在的依據(jù),兼涵萬有,包容一切,“無”也就是全。將“無”比喻為根干,將有比喻為枝葉。改“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有之以為利,皆賴無之以為用”。持這種觀點的以晉朝王弼為代表,他首倡此說,影響甚廣。

  (2)“有”“無”不相生說:認為“無”不能化為“有”,“有”也不能化為“無”。持這種觀點的以晉朝的郭象、向秀為代表。

  (3)“有”“無”同源說:認為“有”“無”同源,同出于道。此說見于一般對“老子”的注釋中。

  (4)真空生妙有說:認為真正的空“無”,能產(chǎn)生奇妙的“有”。此說見于某些注釋中。

  以上種種說法都言之有據(jù),論之成理,無不娓娓動聽,趣味橫生。

  關(guān)于“有”“無”的不同說法,主要是在注解“老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如果依其各述已見,那就不是老子的見解而是注解者自己的認識。因此探究“老子”的“有”“無”涵義,應(yīng)以“老子”為據(jù)。下面將“老子”的有關(guān)論述列出并分析如后:

  (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第一章)

  (2)有無相生。(第二章)

  (3)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4)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下面將上述各條進行析,找出“有”“無”的涵義:

  (1)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將上面這句話譯成白話:“以無稱謂天地的開端;以有稱謂萬物的本原”。

  從人們?nèi)粘S谜Z可知,人們在稱謂某人、某物、某事未出現(xiàn)時為無或沒有;已出現(xiàn)時為有。由此可知這樣的“有”“無”所表示的是人、物、事存在的狀態(tài)。“老子”這句話正是人們所熟悉的日常用語,只不過這里的“有”,以萬物之母來表達罷了。為什么要這樣表達呢?不言而喻,即意謂著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所以這里的“有”“無”都是針對天地的存在狀態(tài)而言。這表明老子認為天地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天地和萬物一樣,也有從“無”到“有”有演化過程。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中的常字,在帛書“老子”中為恒字,因此“常無”原為“恒無”,所謂恒即持續(xù)永久的意思,“恒無”其意為永久的“無”,也就是保持不變的“無”,因為“無”與“有”是相對的,所以“恒無”也就是不能變成“有”的“無”,符合這種條件的“無”就是我們所說的空間;同理,“恒有”就是我們所說的實體(實實在在,具有一定形質(zhì)的物體)。由此可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即“空間,用以觀察物的妙用;實體,用以觀察物的形狀”。對客觀物體持這樣的認識,實際上是將萬物抽象成空間和實體組成的統(tǒng)一體。這種看法是符合實際的,從現(xiàn)在所能觀察到的宇宙看,小到原子,大到各種天體,無一例外都是由空間和實體兩部分組成的。例如:人是由組成人的實體—骨骼、血肉等和許多孔竅構(gòu)成的;地球是由巖石、巖漿、水等和許多空隙構(gòu)成的;太陽系是由系內(nèi)的天體和最外層行星軌道內(nèi)的空間構(gòu)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電子和最外層電子軌道內(nèi)的空間構(gòu)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常無”與“常有”是客觀存在不可分離的兩部分,二者相反相成,但不互相轉(zhuǎn)化。

  (2)有無相生

  表示物體狀態(tài)的“有”和“無”,從事物變化的現(xiàn)象分析,是處在不斷變化中的。例如雞與蛋的更替轉(zhuǎn)化,就可以稱之為“雞蛋相生”,也可將此現(xiàn)象抽象為:“有無相生”。因為當?shù)白兓呻u時,蛋的形質(zhì)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雞的形質(zhì),蛋由“有”態(tài)變到了“無”態(tài),而雞則由“無”態(tài)變到了“有”態(tài)。再如經(jīng)商,買賣雙方的幣貨交換,買方的錢由“有”變到了“無”,賣方的錢由“無”變到了“有”;同時買方的貨由“無”變到了“有”,賣方的貨則由“有”變到了“無”。由上所述可知,“有無相生”所表達的是物的狀態(tài)變化,這是一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自然法則。這里雖指明的是所謂“有”“無”相生,指的是客觀事物的形質(zhì)隨時間的推移,由一種狀態(tài)變到另一種狀態(tài)。不是沒有形質(zhì)能變成有形質(zhì),或有形質(zhì)能變成無形質(zhì)。

  (3)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句話的大意是:“實體是物的依賴;空間是物的效用”。從第十一章的論述看,作出這樣論斷的依據(jù)是: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從這些論據(jù)可知,老子把車輪、陶器、室這三件實物都看作是“有”“無”兩部分組成的,很明顯此處的“無”指的是空間,而“有”則指的是實體。從這三件實物可知,如果實物沒有空間部分,就不會有它的效用;如果實物沒有實體部分,它就沒有依賴。

  把“老子”第一章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對照來看,前句中的“妙”即后句中的“用”;前句中的“徼”即后句中的“利”。因為“徼”所表示的是邊界或輪廓,“利”所表示的是依賴,由此可知空間與實體是不能分離的,去掉一方,他方即不存在,所以才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第一章)的表述。由此可知,將“無”(空間)強調(diào)為根干,將“有”(實體)比喻為枝葉的說法與“老子”的本義相距甚遠,是不可取的。

  (4)天下萬物生天有,有生于無

  將“老子”的前后章句聯(lián)系起來看,其邏輯是貫通的。“天下萬物生于有”與“有,名萬物之母”是同義的,因為這兩句話都在闡明“萬物”與“有”的關(guān)系,前句說“萬物”都產(chǎn)生于“有”,后句把“有”稱為萬物之本原,這兩句話的形式不同,但其所說內(nèi)容是一致的。“有生于無”與“無,名天地之始”也是同義的,因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這一完整句中的“有”“無”都是針對萬物說的。萬物為天地所生,所以這里的“有”應(yīng)指天地,而“有生于無”,即天地是從“無”態(tài)中轉(zhuǎn)化出來的,所以“有生于無”與“無,名天地之始”的涵義是相同的。

  根據(jù)以上的推論可知,當天地由“無”態(tài)演化為“有”態(tài)后,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產(chǎn)生了水,在天、地、水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微生物,進一步出現(xiàn)了低級的動植物,并進一步發(fā)展演化出了高級的動植物,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了人類的祖先—類人猿,再由類人猿逐步演化成現(xiàn)代人,這一為事實證明了的進化全過程,都是“有”生于“無”的。因此“有生于無”是一條自然法則,沒有這條自然法則,就沒有今天這樣百綱千目紛繁多樣的世界。

  如果離開“老子”所述,從自已的成見出發(fā),將“無”理解為“什么都沒有”或是“虛寂的道”,其結(jié)果使“老子”中一些說法,走進脫離實際不可理解的神話世界中。例如有的注釋,將“無”譯成:“無形質(zhì)”,將“有”譯成:“有形質(zhì)”,從而把“有生于無”解釋為:“道生萬物的過程是從無形質(zhì)到有形質(zhì)”。這樣無異于說:“道可憑空造出萬物”,這種解釋,顯然與:“天下萬物生物有”“有,名萬物之母”的精神大相徑庭。在“老子”的五千言中找不到“天下萬物生于道”的說法,所以把“有生于無”理解為“道生萬物”與“老子”的觀點是不相符的,這是將“無”與“道”劃等號造成的。

  綜合以上所述,“老子”中的“有”“無”其涵義為:

  (1)表示實體形質(zhì)狀態(tài)的變化。

  (2)表示實體和空間。

  “有”與“無”的雙重涵義在“老子”中慎重地加以區(qū)別,不能囫圇吞棗混為一談。例如在解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時,不能將此處的“無”擬定為空間,因為空間是“常無”,“常無”是不生實體的;也不能擬定為“道”,因為雖然道體虛寂,但虛寂并不就等于道。再如解釋:“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時,不能將此處的“無”擬定為實體變化的狀態(tài),應(yīng)擬定此處的“無”為空間。因為這個論斷是由實體和空間組成的實物說的,講的是實體和空間的關(guān)系和效用。如果把此處的“無”和“有”誤解為物態(tài),因為物態(tài)指的是物的形質(zhì)由一種狀態(tài)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這里沒有實體與空間的涵義,因此文中所列舉的車輪、陶器,室都成為實心的了,這些東西成為實心的其效用也就沒有了。因此不能把“無以為用”中的“無”擬定為物的狀態(tài),應(yīng)擬定為空間。

  在古代,當時的語言、詞匯,用字十分簡潔的情況下,要將復(fù)雜的客觀現(xiàn)象表達的十分明晰,的確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結(jié)合實際,以實物為據(jù)闡明其理,推敲其邏輯關(guān)系,是可行的,也是可以信賴的探究方法。如果脫離實際,憑空去猜想,那就會出現(xiàn)各持一端,各述已見,莫衷一是的場面。歷史上晉朝的王弼為什么會將“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改寫成:“有之以為利,皆賴無之以為”就是由于在沒有搞清“有”“無”的具體情況下的涵義,先入為主地把“無”設(shè)想為根干,將“有”設(shè)想為枝葉,從而得出其謊謬的說法。把原本是對:“對立統(tǒng)一”的客觀現(xiàn)象的概括,改變?yōu)橹饔^臆斷的想象,與“老子”的本義相距十萬八千里了。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91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六月婷婷综合激情|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狠狠色综合一区二区|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九七| 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鬼色|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九月丁香婷婷亚洲综合色|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 色噜噜久久综合伊人一本|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久久影院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