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觀會議
肅宗詔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郁、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于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主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上,帝親稱制臨決。鴻以才高,論難最明,諸儒稱之,帝數嗟美焉。時人嘆曰:“殿中無雙丁孝公。”數受賞賜,擢徙校書,遂代成封為少府。門下由是益盛,遠方至者數千人。彭城劉愷、北海巴茂、九江朱倀皆至公卿。元和三年,徙封馬亭鄉侯。
——摘自“國學寶典”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武英殿本
白虎觀會議:自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漢朝君主的統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當時各家儒學學派傳承不同,對于儒家經典的版本、內容多有爭議。雖然漢宣帝時曾召開“石渠閣會議”加以統一,但是經歷王莽新朝的戰亂之后,各家的歧異再次抬頭。漢光武帝劉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圖讖于天下,把讖緯之學正式確立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虎觀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