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一生勤奮好學 幾次帶病聽佛學大師講學
一代宗師梁啟超平生經歷可稱傳奇。以康梁致力于變法維新運動“公車上書”就已震動全國。失敗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歸國。從辛亥革命迄上世紀二十年代,他從政任高官,最后策動蔡鍔云南起義以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篡國稱帝,袁世凱羞憤而死。梁啟超飽經政治滄桑,后來棄政從事學術研究,著書立說,并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列名四大導師培育人才。考察他在文化文學方面的成就,也令人不勝欽佩。早年撰寫的政論文章,以“筆端常帶情感”開一代文風,被稱為“新民體”,影響極大。
我們只要捧讀他的《飲冰室文集》,就又看到在超過千萬言的文集中,記載他豐富的學術著作,同時也記載他提倡的“小說界革命”,“詩歌界革命”,“史學革命”的卓越創見,業績已著于青史了。
值得更受人景仰的是他晚年的講學精神,貢獻也很大,當年著名的大學邀請他講學,他的著述中如《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在東南大學講授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因病中輟未竟全書,只能以《先秦政治思想史》成書出版,令他感到遺憾。因為在他研究過程中,感悟到中國古代哲學的博大精深,并寄望于來者闡發光大。
有學者研究梁啟超的人生觀,認為他受儒學傳統的影響,及他后來受佛學的影響,形成他的堅強信心,發揮于著述。
梁啟超一生勤奮好學,就是到了晚年,健康已不好,仍然不忘學習。有一位佛學大師歐陽竟無,早年曾研究王船山之學,后改從佛,于南京主持“金陵刻經處”,創設法相大學,由他主講大乘法相宗教之教理。梁啟超慕名,竟然去聽歐陽竟無的講學,而且幾次帶病都去上課,在聽課之后,他推崇歐陽竟無的講授是真佛學,可見他不僅好學不倦,而且能以虛懷辨認學問,不固步自封,認為中國先哲之經典提的中庸之道,是比印度和歐洲高明的。
梁啟超筆耕不輟,終于患病被迫停筆了。1929年由南京赴上海,入法國醫院,經醫師診斷確診有心臟病,隨后回天津,閉門養病,但因積勞過度,不治逝世。
梁啟超走后,不論政治派別,不囿成見,對他蓋棺論定的看法是,他早年雖有保皇黨及反對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錯誤,而于晚年都能超脫政治,以學術的光輝結束一生。他是擅長古典文學詩詞的,他曾有一首讀陸游《劍南集》的題詩,為文學界傳頌不衰。詩是這樣寫的——
詩界千年靡靡風 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 亙古男兒一放翁
從詩也看到梁啟超所以提倡“詩界革命”,是他不倦于探索,比別人特具創見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