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蛇文化

引子

  不知道什么原因,蛇這種動物老是進入夢境,所以一直有一種動力要研究一下這種瘆人的動物。

  蛇是很有誘惑力的動物。盡管在山上、樹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論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現,就會吸引著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會圍上來看,尤其是小孩子們,更是興奮萬分。而且,不僅喜歡蛇的人要飽覽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帶著恐懼的心情遠遠地瞧著它。可見,在人們心目中,對速總還有幾分害怕,也難免有些神秘之感。這種動物是如何演化來的,它對中國的文化有什么樣的影響。

一、蛇的演進

  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30多億年以前,地面上開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生物種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到了距今大約3.4億年前后,出現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這就是爬行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動物越來越多,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們在活動著。其中特別是恐龍,非常繁盛,什么角龍啦,鴨嘴龍啦,劍龍啦,霸王龍啦,形形色色的龍,到處都是。這是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里,獸類和鳥類的祖先也先后從爬行動物的原始種類中演變出來,魚、鱉、鱷、蜥蜴的老祖宗也誕生了。蛇和蜥蜴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它們是近親,蛇是從蜥蜴變來的。在蜥蜴的原始種類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新的環境,四肢逐漸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變成了蛇;另有一部分雖然四肢沒有了,但由于沒有具備蛇的特點,到現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貴州產的脆蛇蜥和細蛇蜥,就是這一類沒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年輕的一個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臺的適應性很強的爬行動物。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委紀初期的地層里,離現在大約有1.3億年。實際上,蛇的出現比這還要早些。據推測,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于2700年。

二、蛇圖騰

  1.以蛇為圖圖騰的原因

  人類的祖先古猿還在樹上生活的時候,是有機會遇到樹棲的蛇的。后來森林逐漸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觸蛇的機會就更多了。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后一情況,在《韓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記述,認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中國猿人化石的產地,曾經發現了蛇的遺骸,這也表明當時猿人與蛇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生活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

  當原始人類從古人進化為新人的時期,便脫離了原始群居的亂婚狀態,進人血族群婚的階段,這就產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是人類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廣的組織。無論是在亞洲、歐洲,還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會幾乎都曾有過這種制度。氏族是原始共產社會的基本單位。氏族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往往采用一種和它最有利害關系的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標志,這就是圖騰。圖騰觀念的產生,往往和生產方式有著一定的聯系。例如美洲海灣部落中的契卡薩人,以漁獵為生,就有野豬氏族、鳥氏族、魚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農業為生的,就有煙草氏族和蘆葦氏族。圖騰不僅是氏族的徽號,也包含著原始宗教的內容。氏族成員甚至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圖騰的那種自然物變來的,因而把這種自然物看做是保護本氏族的神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就形成了圖騰崇拜。圖騰起著維護氏族內部團結統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鶴氏族的成員聲稱他們就是鶴的子孫,是大神把他們的老祖宗由鶴變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員堅決不吃作為本氏族圖騰的那種動物,其所以如此,顯然也是受到圖騰崇拜觀念的影響。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為圖騰的氏族也很普遍。據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記載,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個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響尾蛇作為氏族的圖騰。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這樣,特別是華倫姆格人,還要舉行一種蛇圖騰崇拜的儀式。參加這種儀式的人,用各種顏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樣子,模仿蛇的活動姿態扭動身體,且歌且舞,歌唱蛇的歷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賜福保佑。可以說,在一切動物崇拜里面,對蛇的崇拜是最廣泛的,在大多數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經占據一個突出的地位。

  2.中國的蛇圖騰崇拜

  蛇圖騰崇拜在我國原始社會中也同樣存在。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發現有蛙、鳥的圖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還有蛇的圖像;從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頭、鳥獸的圖像,這些圖像有些可能就是當時的氏族圖騰。有趣的是,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據《列子》中記載:“皰犧氏、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經》里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在伏羲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在上古時期人們信仰蛇神,尊蛇為始祖神,這在很多上古創世神話傳說中都有所體現。《楚辭天問》載“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為“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其子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亦云“伏羲鱗生,女媧蛇軀”將女媧當作象征女陰的蟠蛇圖騰;《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系譜》載“伏羲人頭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時生”,《拾遺記》卷二又載“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將伏羲當作象征雷電的“兩頭蛇”圖騰。相傳伏羲也認為自己受胎是自己的母性始祖與蛇接觸的結果,認蛇為自己的始祖,自稱是蛇的后裔;據《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上古時期人們還把五帝之首的黃帝軒轅氏認為是象征云氣的“四蛇相繞”圖騰等,諸如此類關于蛇的美好形象的記載比比皆是,說明上古時期蛇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而倍受崇拜。這是人們對于自身的繁衍充滿著極大的神秘感和不解,給蛇賦予女色的象征意義。人們也觀察到了蛇其外形與男性的生殖器相似,從而生成“蛇——性”文化,以蛇為性的象征是帶有世界性的原始觀念。“蛇圖騰崇拜”便成了在生殖崇拜和性文化的融合下形成一種原始崇拜,將其視為神靈與龜合為“四靈”之一的“玄武”。

三、中國蛇文化的內容

  1.蛙蛇之爭

  蛇與蛙這兩個動物,當它們被引入到文化之初,古人就使它們成為死對頭。當然這也符合自然界中蛇蛙的現實生活的,因為蛇是蛙的天敵。月蝕對于古人來說是件大事,是令古人震驚的自然現象,為了探解這一自然之迷,古人就把蛇與蛙附會上去了。蛙就成了兇神。民間把月中的黑影叫做蟾,也叫兔。《太平御覽》卷九零七引《典略》:“兔者,明月之精。”又卷九四九引張衡《靈憲》:“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 娥竊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月蝕,就是蟾蜍吞月(也有天狗吞月之說,月蝕時人們則敲鑼打鼓,以驚走天狗),為了拯救月亮,殺退兇神,人們自然而然想到蟾蜍的天敵蛇,于是人們就有解救月亮出厄運的辦法,即中秋祭月。民間稱祭月為完月,意思是給月亮消災,讓它完滿無缺。中秋月餅的做法就體現了這一點。其中大月餅頂上用面塑造一蛙,周圍盤一蛇,蛇頭正對蛙,有消災意。這一形態,后來發生了派生、演變和變異,產生了一母多子型,意義上也發生了變化。如河湟地區有些婦女,在大月餅中心做一蟠桃圖案,然后捏制一條鱗甲斑斑的長蛇,蛇頭正對蟠桃,通過獻月,祈求生一個福壽雙全的兒子。有些農業區的藏族婦女,在月餅中心面設計三個寶塔圖案,周圍為十八朵艷花,意即十八羅漢慶三寶。有的婦女在月餅中心捏塑一個壽字,周圍作五朵艷花圖案,象征著“五福捧壽”。有些婦女精心加工成松、竹、梅三種植物圖案,均勻分布在大月餅面上,以“歲寒三友”來顯示自己的節操。真是妙奪天工,心靈手巧。⑺具有宗教意味的西藏石雕石“蛙與蛇”,也有同樣的含義,一只蛙周圍數條蛇圍之,上面的經文有祈禱蓮花師之意,⑻實質也是消災免難之愿。

  2.蛇鳥之爭

  民間傳說,蛇吸食鳥時,頭對著天空中的飛鳥,吐著芯,而空中的鳥便飄落下來,羽毛紛落,鳥兒直落入蛇口。代表華夏民族圖騰的龍鳳,實際上就是這一形態,所謂“龍鳳呈祥”,恰恰是龍鳳(蛇鳥)斗。這一文化因子,不僅出現在殿堂廟宇的梁柱雕刻上,它在后世的官職禮服的定制上有影響。例如明代皇宮中的蔽膝、翟衣,宋代皇后的禮服等,其領、袖、襟、裾或沿邊地方都繪有龍,而其它地方全都是鳥兒,形成蛇圍鳥之勢,造成平衡,既威嚴,又符合陰陽統一。⑼苗族的蘆笙桿,是蛇鳥斗最形象的表現,柱頂立一大鳥,顏色鮮艷,一條雙角龍蛇從上至下盤繞在柱子上,龍頭回望著頂端的大鳥,顯得貪婪不已。⑽《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 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名曰? 茲。”《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方禺疆,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等形象的記載都是這一生態現象的反映。睢景臣散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中有“紅曲連打著個畢月鳥。”的句子。古時皇帝出行,要打日月旗。散曲中的畢月鳥就是神話中太陽里的金烏三足鳥。這紅圈,是一條首尾相連的蛇。神話中是否有這樣的蛇呢?《山海經·海外西經》:“軒轅國……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首尾交上。”首尾相交的蛇,自然是一個圈。如果這個推論能夠站得住腳,那么甲骨文中的日字中間的一點并非是太陽黑子,乃是三足鳥,周圍的圓圈即是蛇。后來,龍鳳的地位進一步上升,皇帝稱為龍,皇后稱為鳳,美化到了極點。將皇帝之死稱謂“鼎湖龍去”。⑾因此人見龍則大吉。《周易》乾卦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比喻“圣人”有德而登王位。

  3.蛇牛之爭

  蛇牛斗爭在實際中是存在的。如果蛇和牛在野外狹路相遇,雙方就發起神威對峙起來,如果牛勝了,便將蛇從鼻孔吸入,嚼食,傳說牛勁就會大增;如果蛇勝了,則牛當場會死亡,蛇的力量將會大增。蛇牛斗的場面是令人驚懼的,多為牧童們親見。反映在文化中,主要是一種圖騰戰,即以炎帝、蚩尤、夸父等為代表的牛圖騰和以黃帝為代表的蛇圖騰之間曠日持久的系列戰。⑿在這種系列戰中,“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是上古各民族之間的基本關系。”⒀

  4.蛇人斗

  人與蛇在長期的相處斗爭中,既受到來自蛇殘酷的攻擊和造成災難的時候,相應地也有取勝的時候,其中古人飾蛇,就是令人驕傲的一點。據說今天印度和非洲的一些民族和部落中仍有飾蛇的習俗。古人飾蛇的習俗盡管時代先后可能不一致,但這一風俗的流傳范圍是極廣的。后人的耳墜可能就由這一習俗演變而來(或受到這一習俗的影響)。《山海經》中直接寫到了許多飾蛇者,如夸父、雨師妾、胡余神、于兒神等等,這些神大都兩耳飾蛇,雙手也擎蛇。既有人蛇搏斗的影子,也有飾蛇風俗的表現,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盛,飾蛇這一文化因子又有了另外的天下,推廣到另一個領域,而且影響力極度膨脹。北京著名的東岳廟內的娘娘殿中有九位子孫娘娘分為左中右三組,其中中間一組右邊的眼光娘娘的頭飾為一條雙頭蛇,兩蛇頭垂下,于兩耳處各向外伸出,吐下一串穗子。⒁密宗經《尊勝佛頂修瑜伽注儀軌》中云“西南門南,西方水天神,被甲頭上蛇頭,手把龍索。”《頂輪王大曼荼羅灌頂儀軌》云,“加野紇里縛大明王”其形狀“鼻如猿猴,以蛇莊嚴瓔珞”另一位“無能勝忿怒王”,則以“虎皮為裙,蟒蛇為耳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為《攝無礙大悲盡大陀羅尼曼荼羅儀軌》中的“軍荼利”形象:“白蓮承兩足,十二蛇圍繞,兩蛇在頸垂,二蛇繞兩膊。八蛇繞八臂,甚大怖畏相。”此時的神像,借助于蛇使他的形象更加恐怖,以達到鎮懾人的心靈的作用。然而,飾蛇在后世的普及化最廣的當在古代官服上。古代官職的分級不僅在官服官帽的質地色彩上,更主要的是其官帽造型和官服圖案上。龍袍惟皇帝穿用,宰相一級則穿用蟒袍,分級是非常明確的。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對“蟒袍”作了詮釋:“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正統初,始以賞虜酋。弘治中,閣臣劉健、李東陽等俱拜大紅蟒前之賜,輔弼得蟒衣自此始。”《續通志·器服略》:“獨錦衣衛堂上官,大紅蟒前,亦以賜宰輔及虜酋。”《明史·輿服志》也載:“閣臣賜蟒,始于治劉健、李東陽。”可見蟒袍也不是隨便人可以穿用的。龍袍與蟒袍除了龍的數量不等外,色彩也不一樣。《清通志·器服志》記載:“皇帝龍袍,包明黃,領、袖俱石青色金緣,繡化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云,領前后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主水。裾左右開。”官職越小,官服的色彩和圖案越單純、簡單。《皇朝禮器圖式》載:“皇子蟒袍用金黃色,片金緣,通繡九蟒,裾四開,其形制達于宗室,民公用藍及石青諸色,通繡九蟒,皆四爪,曾賜五爪蟒緞者亦得用之。侯以下至文武三品、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以上,一等侍衛同。文品四,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八蟒,皆四爪。武四、五、六品,文五、六品,奉恩將軍及縣君額附,二等侍衛以下皆同。文七品則通繡五蟒,亦四爪。武七、八、九品及未入流者皆同。”官職官服的分級,好象表示天子就是蛇王。龍袍著身,就為皇帝;官吏伏法時,脫去官服,摘下官帽,就為平民,可定刑行刑,其含義是深遠的。

  蛇是穴居冬眠動物。《易·辭》:“龍蛇之蜇,以存身也。”這是因為蛇是冷血動物,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它便會死去;而氣溫升高時,它又復生。所以說蛇蜇是為了存身。古人對蛇生活習性的了解是非常清楚的。冬眠是蛇文化建構的第五個質點。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抬頭。”是指到農歷二月二(即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蜇),天氣開始轉暖,氣溫上升,青草要發芽,蛇也渡過了漫長的冬眠期,又得到了復生。民間傳說,二月間的蛇,精力最旺,行走如飛,且直從草尖上飛過。可見蛇經過冬眠的休息,養精蓄銳,體力達到為一年中的最佳狀態。如此分析,不難看出,蛇的生死,與太陽有密切關系。這一因子在后世文化中的反映主要表現為蛇對太陽的追求,夸父追日中的擎蛇即為一例,雙龍戲珠,就是一個特例。民間社火表演中,往往有青黃兩條龍,在不懈地翻滾著奮力追逐那個象征著太陽的紅球,其實質就是追求陽光,是對生的無限渴求,對死的畏懼。青海民間社火的演出是有時間的,一般在春節后十一天時才“開演關”,直到元霄節。再到二月二時特意復演,因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往往要把龍請到泉水邊讓它吃水(民間叫飲水),以求它主宰今年風調雨順,莊稼有成。這個時間,恰好也是蛇即將復蘇還沒有復蘇的時候。我國四大傳說之一的《白蛇傳》從文化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也許是牽強吧)白蛇曾不懈地追求許仙(是太陽的化身),而代表惡勢力的法海則千方百計地要拆散他們,其文化意蘊即是防止蛇復蘇后再來害人,當然這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已經發生了轉變。其本意應為法海是正義的,而白蛇是妖、害的化身。蛇有蛻皮的生理現象,《西游記》中的孫悟空等人都會變化,一變變出千千萬萬、萬萬千千的孫悟空、哪吒。這些想象,也許就來自動物蛻皮的靈感。

  通觀蛇文化的前前后后,雖然其表現形式多樣,但其生成基本上就是以上幾種質點的交互發展。比如“夸父追日”,即有飾蛇的質點,也有蛇追日求生的質點,其中還有“虹-蛇”觀等信仰因素。在整個蛇文化的發展演變中,有兩個特點是不容忽視的。第一,蛇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與交流的產物,沒有一種文化形態是不吸收其它民族文化而孤立地純屬于某一民族。這種相互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的形態和多異文。第二,本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的審美觀念或審美觀念發生變化,往往會使一個故事形態發生善惡對變,因地方而發生變通性和變異性。總之,蛇文化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分析它,研究它,探討它對中國人生活方方面面和深度廣度的影響,對于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將大有裨益。

轉載自作者博客2011-9-23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爱天天综合色欲网|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系列|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狠狠人妻久久久久久综合蜜桃 |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天堂无码久久综合东京热|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狠狠色丁香九九婷婷综合五月| 丁香婷婷亚洲六月综合色|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婷婷综合激情五月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久久老色鬼天天综合网观看|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天天影视色香欲综合免费|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站中国|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 伊人网综合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综合成人网| 国内偷自视频区视频综合|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色成年激情久久综合|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色偷偷狠狠综合网| 伊人久久中文大香线蕉综合|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