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的傳說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這首千古絕唱既表達了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也反映了古代重陽插吳茱萸這一民間習俗。關(guān)于吳茱萸,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稱為吳萸。有一年,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楚王見了大為不悅,不聽吳臣解釋,將其趕了出去。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yī)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并種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fā),胃疼難忍,諸藥無效。此時,朱大夫?qū)禽羌鍦魏昧顺醯牟 .敵醯弥耸潞螅⒓磁扇饲巴鶇菄狼福⑻栒俪鴱V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吳茱萸,為蕓香科綠灌木植物。它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jīng),有濃烈香味。能驅(qū)蟲除臭,利五臟,消積食等,有散寒止痛、理氣止嘔、溫中止瀉的作用。
來源:國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