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y  
 




網頁:靜遠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中國文學講話(1-10冊)

    [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動委員會,[臺灣]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主編,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12月至1987年11月出版。

    本書為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與臺灣“國家文藝基金會”聯合 舉辦中國文藝研究班,每期講授的講解,由聽講者錄音筆記整理成章,編之成書。 全書共分十冊,第一冊概說,分五篇;第二冊周代文學──詩賦部分,分二篇;第 三冊周代文學──諸子部分,分六篇;第四冊兩漢文學,分四篇;第五冊魏晉南北 朝文學,分二篇;第六冊隋唐文學,分五篇;第七冊兩宋文學,分七篇;第八冊遼 金元文學,分七篇;第九冊明代文學,分六篇;第十冊清代文學,分六篇。全書以 史為經,以文為緯,分別敘述了各時期文學發展的歷史。每冊書前還有周應龍或宋 楚瑜“序”一篇,書后有“編后記”一篇,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該時期文學的特點和 內容。

    目次:

    (一)概說 第一篇 經部:經學概說(黃永武),(括號內為作者姓名), 《易經》(黃慶萱),《尚書》(許錟輝),《詩經》(裴溥言),《三傳》(王 熙元),三禮(周何),論語孟子孝經之文學價值(李銑)。第二篇 史部:史學概說(王壽南),史記的文學技巧(葉慶炳),漢書的文學觀(李威熊),三國志 的文學價值(李殿魁),資治通鑒概論(孫鐵剛),史學家論宮體詩(葉慶炳)。 第三篇 子部:先秦諸子的文學觀(黃錦鋐),老子(余培林),莊子(黃錦鋐),淮南子的文學價值(于大成),先秦諸子的寓言(魏子云)。第四篇 集部: 集部概說(劉兆祐),中國文學批評概觀(王更生),辭賦的流變(李殿魁),楚 辭的文學價值(傅錫壬),漢賦的文學價值(簡宗梧),樂府詩概說(邱燮友), 小說的興起與演變(葉慶炳),敦煌變文(羅宗濤),講唱文學概說(李殿魁), 傳奇與雜劇(曾永義),影響詩詞曲節奏的要素(曾永義)。第五篇 馀說:研究 中國古典文學的幾個層面(黃慶萱),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學(李豐楙),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黃永武),文學與時代(尹雪曼),文學與社會(尹雪曼)。

    (二)周代文學──詩賦部分 第一篇 詩經之部:詩序──對詩序應有的態 度(余培林),二南析論(于大成),邶鄘衛(魏子云),鄭風(魏子云),王風 析論(王熙元),齊風和魏風(葉慶炳),唐風及秦風(李殿魁),檜風、曹風、 幽風(邱燮友),小雅的思想情感及其寫作技巧析論(張學波),大雅析論及賞析 舉例(裴溥言),三頌析論(王熙元),不學詩無以言說(黃錦钅宏),詩可以興 觀群怨(張健),詩四家說(左松超),朱子詩集傳說(左松超),歷代詩經學概 說(劉兆祐),古音學與詩經(陳新雄)。第二編 楚辭之部:楚辭的時代背景及 其形成因素(王熙元),論屈原(黃錦钅宏),離騷析論(傅錫壬),九歌析論( 曾永義),天問析論(李殿魁),九章析論(張壽平),卜居、漁父析論(羅宗濤) ,宋玉其九辯(葉慶炳),二招真偽及其寫作特色(王更生),楚辭對后代文學的 影響(吳宏一)。

    (三)周代文學──諸子部分 弁言(魏子云)。第一篇 老莊之部:老子 與文學(尉天驄),莊子文學的物質(黃錦鋐),莊子的寓言(傅錫壬),莊子的散文形態(王仁鈞),從莊子談藝術創造的原理(顏昆陽)。第二篇 墨子之部 :墨子──熱情救世的巨子,墨子的文學觀,墨家的辯術,墨子書的文學價值及影 響力(王冬珍)。第三篇 孟子之部:孟子的辯論術(余培林),孟子中的小說雛 形(王熙元),孟子的譬喻技巧及其對后世文學影響(張學波),孟子的文人性格 (魏子云)。第四篇 荀子之部:荀子── 一個奇特的思想家(陳修武),荀子學說在人群共同生活中的建設性價值與潛在災難性,荀子的文學觀──他如何看詩 ?荀子的文學觀──他如何看音樂(陳修武)?荀子一書的文學價值(陳修武)。 第五篇 韓非子之部:韓非── 一位悲劇性的思想家,韓非的文學觀,韓非散文 的藝術(周富美)。第六篇 其他:晏子春秋及其散文特色(王更生),公孫龍子 及其文學(劉兆祐),李斯之生平、著述及其文學(李威熊),李斯的文學觀(蔡 信發),呂不韋與呂氏春秋(田鳳臺),呂氏春秋的思想與文學(董金裕)。

    (四)兩漢文學 兩漢文學概述(葉慶炳)。第一篇 史記之部:司馬遷與史 記(黃錦鋐),史記選讀──項羽本紀(李銑),史記選讀──留侯世家(黃永武),史記選讀──淮陰候列傳(李殿魁),史記選讀──魏公子列傳(胡自逢), 史記選讀──刺客列傳,史記選讀──游俠列傳(吳宏一)。第二篇漢書之部: 漢書的成書及其體例(李威熊),漢書藝文志的讀法,漢書選讀──霍光傳(劉兆祐),漢書選讀──李廣蘇建傳(羅宗濤),漢書選讀──范滂傳(魏子云)。第 三篇 漢賦之部:漢賦名家──賈誼與枚乘(齊益壽),漢賦名家──司馬相如(簡宗梧),漢賦名家──東方朔(魏子云),漢賦名家──揚雄(簡宗梧),漢賦 名家──班固(胡自逢),漢賦名家──張衡與王褒(黃錦鋐)。第四篇 漢詩之部:漢初的詩(方祖{焱木}),漢樂府綜論及選讀(邱燮友),漢五言詩綜論(汪中), 古詩十九首(方瑜),蔡琰 悲憤詩(李銑),孔雀東南飛(葉慶炳)。

    (五)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一篇 魏晉之部:魏晉文學概說(葉慶炳),曹 丕典論論文對魏晉文風的影響(黃錦鋐),曹氏父子(林文月),建安七子(魏子云),阮籍(黃錦鋐),稽康(方瑜),三張(張夢機),二陸(黃春貴), 兩潘(邱燮友),左思(吳宏一),劉琨(王熙元),郭璞(李豐楙),陶淵明( 方祖{焱木})。第二篇 南北朝之部:南北朝文學概說(葉慶炳),南北朝文學風 尚(李威熊),魏晉南北朝的散文與賦(簡宗梧),謝云運(汪中),鮑照(呂正惠),謝朓(傅錫壬),文心雕龍(潘重規),詩品(汪中),蕭氏父子(李銑), 昭明文選(蔡信發),江淹吳均等人(周何),玉臺新詠(尤信雄),庾信(杜松柏),南朝民歌(邱燮友),北朝民歌(羅宗濤),志怪小說(葉慶炳),志人小 說與笑話書(劉兆祐)。

    (六)隋唐文學 第一篇 隋唐概說:隋唐文學概說(葉慶炳),王績、陳 子昂(黃錦鋐)。第二篇 唐代詩:第一目:初唐詩,王梵志、寒山(陳慧劍), 初唐四杰詩選讀(黃景進),沈佺期、宋之問(洪順隆),第二目:盛唐詩 王維 (杜松柏),孟浩然(杜松柏),高適、岑參(阮廷瑜),李白(方瑜),杜甫(汪中),第三目:中唐詩,韋應物、白居易、元稹(邱燮友),韓愈(董金裕), 孟郊、賈島(王次澄),李賀(楊文雄);第四目:晚唐詩,李商隱,杜牧(張夢 機)。第三篇 唐代文學:唐代古文的發展與演變,韓愈古文之淵源、創作與特征 ,柳宗元山水記與論辯文的分析,韓柳比較(羅聊添)。第四篇 唐代傳奇:唐代 傳奇(一),唐代傳奇(二)(傅錫壬),唐代傳奇(三)(魏子云)。第五篇 其他:敦煌變文中詩歌形式之探討(羅宗濤),唐五代詞(王熙元),唐代文學批 評(張健)。

    (七)兩宋文學 第一篇 兩宋文學概說:兩宋文學概說(黃錦鋐)。第二 篇 宋代散文:歐陽修,曾鞏(王更生),王安石(蔡信發),蘇洵(廉永英), 蘇軾,蘇轍(許錟輝)。第三篇 宋代詩歌:歐陽修(汪中),三蘇(黃啟方), 黃庭堅(汪中),南宋四大家(黃志民),江西詩社宗派(龔鵬程),宋詩的特色 (杜松柏),第四篇 宋代詞曲:張先、柳永(張子良),大小宴,歐陽修(王熙 元),蘇軾(張夢機),秦觀(丁原基),周邦彥(洪惟助),李清照、朱淑真( 林玫儀),陸游(傅錫壬),姜夔(洪惟助),辛棄疾(張夢機),吳文英(陳滿 銘),張炎(閔宗述)。第五篇 宋代小說:話本小說緒論(賴芳伶),短篇話本 的常用布局(葉慶炳)。第六篇 宋代戲曲:南戲綜說(李殿魁)。第七篇 宋代 文學批評:宋代文學批評(張健)。

    (八)遼金元文學 第一篇 概說:遼金元文學概說(葉慶炳),宋末遺民文 學之研究(蘇文婷)。第二篇 遼金元詩詞及散文:金元詩歌析論(林明德),元 代詩學(包根弟),金元兩代詞(張子良),遼金元散文(王更生)。第三篇 金 元散曲及話本:逍遙自適的元散曲世界(王熙元),金元散曲(賴橋本),董西廂 (弦索話本)(呂凱)。第四篇 元雜劇及其各家:元雜劇與唐傳奇之關系(何寄澎),元人雜劇的搬演(曾永義),王實甫(魏子云),關漢卿(李殿魁),馬致 遠(洪惟助),白樸(黃麗貞),元劇四大家之外(廖玉蕙),元雜劇的趙氏孤兒 與水滸戲(李殿魁),談元代戀愛劇的寫作技巧(叢靜文)。第五篇 遼金元小說 :元建安虞氏新刊五種平話試探(羅宗濤)。第六篇 批評:金元文學批評(張健) 。第七篇 詩文吟誦例說:詩詞吟唱面面觀(王更生),詩文美讀與元曲吟唱(邱燮友),元曲吟唱(賴橋本),詩詞的韻律音(魏子云)。

    (九)明代文學 第一篇 概說:明代文學概說(葉慶炳)。第二篇 詩、散 文、小品:明代詩文的庸俗化與反庸俗化(簡錦松),明代散文(周志文),晚明 小品(廖玉蕙)。第三篇 小說:三國演義(張健),水滸傳(殿天驄),西游記 (鄭明娳),金瓶梅(魏子云),楊家將(魏子云),平妖傳(1)三遂平妖傳 的妖異人物,(2)四十回平妖傳的宿命論(魏子云),三言(王國良),二拍( 楊昌年),話本(王三慶),寶卷(曾子良),其他各類小說和散文(李殿魁)。 第四篇 戲曲:明代雜劇演進的情勢(曾永義),明初五大傳奇(王安祈),梁辰 魚及其浣紗記(朱昆槐),李開先及其寶劍記(李殿魁),沈璟及其作品(曾永義) ,湯顯祖及其牡丹亭(張敬),吳炳及其粲花五種(張敬)。第五篇 民歌:明代 民歌(鹿憶鹿)。第六篇 批評:明代文學批評(張健),晚明文學批評(邵紅)。

    (十)清代文學 第一篇 概說:清代文學概說(黃錦鋐)。第二篇 詩詞 :清代詩(包根弟),清代詞曲(王熙元),清代民歌衍說(魏子云)。第三篇 散文:清代 古文(尤信雄),清代小品文(周志文),桐城派(尤信雄)。第四 篇 小說:甲論:通論,講史小說(王國良),人情小說(陳萬益),狹邪小說( 楊昌年),晚清社會與晚清小說(尉天驄),乙論:專書,紅樓夢(王三慶),紅樓夢(康來新),儒林外史(鄭明娳),兒女英雄傳(尉天驄),鏡花緣(林連 祥),野叟曝言(王瓊玲)浮生六記(王仁鈞),聊齋志異(羅敬之),閱微草堂 筆記(葉慶炳),子不語(新齊諧)(王國良)。第五篇 戲曲:甲論:概論,清 代傳奇及雜劇(王安祈),談皮黃戲,清代各種地方戲(魏子云),清代的講唱文 學(王友蘭),乙論:專書,桃花扇(黃麗貞),長生殿(曾永義),笠翁十種曲 (張敬),吟風閣雜劇(國永義)。第六篇 批評、考據、翻譯:清代文學批評(張健),談考據(魏子云),晚清西洋文學之譯介(何欣)。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
聯合主辦 Copyright©2000

webmaster@guoxue.com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综合一本久道|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天天综合天天添夜夜添狠狠添 |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无码|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图片|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电影在线| 伊人一伊人色综合网| 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激情区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狠狠色色综合网站|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五月天激激婷婷大综合丁香|
<samp id="ioy2e"><tbody id="ioy2e"></tbody></samp><ul id="ioy2e"></ul>
<strike id="ioy2e"></strike>
  • <ul id="ioy2e"><center id="ioy2e"></center></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