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史
1992年3月出版,32開,280頁,225千字。 本書撰稿人除主編外,還有朱炳詳和吳根久二位同志。
本書共分七章,從史的角度落筆,總結先秦文學發展的歷史規律。內容上有如下特點:
一、將先秦文學擺在整個先秦文化背景中作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劃分先秦文學的發展為原始文化、巫卜文化、史官文化、士人文化四個階段,從文化內涵的思維模式、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宗教觀念、審美意識等各個方面,全面地探討先秦各個階段的文化對先秦各個時期文學的演變所發生的深刻影響,總結先秦文學的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從文學是以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這一特點出發,對先秦文學各個階段的作品進行詳細的分析比較,從分析比較中闡明先秦文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出現的新的表現對象、表現和風格特征,總結先秦文學在繼承中發展、在變革中創新的內在規律。
三、對創作的主體也力求作全面的分析。從作家的生活經歷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審美意識、生活情趣、性格特征等方面多層面地探討作家的藝術特色、風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四、在方法上是理論聯系實際,進行縱線和橫線的比較。先秦各個時期產生的文學,是整個先秦文學發展中的一環,因此,本書在分析先秦各個時期的文學時,作了前期和后期的歷史比較;在同一時期的作家作品之中,又各有特色,本書在論述時又作了橫向的比較。避免了靜止地、孤立地介紹作家作品的毛病,把靜態的表述同動態的描述結合起來,較好地做到了宏觀與微觀的統一。此外,本書加強了藝術性分析,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
目次:
一、原始社會的文化與原始社會的文學
二、殷周巫史文化與散文的最初階段
三、《詩經》
四、從史官文化的獨立──歷史散文的勃興
五、士人文化的崛起與諸子散文的騰躍
六、屈原與《楚辭》
七、先秦文學小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