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友蘭


web@guoxue.com

inde1111.gif (188 bytes)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第十二章說過,《易經》本來是一部占卜的書。到后來,儒家為它作出了宇宙論的、
形上學的、倫理學的解釋,構成了“易傳”,附在現在通行的《易經》后面。
    “易傳”的宇宙論學說已經在第十二章講到了。往后在第二十三章還要講到。這一
章我們只限于講“易傳”和《中庸》中的形上學、倫理學學說。
    《中庸》是《禮記》的一篇。傳統的說法是!吨杏埂窞榭鬃又畬O子思所作,但是
實際上它的大部分是較晚的著作!耙讉鳌焙汀吨杏埂反硐惹厝寮倚紊蠈W發展的最后
階段。它們的形上學興趣確實很大,所以公元三、四世紀的新道家把《易》當作思辨哲
學的三部主要經典之一,另外兩部是《老子》、《莊子》,合稱“三玄”。梁武帝(公元
502—549年在位)本人是佛教徒,也為《中庸》作注。公元十世紀和十一世紀佛教禪宗的
和尚也作過這樣的注,標志著新儒家的開端。

事物的原理
    “易傳”中最重要的形上學觀念是“道”的觀念,道家也如此?墒,“易傳”的
道與道家的道,完全不同。道家的道是無名,不可名。“易傳”的道,不但是可名,而
且嚴格地講來,正是道,也只有道,才是可名。
    為了區別這兩個概念,不妨把道家的道加上引號“”,“易傳”的道則不加。道家
的“道”是統一的“一”,由此產生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耙讉鳌钡牡绖t相反,是
多樣的,是宇宙萬物各類分別遵循的原理。惟其如此,它們就很有點像西洋哲學中“共
相”的概念。我們已經知道,公孫龍以“堅”為堅之類的共相,因為正是這個堅的共相
使物質世界具體的物成為堅的。在“易傳”的術語中,使堅物成為堅者可以稱為堅之道。
這個堅之道,可以與各個物體的堅分離、構成一個可名的形上學原理。
    有許多這樣的道,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它們是君、臣、父、子所應該成為
者。每一類的道各以一個名表示,每個人都應該合乎理想地依照這些不同的名來行動。
我們在此看出了孔子的正名學說。這個學說當初在孔子那里只不過是倫理的學說,現在
在“易傳”里就變成又是形上學的學說了。
    我們已經知道,《易》本來是占卜的書。用擺弄蓍草的方法得到某卦某爻,再從
《易》里查出它的卦辭、爻辭,據說可以知道所卜的吉兇。所以這些卦辭、爻辭可以應
用于實際生活的各種不同的特殊情況。“易傳”的作者們由這種程序而悟到公式。從這
個觀點來看《易》,他們認為卦辭、爻辭都是公式,每個公式代表一種或多種道。也就
是一種或多種共相原理。全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爻辭,因而被認為代表
了宇宙中所有的道。
    卦、爻,都被看作這些共相的道的圖象。“易傳”的《系辭傳·下》說:“易者,
象也”。這樣的象,如符合邏輯中所謂的“變項”。變項的作用,是代替一類或若干類
具體事物。一個事物,按某種條件歸人某類,就可以代入含有某變項的公式;這就是說,
它可以代人某卦、某爻的卦辭、爻辭,這些卦、爻都是象。這個公式代表著這類事物應
該遵循的道。從占卜的觀點看,遵之則吉,違之則兇。從道德的觀點看,遵之則是,違
之則非。
    舉例來說,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據說是剛健之象;第二卦,坤卦,是柔順之
象。凡是滿足剛健條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乾卦卦象出現的公式里;凡是滿足柔順條
件的事物,都可以代入有坤卦卦象出現的公式里。因此,乾卦的卦辭、爻辭,被假定為
代表宇宙一切剛健事物的道;坤卦的卦辭、爻辭,被假定為代表宇宙一切柔順事物的道。
    所以坤卦《緣(無此字:ocr)辭》說:“先,迷失道;后,順得常。”坤封《文言》
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
代有終也。”
    乾卦正好與坤卦相對,是天之象,夫之象,君之象。乾卦的卦辭、爻辭代表著天道,
夫道,君道。
    因此,誰若想知道如何為君為夫,就應當查閱乾卦所講的;誰若想知道如何為臣為
妻,就應當查閱坤卦所講的。所以《系辭傳·上》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
之能事畢矣。”又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緯·乾鑿度》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孔穎達
《周易正義》卷首引)第一個意義是:容易,簡單;第二個意義是:轉化,改變;第三個
意義是不變。轉化、改變是指宇宙的各個事物;簡單和不變是指事物的道或遵循的原理。
事物變,而道不變。事物是復雜的,而道是容易和簡單的。

萬物生成的“道”
    除了各類事物的道,還有萬物作為整體的“道”。換句話說,除了特殊的多樣的道,
還有一般的統一的萬物生成變化所遵循的“道”!断缔o傳·上》說:“一陰一陽之謂
‘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是生成萬物的“道”,這樣的生成是宇宙的最
大成就。所以《系辭傳·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了某物,必有能生此物者,又必有生此物所用之質料。前者是主動成分,后者是
被動成分。前者是剛健的,是陽;后者是柔順的,是陰。生成萬物,需要二者合作。所
以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每個事物在一個意義上是陽,在另一個意義上又是陰,這要根據它與其他事物的關
系而定。例如,一個男人對于其妻是陽,對于其父又是陰。可是,生萬物的形上學的陽
只能是陽,生出每物的形上學的陰只能是陰。所以在“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講形
上學的話里,所說的陰、陽都只有絕對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易傳”中講的話有兩套。一套是講宇宙及其中的具體事物、另一
套是講《易》自身的抽象的象數系統。《系辭傳·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
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边@個說法后來雖然成為新儒家的形上學、宇宙論的基礎,然
而它說的并不是實際宇宙,而是《易》象的系統?墒钦铡耙讉鳌钡恼f法,“易與天地
準”(同上),這些象和公式在宇宙中都有其準確的對應物。所以這兩套講法實際上可以
互換。“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固然是講的宇宙,可是它可以與“易有太極,是
生兩儀”這句話互換。“道”等于”太極”,“陰”、“陽”相當于“兩儀”。
    《系辭傳·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薄断缔o傳·上》說:“生生之謂易!
這又是兩套說法。前者指宇宙,后者指易?墒莾烧哂质峭瑫r可以互換的。

萬物變化的“道”
    我們已經知道,易有一個意義是轉化、改變,合稱變化。“易傳”強調:宇宙萬物
永遠在變化過程中。泰卦九三爻辭說:“無平不被,無往不復”!耙讉鳌闭J為這句話
是萬物變化的公式。這就是萬物變化的“道”。
    事物若要臻于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狀態,它的運行就必須在恰當的地位,恰當的限
度,恰當的時間!兑住返呢赞o、爻辭。把這種恰當叫做“正”、“中”。關于“正”,
家人卦《象辭》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父浮
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中”的意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人的自然傾向是太過。所以“易傳”和《老
子》都說太過是大惡!独献印分v“反”(第四十章),講“復”(第十六章)。“易傳”
也講“復”。《易》有復卦,其《象辭》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易傳”的《序卦傳》運用“復”的概念,解釋了六十四卦的順序安排!兑住吩
來分為上經、下經!缎蜇詡鳌氛J為上經講天道,下經講人事。關于上經,它說:“有
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放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序卦傳》
接著說明。如何上經中每一卦之后都是性質相反的一卦。
    關于下經.它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
后禮義有所錯!薄缎蜇詡鳌酚纸又f明,如何下經中每一卦之后都是性質相反的一卦。
    第六十三卦是既濟,既濟是已經完成的意思。《序卦傳》在此說:“物不可窮也,
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照這樣解釋,六十四卦的順序安排至少有三點涵義:(1)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自然界、
社會界,形成一個自然序列的連續鏈條;(2)在演變過程中,每個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
(3)在演化過程中,“物不可窮也”。
    “易傳”和《老子》一樣認為,要取得勝利,就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分地勝利;要避
免喪失某物,就一定要在此物中補充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所以《系辭傳·下》說;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傳”還和《老子》一樣認為,謙卑是美德。謙卦《象辭》說:“天道虧盈而益
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中和
    “中”的觀念在《中庸》里充分發展了!爸小焙芟駚喠κ慷嗟碌摹包S金中道”的
觀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爸小钡恼嬲x是既不太
過,又不不及。比方說由華盛頓去紐約,停在紐約為恰好,走過去停在波士頓為太過,
沒走到就停在費城為不及。公元前三世紀宋玉描寫一位美女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
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文選》卷十九)這
番描寫是說她的身體、容顏恰到好處!扒〉胶锰帯奔慈寮宜^的“中”。
    時間,在”恰到好處”的觀念中是個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襖是恰好,夏天穿皮襖就
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將“時”宇與“中”字連用,如“時中”。孟子說孔子“可以仕
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所以“孔子,
圣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一章)情感完全
沒有發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太過、不及,而恰到好處。這是中的一個例子。情
感發生了。而無所乖戾,這也是中,因為和是中的結果,中是來調和那些搞不好就會不
和的東西的。
    以上是就情感說,所說的也適用于欲望。在個人行為和社會關系中,都有些適中之
點,作為滿足欲望和表現情感的恰當的限度。一個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達到
恰當的限度,他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在精神上很健康。一個社會也同樣,其中各式各樣
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現到恰當的限度,這個社會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安
定而有秩序。
    和是調和不同以達到和諧的統一。《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子(卒于公元前493年)
一段話,其中區分了“和”與“同”。他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
以烹魚肉”,由這些作料產生了一種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醬)
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濟水”,“若琴瑟之專一”,沒有產生任何新的東西。
同,與異是不相容的。和與異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幾種異合在一起形成統一時才
有和。但是要達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種異都要按適當的比例,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
是達到和。
    一個組織得很好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統一,在其中,各種材能、各種職業的人都
有適當的位置,發揮適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地感到滿意,彼此沒有沖突。《中庸》說: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第三十章)
    這種和,若不只是包括人類社會,而且彌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易乾卦《象
辭》說;“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貞。”

庸常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第一章)我們在此接觸到“普通而平!钡闹匾缘乃枷,這是《中
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這個概念就是《中庸》的“庸”宇,意思是普通或平常。
    每個人都知道天天要吃要喝。所以吃、喝是人類普通而平常的活動。它們普通而平
常,正由于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沒有它。入倫和道德也是如此。它們在有些人看來,
簡直普通而平常得沒有價值?墒撬鼈冎匀绱,正由于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離開
它。吃飯,喝水,維護人倫,實行道德,都是“率性”,即遵循天性。這不是別的,就
是“道”。所謂“教”不過就是“修道”。
    既然“道”是人不可離的,事實上也沒有離的,為什么還需要修道。需要教呢?回
答是這樣:雖然所有人實際在某種程度上都遵循“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覺悟
到事實是如此!吨杏埂氛f;“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第四章)教的作用。就
是使人們了解他們都在不同程度地實際遵循“道”,使他們對于自己正在做的覺悟起來。
    還有一層,雖然所有人由于實際需要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遵循“道”,但是并不是
所有人都能完全地遵循之。所以固然沒有人能夠完全不顧人倫而在社會中生活,可是同
時也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完全符合這些人倫提出的條件。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
已經不同程度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說:“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
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梢阅苄醒。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二章)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
肖,都在某種程度上遵循“道”,雖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覺悟而完全,也就
是明而誠,

明誠
    在《中庸》里,誠和明是聯在一起的!吨杏埂氛f:“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
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第二十一章)這就是說,一個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
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動的一切意義,諸如飲食人倫的意義,他就已經是圣人。一個人若是
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義。如
果不完全明白其意義,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還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第二十五章)這段話的意義很清楚,我倒是懷疑,“仁”
字、“知”字是不是該互換一下。
    《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
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
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成己的同時,一定要看到還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這是因為,只有通
過人倫,即在社會領域內,才能盡其性。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傳統了,就是為了成己,
必須行忠、恕,即行仁,這就包含著助人。成己,就是盡其性,即盡其受之于天者。助
人,就是贊天地之化育。完全明白了這些意義,就可以與天地參。完全明白了意義,就
是《中庸》所說的明;如此與天地參,就是它所說的誠。
    為了達到與天地參,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
事,做得恰到好處,而且明白其全部意義。這樣做,就可以達到合內外,這不僅是人與
天地參,而且是人與天地合一。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出世,而同時仍然人世。后來的新
儒家發展了這個思想,并且就是用這個思想攻擊佛教的出世哲學。
    這就是儒家的方法,這種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與道家的方法不同,
道家的方法是通過否定知識,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人世間的“彼”此”分別。儒家的
方法不是這樣,它是通過推廣仁愛,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尋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別。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九色综合九色综合色鬼|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色婷婷五月综合欧美图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国产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 五月天激激婷婷大综合丁香|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桃花综合|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综合色五月久久| 色欲人妻综合AAAAA网| 久久青青草原综合伊人|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 亚洲av综合色区|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国内精品综合久久久40p| 丁香伊人五月综合激激激|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