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呂坤
原著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75 安慮與止水
安而后能慮,止水能照也。
[述論]
安靜下來以后,才能夠進行思慮;這就像那靜止下來的水,才能夠照見形狀一
樣。
在運動中的人,因為意識都專注在了肢體上,所以無法用心靈來進行思考。同
樣,波濤蕩漾的水面,凹凸不平,所以無法映照出物體的面目來。我們的心靈也是
一樣的。只有當它能夠安靜下來的時候,心靈的鏡子才能夠光潔平滑起來,才能夠
真正地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的。
由此可見,當我們自身處在激動的時候,是無法判斷事理的,所做出的決定也
往往會是錯誤的。就因為我們的感情使我們的理智變得模糊起來,脆弱起來,使我
們心靈這面寶鏡上沾染上了灰塵,改變了形狀,那么映照出來的形象也一定是扭曲
和變態的。
因此,任何一個人,只要想對生活有個正確的認識,或者是對自己的人生進行
深入的觀照,就必須靜下心來。心靈的清靜,主要是不貪。心鏡明亮,光潔無塵,
才能照物無礙。心靈一旦貪婪,就會在這面心靈的鏡子上沾染上灰塵,就無法讓我
們客觀地進行觀照。所以,凡是修行的人,都會泯去自己的意識,而進入禪定的境
界。到了其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才能夠進行真正的思慮和考察。
無論是領導還是凡人,都希望自己在生活中的判斷能夠準確無誤,以便自己不
走或者少走彎路。而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首先必須放棄心靈中的雜念,讓自己的心
鏡明亮了,便可以無所不照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