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父兄有善行,子弟學之或不肖;父兄有惡行,子弟學之則無不肖;可知父兄教
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無庸徒事言詞也。
君子有過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無過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處
小人,必平其氣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述論]
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學,惡行卻是學得很像。這是因為人的本性就象水流一樣,下
流容易上流難。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處,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
滾就下。因此,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則,起到好的表率作用,這樣才
能使子弟心悅誠服。正其所謂“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即是說,只有先“正己”,才
能夠“正人”。荀子則明確提出,作為教師,就必須“身為正儀”,起到典范的作用。韓愈
則闡明了“以一身立教,而為師于百千萬年”的道理,強調了進行身教的重大作用。
今天,作為長輩、領導干部,如果夸夸其談,滿嘴仁義道德,實際行為卻男盜女娼,違
法亂紀;臺上一套,臺下又一套,晚輩、屬下怎么可能不受其影響而為非作歹呢?
“身不行
道,不行于妻子。”是的,自己不按照道德辦事,連妻子兒女都不會聽信于他的,別人又怎
么會呢?俗話說得好 “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重于言教嘛。做長輩與領導的,還是要多多
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才對啊!先不要動不動就指責百姓怎么樣!
向來小人就是嫉妒君子,因為小人沒有什么雅量,看不到別人比自己好。因此,一旦那
些有德的君子犯了一些小過失,也就會被那些無德的小人加以夸大、渲染地津津樂道,并且
想乘機把你搞得一無是處,然后他們才會快活。
所以,君子和小人相處時,一要慎言慎行,正己正身,不給小人以口實;二要平心靜氣,
不要因為太急切于維護真理、道德而和對方斤斤計較,或者過于嚴厲地責備對方。因為他們
本來就是小人,自然也沒有什么雅量來容忍別人的過失。只怕教他不成,反而使他惱羞成怒
了再來害人。“宰相肚里能撐船”、“君子不計小人過”,淡然處之才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