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守身與創業
守身不致妄為,恐貽羞于父母;
創業還需深慮,恐貽害于子孫。
[述論]
據報載,某官員淪為階下之囚,在獄中悔恨不已,泣曰:“上對不住父母,下虧待妻子
兒女,又辜負了黨的多年培養之恩,以后要痛改前非。”云云。此君之言,可看作羞于父母
而悔之莫及的肺腑之言。那些恣意妄為的人,在其妄行之前,是不會考慮“上蒙羞于父母、
下害之于子孫”的。只有在東窗事發后才醒悟,可惜悔之晚矣。這正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普通百姓,平凡所為也復如此。凡是安居樂業的人,上孝父母,下育兒女,其樂也融融。
而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一人榮顯而全家皆榮,一人幸福而全家皆福,一人羞恥而全家皆羞。
何以會是這樣呢? 蓋因權勢煊赫者,大多是“木秀于林”而“行高于眾”的,在人前總是會
露水顯山,為人注目本屬自然。
如果為官一方,造福于民,人民都會說“此某某人,某人之子也,某某之父也”。他們
的家人聞之,自然皆大歡喜。如果為官一方,墮落腐敗了,魚肉百姓,人民都會說“此某某
人,某人之子,某子之父”。自己的家人聞之,怕是不會歡喜吧。
一個人要潔身自好,并非難事。重要的是,能夠慎微識幾,律己以嚴,注重養成,善于
汲取教訓,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尤其是在那道德方面,更應該謹而又慎。因為,德是
一個人立身之本,守身必守德,德敗則身必敗。故古人曰:
欲治其國必先齊家,欲齊其家必先修身。
置修身于第一位,其緣由即是德乃人舉手投足之根底,要修身,守好身,必要常修身。
身常修,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干事業,創事業,亦要守身自好。在守身守德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方能從始而終。其影
響不僅波及了旁人,更會對子孫后代產生影響。言傳不如身教,以身示子孫,樹榜樣,立佳
風,則可模范千古。
司馬光不但曾著《示儉》示教子女,并以身作則,克勤克儉,為其后人樹立了良好的榜
樣。而同時代的宰相寇準,放任子孫,待其一死,隨即家庭敗落。東周衛國衛文公,繼位初
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晚息,撫安百姓,人稱其賢,故強國。而其父衛懿公,在位九年,
殷樂怠傲,不恤國政,唯喜養鶴,重用養鶴之人。后北狄伐衛,殘破其國,并殺懿公于滎澤。
后人曾有詩云:
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
滎澤當時遍燁火,可教騎鶴返仙鄉?
前人之轍,不足為當后人之借鑒嗎?
守身之道,重在防衛與守則。防衛,即要永保內心的潔凈,防止拜物、縱欲、好逸惡勞、
損人利己等低級趣味、敗名害身的東西,來侵蝕自己的靈魂,防止貌似細小實則擾心亂大的
東西,來攻破原本高尚的心理堤壩;守則,即要如竹堅守其節,如玉但守其白,以一貫之,
畢其一生如一日,以崇高的人格、純粹的品質、無私無畏的精神貫穿始終,以求人生的臻于
至善。否則,既不能防腐惡,又不能守其高風亮節,就難免道德淪喪,身名委地了。
古人說:“不患名之不著,而患德之不立。”功名昭著而寡德,喪功敗名即在須臾;同
樣,厚貽子孫以金錢財貨,而不樹其德,喪家敗業便在旦夕之間。秦王朝不及三世而亡,隋
王朝亦傳至二世而失國,其留給后人的思索可謂深長矣。
德立,富則修其身,守其成。廣施博舍,以德守富,或許得守長久;無德,則為富不仁,
不但必失其富,甚或蹶其身,禍延子孫。所以,俗諺有云,給兒孫以金碗,不若遺其以道德。
凡為子孫計久遠者,莫不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