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52鑒吉兇與防細微
不鏡于水,而鏡于人,則吉兇可鑒也;
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則細微宜防也。
[述論]
一代明君唐太宗,在名相魏征死后,曾嘆息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鏡矣”!事實也的確如此。
唐太宗開明聰睿,從善如流;魏征則剛正不阿,敢于直言規諫,可謂是高山流水,相得益彰。
但自魏征一去,再無魏征,一鏡之失,怎不令唐太宗痛惜?!
每個人的閱歷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躬行,也不可能對每一件事皆能洞察入微,
明了于心。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要“以人為鏡”,以他人的言行得失,經驗教訓來審視自
己,衡量自己,“見賢思齊”,“吾日三省吾身”。術業有專長,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即
使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者,卻可能在其它方面有勝己之處。
特別是在分工愈來愈細、術業日趨專攻的今天,要想準確地判別是非,裁定事物的取舍,
把握事物的趨向,就必須善于利用“人鏡”。時常檢點自己,把他人的清言懿行,成功經驗,
失敗教訓等作為有益的借鑒,從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相對高精度的論斷吉兇,避兇趨吉,
遠禍就利,從而少走彎路,走捷徑實現人生的價值。
物有三六九等,人有三教九流。“不鏡于水,而鏡于人”,是因為水無常形、因勢而流,
不能客觀的映照人的優劣得失。而人也有忠奸之分,君子小人之別,因而,在選擇“人鏡”
的同時,還應作細心分辨。
《戰國策·齊策》里有一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說的是,鄒忌本來沒來誠北的
徐公美貌。但是,“吾之妻私我,吾之妾畏我,吾之客有求于我”,所以大家都說鄒忌比徐
公長得漂亮。
這就告誡人們,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作為“人鏡”的。真正的“人鏡”應該像魏征那樣,
剛而無欲,豁達中正,心底無私,肝膽相照。否則,己所不察,人而媚私,就達不到“吉兇
可鑒”的目的了。
雖然明鏡可以照形,人鏡可以避兇,但要長立不敗,還必須加強自身明察判斷、謹小慎
微的鍛造。譬如爬山,人們往往安寧于險峻,而出禍于平地,就是因于細微處疏忽大意所致。
古人說“秋毫不小其小”,愈是細小的東西愈不能輕視;“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星火可
以燎原,小錯可以釀成大禍。
所以,“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司馬相如《上書諫獵》),防患于微,
居安思危,才能夠趨吉就利,減少損失,完善人生。
“風起青萍之末”,任何禍害的發生都是有跡可察的。這就要求我們不但應“慎微”,
而且要善于“識幾”,善于從細微處發現問題,提高警覺,防微杜漸。越是細小的禍源,越
不可掉以輕心,真正做到“未雨綢繆”,避兇禍于未然。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