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062貧富與忠義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
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
舍不得錢,不能為義士;
舍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述論]
世間有貧富,貧富均有道。富有的人,貧窮的人,各有其道,各有自己效法的榜樣。
讀《論語·子路篇》關于公子荊的那一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公子荊雖然善于治理
家業,但在其并沒有財富的時候,卻自足于“尚可夠用”!有財富的時候,卻又說“可稱完
備”了!到了富足之時,自覺“完美無缺”了。可見,公子荊貧能安貧,富能安富,無論貧
富,他都能保持心境上的恬然和平衡。這就是富可以取法,貧也可以取法的道理所在。
讀有關齊景公那一章,貧窮的人可以“窮則思變”,奮發而為。齊景公養馬千匹,謝世
之后并沒有為人稱道的美德。但齊景公在貧弱時奮勉的精神,卻不能不被世人稱道。這就是
貧者能夠自勉,富有必于其道。而如果貧者安于貧,不求進取,終是一貧如洗,無所作為。
義士貴在取舍有度。如果舍不得錢財,視錢為通靈寶玉,恃財自傲,不能稱之為義士;
忠臣貴在舍命取義。如果舍不得性命,貪生怕死,就不可能稱之為忠臣。因此,古時的義士
忠臣,正是孟子所言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
在中國的古代哲學思想中,最講究取舍有度、辯證而施。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皆亂,有忠臣!薄俺侄蝗缙湟。揣而
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一個人要想得到什么,必須先施人什么。只有在富有時接濟他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崇
和愛戴;只有在貧窮時,不取不義之財,不行不善之舉,才能得到他人的同情和接濟。否則,
富時夸富,恃財而驕;貧時妄為,貪生違義,必然富貴著禍,貧賤陷絕。
古人云:
江河所以能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者,是以能為百谷之王。是以圣人之
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欲其身后之。也就是說,一個人要獲得功名
利祿,必須首先要從不求功名利祿做起。一個人要求得到德之完善,就不能處處表現自己有
德。
那些唯恐失去自己德善之名者,實質上就已失去了德善之名。因此,義士忠臣,不是刻
意求之,而是誠以行之。唯此,才能為世人公認和自覺效法;唯此,才能使“國有棟梁才,
民有典范立”。從而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清流不竭、強而不張的源動力。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