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38為善與有過
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噎廢食也;
明識有過當規,卻諱言有過,是諱疾忌醫也。
[述論]
善良是人性中神圣的品格,但人卻并不是神。人要超越自我,達到善的境界,必須注重
積善,即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地培養自己心中各種善良的愿望,并使之不斷積累和
壯大。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高尚的道德品質,理想的人格,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養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積善過程。只
有從小事做起,從平凡的生活中樂行善事,才能體現非凡;只有不棄小善,才能積成大善;
只有能積眾善,才能有高尚的品德。
我們為一位陌生人指路是善良,我們攙扶一位老人過街也是善良,我們給人讓座位是善
良,甚至給予旁人一絲甜甜的微笑也是善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形成善良
的品格。平時不檢點,不積善,只幻想有朝一日能碰上一個緊要關頭挺身而出,一個早上成
為道德楷模,是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善事本不易為。有時為善會影響到自身利益,有時為善會傷及自身體膚,有時為
善會遭惡人攻擊。當此之時,切不可因噎廢食,中止行善。善人為善之初,就應當明白,為
善本無所求。為善只是為別人排憂解難,只為讓別人過得愉快,所以應當擺脫私欲而不思報
答。只要別人的困難解除了,只要別人高興了,你的善性便又精進了一層,你的境界便又提
高了一步。
“諱疾忌醫”的人,古已有之。戰國時代的齊桓公,就是一例。神醫扁鵲三番五次指出
他有疾在身,病勢加劇,他卻理都不理,把神醫的忠告當“耳邊風”。結果致使自己病入膏
肓,無藥可救,嗚呼哀哉。人的過失和缺點也和疾病一樣,如有過失而拒絕批評,任它存在,
任它發展,那也會由小過而鑄成大錯,使自己陷入泥潭不可自撥,嚴重時會導致身敗名裂。
既知有病,就需誠意地遵照醫囑,及時治療。發覺了自己的缺點錯誤,就要不怕逆耳忠
言,不計較別人的態度方式。我們相信科學的唯物論,主張實事求是,有病不能忌醫,有過
歡迎批評。諱疾忌醫,文過飾非,結果還是自作自受。害了自己,也難免貽害別人。
有的人懼怕批評,一聽到批評,就如“驚弓之鳥”。其實這是不必要的。當然,批評者
應當與人為善,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動輒“一棍子打死”,應該真正做到“懲前毖后,治病
救人。”
總之,一方面要有疾不忌醫,另一方面行醫善治疾。明乎此,批評與自我批評,才能廣
泛施行,蔚為風尚。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