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清
】王永彬 原著
馬民書 述論
|
|
|
|
|
|
|
|
|
|
|
|
|
|
|
|
145務本業與當大任
世上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廊廟憂。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述論]
中國古代有一種好家教,叫作“耕讀傳家”,可謂流傳深廣,深入民心。許多古舊住宅
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這四個字。就是今天,在許多農村新建住宅的門額上,還時常會見到
“耕讀”二字。為何?這是因為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而耕田可
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把書本知
識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失為一種好的教育目標。
但是,就中國古代早期教育的學旨而言,實在是以“詩書傳家”為目標的。其目的就是
培養有道德的人,就是孔夫子所期望的“君子”。因此,孔子輕視生產勞動,乃至輕視生所
必需的其他本領。對同他請教種田知識的學生樊遲,不僅推開不理,而且加以批評。直到元
代儒者許魯齋提出“學者治生,最為先務。士君子當以務農為生”的挑戰,才打破了士不入
農的教育舊范。
如果士君子都成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甚至弄到無以為生,則學何繼?
業何傳?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以禮義治邦,故以讀書為樂事,以耕田為樂事,就算是抓住
了人生的根本。有田種,則有飯吃,就解決了生計問題;有書讀,則知禮義,就解決了道德
問題。家境殷實,而又德性高尚,自然是能夠安身立命了。這難道不算快樂的事情嗎?
讀書求知,耕田持家,雖說不失為一種賞心樂事的百姓生活,然而與念及蒼生、胸懷君
國的大業來比,確有高下之分野。可見,小人之樂固易得,而圣賢之憂實難去。古今仁人君
子,胸懷寬廣,心覆天下,憂百姓之疾苦,憂君國之安危。身處山木野居之所,而不忘學習
經世偉國之才略;身居軒冕廟堂之上,而不忘天下黎民百姓的窮困艱辛。或舍身取義,或殺
身成仁。就是因為他們有心存天下、不計身家的無私心懷,從而成為滌蕩歷史污泥的清流,
而永垂史冊,彪炳千古。
因此,古今能擔當大任者,必有無私之心,有浩然之氣,有過人之慮。他們能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甚至不惜為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危而英勇獻身。就是身為一個普通百姓,難道就應
該只想著自己身家性命嗎?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