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215 良緣與知己
良緣易合,紅葉亦可為媒;知已難投,白璧未能獲主。
「述論」
唐僖宗的時候,有宮女韓翠萍把一首詩題在紅葉上,放在了御溝里,卻被那士
人于佑給拾得了。于佑卻又和了一首,也題在紅葉上,同樣也放在了御溝里,卻又
被韓氏拾得了。后來,韓泳丞相為他們說媒,禮成之后,便讓他們二人來謝媒。韓
翠萍便接口說道:
一聯(lián)詩句隨流水, 二載幽思滿素懷。
今日卻看鸞鳳友, 方知紅葉是良媒。
韓泳一聽,大家都跟著笑了。
紅葉是良媒,何物不是良媒!手帕、樹枝、道路等等,一切可以寄托感情的東
西都是良媒。關鍵有一點,媒人可以有千千萬萬,但被媒合的事物卻只有一對。這
一對人物或者事物如果沒有緣分,強拉硬扯是不行的,終究會破裂的。如果這一對
事物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或者較深的關系,那么即使是沒有媒人,他們也會走
到一起的。媒合的意義,就在于讓他們少走些彎路而已。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緣
合則萬物生,因緣離則萬物死。所以說,人世間的一切無非都是因為有緣而相聚,
緣若盡則離散。何況還有紅葉為媒,流水相通呢?
緣是什么呢?緣就是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往往是我們自己的意識所覺察不到的。
我們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機制有一種內在的識別力,往往在我們的意識還沒有察覺
的時候,就已經與外在的事物進行了內在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常見有這種情況,一
個人我們根本就沒有見過,但見到第一眼時就覺得似曾相識,而且很親切。有的人
我們愛見,有的人我們不愛見,這個時候,我們的意識也是無能為力的。一般人解
釋不了這種現(xiàn)象,便叫它做前生的因緣。其實這完全是我們下意識的作用而已。
真正的因緣除了男女之間的情愛之外,還體現(xiàn)在君臣的際遇上,朋友的交誼上。
有些人的人際關系處得極好,有些人總能得到領導的賞識,有些人就永遠得不到人
們的理解,有的人卻總是整天地怨天尤人。這也是那因緣的關系,機會沒到,即使
是良緣也難以湊合。著名的事例就是那和氏璧的故事。
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上得到一塊璞玉,然后抱上去獻給了楚厲王。厲
王不信他的話,便刖去了他的左腳。楚武王即位,他又去進獻,結果被刖去了他的
右腳。等到楚文王在位時,卞和便抱著璞玉在荊山下哭泣。文王便派人前去問候,
并且?guī)椭謇龛庇瘢坏玫揭粔K難得的璧玉,名之曰“和氏璧”。真是知己難
逢,白璧也難逢其主,更何況人乎!
天下懷才不遇的人兒,豈只是卞和一人呢?古今中外,不知道能有多少,盡管
他們沒有被刖去了雙足,但卻被刖去了一片真心!然而話說過來,一個人尋找知音,
也不能光讓人去猜自己的手里到底有什么,完全像做兒戲一樣。要交朋友,首先先
得流露出來真情實意,才能要求對方拿出真情實意來對待自己。比如說,卞和如果
能夠自己把璞玉理出來,潔白無瑕,光氣襲人,任何人見了都會喜歡的,更不要說
那些帝王將相了。
所以說,衣褐懷璞的人不少,但得展才抱的卻沒有幾人。原因很簡單,那些人
恃才傲物,自然給自己的得遇知己帶來了障礙。更重要的一點,是所有那些自稱懷
才不遇的人本來都是沒有才干的,他們只能去空喊一陣,自然得不到重用。如果能
夠把自己的本事顯露出來,而且的確造福了社會,我想沒有一個領導會不賞識的。
社會是發(fā)展的,機會是均等的,不要怨天尤人!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