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
陳繼儒 編集
李安綱 趙曉鵬 述論
|
|
|
|
|
|
|
|
|
|
|
|
|
|
|
|
352 世態與世味
觀世態之極幻,則浮云轉有常情;咀世味之皆空,則浪水翻多濃旨。
[述論]
人們的心理往往要追求一種永恒,比如說永恒的愛情、永恒的權勢、永恒的富貴、永恒
的青春、永恒的生命、永恒的美麗等等,就因為最害怕自己的希望落了空。我們常說,沒有
希望就沒有失望,有了希望就會有失望。我們希望得到愛情、權勢、富貴、青春、生命和美
麗等,當這些東西發生了變化的時候我們就承受不了了。比如說,愛情失去了,權勢丟掉了,
富貴敗落了,青春衰老了,生命枯萎了,美麗凋謝了等,都是我們不愿意接受的,因為它們
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不僅自然界充滿了變化,就連人世間也充滿了變化,而變化最快的就是我們的心靈了。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令人們羨慕,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他代表的是我們
的心靈,所以叫做“心猿”。我們的心靈,剎那之間便可以歷遍宇宙,叫做“心性三千”,
“一念三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像慧能在人討論風動和幡動的時候,一語道破
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仁者自己的心動了!”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的心不動,那么任他自然界變化無常,由他人世間滄海桑田,也沒
有任何痛苦可言的。正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都在變化,所以由我們所操縱著的社會也一樣充滿
了變化起伏,當然作用到我們的心理上便會感到痛苦。窮則思變,所以越痛苦越要變化,于
是形成了飛速發展、日益變化的局面。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任何一個機會或者事物而不讓其變
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自然界中變化無常的事物,最明顯的就是那浮云蒼狗,有“翻云覆雨”的說法。但比起
人世間的風云變幻來,這浮云的變化就要遜色多了,反而使人覺得有常情了。也就是說,人
世間的變幻勝過浮云了。因為佛法上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常變幻就是世界和自然運
行的法則。人們只有認識了它,也就不會追求所謂的“永恒”了。
杜甫在成都草堂時,心理相對地平靜了許多,所以會吟出“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
的心聲。水流緩緩,隨方就圓,自己的心靈也與它一樣沒有什么競爭的念頭;浮云本為變幻
物,但因為他自己心理的平靜,所以覺得浮去也不加變幻了,而且還流露出來依依綿綿的情
意來。
同樣,人們還在追求著濃厚的滋味,比如說酒味要濃厚香醇,人情味要濃厚溫馨,花香
要濃厚襲人,飯味要濃厚可口,等等。留戀滋味的目的,是要保證自己的口腹的食欲和人間
的情誼。而世間的情味,越在發達的社會里越淡薄,越在落后的區域里卻越濃厚。
在發達的地區,什么都變成了錢,也就沒有了真正值錢的東西,情義也就淡了;落后的
地區,商品化的成份較小,所以才有真正值錢的東西,情義便會濃厚了。情義淡薄的人,往
往做了金錢的奴隸;淡薄金錢的人,卻真正是人生的主人。奴隸不會幸福,主人反少痛苦。
世味淡薄,正如前人說的:“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又叫做世態炎涼,
當你有權在位的時候,別人要利用你,所以會說盡好話,辦盡好事。讓你飄飄然不知東西南
北,紅得發紫,熱得流油;可等你一旦權落勢去,卻是門可羅雀。不僅沒人前來捧場,反而
要受人欺侮,又涼得感冒。比喻清淡無味而翻騰變化的東西時,就說是那波浪流水,叫做
“水性楊花”;而與人情世味相比,它們則差得遠了,所以說那波浪流水還算是厚道多了。
波浪再險惡,也比不過人情。所以鮑照的《行路難》會喊出:
行路難,行路難,
不在水,不在山,
只在人情反覆間!
既然人生就是這樣,那我們最好不要執著于任何無常的情義和世味。只要對得起我們自
己的心靈,隨其自然,得遇而安,不求于他人,也就可以了。
|
|
|
中國社會出版社
|
|
|
總策劃 李安綱
林曉靖 主 j編 李安綱 劉廳耀 副主編 趙曉鵬
馬民書 | |
|
|
|
|
|
|
版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