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涉獵與清高
涉獵雖曰無用,猶勝于不通古今;清高固然可嘉,莫流于不識時務。
[原評]
黃交三曰:南陽抱膝時,原非清高者可比。
江含徵曰:此是心齋“經濟語”。
張竹坡曰:不合時宜,則可;不達時務,奚其可?
尤悔庵曰:名言!名言!
[述論]
讀書有精讀和泛讀之分,泛讀即是涉獵。涉獵雖然于文學與經濟無益,但至少可以博古通
今,明白于治亂興衰;若是只重于精讀,雖然于專業可能有所成就,但卻不知今古之變,不明
治亂之理。相比之下,涉獵還是要比死讀書強。因為涉獵是為自己,而精讀卻是為他人。二者
若能兼顧,就是真讀書。
其實,讀書就是做人。能夠做好人,也就是真正讀書了。讀書的目的在于接受知識,學會
生存。真正會生存的人,也就是真正會讀書的人。書決不僅僅限于文字上,它的方式可以是多
種多樣的,關鍵要看你怎么去讀了。
古人讀書,往往目的性很強。就像現在的人考大學一樣,讀書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所以死讀那些所謂的《四書五經》。有些人盡管把那些經典背誦得滾瓜爛熟,但卻對人生的殘
酷現實一無所知,所以常常上當受騙,成為愚忠的人。
讀書講究活讀,就是要真正地去讀歷史,不僅僅去精讀那些經典。只讀經典,往往就會盲
目,只知道天下都是好人,沒有矛盾,沒有痛苦。因為經書上就是這樣說的,到處都是燦爛的
陽光和明媚的春天。但是一踏入社會現實當中,我們就會發覺遠遠不是這么回事。
生活中充滿了邪惡和痛苦,感情的沖突,利害的相關。而我們從經書上所讀到的東西,或
者從學校里接受的知識,都是無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的。所以,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往往會不
適應社會,甚而自殺絕世。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讀懂生活這部書。
如果我們能夠廣泛地涉獵人生的各種學問,廣收博覽,也就會明白了歷史的真相。生活起
來也就不會抱有什么不切實際的幻想,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多的煩惱和痛苦了。真正明白了天下
是由馬上打下來的,但卻只能由馬下來治理,那些老將軍們也就不會再重蹈歷史的覆轍而遭到
那么樣悲慘的結局了。
清高也是人的一種品德,是與濁俗相對立的。比如歷史上的那個忠于君王而不改初衷的屈
原,便說自己是:
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的確令人景仰。然而,自視清高,與眾人的時尚不合,精神倒也可嘉。因為一個敢于堅持真理
的人,的確是難得而偉大的。所以李白會說:
自古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蓮花之所以讓人們贊嘆不絕,就在于出淤泥而不染。那潔白的蓮花和純白的蓮藕,象征著
高潔清雅的人生品格。但眾香國里,能夠像蓮花這樣的花兒卻是不多見的。同樣,在人生社會
上,能夠像屈原的人也太少了。大多數的人都是得過且過,不會堅持什么真理的。
由此可見,世道就是如此,讀書人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你再說什么真理是多么偉大,沒
有真理就無法生活等等,但他就是要那樣去做。明知那是火海,可他就是沉溺在其中而不知脫
離出來。就連偉大智慧如佛菩薩的人,也無法讓所有的愚昧無知的人得到徹底的解脫而覺悟。
可見,真正的真理就是這樣,天下的人有好人也必須有壞人,有前進也應該有倒退。一個
人可以不適應時代的潮流,并且堅持自己的道理或者個性,但卻千萬不要不識時務。
歷史的發展總是向前的,這也是一種自然的規律。與時代的好尚不同是可以的,但卻決不
能去反時代的潮流。就如張竹坡所評的,不合時宜未嘗不可,不達時務怎么能行呢!
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決不會因為屈原的反對而不停止轉動,或
者不把楚國消滅掉。再清高的人也一定要走向自己的反面,有生就一定有死,有清高也就一定
會有污濁。
污濁與清高是對立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缺少了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也就不存在
了。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會幻想著社會只有好人或者幸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