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王元化傳

胡曉明

 

 
inde1111.gif (188 bytes)


第三章 孤島的投槍

              3-1 加入"民先"

    1935年的北平,局勢是一日比一日緊張了。"九·一八"事變時佩戴的黑紗仿佛還在眼前,又傳來了國民政府與日本簽定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的消息。悠閑、熱鬧、自在的大街忽然不再屬于你,而不得不避在路邊,看荷槍實彈的日兵、耀武揚威的坦克開過,任何一個有自尊的中國人眼睛里都要冒出火來。一個民族被剝奪的空間越多,就越能在有限的自由中攢積起向外的反抗力來。此時的中國,國事和家事的命運緊緊相連,而直覺的恥辱亦可以椎擊一個少年的心靈,讓他迅速地長大成人。
 十二月九日,即便坐在家中,也能感受到北平城大街上成千上萬的學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陣陣聲浪。父親有一天忽然對姐姐們說:"你們的同學都在外面,你們為什么在這里,你們要回到你們學生隊伍里去!"于是馬上叫了一部汽車,將姐姐們送出城去。父親是個十分愛國的人,家中早已禁止用日貨,他常在孩子面前咒罵日本侵華的軍國主義者昭和、荒木、本莊繁。說"昭和、招火、招禍!荒木、荒膽、荒國!本莊、本盜、本惡!......。"甚至他最疼的小女兒將香蕉送到他嘴邊也不吃,因為他覺得長香蕉是日本來的。
  街頭所見種種不平事和家中父親的抗日情緒都深深影響了王元化。12月16日,當北平學生市民再次舉行示威游行時,他中跑到學生臨時組織起來的非常自治會,主動要求參加,從此投入到血與火的抗日洪流中去。當時他在育英中學讀高一,再開學時就被推選主編校刊《課外選課專頁》,平生第一次發表了文章,一篇是談意大利侵犯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另一篇是談日貨走私。雖是從報上看看剪剪采編的東西,卻顯示出他觀察社會、分析現實的眼光。可笑的是一些藍衣黨學生捕風捉影,竟以為那時王元化與共產黨有關聯,報告校長撤去了崐他的職務。然而向往民主自由的青年是不會停止他們的求索的,1936年,王元化與李克(查先進)、夏淳(查恒祿)等人一起參加了"民族解放先鋒隊",一次在聚會中,查先進宣讀了他激于時憤而寫下的自挽--"羨君早歸去,免多嘗甜酸苦辣;笑我尚浮沉,空勘破富貴榮華!"在這樣熱切的討論中,王元化自感幼稚,而最初模糊的國難現實狀況下的人生理想卻日呈清晰,從此親體力行,再無反顧。
  回憶起意氣風發的青少年時代,王元化說:"當你做孩子時,你就能看到當時社會上以強凌弱,以大壓小,極其不公正。正是這反日的情緒使我走向了共產黨。"

              3-2 《南行輪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8月8日日軍開進北平。
  駐城軍要撤走了,北平一片混亂,到處是準備逃難的人群。王元化家也要走了。聽說日軍要抓知識分子,書籍和鋼筆只得扔下,甚至眼鏡也不敢戴,可是元化實在不舍得那一幅自己畫的魯迅像和兩冊《海上述林》,就瞞著家人塞入箱中。剩下的書籍呢?總想著很快就會回來的,就把它們埋入一口大缸中,等抗戰勝利了再讓它們重見天日。哪里想到,仗一打就是八年,那些書早已在炮火聲中化成了碎片,黯然消散在苦難的城墟中了吧?
  才凌晨一點多,天還下著小雨。街上沒有人,這座即將被敵軍占領的古城萬籟俱寂,而火車站卻人聲鼎沸、一片嘈雜。懷著難以平抑的凄楚,尚未痊愈的元化被家人扶上了火車,前往天津。平時到天津只需兩、三個小時,那天卻走了一整天。下車后,只見日本兵和便衣排成兩行長列守在出口,中間僅可容單人經過,發現形跡可疑者就將人帶去,那種被侮辱、被鞭打的感受,立時占據了元化的身心。短短幾天,他由一個天真負氣的學生,一個過慣優裕生活的公子,變而為一個知恥、慷慨的熱血青年。在天津租界住了一個多月才購得去青島的船票,甲板上到處是人,是混亂,是恐懼,是哀傷和憤懣。輾轉到上海后,第一篇小說《南行輪上》,寫的正是平津淪陷后在一條駛向上海的輪船上流亡人群的景象,發表在當時上海學聯主辦的一本特刊上。
  十一月,國軍西撤,上海租界淪為"孤島",如同千萬個不甘坐視的有血性的青年人一樣,正是在這里,元化開始了他以筆代槍的文學革命生涯。

              3-3 入黨
  
    初到上海,王元化就參加了平津流亡同學會,做一些聯系文藝界的工作。父母希望他讀理工科,以便將來出國深造,但是當時的大學秩序混亂,也沒有好的專業供選擇,于是暫時考入了大夏大學攻讀經濟專業。看重中學傳統與西學先進的父母親又為他延請了任銘善先生與周班侯先生,一個授他國學,精講了《說文解字》、《莊子》、《世說新語》等;一個則引導他讀了大量丁尼生、柯勒律治所著英文版詩文。
  盡管這樣的學習大增了他的文化功底與英文水平,但是時事艱難,心中常被包圍孤島的兇猛戰火困惑著、鼓動著,很難集中心力于學問,于是就嘗試起文藝寫作來,以泄心中不平。1937年,第一篇作品《雨夜》問世,發表在《文匯報》副刊《文會》上,這之后陸續用筆名洛蝕文、佐思、方典、函雨等發表習作,其中主要是文藝理論,偶爾也寫點創作。從此無暇再去顧及什么經濟專業,而在文藝道路上摸索扣問救國之路,并于1938年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隸屬江蘇省委的文委領導下工作。
  黨內的工作是繁忙的。最初是在上海戲劇交誼社工作,與揚帆、鄭山尊等在同一黨小組,1939年初被組織派遣,隨上海各界救亡聯合會組織的慰問團赴皖南新四軍進行慰問,回滬后撰報告文學《出征》。然后調至文學黨小組,在文藝通迅運動中負責組織工作。1941年三月,上海地下黨文藝總支由黃明任書記,他任總支委員,分管《奔流》文藝叢刊,這是孤島時期直接受地下黨領導的唯一刊物,停刊后續出《奔流新集》。七八月份,上海成立文藝工作委員會,他又任文委委員,負責聯系原文藝總支,并根據黨的政策聯系禮拜六派作家,著名作家包天笑在晚年的回憶錄里回憶起孤島時期有個很能說話的青年作家,叫佐思,其實就是元化的化名。到十一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孤島時期結束,抗日活動便轉入了地下,充分嘗到在敵人刺刀下喪失家園之苦。
  整個孤島時期的生活重心便是工作、工作、再工作,眼底收進的是冰冷現實,筆下流出的是熱血文字。幾十年后再回憶起來,四年輾轉,連成一片,不經意浮現起的卻是赴皖南時所見的一幅美妙圖景:
  從溫州到金華,由于公路被破壞,乘民船在甌江溯江而上。船抵青田過夜。青田是一座臨江的小山城,建在半山腰,下船要爬上一段長長的石階通道,半途還要經過一座用石塊壘成的門洞。到了門洞上面,有個平臺,坐在那里便可以眺望四周的風景。這座不滿百戶人家的小山城,被氣勢宏偉的崇山峻嶺所環抱,甌江的清麗江水在下面平靜舒緩地流著。太陽落山后,天空的晚霞漸漸轉暗,巍峨的群山籠罩在一片絳紫色的暮靄中。青田的美麗令人陶醉。


              3-4《文藝漫談》

  走出寧靜如世外的清華校園,走出熱鬧散漫自在的北京街市,再走進思想多色、華洋雜處、萬象紛紜變化的孤島上海,王元化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惟其身處變化,才會異常敏銳地感觸到生活的刺激,才會以十七八歲風華正茂的年紀就自覺將自己思想的刀鋒磨尖磨利,隨時警惕著那些心靈不能忍受的虛妄與污雜、瑣屑與平庸、曖昧與冷漠!那荊蠻的血性、北京少年的沖動、新文藝青年的熱忱與唯理傾向,與孤島的眾相碰撞著。思想與風格,在其文章文論中,一點點地逐步深入、成熟。
  還在18歲時,他就撰寫了《論抗戰文藝的新啟蒙意義》,認為"新啟蒙運動所以提出理性這口號,實是它必須抑制無謂的感情沖動,反對任何籠統的幻想,才能達到認識現實的道路"。那時他在江蘇文委領導下工作,孫冶方是文委書記,顧準是文委副書記。這兩個人,后來一個是中國自由經濟思想之父,一個是中國現代民主思想之先知,影響中國八、九十年代的思想與歷史、功莫大焉!經后來表彰孫冶方、重新發現顧準,那是后話。元化在黨小組會議上常提意見,有的人認為他不應該反對組織的決定。顧準就說元化談自己的看法不錯呀,說明對工作負責。王元化至今記得顧準第一次參加他們的小組會,拎了幾包糖果走進來時的樣子。大家都覺得這個人有人情味。只可惜,孫冶方倒是文革后有幾次晤談,而顧準自1939年分手后兩人再也沒見過。1990年元化為顧準的《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作序,深深贊賞他在多舛命運中,堅持獨立思考、疾虛妄求真知的自由精神。也許在70年前這位長兄的言行對元化的思想就有所啟示和鼓舞吧!
  1940年,元化又在《戲劇與文學》上發表長篇論文《現實主義論》,他的理論見解與讀書心得實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比如《金批水滸傳辨證》中極力推崇金圣嘆對待禁書的胸襟意態:"知不可相禁",而"脫然授之于手",──這是有感于當時進步書籍受禁錮的現實。第二年王元化針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抗建文學論"與敵偽的"和平文學論"寫了反駁文章《民族的健康與文學的病態》,引起他們的大恐,千方百計沒收了《奔流》叢刊,然而"欲禁汝不見,亦豈可得"?不久以后《奔流新集》便又問世了。
  這一段時間元化讀了《海上述林》介紹恩格斯關于現實主義的理論,初步認識到藏原惟人從蘇聯拉普派所傳來的所謂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二元論的偏頗。當時蘇聯文藝界正是暫以盧卡契潮流派居主導地位的時候,所以有這種批判拉普派的觀點。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元化對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想法有疑義,在黨內學習會上談了自己的看法。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以后的文學研究生涯中,他都不會因為外在的原因而放棄自己所確認的,這或許又是他那承自父系的楚蠻血統在"作怪"吧!
  這些孤島時期有影響力的篇章,大多收在王元化的第一本論文集《文藝漫談》中(1947年由上海通惠印書館出版,后編入《民國叢書》第一編影印刊行),書店為其代擬了書名及筆名何典。雖然多年后在他的回憶中這些文章不過只是蘇聯理論模式的抄襲而已,并不值得珍視之,但它們畢竟是他文藝之路上的第一塊碑石,碑石刻字雖未見力道,卻也是腥風血雨之中思想磨礪的見證,以及抗戰文藝的歷史痕跡。
  寫的文章一多,慢慢地社會上也有些知名度了。那時年輕,偶爾也會有些沾沾自喜呢。黨文學小組組長戴平方、林談秋就找元化談話,希望他改變一些機械論的東西,引文不要太多。元化不服氣,仍是那樣寫了投稿,他們就不給他發表了,屢投屢不中,弄得他苦悶極了,終于下決心過語言關。一二年之后,朋友們再見到他的文章,就說:"哎呦,脫胎換骨了嗎!"至今回憶起來,元化仍然感激那些善意的批評與幫助。

              3-5 林淡秋
  
     說到孤島時期的朋友,元化就不能不懷念一位兄長,那就是林淡秋。
  抗戰前,林淡秋是左聯的三個常委之一,也比元化大許多。但也許是因為對文學的共同愛好,元化和他在小組中很接近。元化常常跑到他家,那是一個小小的亭子間,一個打氣的小煤油熱騰騰燒著,元化就"不識相"地時不時去揩油。"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初沸火初紅",說的可是這樣一種雖然平淡無奇卻又日月悠長的情義?
  解放以后,林淡秋在《解放日報》做了個普通的編輯,后來調到北京做《人民日報》的副總編,林淡秋一直生活簡樸,最沒有官氣。元化去看他,總是由衷敬服他從未改變的樸素作風。55年后元化被關禁閉時,他也冒著危險寫信給元化寄予同情。林淡秋后來命運也不好。他到京工作原是胡喬木調去的,但是反右時,胡喬木將本該由自己負責的賬全算在林淡秋頭上,要不是鄧拓,林就難逃危險了。后來林淡秋因此被貶到杭大去當校長。闊別二十多年,再一次在杭州相見時,兩位老友抵足而眠,不勝唏噓。以后元化每到杭州都去看他,最后去的那次,因為急匆匆要趕回上海,就只打了電崐話過去,他妻子說淡秋送進醫院了,沒事的,你已買了火車票就先回去吧。沒想到此次錯過竟是永別,回到上海就接到了他去世的噩耗!
  然而,在元化的心中,將永遠保留著一個位置,當孤島時期的往事不期而至時,心里似乎總有那小小爐火暖暖地生著,一如他對老友的老而彌深的溫厚友情。

              3-6 樓梯上的大皮鞋聲
  
     埋頭苦讀,伏案疾書,然而常常是在精神上愉快之時,肚子卻不合時宜地感到饑餓來。確實,自出生以來,元化還從未經歷過口腹如此難以滿足的艱難日子。
  父親在清華任教時,月薪是幾百塊錢,因為清華是用庚子賠款所建,經費絕對保證。那時幾塊錢就可以維持一個人個把月的簡單生活,父親的工資自然可以使全家過上比較優裕的生活,并且從他小時起就逐月為他存錢作為將來出國留學的費用。
  人間滄桑,世事難料。剛開始是母親在北平西城小麻錢胡同租到了一處寬大住宅(原榮祿府的一部分),用了不少錢加以修葺。還未結束,蘆溝橋事變就將全家匆匆忙忙趕到了上海,一路輾轉又費去許多。上海成為孤島后,父親帶著大姐、二姐去了內地,元化因地下黨工作的關系,和母親、三姐、妹妹留了下來。生活既已日益窘迫,而元化又違背了父母要他讀理工科的愿望,那筆預備留學用的存款自然就花銷開來,全家靠它勉強度日。
  再則,元化從事抗日活動,本來就是自愿竭腦力、獻財力而不求有所回報,黨的活動經費那么緊張,怎么會存個心思賴它生活呢?相反,如果有必要就要獻出自己的所有!在他分管《奔流》文藝叢刊時,已是一九四一年孤島的末期,許多同志離開孤島奔赴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為了維持刊物,大家你拿十元,我出五元,集腋成裘、自籌資金、義務勞作、不付稿酬,才促進了《奔流新集》的出版。元化接受了要強國必先窮己的現實。
  但是戰時生活日益露出它的猙獰面目。1941年11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租界,孤島時期結束,上海頓時陷入黑暗。日軍到處搜刮軍糧,奸商囤積居奇,錢幣一再貶值,常常昨夜還能買一只雞,今天就連一粒米也買不起了。很多平民百姓能以碎米、雜糧充饑已是萬幸,更多的人吃了上頓沒下頓,不知哪一天就倒在路邊再無力爬起了。
  生活早已失去了正常秩序,常常停電、封鎖、戒嚴,鐵絲網將上海的天空裝扮得森嚴、窒息。只要一聽見樓梯上傳來大皮鞋聲,母親就誤以為是來抓自己的兒子了,心就緊張著,直待一切寂靜,她卻再也不能睡好。
  只有當過年、圣誕時,母親能將平時省下的菜用來改善伙食,有時孩子們還可得到意外的禮物。只是紙幣貶值太厲害,剛到上海時,母親也想將錢換成金子、外幣,但是元化堅決反對,覺得這是不愛國的行為。這樣僅剩的那些錢也就等于沒錢了。為了生存,元化姐妹三人四處工作。母親為元化弄了一部腳踏車,于是每天他一早騎著去教書,教完學校的再教私人的,一天兩頓,不餓死算好的了,連吃花生米也成了一種奢望。后來抗戰勝利,總算可以歇一口氣,元化懷著孩子般興奮去買了一副久違的大餅油條,吃得比任何時候都有滋有味。

              3-7 儲能中學
 
     "門前寺廟常敲磬,院后電車緊打鈴。活動困難無隙地,玩球只有小天庭。"(《春春無愧·革命種子漸發芽》)。
  牛莊路770弄3號,高大的拱形門楣上橫懸一匾,上書四個大字--"儲能中學"。1942年下半年,為了養家糊口,二十歲才出頭的王元化來到這里教國文和文學概論。
  在清涼寺的誦經聲與鐘磬聲中正要走進大門,卻被工友阿龍攔住了:"同學,遲到了,要登記!"元化看看自己,──穿短褲,騎單車,一副學生模樣,自己也忍不住要笑出聲來。他一邊往里走,一邊大聲回頭說:"我是教師!""教師?"阿龍的聲音里顯然有不少疑惑!
  小小的天井中擺了兩張桌子,課間十分鐘學生們紛紛來這里打乒乓。元化邊走邊和熟人打招呼,他和樓適夷、周建人、段力佩、鄭效詢、婁立齋、滿濤等都是因馮賓符的介紹來這里教書的。儲能中學原是寧波效實中學的上海分校,本來就有嚴謹、民主的學風,這些新老師大多是黨員、進步人士,他們的到來無疑給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課了,元化走上講臺,拿出自編的講義。學生們靜靜地等待著,不知道老師今天是導讀中國古代民族抗爭的篇章,還是剖析論當前形勢的雜文,或者是游覽世界文學的殿堂?元化環視學生,能夠理解在思想受嚴格控制、色情文化泛濫的日偽時期,他們的眼里有多少求知求真求善美的渴望,之所以自編講義,選入象王秀楚《揚州十日》、文天祥《指南錄》及一些外國文學家如雨果、果戈理、陀斯妥耶夫崐斯基、契訶夫等的大作,就是希望在這茫茫暗夜中點起一盞心靈之燈,啟發這些懵懂迷惑孩子們的慧心、悟性與愛國的熱情。他翻開書:"今天我們一起分析魯迅的《聰明人·傻子和奴才》......"
  在學生們的朗朗書聲與熱烈討論中,元化不由想起了自己中學時在閻潤之先生指導下第一次讀魯迅作品《故鄉》時的心情。魯迅針貶時弊的現實主義風格和他對國民哀怒交織的深沉感情使他崇仰不已,從此再沒丟開。36年患眼疾時他閱讀了大量魯迅作品,37年逃難時冒著危險帶上了魯迅畫像,39年在《新中國文藝叢刊》第三輯《魯迅逝世紀念特輯》上發表長篇論文《魯迅與尼采》。叢刊編者戴平萬在編后記中寫道:"《魯迅與尼采》的作者,還是一位二十歲左右的青年。他以這樣的年齡,而能有這么嚴正的精神來治學,真是可敬。雖然在這篇論文中,對尼采的個性解放,在某一階段的革命性,估計尚不充分,多少有點機械味兒,但對于魯迅先生的思想分析,卻非常正確。"
  現在,因著這形勢,僅管感到正確把握并闡釋魯迅雜文多少還存在困難,他還是決定把這作為教學生辨別大是非的首選材料,他要讓學生們認清生活中有著怎么樣的"聰明人"、"奴才"還有"傻子"......四十年后,在儲能中學校友會所編的《青春無愧》中當年的學生曹玫玖回憶到:"這一堂課大大激發起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和求知欲望,課后,我們對魯迅作品和革命理論書籍發生了濃厚興趣。"
  也許,很多說不清道不明而又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那些屬于一個民族內部才可感知的情愫,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脈中滲化開來。不僅在課堂上,在課后的交誼聚會中,元化也熱情、誠懇地和學生探討流行文學諸如張愛玲小說的局限性,幫助他們成立"星火"社,大量閱讀諸如《大眾哲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行漫記》這樣的進步書刊。學生馮月珍在《回憶"一六"學會》中說:"自一九四二年起至抗戰勝利前,儲能一六學會會員與同學共五十人,分批赴蘇北、浙東、蘇南、淮南等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其中出自王元化擔任班主任的初三班則有二十人。平時他十分關心同學的成長,在潛移默化中給同學很大的影響。"
    正如樓適夷詩所言: "四十年前憶儲能,彌天大夜一孤燈。熒熒散射光和熱,終化嚴冬百丈冰。"四十年后,正是因為這一段剌刀下教書育人的青春,王元化終于應過去學生之請,提筆寫下"青春無愧"四個大字。

              3-8   《約翰·克得斯朵夫》

  八年的抗日戰爭,八年的秘密斗爭,就意味著兩千八百多個日夜身體與精神上的煎熬、民族自尊的隱忍!回顧往事,元化很難想象,如果不是因為內心對真誠、對正義、對人生的堅定信仰,帶有楚蠻血統的他是不是能夠接受這樣一種長期的必須默默等待時機的,并且是筆戰的方式進行反攻!
  也許正因為此,當他聽到羅曼·羅蘭逝世的消息時,他不禁黯然了。1945年的11月,這個法國偉大作家逝世的消息在中國并沒有引起太大轟動,然而卻讓一個青年文學工作者感到這個勝利的冬天多少有些悲涼,因為,在顛倒是非的年代,再高尚的人也需要信仰的旁而有力的不斷支撐。羅曼·羅蘭的書、他的處貧而不求達、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不屈服于虛偽的意志,及時地給了他多少生活的勇氣啊!他懷著無限哀悼的心情撰寫了《關于約翰·克利斯朵夫》,四年前,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的情景馬上又浮現在了眼前:一早就起來躲在陰暗的小樓里讀著這本英雄的傳記,窗外可以看見低沉的灰色云塊,天氣是寒冷的,但是他忘記了手腳已經凍得麻木,在他眼前展開了一個清明的、溫暖的世界......元化感到,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信仰才去戰斗!看著看著,就不能不為他的不幸崐遭遇流下同情的眼淚......這本書的第二冊是太平洋戰爭后商務出版的,那時太窮,元化賣了衣服才購得一冊。另一本最愛的書便是茨威格的《羅曼·羅蘭傳》,他用白紙作封面,上面切割一個方框,里面嵌上羅曼·羅蘭的照片。想到這里,元化繼續寫道:"我相信,克利斯朵夫不但給予了我一個人對于生活的信心,別的青年人得到他那巨人似的手臂的援助,才不致沉淪下去的一定還有許多。凡讀了這本書的人就永遠不能把克利斯朵夫的影子從心里抹去。當你在真誠和虛偽之間動搖的時候,當你對人生、對藝術的信仰的火焰快要熄滅的時候,當你四面碰壁、心灰意懶、崐備向世俗的謊言妥協的時候,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克利斯朵夫,他的影子在你的心里也就顯得更光輝、更清楚、更生動......"
  《約翰·克利斯朵夫》對他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引起了他對少年時一段友誼的溫馨回憶。讀初中時,高年級學生包文霽就象奧多對待克利斯朵夫一樣寬厚、細心地照顧他,記得有一次坐火車兩個人吵架了,元化一個人站著,默默地看著窗外,忽然從后面遞過來一個大蘋果,他回頭一看--兩個人相視而笑了......一本好書就是這樣,一旦你在其中發現了生活的影子,它在你的心中就將永遠占有重要一席。
  然而令人難以預料的是,這樣一篇不涉政治,純粹懷著誠摯與哀悼心情寫就的文章,會在日后給他帶來幾乎是毀滅性的災難!這就將是另一番后話了......

   



網站簡介 | 網站導航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招聘專才 | 幫助信息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Ⅴ优女AV综合久久久|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久久综合狠狠色综合伊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韩国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 日韩综合在线观看| 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亚洲明星合成图综合区在线|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欧洲selulu|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久久香蕉综合色一综合色88| 丁香六月婷婷综合|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 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自拍 偷拍 另类 综合图片| 色综合天天综一个色天天综合网 |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 综合 第五页|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