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國陽秋
清·黃銘功
黃銘功(1864-1925),字琴菭,湖南湘陰人。畢業于岳麓書院,清末拔貢。光緒三十四年(1908)在上海《輿論日報》社主編副刊《國聞》,較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極力宣傳立憲變法。黃銘功善書法,楷書功力深厚,篆、隸古意盎然,行書蒼勁;亦善弈,為湖南圍棋高手,40歲后自號弈叟,學者稱枰齋先生;善詩文,詩作約1000首。著有《枰齋詩集》、《枰齋雜著》等。
《棋國陽秋》一卷,黃俊為之作序。“陽秋”,即春秋,是文以筆記形式記載了圍棋掌故、軼聞、棋人棋事等,同時夾雜著作者對古今棋手的評價,試圖勾勒出中國圍棋發展的輪廓。文末附枰齋先生所撰弈詩,共計28首。今據1917年羅湘黃氏初版整理。
棋國陽秋序
枰齋先生所著《弈馀》一卷,既成,易其名曰《棋國陽秋》,將付印,屬正權點勘文字而識其耑。湘人知先生能弈,學者知其能詩與文,其于先生皆末也。先生敦孝友,忘得喪,超視萬物之表,為最上。而詩文次之,弈又次之。自其下者相視,則游藝之事亦倜乎遠矣。正權早歲浪游江淮,光緒壬辰冬歸,始與先生暨叔梁材學弈于任翁筱峰、舒翁蘭森。乙未權仍出就戎幕,頗究心當世之務,遂廢弈。丁未冬游滬,辦報社。先生勷筆政,其詩文馳譽海內外,然恒以弈廢事。權嘗病之,先生不爭亦不悛。其言曰:“使我身后名,不如及時一杯酒;使我萬戶侯,不如當前一局棋。”嘻!是徇所好而不知返者歟?是有讬而逃者歟?此卷雖言弈,而名理嘉言及感時正俗之胸,揭櫫而出,所附弈詩,仿船山遣興而作。其于人情世態,若望衡九面者。古來《書譜》、《畫訣》、《鼎錄》、《茶經》,未足倫比。世有識者,當不以為讏言也。
丁巳春仲姻晚周正權鐵山書。
棋國陽秋(枰齋雜纂之一)
湘陰黃銘功琴菭甫
黃子曰:“吾于弈得君子之道十焉:靜以制動,一也;相可而進,知難而退,二也;棄小而取大,三也;補隙塞漏,彌縫其缺,四也;爭勢于先,不懈于后,五也;因時制變用法,而不泥于法之中,六也;力弱者受之以讓,七也;循序漸進,不敢躐等,八也;貪者敗,驕者亡,不貪不驕,不失其剛,九也;誠則明,思則通,十也。”蓋輕浮淺躁之氣,不容雜于其間,而重之以必慎。吾于弈得二友焉,丹徒丁禮丞,懷寧張樂山,皆非躁進之士也。丁以弈隱于官,(江寧府儒學教諭,年八十始去職歸。)張以弈去其官,(樂山為山東知縣,以荒弈受劾,失職回藉。)其它藝不可知,而于弈則懸解矣。其于黃、程、施、范,雖或不逮,而于今日則工矣。天下相競,以藝殫思慮抉幽。竊以為,即器即道,有用無用,其為名利,則一也。弈有隱德焉,吾將與二子同志。故以一枰名其齋,弈罷則讀書,讀罷則復弈。時或按譜自思,時或呼兒對局,不自知倦且憊也。平日所為詩文論著,皆一枰之余事。然而弈尚未精,余事何述耶?存此以質吾友。以為有見于君子之道否也。(此為自著詩文敘,非為本書序也。因涉弈理,故錄以弁之。)
弈雖小道,與國運相關。自晉唐以來,所稱國弈不知凡幾。古譜寥寥,無從考較其高下。然晉人必不及唐,唐不及宋元,宋元不及明,明不及清之中葉。此非獨理論然也。今所見元明殘譜,為式單簡而思敦樸,不如明季之變化。清雍乾間人,則運以神機,日益精妙。近時日本人,又別出機杼而成逸品。論者謂:道德中之詣力,后人不如前人,術數上之研究,古人處處不如后人。世道人心之升降,此為其反比例,是驗之算術格致而可知也。明清之交,弈譜存者,推過氏百齡。康熙初,則周懶予、汪漢年、盛大有、周東侯。其弈皆有開國氣象,如唐代詩家王、楊、盧、駱、陳、杜、沈、宋之體。黃龍士出,乃駕而上之,龍士年未及冠,大有尚在,年力已衰,對局屢敗。或謂雖大有壯時,猶未足以敵龍士也。周東侯爭奇覓險,常以偏鋒制勝。而龍士應變無方,尤出意表,周亦推服焉。徐氏星友與龍士弈,受三子,(弈有受子。受,讓也。)凡十局,精思力構,遂成對手。當時目黃徐十局為血淚篇。黃生康熙中葉,荒于酒色,其年不永,徐遂獨步。程蘭如、梁魏金出而與徐抗,對局有譜,惜其未見黃也。雍、乾之間,國勢強盛,氣象承平,學士大夫致力于考據詞章,下及金石、碑刻、書法,兼探歷算、樂律,莫不各極其藝,足以拼跡古人。當時王公鉅卿,馴慕儒雅,招攬山人墨客,評棋品畫于觴酒之間。程、梁與范西屏、施定庵皆為所羅致。國手云集都門,推四人為之冠。四人之中,學力精到推定庵,天資敏銳推西屏,其余二家皆能運神思于微茫,爭勝算于秒忽。說者謂其弈如盛唐詩家,范氏似太白,施氏似少陵,程氏、梁氏似高達夫、王摩詰。其下十八家,則王昌齡、劉文房之亞也。嘉、道以后,國勢漸弱,弈手漸卑。同治初,國勢稍定,而浙寧陳子仙,揚州周小松,湖北徐耀文,各以技名,是猶中唐詩人之有元白。光緒以來,無復國手,直如晚唐之不競矣。日本棋法,得之中國,或言周懶予東渡,傳藝海外。以余所考,其溯源蓋在隋唐之際,非自懶子始。日本古譜,亦有行于吾國者。古今名人打棋集,所搜存名氏,尚在政保以前。自政保至寬政,乃為近古名人打棋集,近世研究日廣。本因坊之子孫,方圓社之會友,無處無之。(日本棋會分兩派:一本因坊,高手為其座主,生徒之繼美者,即為其子孫,略如禪門傳衣盛然;方圓社則但為棋會。)雖美惡不倫,而其工者,乃駕中國咸、同之上,此亦似與其國勢為進遷。
宣統二年,中國于金陵開南洋勸業會,萬方輻輳,游士麕集。浙、皖、淞、滬、蘇、揚諸弈手,皆至江寧,好事者為東道主,議邀日本大國手一試其棋品。電告東京方圓社,該社員五段高部道平,(日本棋手以初段至九段為品第。初段地位,略如中國之四子棋。九段為極至。)日人亦不自居。渡海西來赴會,范楚卿等各與對子,皆大負,受二子仍負。丁學博年最老,勉與對局,受二子,二局,一勝一負。丁之盛年,與周小松弈,亦受二子。今以垂暮氣衰,敵高部氏,則高部尚在小松之亞。但其國尚有八段者,恐小松雖在,無以勝之矣。夫以一美術之相競,已貽笑于外人。外人視此,乃如商戰、農戰之優勝。吾以為國勢問題者,殆非虛謬。據高部氏所論,中國之弈,有退化而無進步者,皆束縛于前人之譜,不求變古以為勝。
棋法自范西屏而精,亦自范西屏而始壞,人人游于《桃花泉》之彀中,(西屏著有《桃花泉弈譜》。)不能大抉其籓籬,尚能于一枰之上,為鯤鵬之運歟?文至昌黎而盛,學昌黎者乃不如昌黎,道學至程朱而盛,學程朱者乃無以突過程朱。極力求新,乃不囿于故步,世界學理無往不然。日人對弈,不置角子,即其破除陳式之道。華人與之對局,古譜公式,廢然無所用之。雖然,日本近代國手使遇龍士、西屏、定庵,未知孰勝。三君子者,中華泰岱之三峰,冠古今而不可磨滅。爾時群學之原理,有以造之。日本近勢雖強,未必如吾國康熙、乾隆之殷實也。
中國弈手之遜步,尚有一原因,與風俗人心為消息。凡人游藝,競美之心必將有所寓,娛志蕩情之具,圣人能節之而不絕焉。故《禮》曰:“馳而弗張,文武弗為也。張而弗弛,文武弗能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事之不大傷雅道者,姑與委蛇,而聽人材智之所及。丹青、輪墨、劍槊、竽笙,皆是也。《博物志》曰:“堯帝作棋,以教丹朱。”堯,圣人也,豈不知丹朱之好弄,而教猱升木哉?弈之為道,雖競勝負,而有懲貪持滿之意。溢其思,于應得之外,乃為敗。征丹朱之材智,能嚚訟能罔水行舟。而身為虞賓不與舜爭人心已去之天下,則堯之所以教者,為有具而弈之為效大也。孟子言弈,通于為學;馬融賦弈,通于用兵;太叔文子言弈,以喻置君;歐陽文忠說弈,以譬治國。孔子不知弈,與博并論,猶其輕視醫,而與巫并論。巫豈足以較醫,則博豈足以匹弈?而吳韋曜且踵事而譏之,譏之而無所輕重,則失相衡之道。夫弈者,有定力以持勝者也。博者,恃億中以取贏者也。弈以萌計學之思,而博以長僥幸之習。故弈有品,而博無品。弈有名,而博無名。若以爭勝負而偕弈于博,則古之投壺習禮,肄射觀志,亦將等于博耶?吾所謂與風俗人心相消息者,則博之途日廣而品愈卑,人亦苦弈之難,而趨其所謂幸中者。鉤注金注瓦注,盈朒之數不齊,其為財利而非斗心智,則一也。晚近以來,雙陸局、五木經、金葉格,其術既微,于是有馬掉、雀牌之戲。馬掉盛于晚明,雀牌盛于今世,皆不知所始。(馬掉由牙牌推行而變之,其來尚遠;雀牌之興不過三十年,其行甚速。吾友郭太癡戲為《餅索銘》云:“餅象天圖,索象地方,萬象人物萬品,東西南北中象四維與中極,白版象太素。”太素者,天地人物之始也,人物既生,萬機發動,故曰發。人之性情未發謂之白,發而中節謂之中,故有白發中之名,是皆原象數而生。或者不知,而以龍鳳代中發,以公侯將相代東南西北,皆失作者之意。餅者,點也;索者,線也;萬者,數也。數始于一極于九,至于十則又為一,故自一餅至九餅,一索至九索,一萬至九萬為止,而無十餅十索十萬之名,此皆牽合于理。以為之說恐未可為典要也。)煙寮妓館,藉以為留客之媒,而富官豪商,用以為消閑之具。沿及封疆大吏、王公貴人,有以四圈八圈得名者,竿牘小生,有以挾技夤緣遇合者,同一娛志蕩情,同一玩時愒日,而所趨者得利欲之熏,人亦何懼而不為,人亦何愛于弈而獨為之哉?昔人謂圍棋為野狐禪,以其迷人也。吾亦謂之曰狐。滬上之冶姬,人以其音近野雞也,故代名曰雉。印度之鶯粟膏,譯者謂為阿片,故代名曰鴉。雀牌之聲,嘈嘈唶唶,如群雀之躁,故代名曰雀。雉之求牡也,讬鴉與雀以為媒而綏,綏之狐以不類而非其偶,則亦為孤禪寂處而己矣。吾所遇同弈之友,有年力俱富、聰穎絕倫,可以造成國手。而鴉雀呼群,奪其日力之半,卒亦無所成就。狐而不能升仙入道者也,《韓子》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吾豈欲塞于博而流于弈,然不塞于博,遂無余波之及弈,弈亦成絕流斷津矣。嗚呼!博盛而弈衰,君子是以有世道人心之懼。
《說文》曰:“博具戲,六箸十二棋也。”《御覽》引薛孝通譜曰:“烏曹作博,雙箭以象日月之照臨,十二棋以象十二辰之躔次。”則天地之運動,法陰陽之消息,表人事之窮達,窮變化之機微。履謙謝,則知沖讓以致福;觀殺罰,則知當路而速禍。行其道,則掎鹿有歸;保其家,用瞻烏爰集。隱顯藏用,莫不合道,龍潛雀起,率皆趣良,足以諧暢至歡,冶協妙賞者也。觀此,則六博亦為弈棋。孔子所云“博弈猶賢”,自是棋之為博者,即雙陸之類,《孟子》所云“弈秋,通國之善弈”,則為圍棋也。古者弈之名同,所以為棋者不一。《說文》曰“行棋相塞謂之簺”,是博棋一也。《彈棋經》序曰:“東方朔進彈棋于武帝,宮禁中人習之,散落人間,章帝時特盛。”又其后序曰“沖質已后,此藝中絕,魏文受禪,宮人復尚之”云云。(上文皆撮引《太平御覽》。)文帝與王粲、晉傅元皆有《彈棋賦》,此其二也。游肇撰《儒棋》以表志,其式曰:“投二,智一,禮二,仁三,義四,信五,善六,敬七,德八,忠九,順十。棋十,黑白半,方局尺五,周道四十,其用三十六。四維之道,通數而棋,謙退為尚”云云。(《御覽》引《后魏書》)此其三也。晉李秀《四維賦》序曰:“四維戲者,衛尉贄侯所造也,畫紙為局,截木為棋,取象元一,分而為二。準陰陽之位,擬剛柔之象。而變動無為生乎其中。”此其四也。周武帝作象戲,王褒《象經》序曰:“一曰天文以觀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火木金土是也。三曰陰陽以順其本。陽數為先,本于天,陰數為后,本于地是也。四曰時令以正其序。東方之色青,余三色例亦如之是也。五曰算數以通其變。俯仰則為天地日月星,變通則為水火金木土是也。(六曰原缺。)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兌,至離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惇其典。出則盡忠,入則盡孝是也。九曰君臣以定其禮。不可以貴陵賤,直而為曲,不可以卑褻尊,隱而無犯是也。十曰文武以率其務。武修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禮儀以制其則。居上不驕,為下盡敬,進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觀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義而后取,時然后言,樂然后笑是也。或升遷以報賢,義存遷善。或點退以貶過,事在懲惡。得失表于隆替,怠敬彰于勸沮。”云云,此戲不知何時失傳,據其所云則非他博法所及。今日士、象、車、馬之象棋,蓋婢仆矣。是象戲有二,此其五六也。《藝經》曰:“夾食者,二人黃黑各十七棋,橫列于前第四道上,甲乙迭推,二棋夾一,為食棋。不得食兩,不得邊食。不由道則不行,棋入夾不取,食一棋為籌賭多少,隨人所制。”此與今日兒童之錢棋,十子各五者相似,其七八也。《藝經》又曰:“悁悶,先布本位,以十二時相從。”文曰:“同有文章,虎不如龍,豕者何為?來入兔宮,王孫晝卜,乃造黃鐘。犬往就馬,非類相從,羊奔蛇穴,牛入雞籠。”(此上二條亦見《太平御覽》。)悁悶,亦棋名,未知何人所造,此其九也。柳子厚《序棋》曰:“得木局,隆其中而規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貴者半,賤者半,貴曰上,賤曰下。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敵一,用朱墨以別焉。”此戲局與彈棋似,(唐人詩曰:“玉作彈棋局,中心最不平”是其局隆其中也。)而棋子倍之,是十也。以上十種,皆不如圍棋相傳之久遠、行之廣大、法之深邃。故既繇高麗、琉球,傳入日本,又將廣而布之歐美,蓋其合乾坤绖緯三百六十之成數,又含兵家攻伐守御之法。宜其不與諸博戲倏起而倏滅也。今日本尚有兵棋,西洋亦另有一種博棋,愈出愈新,或疑后起者盛,而古法將微,則吾不為圍棋慮矣。
余年二十有九,始學弈于舒翁蘭生、任翁筱峰,其詣皆不高。越三年,猶未免砌墻之習。任翁對局,挾必勝之心,恐敗而見笑,于余失勢舛謬之著,噤不肯言。舒翁視為游戲,不以勝敗為欣戚。于誤著,曰此子失矣。有合著,即曰此子得矣。又故設間隙,以待攻取。余偶見及,則軒眉鼓掌曰:“固知子之能及此也。”余以此嗜之日篤。翁曰:“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東坡蓋非知弈,持此以為教弈,則無上妙法也。”近時教育家言:“凡為兒童教授法,或故投誤謬之方,俾生其抉擇,或誘之以興致,俾滋其競心,其得效彌遠。比物此志也。”翁又曰:“吾弈無名,勝子不足以為名,數敗于子,亦不足以喪名。子勝我勝,有同樂焉。”嘻!翁其知道者歟,是無人我之見存也。至古今言弈之工者,其待敵蓋不如此,余友姜君汝翼云:“凡兩敵相遇,我下一子,必彼覺其可惡,彼應一子,我復覺其可惡。兩無系發之懈,無相讓之勢,然后謂之勁敵。若無必勝之心,謂之應酬。棋成劣品矣。”
凡國手皆成于二十以前,若三十以后學弈,終身不能至國手,蓋腦力虧,心思有所不入也。弈亦算術,而所以為術者不通于算,其階級之層累。一步一步,漸進而深,有似于數術,而致精之難,更難于算。算術至微積極矣,然自二十以后,肄習五六年尚可成專家。弈則不能,其為微積又深也。
《酉陽雜俎》云:“僧一行本不解弈,會燕公宅,觀王積薪棋一局,遂與之敵,笑謂燕公曰:‘此但爭先耳,若念貧道四句乘除語,則人人可為國手。’”余謂此欺人語。當時以一行精于術數,乃附會為能弈,吾未見今日習乘除者皆能通此道。
《山堂肆考》曰:“陸象山少時,初未知弈。至臨安,觀人對局,不悟其理。乃買棋局一副,歸懸于室,臥而觀之。忽悟曰:‘此河圖數也’,遂能弈。”余謂此亦欺人語。弈之工在力,力生于習,有如拳法,非可不習而勇;如書法,非可不習而純也。
《魏志》云:“王粲觀人圍棋,局壞,粲為覆之,不誤一道。”言其天資穎異也。其實致精于此者,人人能之,不足為異。棋于布局數著以后,有節節相生之勢,次序井然,不可儳越。善弈者終日不過一局,其有神變無方,若不順次,尤其措思之處,可以久而弗忘。淺劣之棋,日可十局,手目所接,忙亂無章,宜其終局不復記憶。余所遇丁禮丞、陳子均、范楚卿諸人,皆第二品。吳祥麟、姜作梅、束云峰輩亞之。要無不能覆局者。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曰:“思陵時,百工技藝,咸精其能。”故挾技術者率多遇,而亦有命焉。吳郡王益偶致棋客,關西人,精悍短小,王試命與諸國手敵,俱出其右。王因侍上弈,言之,翌日當宣喚。國手夜以大白浮之,出處子,極研靚,曰:“此吾女也,我今用妻爾,但來日于御前饒我第一局,我第二局卻又饒爾,我與爾永為翁婿,都在御前。不信吾說,吾豈以女輕許人。”國手實未嘗有女,女蓋教坊妓也。關西樸而性直,信之。翌日,上詔與國手弈。上與王視第一局,關西陽遜國手,上拂衣起,曰:“終是外道人,如何敵得國手。”關西才出,知為所賣,郁悶而死。此與程蘭如、范西屏二人事相似。乾隆初,某親王好弈,招集天下國弈于京都,欲定一人為之魁,贈以大國手扁額。程蘭如與諸國手對局,連勝之,惟西屏不在都,王馳召西屏。既至,蘭如夜赍五百金饋西屏,曰:“明日對弈,乞饒半子。”范以為無害,如其言。王觀二人弈,程勝半子,遂得大國手之名。諸國手共訾怨西屏。西屏曰:“吾為所賣耳。”欲復與程弈,程終不出,自是絕交矣。《四家弈譜》無范、程同弈之局,此其因也。梁、施非不敵程,蓋于王前偶負耳。
同里周梁材(源棟)與余家為姻戚,又同學。天資穎異,文章算術,各有門徑,以運思勤瘁,年未四十,得瘵疾卒,可悼也。梁材好弈,而未嘗遠游,無師承。余奔走江海,遇名手不一,藝稍進。歲暮歸家,梁材對弈不過十局,又骎骎及余矣,此可知其用心過當也。余曾有詩贈之云:“十年香火社,公瑾最關情。牢落無兄弟,肝腸瀝友生。饑驅雙管在,壯氣一枰輕。莫作窮途哭,乾坤有劇爭。”梁材次韻見復云:“鄰居擬元白,淑我夾姻情。入道資先覺,論文啟后生。莊諧萬言富,毀譽一毛輕。坐隱成歡笑,無爭尚有爭。”
舒蘭生、任筱峰兩翁,壯歲從戎關隴,皆參佐左文襄幕。舒以病足歸,橐無長物,年至七十,猶為蒙塾師,以給日食。胸次蕭灑,隨意為歌詩,有擊壤之風。壬寅癸卯間,余居任村,距舒翁家里許,旦夕過從,必對弈一二局。局罷,翁述文襄幕中事,如一部野史也。記其詩云:“曾上空同謁廣成,又隨胡月出長城。歸來只度巴人曲,不復涼州激楚聲。五個童兒一老妻,茶壚飯甑米鹽薺。年年館谷從頭算,添得墻陰子母雞。九曲明珠八曲通,尚余一曲一系蒙。暮年烈士悲無補,得失仍然舊塞翁。桑村五畝竹為鄰,天巧安吾坐隱身。智不如葵難衛足,棋家容有老孫臏。”其風度可想。任翁亦喜為詩,其斷句云:“無文潤色居東里,有檄譏呵出北山。病里謾人資婦德,酒邊無我嘆兒狂。”他作不復記憶。
曾文正、左文襄皆學弈,文正嗜之尤篤。在兵間,日必弈一二局,其日記固在也。惟棋品甚劣。金陵克復后,揚州周小松往詣之,文正以其名高,擬重貺金帛。及與周弈,受九子,周截文正棋為九段,勝半子,文正心嗛之,贈十金而不留,周失意去。議者謂周既溪刻,曾亦褊仄,蓋兩失之。文襄氣則愎,不肯下人。至弈則無能相強,然幕客多假借之,旁觀者又多為文襄暗助,或將敗不可救,則亂局而起。曰:“姑語他事耳。”胡文忠不好弈,其于幕僚,禁弈而不禁博。謂“博不涉思,突起突止,弈非終局不可,荒思廢日。公務倥傯中,不宜有此。”觀其氣象,則文忠似陶桓公,文正、文襄似謝安石,而固有異趣焉。安石之圍棋賭墅,晉代清談玄尚之故習也,桓公之投博局,朝暮運甓之素心也。文正、文襄非役役于棋,以軍事勤勞,神志易瞀,借此為優游整暇之地,以排其郁而釋其煩。文正之讀書、文襄之種菜,皆與弈同其用也。文忠禁弈不禁博者,合天下走卒、武夫、牧豬、賣漿之流,群集于幕下以待用。彼其鄉異而俗殊,又非道義之訴合、執業之交親也。不有團結之術,而徒恃法律羈朿之,其勢仍如散沙,此軍家之大忌。弈之為用,可以聯二人,而非普通之識解,故縱之于博以聯普通之情。又以觀其豪俠、敏鈍、深沉、鹵莽、材不材之辨。故諸帥之用士,多資于胡,而咸同之,將裨無不善博,其以此歟。雖然,胡之年壽促于曾、左者,運籌勞而無以舒之耳。人不可為弈用,而弈可為人用。若曾、左者,其何傷哉?
盎公者,不知何許人。背一盎,腰一布囊,乞食金陵市,或畀之飯,自盎出菹并啖之。啖已,探囊出紙局,陳市門,囊中累累,皆棋子也。有好者輒與弈,以數十錢為一局,勝負無不償,得錢則買菜實其盎。其弈固不高,一日而得者,或一日而失之,故頻日乞。而盎公無戚容。人曰:“子獨不可去此求乎?何自苦?”盎公曰:“天下求活之途皆有苦境,寧獨吾耶?吾自視苦為樂,去苦以就苦,智者尚不為,況去樂以就苦耶?”人曰:“子有家乎?”曰:“有。往者吾叔任于閩,召吾為主計,簿書出納,手筆煩勞,吾期月而去之。從兄為京曹,薦吾于藩邸,衣冠進退,背若負芒,三月而去之。妻父為淮商,挾鹽筴為利藪,吾偕婦往省,見其驕蹇侈汰,頗不善之,彼亦厭予之放曠也,曰:‘是有窮骨’,予三日而逃之,因以棄婦,今無家矣。兄姊之廬,歲一過從,先人之墓,歲一掃謁,死則恃為殮葬耳。君視天下之大惟二途,求人與給人之求耳。求人而不諧,則忮生。給人之求而不至,則怨至。忮怨相互,險阱以乘,吾寧以一甕之菹,售當道之荊棘哉!”市人曰:“此子非人,情不可信。”洪楊入金陵,盎公遁為定林僧,不知所終。
江寧秦秉青,為澗泉先生玄孫。曾祖承業,以翰林侍講授皇子經,道光初立,推恩予謚文簡。秉青狂蕩不羈,談詩嗜弈,日游秦淮文德橋得月臺茗飲。金陵弈者,率會于此也。秉青有詩云:“三月秦淮泛綠波,畫橈紅袖遏云歌。高人樓上狐禪坐,不識當前有爛柯。”余問秉青:“咸、同兵燹之際,君家何以獨全?”秉青曰:“是有天幸焉。”先文簡之卒也,宣宗諭江南督臣恤其家,蔭一子,服闋送部引見。先祖入都,簡授四川知縣,遂攜家赴蜀,凡蒞數任。而先祖故,先君家成都,聞江南亂,大江上下,兵事糾紛,不敢歸。洎曾軍定江南,而先君卒于蜀,余方四五歲。又數年,家母率余奉柩回籍,故兵燹之禍,吾祖父始終不與見,某則回家后始見斷壘殘垣之跡也。曾軍克金陵,城北一帶,舊家大族稠密之區,夷為灰燼。道光以前城巷之氣象,余所未知。惟孑遺之老,相顧而泣,謂洪氏初破江南,不如是之甚也。先祖舊園宅,俱在城南,幸未付焚劫。今日所居,猶分余地,賃人以食其稅,得非先人忠厚之澤乎?余聞,太息久之。秉青事母孝,年四十,發全白,布衫不浣,履見其趾,見者未知其故家子也。
八旗貴人之居京師者,無他業,一演戲,二飼雀,三弈棋。其女子梳高髻,偏諸繡緣,著屐游都市,與人酬接無避忌。有宗室某善弈,女曰芙卿,傳其藝。及笄未字,媒至皆不許。問其意,曰:“有弈勝吾者,愿事之。”而京師之能弈者頗伙,一日有三人至,與其父弈,皆勝之。三人者,一齊侍郎子,一金孝廉,一僧秋航也。秋航藝最高,齊次之,金又次之。約翌日女與弈,僧齊復勝,與金得和局。女曰:“齊大非吾偶,禪心本自空,金蘭如有契,白首一枰同。”父遂受孝廉聘。女歸金數年,琴瑟甚篤,而無子。金欲納妾,芙卿曰:“無端而以他族間吾衾裯之好,吾一女子,烏能無妒心?無已,請擇一知弈者,君得賞心人,吾得閨中手談友,兩為排遣之法,可乎?”孝廉有狎妓甚明慧,用日教之弈,久漸工,招見芙卿與弈,可之,遂納之。芙卿技出妾上,約以勝者當夕。久而妾技出芙卿上,十勝七八。孝廉意亦向妾,芙卿積不能平,為詩曰:“宮中笙罄本同音,一較雌雄便不禁。解識楸枰原戲事,逼人太甚亦何心。”自是妾亦斂遜矣。(從前滿漢不通婚,蓋傳述之誤。)
宣統己酉,于上海逆旅中,遇一客居鄰室,以同餐,小作周旋。一日過余室坐談,自言皖人胡漢綱,問從何來。曰:“少游學日本五年,東渡美,西至歐洲,南繞南菲,航印度海歸,過新嘉坡營商,今始回國,蓋繞地球一周矣。”見余案頭棋奩,曰:“先生善此乎?”余曰:“嗜之。”胡曰:“頗習此,近荒疏矣。”對一局,出余下,胡曰:“今世界何似,乃于小道求工耶,玩物喪志,非所望于先生。”余謝之。旋見余詩“天荒地老猿應泣,竹死桐枯鳳未歸落葉。寒空萬木能生籟,近海無山可當屏(滬上度歲)”之句。欷歔曰:“君固有心人。”乃探吾心而出之也,自是遂別。越歲友人劉君自廣州歸,言胡以革命黨被逮死。余問其詳,劉曰:“胡由南洋歸,所購商貨,由吾經紀之。及被逮,搜其篋、訊其辭,皆無據。然吏疑不肯釋,在獄叮囑吾取銀為用,吾賄獄卒視之。屏人而語,吾謂:‘君與西人交,何不請托領事為緩類,當立釋。’胡曰:‘凡窮迫而乞命于外人,以制吾國官吏之內政,非狗彘其心孰忍為之。’劉曰:‘君將終受枉乎?’胡曰:‘枉一人而天下不受其病,所謂枉尺直尋也。枉國家之權力以伸一人之私,所謂枉尋直尺也。兩不枉,今世安可期。兩者必有一枉,則就輕而避重。吾死可也,不敢藉外勢。’”后遂瘦死獄中。
周鐵珊與余同學弈,其后好觀弈,而不肯對局,謂:“天下事惟旁觀最妙,一入局中,美惡皆供人指摘。”余謂:“國手當場指摘,正復不易。”曰:“于危難觀其度,于斡旋觀其巧,于起伏跳脫觀其捷,于破碎華離處觀其稔,于經營結構處觀其大。其進也如潮,其立也如山,其變也如陰晴之驟。至以彼之心手,供吾之玩索,不勞而得。與人同之樂,奚必代大匠斫乎,奚必游于羿之彀中乎?”余曰:“君庶幾明于避就之分者矣。”
瀏陽劉艮生,先生家藏云南子兩奩,系阮文達公故物。奩以白榆木為之,立方三寸許。蓋分鐫“知守”二字,旁刻詩一首及年月、款識。詩云:“真見長安似弈棋,故山回首爛柯遲。古松流水幽尋后,清簟疏簾坐對時。舊壘滄桑初歷亂,曙天星斗忽參差。只應萬事推枰外,夜雨秋燈話后期。”道光二十年四月,揚州阮元書,旁刻二章,曰“阮元私印”,曰“蕓臺”。余嘗自制竹奩二,以貯棋,為之銘曰:“慎汝守捍,整我卒伍,徼幸之師,勝人不武。”又曰:“萬物出于機入于機,角智角力,致敵以為期,我不盬其腦,人將噬吾臍。”此意可為外交者鑒。
棋字古文作櫀,又作碁。從木者以枰,從石者以子。楸木質輕而文致,故枰用楸。石質重不移,故子宜石。《山海經》曰:“休與之山,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狀如鳥卵。”《杜陽雜編》:“日本之東有集真島,島上有凝霞臺、手談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作,自然黑白分焉,冬溫夏涼,故謂之冷暖玉。又產如楸玉,狀類楸木,琢為棋局,光潔可鑒。”其言甚誕,古人或以白瑤玄玉為子,至所謂玉局者,蓋用玉為鑲飾,非全以平方玉為之也。棋子得玉亦復難,今人多用青田石,或以象牙犀角,或以紫檀心、瑞龍腦為最貴重,不可多得。賤者或用牛骨角,通常所用則山東之燒料。其質略如硫磁,雖黑白晶瑩,而注視極傷目力。惟云南子質薄而潤,紋理細膩,白者如象牙,黑者映日照之作碧綠色。或言磁料雜玉屑成之,落枰聲鏗然,允為珍品。數十年前,尚不甚罕,吾問之滇人云:自咸、同兵燹后,此業漸微,且道遠難致。今所售舊者價值數十金,亦不亞于玉矣。日本亦有石子,或以牡蠣殼琢成,兩面俱凸,其光瑩潔,擲之易碎,兩奩價不過十金。倭商鬻此者尚少,惟留東學生有購致者。余從黃山孝廉家見之,以其反復易動,久而厭之,棄不用。
圍棋終局,兩無勝負,謂之芇(mián)。《說文》:“芇,相當也。”今人睹物相折,謂之芇。《唐韻》武延切,音綿,《棋經》有此字。今日本人猶用之。吾國人反不識。
弈棋競勝以為名,而不限于博彩。博彩者,其猶有市道乎?惟挾市道以為弈,故與博簺交譏,君子不取焉。謝安石與張玄圍棋睹墅,宗太祖與羊玄(底本作“元”,清人避諱,今改回。)保賭郡,至茂灌與梁高祖賭奇石禮記,一時興到而為之,非常例也。今蘇、滬、杭、寧諸善弈者,率挾以求食,無可營之業,則執技而入市攫金,其為稗販無怪矣。士大夫公私余暇,藉運性靈,當有雅歌投壺之態,顧與拳師手技,貿緡錢之利耶?吾嘗病寧、滬弈社,牛驥同皂,品質不齊。湘弈社中,惟縉紳儒雅之士,人數不多,而差忒者亦罕也。
漢宣帝微時,與陳遂交,博弈數負。及即位用遂,稍遷至太原太守。乃賜遂璽書曰:“制詔太原太守,官尊祿厚,可以償博進矣。”遂妻在旁,見狀,于是辭謝,蓋慚以博弈得官也。劉宋時,何承天以弈棋廢事,太祖賜以局子,承天奏謝。帝答曰:“局子之賜,何必非張武之金。”是亦有以激愧之也。羊元保為黃門侍郎,太祖與弈以勝,補宣城太守,奚明于承滅,而暗于元保耶?齊明帝置圍棋州邑,以蕭休為圍棋州大中正,王諶、沈勃、庾珪之、王抗四人為小中正,褚思莊、傅楚之為訪問。唐宋皆有棋待詔,是亦俳優之林也,上以此命官,下以此得官。名器之濫,其何可訓!《侯鯖錄》曰:“唐杭州刺史缺,欲除李遠為守。宣宗曰:‘遠詩云:青山不厭千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如此安能治民?’”宣宗之識,邁齊梁諸主遠矣。汪玉龍曰:“然則君何以貴棋?”余曰:“棋有隱德,山人逸士之所為也。名公鉅卿,偶一托意,而不可以為事。若藉取青紫,則辱奩而褻局。先師神堯,其將唾之。”玉龍曰:“使今世置棋官,君當居何職?”余曰:“九品中正。”曰:“九品中正,人物之權衡也,日本棋師升段,權衡操諸大國手,君能任月旦不爽乎?”余曰:“齊有圍棋大中正,而吾弈高于未入流,故為九品中正也。”汪曰:“觀君所甄錄,當為棋中董狐。”
湘南今無國弈,三十年前,推黃蘭坡先輩入第二品,其他吾不及知也。蘭坡之甥余金詔吉甫次之。辰州張儀仙亦有名,而其年不永。常州姜鳴皋(汝謨)、作梅(汝翼)、沈炯父(德寬)、湘蓀(寬),順天俞恪士(明震)、壽誠(明頤),自其幼皆寄寓長沙學弈法于吉甫。姜氏昆仲、其藝在二三品之間,籍不隸湘,棋則湘人之棋也。鳴皋官皖游滬,藝益進,有《弈友詩》二十余首,惜未錄其稿。道州何星叔積煒詩孫觀察之子也,嫻于詩畫,綽有家風。嘗語余云:“欲工一藝以名世。學書則不能超越先曾祖(謂蝯叟),學畫又不能及吾父,故思以弈名。日夜按譜而求之,不能致其極。信乎天事之有限制也。”星叔居滬十年,弈品在范楚卿、吳祥麟之亞,雖曰湘籍,而棋非湘人之棋。
湘人能弈者,古亦有之。劉夢得《觀棋歌》曰:“長沙男子東林師,閑讀藝經工弈棋。有時凝思如入定,暗覆一局誰能知。今年訪予來小住,方袍袖中貯新勢。山中無事愁日長,白晝懵懵眠匡床。因君臨局看斗智,不覺遲景沉西墻。自從仙人遇樵子,直到開元王長史。前身后身付余習,百變千化無窮已。初凝磊落曙天星,次見搏擊三秋兵。雁行布陣眾未曉,虎穴得子人皆驚。行盡三湘不逢敵,終日饒人損機格。自言臺閣有知音,悠然遠起西游心。高山夏木陰寂寂,好處裴徊駐飛錫。忽思爭道畫平沙,獨笑無言心有適。藹藹京城在九天,貴游豪士足華筵。此時一行出人意,賭取聲名不要錢。”隨州此詩膾炙人口,長沙弈品,賴以俱傳。又惜此客姓名不傳。
余嘗欲搜集古今棋詩,匯為一卷,而藏籍不多,無從博采。自作弈棋詩二十余首,友人吳夢舟、周虛白,皆謂空前絕后之作,不敢自信。然所見古名人詩,政推闡未盡,或云錢牧齋集中詠弈甚多,惜未見。
竊謂古來詠弈者,分兩種:一知弈理;一不知弈理。
不知者,未喻甘苦,徒作旁觀,渾寫大意,無當實際。如唐鄭谷云:“覆圖聞夜雨,下子對秋燈。”盧延遜云:“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白香山云:“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語,微聞落子聲。”宋石守道云:“人皆稱善弈,伊我獨不能。試坐觀勝敗,黑白何分明。運智奇復詐,用心險且傾。嗟哉一枰上,奚足勞經營。”蘇子瞻云:“五老峰前,白鶴遺址。長松蔭豦,風日清美。我時獨游,不逢一士。誰與棋者,戶外二屨。不聞人聲,時聞落子。楸枰坐對,誰究此味。空鉤意釣,豈在魴鯉?小兒近道,剝啄信指。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游哉,聊復爾耳。”明郭登詩云:“怕死貪生錯認真,運籌多少費精神。看來總是爭閑氣,笑殺旁觀袖手人。”此皆不知弈者。其辭未嘗不工,而為毀為譽,弈者無容心焉。佛曰:“謗我者俗,似我者死。”弈則似我者未必死,而謗我者未免俗已。
知弈理者之詠弈,如游夏之說《禮》,公、谷之說《春秋》,歐冶之說劍,孫過庭之說書。弸其中而彪其外,蓄其質而達其文,視夫隔幕望月為有間矣。六朝人多善棋,而未見于吟詠。唐則太宗、明皇、王子安、元微之、杜牧之、劉夢得、杜荀鶴、陸魯望、皮襲美;宋則太宗、孝宗、徽宗、歐陽永叔、王元之、邵堯夫、王荊公、黃文節、鄭介甫、陳造,皆能詩而兼通弈。夢得詩已錄前。
微之《酬棋流見贈》云:“運石疑填海,爭籌憶坐帷。赤心方苦斗,紅燭已先施。蛇勢縈山合,鴻聯度嶺遲。堂堂排正陣,滾滾逼羸師。懸劫偏深猛,回征特崄巇。斫營看回點,對壘重相特。善敗非稱怯,驕盈最易欺。狼牙當必碎,虎口禍難移。”所言皆棋勢也。
杜荀鶴《棋詩》云:“對面不相見,用心如用兵。算人常欲殺,顧己自貪生。得勢侵邊遠,乘危打劫贏。有時逢敵手,當局到深更。”
馬永卿《懶真子》曰:“玉子紋楸一路饒,偏宜檐竹雨蕭蕭。羸形暗去春潮長,猛勢橫來野火燒。守道還如周伏柱,鏖兵不愧霍嫖姚。得年七十更萬日,與子同于局上消。”右杜牧之贈國手王逢詩,或云此真贈國手詩也。棋貪必敗,怯又無功。羸形暗去,則不貪也。猛勢橫來,則不怯也。周伏柱,以喻不貪。霍嫖姚,以喻不怯。故曰高棋詩,誠如所言,則非知弈理,不足以及此。
王元之(禹稱)《送侍棋天使》詩:“昔事先皇叨近侍,北門西掖華清池。太宗多材復多藝,萬幾余暇翻棋勢。對面千里為第一,獨飛天鵝為第二。第三海底取明珠,三陣堂堂皆御制。中侍宣來示近臣,天機秘密通鬼神。乃知棋法同軍法,既戒貪心又嫌怯。惟宜靜勝守封疆,不樂窮兵用戈甲。”余謂《對面千里》,劉仲甫之閑處著子令人不覺也;《獨飛天鵝》,顧師言之鎮神頭也;《海底探珠》,鮑生之批亢搗虛、無衡陣也。宋白《序棋品》:“簡易而得之者為上,戰爭而得之者為中,孤危而得之者為下。”元之此詩,可謂括棋經之理矣。
詠弈,五古以荊公為最,七律以涪翁為最。荊公《贈葉致遠》云:“葉侯越著姓,胄出自楚葉。飄飄凌云意,強御莫能懾。忘情塞上馬,適志夢中蝶。經綸安所施,有寓聊自愜。棋經著在手,棋訣傳滿篋。坐尋棋局打,側寫棋圖貼。攜持山林屐,刺擿溝港艓。一枰嘗自副,當熱寧忘箑。縱橫子墮局,腷膊聲出堞。樵夫弛遠擔,牧奴停晏馌。旁觀各技癢,切議兒女囁。所矜在得喪,聞此更心惵。熟視籠兩手,徐思捻長鬣。微吟靜愔愔,堅坐高帖帖。趨邊恥局縮,穿腹愁危業。或撞關以攻,或覷眼而壓,或羸行伺擊,或猛出追躡。垂成忽破壞,中斷俄連接。終朝已疲精,既夜未交睫。翻然悟且嘆,此何宜劫劫。孟軻惡妨行,陶侃懲廢業。揚雄有前言,韋曜存往牒。操具投諸江,道耕而德獵。”此蓋以險韻見奇也。
陳造《雪夜與師是棋詩》云:“投醪士或醉,說梅人不渴。窮途余樂事,不受憂患遏。詩可供呻吟,棋亦識死活。朝來喜雪句,神藥胎可奪。一枰與兒晤,斷絕市聲聒。既免沉舟諼,不作賭墅謁。指冷良易忍,眼花苦為孽。疏置仍作罫,隨意略細閱。瓜葛勝負間,是亦近屑屑。策幾奇兵鏖,地比弱王割。吾非江左管,舐犢愈愛悅。升沈作豐悴,今古無成說。家居鼓吹具,藉以保晚節。掀髯得一笑,為汝倒蕉葉。袖手聽殘更,紅麟曀晴雪。”師是蓋造子,故有瓜葛舐犢之言。此詩氣韻,亦不減荊公。
文節公(黃庭堅,謚文節。)《弈棋二首呈任公漸》云:“偶無公事負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坐隱不知巖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簿書推積塵生案,車馬淹留客在門。戰勝將矣疑必敗,果然終取敵兵翻。”“偶無公事客休時,席上談兵較兩棋。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湘東一目誠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誰謂吾徒猶愛日,參橫月落不曾知。”此詩蓋諷任公之因弈廢事。“蛛絲蜩甲”一聯,寫出善弈者氣象,遂為古今名句。
晏天章撰《玄玄底本為“元元”。棋經》十三篇,音簡理賅,歷代國手,不能出其范圍。其言圍棋十訣:“一不得貪勝,二入界宜緩,三攻彼顧我,四棄子爭先,五舍小就大,六逢危須棄,七慎勿輕速,八動須相應,九彼強自保,十勢孤取和。”《文節公集》有《棋經訣》一首,亦學弈所宜參也。《訣》云:“初下十子以來,進未可占地,各逐其宜,以求有力,此立理之道。下及三十子以后,布置稍定,須觀局之強弱,或占地、或刑克,必觀于利,此乃用行之時也。殺不必須得,地不必須破,此三者取舍之道。棋之所切,無出乎勝。倘或局勝,專在自保。或局弱,即須作行。然作行須是敵人有釁,無隙而動,必敗之道也。棋之機要,多在外勢。取局之要,在于鴻漸。棋有三敗:一者欺敵,二者不辨局,三者多錯。又有六病:一者貪殺,二者取舍不明,三者無劫興劫,四者苦覓奇行,五者知危不防,六者稍勝望籌。棋之大要,先手不可失。局初有大利,方可棄之;局中有倍利,方可棄之;局末有不得已,方可棄之。古人經訣,皆述簡易,貴于立理,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或逍遙得極,高道自樂,終局雅澹,是其長也。”
馬令《南唐書》曰:“吉王從謙,元宗第九子。風采峭整,為詩動有規誨。后主常與群臣弈,從謙甫數歲,侍側。后主命賦觀棋詩,曰:‘竹林二君子,盡日意沉吟。相對雖無語,爭先各有心。恃強知易失,守分固難侵。若算機籌處,滄溟想未深。’”余亦有《觀弈詩》二首云:“小道知無補,枯心時入元。機深難按譜,敵勁不論恩。大局爭先著,旁觀有后言。為君一揮汗,三窟竟何存。”“兀坐權消夏,無聊當聽秋。倦休真解脫,智慧亦羈囚。晚世陰符貴,玄經島國求。雍乾遺老盡,相與說陳周。”古來言棋之文,班孟堅《弈旨》外,若魏應玚之《弈勢》,梁沈約之《棋品》,唐皮日休之《原弈》,宋宋白之《弈棋序》,明馮元仲之《弈難》、《弈旦評》,各有機致。賦棋者尤多,馬融與李泌所作,固已膾炙人口,又如曹攄、蔡洪、梁武帝、吳大江、傅夢求等,皆諳于勢而美于辭,類書所采,難于盡載。吾最愛法遠禪師之因棋說法,因錄于此。
《苕溪漁隱叢話》曰:“《僧寶傳》云,浮山法遠禪師歐公造其堂,以與客棋。遠坐其旁,歐公收局,請因棋說法。乃鳴鼓升坐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解奪角沖關,硬節與虎口齊張,局破后徒勞連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腹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則時時頭掉。休夸國手,漫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什么處,良久云:從前十九路,迷誤幾人多。歐公嘉嘆久之。”余以為不特歐公嘉嘆也。
姚寬《西溪叢語》:蔡州褒信縣,有棋師閻秀才說:“嘗有道人善棋,凡對局率饒人一先。”其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全唐詩話》釋可朋詩云:“詩因試客分題癖,棋為饒人下著低。”皆可謂自負矣。余平生不喜袁簡齋詩,惟記其二句云:“定求如我難為友,到處饒人好著棋。”欲書作聯而病于夸,閑竊其意和。殷壽春詩云:“諛墓補添糊口費,饒人多著降心棋。”黃山曰:“毋作此語,君家阿大弈品,骎骎跨竃矣。”又有句云:“棋邊幼子呼為敵,病里門人叱作臣。”此二語用典不覺,或免前弊。
鄭介甫(《宋史》:“鄭俠,字介夫”,他書亦作介甫。)好弈棋,自以左右手對局,左白右黑,精思如真敵。白勝,則左手斟酒,右手引滿;黑勝反是。以介甫之賢為此,情狀殊可笑。然而后人無以此病介甫者,介甫之賢自有,在弈不足以累之也。余賢不及介甫,而按譜尋思,舉酒獨酌,時復似之。鐵山得句云:“鄭介甫攻王介甫。”余對曰:“魯僑如擬狄僑如。”鐵山曰:“此竊藺相如、司馬相如之意。”余又曰:“嚴延年異杜延年。”
吾宗有士子好弈,臨局多委曲長行,蜿蜒如蛇。或問其弈法,答曰:“此古人筆勢,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者也。”或曰:“昔有黃龍士,君當名黃蛇士矣。”《五代詩話》梁園富家子杜四郎,有詩即題壁,慕杜荀鶴之名,自號杜荀鴨,天下事無獨,必有對也。
浮曇末齋輯刻《海昌二妙集》,其施、范年譜敘曰:“昔閻百詩以黃龍士為十四圣人之一,與黃南雷、顧亭林諸大儒并稱。若范、施二先生之于弈,蓋猶人倫之有周孔乎?西屏少颕悟,而定庵自幼性拙,及其成功一也。顧定庵自言非弈人,志稱其工詩善琴,沈歸愚有二十五孝之目。畢弇山稱西屏曰‘倜儻任俠,瀟灑不群’,袁隨園又以“醰粹”擬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豈不亮哉!”余獨惜二先生軼事不概見,稍刺取其可考者,為表如左,其不能確定為何年者。姑隱括前后書之,而辨其誣罔之說,附之下方。起康熙季年,訖于乾隆之中葉,于時物阜人和,異能間出,覽者將有感于斯焉。譜列西屏名世勛,定庵名紹闇,字襄夏,俱浙江海寧人。定庵康熙四十九年庚寅生,卒于乾隆庚寅春夏間,年六十一歲。西屏長定庵一歲,乾隆末年卒,蓋近八十矣。其幼皆學弈于俞永嘉(長城),及長而藝過之。乾隆丙寅,西屏游太倉,主畢見峰家,弇山尚書其孫也。從學弈,受三子,靈巖山館詩集,有《秋堂對弈歌贈西屏》云,今未錄。
《管子》五禁,博弈其一也。賈誼曰:“失禮迷風,圍棋是也。”吳太子孫和,以其妨事廢日,命韋弘嗣著論,以示賓客。而杜陵杜夫子曰:“精其理者,有禆圣教。”(《西京雜記》)此何說哉?余謂人之性質,自有兩種,周公多材多藝,未必遜召公之不作無益也。晉惠弱不好弄,亦未必勝魯昭之壯有童心也。王隱、古弼、魏征、蕭儼、林逋、黃福,直內方外,泰山巖巖之象也。(晉祖納好弈,王隱謂之曰:“禹惜寸陰,不聞弈棋。”納曰:“以忘憂也。”《北史·古弼傳》上谷人上書言:“宜減上谷園囿之豐,以賜貧者。”弼入,欲陳奏,遇魏主與劉樹圍棋志,不聽事,弼忽捽樹頭歐之曰:“朝廷不理,實爾之罪。” 《天中記》曰:“后主初嗣位,數與嬖妾弈棋,蕭儼入見,作色投局于地,后主大駭,曰:‘汝欲效魏征耶?’儼曰:‘臣非魏征,則陛亦非太宗矣。’后主為罷弈。”《山堂肆考》林和靖每云:“天下事皆能之,惟不能擔糞與著棋。”《從信錄》曰:“宣德中,召用舊人蹇義等,皆阿順,唯黃福持正不阿,命圍棋,曰:‘臣不會,幼時父師嚴,只教讀書,不教無益之事。’”)孔融、王粲、費祎、來敏、陸云、張華、冠準、鄭俠、蘇養直、陸九淵之流,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旨也。子夏曰:“小道可觀,致遠恐泥。”教學之方也。又曰:“大德不逾,小德出入。”觀人之法也。孔子曰“志道據德,依仁游藝。”游者,暇豫優游之謂,別乎據依而言之也。然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沉靜粗率,足驗得失,故曰有禆圣教。
《山堂肆考》曰:“丁晉公好釋老,又酷嗜弈棋,中堂退食,以夜繼日。一日問李畋虛心之法,對曰:‘請侍中弼諧之外,勿以棋子役心,虛已半矣。’公曰:‘如子之言,何止于棋?凡有所著,即不虛矣。’”《湘山野錄》曰:“太宗喜弈棋,諫臣有乞編竄棋待詔賈玄于南州者,且言玄以新圖妙勢,悅惑明主,恐坐馳睿襟,神氣郁滯。上曰:‘朕豈不知,聊避六宮之惑也。’”余謂人惟憃愚則已,稍具颕慧,于治事涉學之外必有好尚,不役于此,必役于彼。藉吾楸枰,蕩邪滌穢,孔子所謂猶賢者歟?故曰有禆圣教。
女子之工弈者,若王積薪所遇姑婦,蹤跡在仿佛間。《誠齋雜記》曰:“齊婁呈乃東陽女子,變服為丈夫,能弈,又解文義,仕至揚州從事。”《玉溪編事》曰:“蜀相周庠初在邛南留司府事,臨邛縣送失火人黃崇嘏,才下獄,貢詩一章,周覽詩,遂召見。自鄉貢進士,年三十許,應對詳敏,即命釋放,召于學院,與諸生子侄相伴。崇嘏善琴棋、妙書畫,翌日薦攝司戶參軍,頗有三語掾之稱,胥吏畏服。周既重其英聰,又美其風彩,欲以女妻之,崇嘏仍貢詩一篇,曰:‘一辭拾翠碧江涯,貧守蓬茆但賦詩。自服藍衫居郡掾,永拋鸞鏡畫蛾眉。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鏗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坦腹,愿天速變作男兒。’周見詩驚駭,召見詰問,乃黃使君之女,幼失覆蔭,唯與老母同居,原未適人。周益仰貞潔,郡內咸嘆異。旋乞歸臨邛之舊隱,莫知所終。按此與婁逞相似,人知崇嘏為女狀元,未知其能棋,且著冰玉之潔。故詳錄之,以表棋國中之有女君子。
《吳梅村集·觀棋詩六首》云:“深院無人看劇棋,三郎勝負玉環知。康猧亂局君王笑,一道哥舒布算遲。”“小閣疏簾枕殿秋,晝長無事為忘憂。西園近進修宮價,博進知難賭廣州。”“閑向松窗覆舊圖,當年國手未全無。南風不競君知否,抉眼西門看入吳。”“碧殿春深賭翠鈿,壽王游戲玉床前。可憐一子難饒借,殺卻拋殘到那邊。”“元黃得失有誰憑,上品還推國手能。公道世人高下在,圍棋中正柳吳興。”“莫將絕藝向人夸,新勢斜飛一角差。局罷兒童閑數子,不知勝負落誰家。”其辭偉麗沉郁,觀第三首“南風不競”云云,蓋感南都事而作,非空賦棋也,閱者自得言外意。
附:枰齋弈詩
清·黃銘功
次韻山谷弈棋詩二首
一枰終日忘寒暄,勝似詩人對酒尊。
斂手改容非敢讓,鉤心斗角兩無言。
山窮水盡時通棧,地棘天荊可杜門。
此意故應參易理,幾回虛座待虞翻。
半間堂里百忙時,誰笑先生老誤棋。
紙上兵機無小大,人間性理有駢枝。
毫厘或系千鈞重,九死猶爭一劫持。
勝不足矜危可懼,東坡于此未深知。
廣弈棋詩二十六首
芳心一點澈靈犀,九尾天狐意轉迷。
王相孤虛多避忌,東西南北各輪蹄。
匏瓜自系還求匹,桃李無言下有蹊。
舉世熙熙為利往,未應此道墮泥犁。
吉兇悔吝生乎動,成敗安危豈聽天。
大敵慣圖窺戶牖,老謀先自澈中邊。
積微至著如增灶,務廣而荒有棄田。
孰以交綏作兒戲,四鄰昂首視顛顛。
抵死一身寧作繭,固知萬物出于機。
乖龍自擇飛潛位,賓雁猶知進退幾。
達者天全非薄險,饞夫腹潰苦分肥。
亡羊臧獲吾何咎,付與時賢一并譏。
法身千手無千眼,吾道一龍還一蛇。
但可心稽似輪扁,難持口辯服田巴。
席間寒具油常污,譜上繁星目易花。
更與揚云訊玄訣,細分州部與方家。
成形本自無生有,入世安知白勝玄。
蹐跼亦能生憤悱,仰鉆彌復見高堅。
功成僥幸原非武,悟到虛靈已遁禪。
身后榮名即時酒,坐忘寧必問誰賢。
陰符一卷闡精微,羽扇綸巾任指麾。
巖邑平分蝸兩角,勁風先試燕雙飛。
終防夏后苞三蘗,只有成湯式九圍。
弟子輿尸丈人吉,可憐輕騎已無歸。
落子丁丁聽小樓,阿戎鞅掌散牙籌。
三年海底沉珊網,一水堂坳走芥舟。
治劇尚名安養尉,論功不賞富平侯。
寶刀入匣云歸岫,幻演終為水上漚。
高名久耳地仙丹,侍座微窺豹一斑。
己策五丁開蜀道,果然三箭定天山。
將軍老不辭推轂,逐客書陳更賜環。
悟到忌盈持滿意,了無矜喜露眉顏。
初如獺祭但橫陳,漸似鷹揚勢莫馴。
武斷春秋無義戰,折衷官禮失調人。
張功慘欲封京觀,蹈死何知有轉輪。
爭地爭城終未已,誰言世界一微塵。
畫井均田三代意,并兼無奈起強豪。
吹毛利害皆膚受,養氣工夫不目逃。
迷陣暗噓烏鲗墨,劍鋒濃淬鸊鵜膏。
屠門大嚼終何得,快意須臾誚老饕。
技學屠龍亦緒余,嗜同羊棗與菖菹。
來庭殷士皆膚敏,當寧堯肌若臘腒。
旬月得君消鄙吝,一行作吏便侵漁。
搏雞自顧原無力,對此批亢更搗虛。
覽時知廢亦知興,恰使離朱作督繩。
橫海張帆驕似鱟,凌空注眼疾如鷹。
班超有語規任尚,項伯無謀負范增。
大戒小懲渾不覺,此君端合號聾丞。
忍痛非難忍俊難,就深就淺亦齊觀。
尊拳不用安雞肋,此味原如食馬肝。
滄海桑田同一劫,春風池水究何干。
靈龜自詡無遺策,已費當場七二鉆。
寧到亡羊始補牢,孤弦垂斷續鸞膠。
中天龍鳥粗分野,枝上鷦鷯小結巢。
已盡神奇翻淡永,每逢取舍費推敲。
成虧一笑姑相置,終是平生莫逆交。
綠綺紅薇百葉窗,美人中有士無雙。
斗茶響落琤琤玉,乞巧心傳焰焰釭。
乳虎寧逢殘吏怒,牝獅終令丈夫降。
霽顏稍為留余地,露布宣馳羽葆幢。
詅癡亦自號靈符,婢見夫人婦見姑。
聾漢耳中無霹靂,狂奴醉里狎於菟。
難禁謝瀹移床坐,蔑視王凌折柬呼。
薄酒勝茶聊寫意,庾樓風月最清娛。
檀心為局玉為枚,相見無須羔雁媒。
術近申韓原道德,客如髠忌雜優俳。
襲裘公子頻驚座,棄甲于思可復來。
贏得黃金結佳士,不知何處是謻臺。
負芒在背汗濡髯,鉤距真同酷吏嚴。
百煉千錘出鋒鍔,六奇五餌入韜鈐。
家人識客能為賊,此事于卿獨不廉。
何物參軍令公怒,令公喜者口如箝。
作云作雨翻覆手,八熱八寒憔悴身。
花落一山忘甲子,蛩鳴四壁守庚申。
生憎蜀洛爭門戶,妒比尹邢充下陳。
注矢在弦原必發,頭風可愈不須嗔。
曾隨鬼谷學縱橫,又與蒙莊說死生。
興廢屢更長樂老,錙銖細較孔方兄。
賓僚別有羈縻法,父子寧無瓜葛情。
勘透人情卿一喟,迷陽繞足不堪行。
危崖駿馬且收韁,一落高低千丈強。
自煮倉庚醫妒性,怕逢羚角碎金剛。
打圍故遣開三面,臨食先驚饋五漿。
濯足濯纓吾不滯,歌聲繚繞聽滄浪。
斷無國手具奇肱,旁有高僧照慧鐙。
聚鐵九州成巨錯,履霜初六懼堅冰。
議圍未可依人解,扃鐍寧能避盜憎。
莫執二三心不定,極知貽誤是摸棱。
(原注:鐙,同“燈”。摸,古讀去聲,究是摹字。)
操心似以矛攻盾,擇術從來矢異函。
舉刃自工批窾隙,反唇何處有包含。
多材入世真多累,小好逢人亦小慚。
緯地經天三百六,圍爐倦作解頤談。
枉矢哨壺行慶地,席間衷甲起兵戎。
言胡可伐姑相昵,棄楚而西甚欲東。
萬里河源勞鑿空,八方風會定居中。
睢盱顧盼無余子,尚恐芻蕘意未同。
樵罷歸來任爛柯,仙機長與試巖阿。
苞符自謂推河洛,著作終然落臼科。
點石成金非在指,還丹換骨已逢魔。
權將世界蒼茫感,發付人間春夢婆。
陶公投局真認真,智者見智仁見仁。
仲尼豈肯為已甚,君子寧欲多上人。
折衡剖斗非解事,知雄守雌還其醇。
作如是觀大自在,千門萬戶皆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