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201520152105.com
 
出行參考
氣預報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常建華

內容提要

  作為新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于20世紀初誕生后,
經歷了興起、停滯和復興等三個發展階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近代中國社會格局的劇變是中國傳統史學走到盡頭和中國新史學
應運而生的根本原因,而近代西方社會科學及其研究方法的輸入和馬
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興起和走向
深入。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左”的思潮的影響,中國社會史研究
除了在社會形態史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外,其他研究基本陷于停滯。

  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研究走上復興之路。學術界試圖建
立以社會生活和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新社會史。注重社會生活史、
社會文化史和區域社會的研究是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研究的三個明顯特
征。

  作為現代史學一部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誕生于20世紀初,經歷
了興起、停滯和復興等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興起

  20世紀初,中國傳統史學已走到盡頭,適應民族主義、民權觀念
的新史學應運而生。倡言社會改革的學者梁啟超在20世紀曙光初露之
際,為新紀元獻上了史學革命的厚禮。1901年他在《中國史敘論》中
指出,新史學不是寫“一人一家之譜牒”,而必探索人間全體之運動
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歷及其相互之關系。次年,他又以《新史學》
為題,批評中國舊史“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陳跡而不知
有群體”,號召掀起“史界革命”。他給歷史下了新的定義:“歷史
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绷簡⒊瑢v史研
究對象從朝廷移向人民群眾,借鑒社會科學的觀點,具有打破政治史
一統天下,將人類社會各種活動進行專門化、綜合化研究的創新意義。
《新史學》是中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之作。這種歷史研究對象和方法迥
異千古的新史學,也正是直到今天社會史研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促使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史學觀念和方法發生改變、治史者由重視
政治史轉到重視研究社會史,除了中國社會變革的內部因素外,還同
西方社會科學的輸入與傳播有密切關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嚴復系統
介紹了西方哲學和社會科學,與社會史關系密切的學科如社會學、民
俗學、人類學在中國開始建立。西方社會科學的傳入也影響了歷史學
界。目前所見較早論述“社會史”的是李璜于1926年發表的《歷史學
與社會科學》(《東方雜志》23卷20號)一文。此外,促進開展中國
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因素,還有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及中國社會史大論戰。
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改造舊中國傳統史學作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馬
克思主義新史學的奠基者。伴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傳入,20年代
興起了社會發展史的研究,從總體上探討人類社會的起源和變遷,它
受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演進理論和進化論的影響很深。1927年第一次
大革命失敗,不同黨派由選擇中國革命道路引起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爭
論,進而產生對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的認識,形成中國社會史大論戰。
這場論戰對于歷史學的貢獻,是把“社會史”作為歷史研究的主流,
并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社會史學。馬克思主義社會史觀是一
種宏觀的整體史學,它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作為馬
克思主義社會史的代表著作,首推郭沫若1930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社
會研究》,它開創了先秦社會史的新局面。此外呂振羽、侯外廬也作
出了突出的貢獻。

  這一時期的社會史研究體現了新史學的特征。當時廣義的社會史
受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探討人類社會的演進,以研究社會性
質、社會形態為主,是社會發展史;狹義的社會史主要探討民俗習慣
等大眾生活,社會分類及其組織、結構。新史學為社會科學提供了用
武之地,社會科學學者對社會史表現濃厚興趣。二三十年代接受社會
科學訓練的學者,最早的一般是留學歸國人員,稍后是經過他們培養
出的學生。這些人早期教育受中國傳統學術訓練,熟諳典籍,接受西
學后,很容易將新的認識工具在舊學中運用,剖析傳統社會文化,做
出的成績也別有洞天。以社會學為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許仕廉
主張中國社會學應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燕大社會學系培養出的學者確
實在社會史領域一顯身手,如瞿同祖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成為
社會史名著。此外,吳景超留學歸來任教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探討漢
代社會史。董家遵也是學社會學出身,研究婚姻史。研究社會史的其
他社會科學者,有學哲學、宗教學的江紹原,著有《發須爪》、《中
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主修生物學、研習遺傳學和優生學的潘光旦,
研究家族與人才別開生面;學法律的陳顧遠,著有《中國婚姻史》。
當然,研究社會史最多的還是學歷史的,他們在斷代社會史和專門社
會史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50至70年代的史學熱點與社會史研究

  50年代以后歷史研究的重心有“五朵金花”之稱,即漢民族的形
成、中國歷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戰爭和資本主義萌芽。后
四個問題均同馬克思主義社會史有關。中國歷史分期問題有兩方面的
內容:一是指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期;二是指中國封建社會
內部分期。前者的討論沿襲社會史大論戰,以解決社會形態的演進問
題,后者是50年代提出的,為通史研究中涉及的問題。封建土地所有
制的討論集中在五六十年代,實質在于如何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
性質。農民戰爭史的研究是為了說明歷史發展的動力,以解釋封建社
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從而印證中國革命的道路。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爭
論的是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時代及其定義、出現的經濟部門、發展的
程度及對階級關系的影響、發展緩慢的原因。上述討論在一定程度上
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對中國傳統社會形態、性質及其發展的
認識,但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旨在詮釋一種理論
模式。

  有一些嚴謹的學者在社會史方面做出了成績。歷史分期方面,如
何茲全的《中國古代社會》雖然定稿于80年代,但主要是總結以前數
十年的研究和思考。再以農戰史為例,發掘了農民運動的大量史料,
整理成系列的資料集,基本上搞清了歷代農民運動的狀況。而且由此
引發的農民史與秘密宗教關系的討論,還推動了秘密社會的研究。資
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討論,促進了對明清社會變遷的認識。在土地所有
制的討論中,產生了如賀昌群《漢唐間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
李文治《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系的松解》、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
有制論綱》等實證性成果。此外,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史論》提出
的很多問題具有啟發性,而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建構了
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理論的基本框架。

  60年代,史學界批判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以清除封
建主義的影響!八臋唷痹谙喈敵潭壬戏从沉伺f中國農村社會的權力
狀況。一些學者試圖從探討“四權”問題入手來認識傳統社會,這又
突出表現在“族權”問題上。除了不少批判族權的政論文章外,也有
個別開創性的學術論文,代表作是左云鵬的《祠堂族長族權的形成及
其作用試說》。在詮釋經典理論和以階級斗爭治史的潮流中,也有部
分史學家保持歷史主義的治史態度,把占有史料和獨立思考視為學術
生命,從事創造性的社會史研究,如楊寬的《古史新探》、唐長孺的
幾本論文集就是代表。

  總之,這一時期的社會史研究中,社會形態史的研究進一步深化,
農戰史成果可觀,但多數研究基本上是詮釋理論模式和說明公式化的
規律,生產方式之外的豐富社會生活史研究少見,諸種社會科學的研
究方法難覓,社會史研究基本陷于停滯狀況。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復興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研究走上了振興之路。歷史學界
的撥亂反正是以重新思考階級問題為突破口的,1983年、1985年分別
召開了“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研究學術討論會”和“中外封建社會勞動
者生產生活狀況比較研究討論會”,突破了階級分析是認識封建社會
唯一方法的觀念,把認識社會的目光指向多種社會關系、社會群體和
社會生活。這時出現了一批階級研究的成果,這些著作多是作者多年
研究的總結,資料扎實。如朱紹侯《秦漢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和
《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張澤咸《唐代階級結構研究》、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韓大成《明代社會經濟初探》、經君健
《清代社會的賤民制度》等。

  人們對以往的研究模式也開始全面反思。80年代以前的中國社會
史研究帶有宏觀社會史和通史的特點,依據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
經濟形態演進”的理論,是生產方式發展史,也具有社會史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主要表現在廣義的宏觀社會史方面,所建構的社
會歷史理論模式為“骨架”的社會史,沒有具體“社會生活”的系統
論述,它還需要補充作為“血肉”的狹義社會生活、生活方式的內容,
這是中國理論界長期忽視的。80年代初中國學術界開始重新思考社會
史研究的問題,試圖建立以社會生活、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新社會
史。這種思考的大歷史背景是改革開放形勢下的思想解放,其動力主
要來自史學界從中國歷史實際出發對歷史理論方法的反思、由于現實
生活方式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生活方式理論的探討、國外社會史理論傳
入和社會學等社會科學重建的三方互動。

  1986年是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復興之年。馮爾康、喬志強、王玉波
相繼撰文,倡導開展社會史研究。10月在南開大學舉行了首屆中國社
會史研討會,從學科的角度對社會史進行了討論,把研究的視角指向
人民大眾的生活。新時期中國社會研究在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主要體現在斷代的社會史、社會群體及其結構、社會組織、地域社會、
人口社會史、社會習尚和以社會為視角的其它研究方面。還歷史以血
肉的社會生活研究、揭示社會精神面貌的社會文化研究、置社會史于
地理空間的區域社會研究是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的三大特征。

  

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展望

  回顧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歷程,我以為有如下發展趨勢:一
是社會史與地理學、人類學、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民俗學、文
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對話加強,開展跨學科研究;二是地域社會
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疾病、災害的環境史將日
益凸顯;三是民眾意識、信仰的探討漸成風氣,心態史與歷史人類學
的比重加強;四是深化人口、家庭、宗族、社會結構這些社會史基礎
問題的研究;五是探討國家與社會、思想與社會、法制與社會這類從
某一側面強化整體歷史研究的題目增加。近期本學科領域的重點研究
領域主要有:地域社會史、家庭與宗教、基層社會與國家、思想與社
會、法制與社會、明清以來的社會變遷、疾病、醫療以及生態的社會
史。

  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始終以新史學的面目出現,研究視野之新、
研究對象之新、研究方法之新,推動了歷史學的前進!靶隆笔巧鐣
史學的生命,在進入新世紀之際,衷心祝愿她以更新的姿態開辟新天
地。面向未來,中國社會史研究應當以提升學術水準、加強國際學術
前沿課題的研究、突出中國社會特色為目標,加強問題意識,推出精
品,通過具體問題的研究,展現出新的風采。

               
       摘自《光明日報》

媒介與國學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 | 天天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色|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777|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99久久综合精品免费| 久久天天日天天操综合伊人av| 色综合67194|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人人狠狠综合88综合久久|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 午夜激情影院综合|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色一本| 伊人色综合久久88加勒| 俺来也俺去啦久久综合网|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伊人情人综合成人久久网小说|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91丁香亚洲综合社区| 另类小说图片综合网|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国产人|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 色综合小说天天综合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