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自其問世之后經歷了各個歷史時期讀者的接受與傳播而流傳至今。從建安文學接受傳播的過程,不難看到各個歷史階段社會文化背景的折光。宋代的社會文化狀況必然決定這時期讀者對建安文學的接受態度。反之,通過了解宋代讀者對建安文學文本的接受活動,也不難看到宋代歷史文化的某些特征。首先,在接受形態方面,宋代讀者比唐代更注重從道德評判角度接受建安時期的文本,道德意識深厚使得宋代讀者尤其是道學家,對建安文學文本的接受態度具有認知接受的特點。
其次,在高度發展的文化背景下,宋代讀者還善于從借鑒前代創作經驗的目的出發,對建安文學的創作形態進行一定的審美接受。然而,由于宋代理學盛行,詩賦不再是宋代科舉考試至關重要的科目,宋代積貧積弱的國勢也使宋人對建安時代的功業進取難以喚起共鳴。(南宋與北宋的情況則略有差別,時危國難,建安文本中的慷慨之音得到較多回響。)但總體上建安文本所蘊含的悲涼慷慨的時代精神不為宋代讀者所普遍認同。而且宋代科技進步,印刷術發達,越來越豐富的文化生活和廣泛多樣的文字樣式,使得宋代讀者對文學的欣賞接受具有更多要求,建安文學顯然不是他們偏嗜的讀物。
或者與此有關,建安作家文集成電路宋代需借助多種渠道傳播,如詩話、選集的摘編,尤其是《昭明文選》在宋代流行,顯然有助于建安詩人作品的傳播。即使《文選》在宋代遠不如在唐代受到足夠重視,但是由于印刷技術之普遍發達,《文選》讀本的刻印流傳,部分建安文學文本也就賴此行世,這些作品大都成為建安文學的傳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