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卷論文的出版標志著一年一卷的《新文學史》(New
Literary History)雜志精選中文版的問世。本刊原先只能供通曉英
文的中國讀者閱讀,而現在則將為所有對當前西方學術界的文學和文
化討論感興趣的中國讀者所閱讀。因此這一計劃的實施將大大地促使
國際間的知識理解和交流成為可能。
《新文學史》創辦于1969年,作為本刊主編,我在創刊號上曾寫
道,“迄今尚無一家刊物致力于對文學史上的問題進行理論性的闡釋”。
《新文學史》的創立就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這一需要,它通過承認“文
學史”必須重新建構而實現了這一目的。本刊通過探討“歷史”為何
物、批評家和文學研究者所謂的“文學的”意味著什么以及“新”
(new)這個字眼在多大程度上又依賴于“舊”(old)的概念進行了
理論闡釋。
對歷史問題的討論很快便轉入對適合于文學研究的每一種理論的
闡釋性問題進行探究。盡管有許多刊物致力于特定的論題或意識形態,
但《新文學史》卻從不沉迷于一種具體的政治或文學意識形態;它的
目標體現為對每一種批評理論主張進行審視。它通過在方法論方面的
革新實現了這一目標。它還出版包括作者之間相互閱讀文稿并相互進
行評論的專輯。另一些工作則包括發表評論者對作者進行的批評性回
應,這其中自然會包含一個有爭議的論題。本刊的國際性特征還體現
在從外國語言發表的文章中挑選佳作,并將其譯成英文在本刊發表,
這些語言包括俄語、法語、中文、德語、西班牙語等。在這方面,將
《新文學史》上的文章翻譯成中文實際上繼續了這方面的嘗試,使得
本刊更具有了國際重要性。現在我們將和中國同仁共同促使國際知識
交流和理解成為可能。
毫無疑問,翻譯常常被人認為是對原作的背叛,但盡管有時會出
現這種情形,盡管翻譯永遠無法與原文的語言相等同,但它卻能通過
譯者的知識和善良愿望盡可能地接近原文。畢竟,翻譯一種刊物的愿
望也如同編輯一種刊物的愿望一樣,目的在于教育讀者,向讀者傳授
知識,并使他們通過熟悉別人的觀點來加深自我理解和對社會的理解。
最后,我想指出,王寧教授和那些每年都致力于翻譯《新文學史》
精選論文的譯者們確實值得大洋兩岸學人的熱烈歡迎,因為他們的辛
勤勞動建造了一座國際性的知識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