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歷代更改重復(fù)地名及其現(xiàn)實(shí)意義
第四節(jié) 宋元明清及民國時(shí)期
地名因重名、形近、音同而改名,符合地名標(biāo)準(zhǔn)化原則,但宋、元、明、清四朝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夠。
南宋學(xué)者洪邁曾經(jīng)指出:“國朝之制,州名或同,則增一字以別之。若河北有雄州、恩州,故廣東增‘南’字;蜀有劍州,故福建者亦增‘南’字,以至西和、西安州亦然。其聲音頗同,患于舛誤,則俗聞稱呼,自加上、下、東、西為別,故稱岳為上岳,鄂為下鄂;清州與青類,稱為北清;郢州與潁類,稱為西郢;融州與容類,稱為西融者是也”
。這段文字有兩層含義:前半段指同名州名前加“南”、“西”字以別之,南雄州、南恩州、南劍州治所分別在今廣東南雄市、廣東陽江市、福建南平市,西和州、西安州治所分別在今甘肅西和縣、寧夏海原縣;后半段指地名讀音相同者可以加“上”、“下”、“東”、“西”字樣以資區(qū)別,則以方位字區(qū)別重復(fù)地名的使用范圍已擴(kuò)大到了地名讀音方面。但是,洪邁同時(shí)又指出:“若縣邑則不問”,即縣名重復(fù)悉聽其便;也就是說,宋代因重名而更改的縣名很少,所以他接著又列舉了十九組重復(fù)縣名,在當(dāng)時(shí)均未得到改名
。清人錢大昕于此之外又補(bǔ)列了十一組未見更改的宋代同名縣名 。所以,宋代實(shí)際存在著30組重復(fù)縣名。
宋代縣名重復(fù)而得不到更改的陋習(xí),元、明、清三個(gè)統(tǒng)一王朝均加以承襲,所以見于文獻(xiàn)的重復(fù)縣名,元代有25組、明代有38組、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時(shí)有58組、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60組、清末已多達(dá)63組!
明清時(shí)期,對于重復(fù)縣名也采取過少量措施。例如明初因鳳陽、大理、吉安三府均有太和縣,遂改吉安府之太和為泰和
;因順天府有永清縣,改南安府之永清為上猶;因重慶府有長壽縣,嘉靖十年(1531年)改承天府之長壽縣為鐘祥縣 。清人俞正燮云:“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禮部以府、州、縣同名者六十五處,奏請換印時(shí)冠
以省名鑄給” 。據(jù)俞氏所列,當(dāng)時(shí)府名同者一組、州名同者六組、四縣同名二組、三縣同名十組、二縣同名四十六對(組),故禮部有此請求。但這些微弱的措施并未使縣名重復(fù)的狀況得到根本的改觀。
因而,自宋代以后,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縣名重復(fù)的狀況越來越嚴(yán)重。例如太平縣,唐代前期有三個(gè),天寶元年將始寧郡之太平縣更名為巴東縣后,仍有兩個(gè)太平縣(分別屬于絳郡、交趾郡,治所分別在今山西襄汾縣西南汾城鎮(zhèn)和越南河西省山西市),天寶中期于宣城郡新置太平縣(治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qū))后恢復(fù)到三個(gè)。五代時(shí)越南獨(dú)立,但宋、元時(shí)期內(nèi)地仍有兩個(gè)太平縣。明成化五年(1469年)于臺州府新置太平縣(今浙江溫嶺市)后,重名的太平縣又有三個(gè);正德十五年(1515年)于夔州府析置太平縣(今四川萬源市)后則增加到四個(gè)。清朝全部承襲了這四個(gè)重名的太平縣。民國元年(1912年)將長江下游河道沙洲中的太平廳改置為太平縣(今江蘇揚(yáng)中市)后,太平縣有五縣重名。又如新城縣,唐朝后期杭州、涿州各有一個(gè)(治所分別在今浙江富陽市西南新登鎮(zhèn)和河北高碑店市),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在建昌軍析置新城縣(今江西黎川縣)后增加到三個(gè),元初于般陽府路析置新城縣(治所在今山東桓臺縣西桓臺城)后增加到四個(gè)。明、清二朝全部因襲了這四個(gè)重名的新城縣。民國元年(1912年)在貴州西南部新置了新城縣(今貴州興仁縣),民國二年(1913年)又將吉林省之原新城府改置為新城縣(治今吉林扶余市),遂使同名的新城縣在民國初年增加到六個(gè)。象這樣,重復(fù)縣名猶如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多,迨至民國初年“二縣同名者七十四、三縣同名者十有二、四縣同名者四、五縣同名者三、六縣同名者一”,總計(jì)“全國重復(fù)縣名一百二十六處”
,因而不得不進(jìn)行大規(guī)模的更改。
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三十日,內(nèi)務(wù)總長朱啟鈐向總統(tǒng)府提交了一份《擬改各省重復(fù)縣名撮舉理由分別說明請鑒核批示文》,列舉了導(dǎo)致地名重名的四大弊端,并附有《改定各省重復(fù)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這個(gè)改革方案得到了大總統(tǒng)袁世凱的批準(zhǔn):“批據(jù)呈已悉,應(yīng)如所擬辦理”
。筆者據(jù)這份《改定各省重復(fù)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經(jīng)整理后 ,其內(nèi)容可列成表3—4:
表3-4
民國三年一月重復(fù)縣名的更改
原 名 |
改 名 |
隸 屬 |
更改理由 |
三水
大寧
大通
萬縣
山陽
廣寧
廣昌
義寧
太平(1)
太平(2)
太平(3)
太平(4)
開化
開縣(1)
開縣(2)
鳳臺
鳳凰
長寧(1)
長寧(2)
長樂(1)
長樂(2)
石門
石泉
石城
平遠(yuǎn)(1)
平遠(yuǎn)(2)
東鄉(xiāng)
東平
東安(1)
東安(2)
東安(3)
龍門
龍泉(1)
龍泉(2)
歸化(1)
歸化(2)
樂平
樂安 |
木旬邑
巫溪
通河
萬寧
淮安
北鎮(zhèn)
淶源
修水
汾城
溫嶺
萬源
揚(yáng)中
文山
濮陽
紫江
晉城
鳳城
尋鄔
新豐
五華
五峰
崇德
北川
廉江
鎮(zhèn)戎
織金
宣漢
東豐
安次
云浮
潼南
龍關(guān)
遂川
鳳泉
歸綏
紫云
昔陽
廣饒
|
陜西
四川
黑龍江
廣東
江蘇
奉天
直隸
江西
山西
浙江
四川
江蘇
云南
直隸
貴州
山西
奉天
江西
廣東
廣東
湖北
浙江
四川
廣東
甘肅
貴州
四川
奉天
直隸
廣東
四川
直隸
江西
貴州
山西
貴州
山西
山東
|
廣東也有三水縣
山西也有大寧縣
甘肅也有大通縣
四川也有萬縣
陜西也有山陽縣
廣東也有廣寧縣
江西也有廣昌縣
廣西也有義寧縣
安徽也有太平縣
浙江也有開化縣
四川也有開縣
安徽也有鳳臺縣
湖南也有鳳凰縣
四川也有長寧縣
福建也有長樂縣
湖南也有石門縣
陜西也有石泉縣
江西也有石城縣
廣東也有平遠(yuǎn)縣
江西也有東鄉(xiāng)縣
山東也有東平縣
湖南也有東安縣
廣東也有龍門縣
浙江也有龍泉縣
福建也有歸化縣
江西也有樂平縣
江西也有樂安縣
|
寧鄉(xiāng)
寧遠(yuǎn)(1)
寧遠(yuǎn)(2)
寧遠(yuǎn)(3)
寧遠(yuǎn)(4)
寧縣
寧海 |
中陽
興城
伊寧
武山
涼城
黎縣
牟平 |
山西
奉天
新疆
甘肅
山西
云南
山東 |
湖南也有寧鄉(xiāng)縣
湖南也有寧遠(yuǎn)縣
甘肅也有寧縣
浙江也有寧海縣 |
永寧(1)
永寧(2)
永寧(3)
永寧(4)
永安(1)
永安(2)
永昌
永定
永福
永康(1)
永康(2)
會同
西寧(1)
西寧(2)
華亭
興寧
興安
興國
安仁
安化(1)
安化(2)
安化(3)
安平(1)
安平(2)
安東
安定
安福
壽昌
孝義
余慶
祁縣
沙縣
懷仁
懷遠(yuǎn)(1)
懷遠(yuǎn)(2)
奉化
昌化
定遠(yuǎn)(1)
定遠(yuǎn)(2)
定遠(yuǎn)(3)
涇縣
建平
建昌
建德
趙縣
威遠(yuǎn)
南安
臨安 |
古化
寧岡
關(guān)嶺
離石
紫金
蒙山
保山
大庸
永泰
同正
鎮(zhèn)康
瓊東
陽原
郁南
松江
資興
橫峰
陽新
余江
慶陽
宜北
德江
馬關(guān)
平壩
漣水
定西
臨澧
鄂城
柞水
慶城
安國
洮沙
桓仁
橫山
三江
梨樹
昌江
武勝
鎮(zhèn)巴
牟定
涇川
郎溪
塔溝
秋浦
鳳儀
景谷
摩芻
建水 |
廣西
江西
貴州
山西
廣東
廣西
云南
湖南
福建
廣西
云南
廣東
直隸
廣東
江蘇
湖南
江西
湖北
江西
甘肅
廣西
貴州
云南
貴州
江蘇
甘肅
湖南
湖北
陜西
黑龍江
直隸
甘肅
山東
陜西
廣西
奉天
廣東
四川
陜西
云南
甘肅
安徽
直隸
安徽
云南
云南
云南
云南
|
河南也有永寧縣
福建也有永安縣
甘肅也有永昌縣
福建也有永定縣
廣西也有永福縣
浙江也有永康縣
湖南也有會同縣
甘肅也有西寧縣
甘肅也有華亭縣
廣東也有興寧縣
廣西也有興安縣
江西也有興國縣
湖南也有安仁縣
湖南也有安化縣
直隸也有安平縣
奉天也有安東縣
陜西也有安定縣
江西也有安福縣
浙江也有壽昌縣
山西也有孝義縣
甘肅也有余慶縣
山西也有祁縣
福建也有沙縣
山西也有懷仁縣
安徽也有懷遠(yuǎn)縣
浙江也有奉化縣
浙江也有昌化縣
安徽也有定遠(yuǎn)縣
安徽也有涇縣
直隸也有建平縣
江西也有建昌縣
浙江也有建德縣
直隸也有趙縣
四川也有威遠(yuǎn)縣
福建也有南安縣
浙江也有臨安縣 |
臨江
保安
瀘溪
桃源
唐縣
海豐
海陽
海城
乾縣
清平
清江
清河
清溪
新平
新寧(1)
新寧(2)
新寧(3)
新興
新安
新城(1)
新城(2)
新城(3)
新城(4)
新城(5)
新昌
靖江
靖安
嘉禾
鎮(zhèn)平
鎮(zhèn)安
鎮(zhèn)邊
德化(1)
德化(2)
醴泉 |
同江
涿鹿
資溪
泗陽
沘源
無棣
潮安
海原
乾城
爐山
劍河
淮陰
漢源
尉犁
開江
臺山
扶南
休納
寶安
扶余
耏水
黎川
新登
興仁
宜豐
綏江
洮安
嘉興
蕉嶺
黑山
瀾滄
九江
德格
突泉
|
吉林
直隸
江西
江蘇
河南
山東
廣東
甘肅
湖南
貴州
貴州
江蘇
四川
新疆
四川
廣東
廣西
云南
廣東
吉林
山東
江西
浙江
貴州
江西
云南
奉天
浙江
廣東
奉天
云南
江西
四川
奉天
|
奉天也有臨江縣
陜西也有保安縣
湖南也有瀘溪縣
湖南也有桃源縣
直隸也有唐縣
廣東也有海豐縣
山東也有海陽縣
奉天也有海城縣
陜西也有乾縣
山東也有清平縣
江西也有清江縣
直隸也有清河縣
貴州也有清溪縣
云南也有新平縣
湖南也有新寧縣
廣東也有新興縣
河南也有新安縣
直隸也有新城縣
浙江也有新昌縣
江蘇也有靖江縣
江西也有靖安縣
湖南也有嘉禾縣
河南也有鎮(zhèn)平縣
陜西也有鎮(zhèn)安縣
廣西也有鎮(zhèn)邊縣
福建也有德化縣
陜西也有醴泉縣 |
資料來源:民國三年內(nèi)務(wù)部《改定各省重復(fù)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連載于《政府公報(bào)》民國三年二月五日[628號]、
二月六日[629號]、二月七日[630號]及二月八日[631號])。
總計(jì)此次改掉的重復(fù)縣名,廣東、云南各13處,江西、貴州各10處,四川、奉天各9處,直隸8處,山西、甘肅各7處,江蘇、廣西各6處,浙江、湖南、山東、陜西各4處,湖北3處,黑龍江、吉林、安徽、新疆各2處,福建、河南各1處,總計(jì)127處,地域范圍遍及了當(dāng)時(shí)全國23個(gè)省中的22省(臺灣省當(dāng)時(shí)處于日本統(tǒng)治之下)。這是中國歷史上更改重復(fù)地名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
這次改名的主要原則,“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同,仍還故稱”,即保留設(shè)置較為久遠(yuǎn),政區(qū)較為穩(wěn)定的縣名,而改掉重名的其它縣名,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經(jīng)過這次改名,一千年以來陸續(xù)積存的重復(fù)縣名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清洗。
繼民國三年一月份更改重復(fù)縣名之后,又陸續(xù)更改了一些殘留的和新產(chǎn)生的同名縣名(主要是與省、道同名的縣名),詳細(xì)情況如下表3-5所列:
表3-5
民國三年二月之后陸續(xù)更改的同名縣名
原名 |
改名 |
隸屬 |
改名年、月 |
改名原由 |
蘭山 |
臨沂 |
山東 |
1914.2 |
與甘肅蘭山道重名 |
承德 |
沈陽 |
奉天 |
1914.5 |
與直隸承德縣重名 |
長壽 |
同賓 |
吉林 |
1914.6 |
與四川長壽縣重名 |
永寧 |
洛寧 |
河南 |
1914.6 |
與四川永寧道重名 |
安肅 |
徐水 |
直隸 |
1914.6 |
與甘肅安肅道重名 |
廬陵 |
吉安 |
江西 |
1914.6 |
與本省廬陵道重名 |
岳陽 |
安澤 |
山西 |
1914.6 |
與湖南岳陽縣重名 |
建昌 |
永修 |
江西 |
1914.6 |
與四川建昌道重名 |
保定 |
新鎮(zhèn) |
直隸 |
1914.6 |
與本省保定道重名 |
南寧 |
邕寧 |
廣西 |
1914.6 |
與本省南寧道重名 |
普洱 |
寧洱 |
云南 |
1914.6 |
與本省普洱道重名 |
懷柔 |
瞻化 |
四川 |
1916.4 |
與京兆懷柔縣重名 |
金縣 |
榆中 |
甘肅 |
1919.10 |
與奉天金縣重名 |
唐山 |
堯山 |
河北 |
1928.10 |
與本省灤縣唐山鎮(zhèn)重名 |
永康 |
康縣 |
甘肅 |
1929.4 |
與浙江永康縣重名 |
綏遠(yuǎn) |
撫遠(yuǎn) |
合江 |
1929.9 |
與綏遠(yuǎn)省省名重名 |
吉林 |
永吉 |
吉林 |
1929.9 |
與吉林省省名重名 |
廣西 |
瀘西 |
云南 |
1929.11 |
與廣西省省名重名 |
云南 |
祥云 |
云南 |
1929.11 |
與云南省省名重名 |
貴陽 |
貴筑 |
貴州 |
1930.10 |
與貴陽市重名 |
寧夏 |
賀蘭 |
寧夏 |
1942.3 |
與寧夏省省名重名 |
昆明 |
谷昌 |
云南 |
1945.1 |
與昆明市重名 |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區(qū)域簡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47年印行)。
民國年間大刀闊斧地整頓重復(fù)縣名,使得在一個(gè)較長時(shí)期之內(nèi)地名相對穩(wěn)定,當(dāng)時(shí)的地名學(xué)家金祖孟評價(jià)說:“從那時(shí)起,中國就不再有重復(fù)的縣名”,“自從吉林縣改名永吉縣、寧夏縣改名賀蘭縣以后,省名縣名也不再有相同的情形。在名義上,我們的省縣名稱總算已經(jīng)做到‘一地一名’的地步”
。由此可見,民國年間、尤其是民國初年的更改重復(fù)縣名之舉,規(guī)模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要大、涉及的方面比以往要多、程度也比以往更深,因而在中國地名學(xué)史上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歷史上長期困擾著人們的縣級及其以上地名的重名問題,從此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應(yīng)當(dāng)附帶說明一下,因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解放區(qū)和1949、1950、1951年期間析置新縣、新改縣名而造成與全國其它縣名重名的,總共有十來處,1958年之前全部及時(shí)地得到了更改,詳見下表:
表3—6
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更改的重名縣名
原 名 |
改 名 |
隸 屬 |
改名年代 |
改 名 理 由 |
備 注 |
淮安縣
臺北縣
建陽縣
桐廬縣
藍(lán)田縣
龍勝縣
新安縣
平南縣
西安市
臨城縣
梁山縣
麗江縣
長山縣
泰安縣
佛山縣
西安縣
廣通縣
黑河縣
融 縣 |
濰安縣
大豐縣
建湖縣
湖東縣
漣源縣
卓資縣
新沂縣
蓼蘭縣
遼源市
薛城縣
梁平縣
龍津縣
長海縣
依安縣
嘉蔭縣
東遼縣
廣河縣
那曲縣
融安縣 |
山東
蘇北行署區(qū)
蘇北行署區(qū)
皖北行署區(qū)
湖南
綏遠(yuǎn)
江蘇
山東
遼東
山東
四川
廣西
旅大直轄市
黑龍江
黑龍江
吉林
甘肅
西藏
廣西 |
1950
1951
1951
1951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2
1953
1952
1955
1956
1957
1965
1952 |
江蘇也有淮安縣
臺灣也有臺北縣
福建也有建陽縣
浙江也有桐廬縣
陜西也有藍(lán)田縣
廣西也有龍勝縣
河南也有新安縣
廣西也有平南縣
陜西也有西安市
河北也有臨城縣
山東也有梁山縣
云南也有麗江縣
山東也有長山縣
山東也有泰安縣
廣東有佛山市
陜西也有西安市
云南也有廣通縣
黑龍江也有黑河縣
本省另有同音的容縣 |
1952年撤消
1952年改屬江蘇
1952年改屬江蘇
1952年改屬安徽,1955年改名樅陽縣。
1954年改屬內(nèi)蒙古
1956年撤消
1954年改屬吉林
1956年撤消
1997年改屬重慶直轄市
1961年改名龍州縣
1954年改屬遼寧
1960年始置 |
資料來源:史為樂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qū)沿革》(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張?jiān)谄站幹吨袊F(xiàn)代政區(qū)沿革表》(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87年出版)、民政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劃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