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2003年第六期目錄及提要
“《文學遺產》論壇”專輯(上)
武漢大學“《文學遺產》論壇”開幕詞................徐公持(6·4)
文學史無限論................董乃斌(6·6)
內容提要 本文所說具有無限性的文學史,包括但不止于成品形式是《某某文學史》的那種研究和著述,而是更廣泛地指文學研究中的一個范疇。同時,也指文學研究的一種理路一種方法,即把一切文學現象,從人到人的活動,到這活動的種種產物,都看作是一條長河中的朵朵浪花,對其中任何一朵浪花進行研究,都必須運用歷史的眼光。所謂無限,則說的是這種研究范圍的廣闊無垠和成品樣式的極其多樣、沒有窮盡。本文從各方面論證了文學史的無限性之后,把問題提升到范式的高度,指出文學史樣式的繁榮必將導致范式的更新和發展。
關鍵詞 文學史 無限性 文學史料 范式
中國古代的文學史構建及其特點................錢志熙(6·14)
內容提要 本文認為,在作為現代人文學科的文學史學形成之前,存在著歷史悠久的傳統的文學史學,具有很豐富的、有待發掘的學術資源。對文學史的回顧與文學批評、鑒賞一樣,是文學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本文對從漢代到唐宋的文學史學的主要發展脈絡作了比較完整的描述,指出魏晉南朝為傳統文學史學學術形式的成熟期,唐宋時代文學史建構轉向以作家建構文學史為主流。然后詳細地論述構建文學史與同時代文學發展的互動關系,并分析唐人構建唐以前詩歌史的過程,宋元時清人構建唐詩史的過程等傳統文學史的構建的實例。本文的核心觀點在于充分重視理論文本之外的、存在于文學史發展過程與作家創作體系中的文學史構建的事實與成果。
關鍵詞 傳統文學史學 文學史構建 詩歌史
目的、方法和求實、創新................黃天驥(6·25)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建設目前面臨“邊緣化”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實用主義是引起危機的重要原因。必須加以防范和肅清。研究古代文學的目的和方法是學科建設的根本性問題。以古代戲曲研究為例,既用得著“我注六經”的辦法解讀文本;亦需要借“經(文本)”說明“我”的觀點,即“六經注我”,這兩種方法打通,庶幾可進入求實、創新的境界。
關鍵詞 邊緣化 實用主義 我注六經 六經注我
秦漢文學史研究的困境與出路................劉躍進(6·33)
內容提要 本文先從“文學家”和“文學作品”的界定說起,具體分析了秦漢文學史研究中的若干困惑問題,并以此為基點,提出了文學史研究的三重境界說。作者認為,文學史研究的最基礎性工作當然是回歸原典,即根據秦漢文學史的實際,盡可能地勾畫出當時的文學風貌、文體特征及文學思想的演變過程。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進入綜合研究境界。這里所說的“綜合研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泛泛而論的大視角,而是對各種文體、各門學科作通盤的考察,創造出一種全新形態的文學史框架。而文學史研究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對文學史作更加理性的思考,進而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命題及文學理論體系。
關鍵詞 秦漢文學 文學本質 中國文學理論
回歸文章學
——兼談《文心雕龍》的文章學架構................趙昌平(6·41)
內容提要 本文針對文學史研究在打破以文學為社會學附庸的怪圈之后,又滑向以文學為文化學附庸的現象,力倡文學研究向文章回歸。結合對《文心雕龍》文章學架構的分析,本文更指出了整理和研究傳統文章學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文章學 《文心雕龍》》 文學史研究
唐知名詩人之層級分布與代群發展的定量分析................尚永亮 張 娟(6·50)
內容提要 本文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創作量為基準,將唐詩作者分為高產、多產、中產、低產四個層級,從中發現知名詩人的分布情形及其作用;以生活年代和創作期為依據,將唐知名詩人劃分為七個代群,考察其內部構成和前后更迭的特點和規律。
關鍵詞 唐知名詩人 層級分布 代群發展 定量分析
華樂、胡樂與詞:詞體發生再論................李昌集(6·60)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的歌詞創作,從上古迄清,源遠流長。其“樂”,乃為“四方之樂”,而以中華本土音樂為主體;歌詞文體,則齊言、雜言共存,民間歌詞尤為如此,其“樂”、“詞”之體,代有新變,為文人歌詞體之母體。胡樂入華,先秦已始,此后歷代皆有。胡樂雖豐富了中國音樂,但從未成為華樂之主流,民間音樂尤為如此。今存唐曲子詞調,為胡樂者比例甚少,今學界流行的“胡樂入華而詞生”說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詞體之發生,乃是唐代中華民間歌曲音樂和語言雙雙發展的水到渠成。“胡樂入華而詞生”說的錯誤根源在其學術路徑和學理的失誤。
關鍵詞 華樂 胡樂 燕樂 詞體
惠洪與換骨奪胎法
——一樁大學批評史公案的重判................周裕鍇(6·81)
內容提要 本文對歷來公認為黃庭堅提出的“奪胎換骨”說發表異議。作者以惠洪的著作為內證,以 宋人文獻為內證,證明“奪胎換骨”的原名應為“換骨法”與“奪胎法”,是惠洪總結的若干種作詩法中的兩種,與黃庭堅無關,不能視為黃氏的詩論。
關鍵詞 黃庭堅 惠洪 奪胎 換骨
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
——與周裕諧兄商榷................莫礪鋒(6·99)
內容提要 本文對周裕諧《惠洪與換骨奪胎法》一文提出商榷。作者認真檢查了周文的論證,認為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尚無法否定黃庭堅首創“奪胎換骨”說的舊說。文章沿著周文的思路展開論證,首先以惠洪著作的內證入手,證明惠洪著作中并不存在他首創此說的堅確證據。其次從宋人文獻的外證入手,證明此說在惠洪之前已有人記錄,且宋人引此說者也明言其為黃氏所創。結論是:“奪胎換骨”說確是黃氏首創,惠洪則是較早的引述者,周文之翻案不能成立。
關鍵詞 惠洪 黃庭堅 奪胎換骨 詩法
論《西游記》與全真教之緣................陳 洪 陳 宏(6·110)
內容提要 《西游記》本文中散布著大量全真教的術語、詩詞等,并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象喻功能;但它卻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通俗小說,而且具有明顯的貶抑道教的傾向。這種情況,是因為在《西游記》的成書過程中,曾經有過一個“全真化”的階段。這個階段不僅在本文中留下了諸多痕跡,也在明中后期的寶卷里呈露出種種影響。另外,全真教與說唱藝術也曾結緣,亦可作為它借演說故事傳教的旁證。
關鍵詞 全真教化 民間宗教 寶卷 說唱 寫定者
論清人對明詞的體認和反思................譚新紅(6·121)
內容提要 作為明詞最早的接受者,清人認為,明詞衰落的表征有三:一是治詞者寥寥;二是托體不尊、大雅不存;三是失官墜羽、音律舛誤。其衰落的原因有二:主觀上是詞人喪失了創作動力;客觀上是文體自身演進的必然結果。并認為明詞衰亡的根源是在宋元兩朝。但清人并沒有完全否定明詞,對一些創作成就較高的詞人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關鍵詞 清人 反思 明詞 衰亡
評蘇軾論孟郊詩................吳惠娟(6·130)
學術活動報道
第三屆“《文學遺產》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6·133)
《文學遺產》編委會擴大會議在武漢召開................(6·133)
“劉永濟與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6·134)
“王國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王維研究會第四屆年會”召開................(6·136)
《文學遺產》2003年總目錄................(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