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顧頡剛重要論文索引
答顧頡剛先生 錢玄同 《讀書雜志》第10期,1923年6月。
讀顧頡剛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的疑問 劉掞藜 《讀書雜志》第11期,1923年7月1日。
讀顧頡剛先生論古史書以后 胡堇人 《讀書雜志》第11期 1923年7月1日。
研究國學應該首先知道的事 錢玄同 《讀書雜志》第12期,1923年8月5日。
討論古史再質顧先生 劉掞藜 《讀書雜志》第13—16期,1923年9月一12月。
古史討論的讀后感 胡適 《讀書雜志》第18期,1924年2月22日。
論禹治水說不可信書(1924年2月11日) 丁文江 《古史辨》 第1冊。
論以《說文》證史必先知《說文》之誼例 柳詒徵 《史地學報》第1—2期,1924年4月。
古史問題的唯一解決方法 李玄伯 《現代評論》第1卷第3期,1924年12月27日。
評近人對于中國古史之討論((古史決疑錄)之一) 《學衡》第40期,1925年4月。
新史料與舊心理 魏建功 《北京大學國學周刊》第15期 1926年1月20日。
顧著《古史辨》的讀后感 周予同 《文學周刊》第233期,1926年7月11日。
《古史辨》第一冊 孫福熙 (《北新周刊》第1期,1926年8月21日。
讀《經今古文學》和《古史辨》王伯祥 《一般》誕生號,1926年9月5日。
介紹幾部新出的史學書 胡適 《現代評論》第4卷第9l期,1926年9月。
評顧頡剛《古史辨》 陸懋德 《清華學報》第3卷第2期,1926年12月。
評《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于世界的想像》 傅斯年 《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1927年11月8日。
談兩件《努力周刊》上的物事 傅斯年 《中山大學語言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10期,第2集第13期。
評顧頡剛《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于世界的想像》 載《大公報·文學副刊》第8期,1928年2月27日。
評顧頡剛《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 張陰麟 《大公報·文學副刊》第8期,1928年2月27日。
整理古史應注意之條件——質顧頡剛的《古史辨》 紹來 《益世報·學術周刊》第6期,1928年12月3日。
北大風俗調查會《妙峰山進香專號》書后 江紹原 《妙峰山》,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9月。
讀《妙峰山進香專號》 何思敬 《妙峰山》,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9月。
讀《妙峰山進香專號》 崔載揚 載《妙峰山》,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1928年9月。
評《春秋時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 傅斯年 《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1929年12月13日。
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錢穆 《大公報·文學副刊》第170期,1931年4月13日。
與頡剛論五行說的起源 范文瀾 《史學年報》第3期,1931年8月。
寫在《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之后 陳槃《古史辨》第5冊下編,北京樸社,1935年1月。
讀《禪讓傳說起于墨家考》 楊寬 載《古史辨》第7冊下編,開明書店,1941年6月。
評古史辨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三版書后》,載《古史辨》第7冊下編,1941年6月。
古史辨派的階級本質 童書業 《文史哲》1952年第3期。
古史辨的學術思想批判 楊向奎 (文史哲》1952年第3期
批判古史辨派的疑古論 李錦全 (中山大學學報》1956年第4期。
古史辨派史學思想批判 吳澤、袁英光(歷史教學問題》1958年第10期。
五四前后疑古思想的分析和批判 吳澤 《歷史教學問題》1959年第4期。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逝世 《人民日報》1980年12月30日。
論“古史辨派” 楊向奎 《中華學術論文集》1981年。
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學會 本刊資料室 《史學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悼念顧頡剛先生 白壽彝 《歷史研究》1981年第2期。
憶顧頡剛先生二、三事——本刊記者訪常惠先生 《民間文學》1981年第2期。
可貴的治學精神——悼念顧頡剛先生 李民 《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顧頡剛先生二三事 王湜華 《群眾論叢》1981年第3期。
顧頡剛與日本 (日)小倉芳彥 顧洪譯 《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3期。
終身以發展學術為事業的學者——紀念顧頡剛先生 鄭天挺 《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3期。
顧頡剛創立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體分析 蔡尚思 《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4期。
當他遠行的時候(記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 鄭重 (文匯報》1981年1月7日。
發揚破除迷信、追求新知的研究精神(悼念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 白壽彝 《人民日報》1981年2月19日。
顧頡剛先生與《文史雜志》 方詩銘 《歷史知識》1981年第6期。
顧頡剛先生治學的幾個特點 蔡尚思《文史哲》1981年第6 期。
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 (美)余英時《中國史學研究動態》 1981年第8期。
顧頡剛先生主要學術活動年表 王煦華 《文獻》1981年第8期
從《古史辨》看顧頡剛的洽學方法 莊葳等《蘇州大學學報》 1982年第1期。
回憶禹貢學會——紀念顧頡剛先生 韓儒林《歷史地理》1982年第2期
回憶顧頡剛先生 容肇祖 《社會科學輯刊》1982年第3期。
回憶顧頡剛先生 張紫晨 《民間文學》1982年第3期。
顧頡剛先生與西北 李得賢 《青海社會科學》1982年第3期。
我的老師顧頡剛 王威 《新民晚報》1982年2月12日。
顧頡剛與《古史辨》 馮菊年 《文匯報》1982年6月7日。
顧頡剛先生與《古史辨》 楊寬 《光明日報》1982年7月2日。
重讀《古史辨》仍然使人們感受到熱烈的挑戰精神 程兆奇 《讀書》1982年第8期。
悼念頡剛 郭紹虞 《讀書》1982年第10期。
《禹貢》半月刊的愛國史學思想 吳懷祺 (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顧頡剛與《古史辨》 方詩銘 《書林》1983年第4期。
顧頡剛先生和所著《西北考察日記》 吳豐培 《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
考辨古史,廓清迷霧——評《古史辨》莊葳郭群一《史學月刊》1984年第1期。
論古史辨派的史學 周春元 《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1期。
顧頡剛先生的“人生一樂” 吳豐培 《人物》1984年第4期。
懷念我們的父親顧頡剛 顧潮、顧洪 《人物》1984年第4期。
我所知道的顧頡剛先生 崔鍋堂 《歷史教學》1984年第7期。
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半月刊 朱士嘉 《晉陽學刊》1984年第4期。
顧頡剛先生與《尚書》研究 劉起釪 《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3期。
多所見聞,以證古史——記顧頡剛先生對我的啟迪和幫助 汪寧生 《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第3期。
書海得貝識賢師——兼憶顧頡剛先生 喻權域 《書林》 1984年第5期。
顧頡剛與胡適 黃艾仁 《藝譚》1984年第3期。
顧頡剛先生的治學經驗和方法 載《學人談治學》 浙江出版社,1984年。
顧頡剛早期歷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 金相成、朱志明等 《歷史教學問題》1985年第2期。
論顧頡剛古史觀的形成 孔智華 《華東師大學報》1986年第3期。
張元濟、昌廣生、顧頡剛等關于《門簿》與《廉泉錄》的題跋 文津、 權儒學《文獻》1986年第3期。
評顧頡剛的孟姜女研究 潛明滋 《民間文藝季刊》1986年第4期。
短衣射虎顧先生:懷念顧頡剛先生 劉蕙孫 《人物》1986年第4期。
古史辨派與先秦史研究 王煦華 《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
先父顧頡剛先生的讀書與治學——紀念父親逝世五周年 顧洪 載《古今掌故》(一),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一本論述漢代學術與政治關系的名著:讀顧頡剛先生的《秦漢的士與儒生》王煦華 《文史知識》1987第6期。
頡剛先生與角直保圣寺羅漢像 顧洪 《文物天地》1987年第7期。
試論顧頡剛先生的疑古思想 陳寒鳴 《蘇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顧頡剛與古史辨派 劉俐娜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顧頡剛先生訪書 江澄波 《人民日報》1989年5月1日。
古史辨派科學方法簡論 叢小平 《陜西師大學報》1989年第2期。
五四時代的胡適、傅斯年、顧頡剛三位先生 楊向奎 《文史哲》 1989年第3期。
懷念顧頡剛先生 王樹民 《河北師院學報》1989年第4期。
顧頡剛與古史辨派的新考據學 魯毅 《史志文萃》1989年第5期。
胡適與顧頡剛的師生關系和學術情誼(上、下) 季維龍 《徽州社會科學》1990年第1、2期。
王國維治史思想、方法與古史辨派 劉俐娜 《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3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古史辨派對孔子的研究和評價 王煦華《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
晚成堂主人,史家顧頡剛:《古史辨》遺想 吳方《讀書》1991年第1期。
顧頡剛教授在燕京大學的學術研究和社會活動 李固陽《陰山學刊》1991年第2期。
顧頡剛與俞平伯 孫玉蓉 《名人傳記》1991年第7期。
我的父親顧頡剛 顧潮等 《文匯報》1991年7月24日。
顧頡剛先生的前兩次婚姻 壯瀾《人物》1991年第6期。
顧頡剛與《古史辨》趙光賢《史學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顧頡剛在辛亥革命前后 顧潮等《民國春秋》1992年第1期。
顧頡剛古史觀的形成與其古今文經學認識的關系 余兼勝 《歷史教學問題》1992年第3期。
顧頡剛疑古辨偽所體現的學格人格略論 周明武《歷史教學問題》1992年第6期。
八十年的交誼:顧頡剛與葉圣陶 顧潮《人物》1993年第1期。
寓偉大與平凡的教誨:記顧頡剛先生二三事 王湜華《團結報》1993年6月16日。
近代新文化和顧頡剛先生的史學思想 吳懷祺《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2期。
顧頡剛對我國民俗學事業的杰出貢獻:紀念顧杰剛先生誕辰100周年 王文寶 《民間文學論壇》1993年第2期。
顧頡剛先生在西北: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00周年 王煦華 《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2期。
懷念顧頡剛先生 白壽彝 《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古史辨》在史學上的貢獻 斯維至 《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略論“古史辨”派的古史研究方法 胡新生 《史學月刊》1993年第6期。
風雨飄搖九十年,長留風范在人間:記顧頡剛誕生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張青
《學術月刊》1993年第8期。
顧頡剛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討論會綜述 臧知非 《蘇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崔述與顧頡剛 路新生 《歷史研究》1993年第4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顧頡剛先生與中國民俗學 呂靜 《史林》1993年第3期。
顧頡剛先生誕生百周年學術討論會簡述 臧知非《中國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3期。
時代的象征性人物與顧頡剛 周明武《武凌學刊》1993年第3期。
在紀念顧頡剛誕生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 胡繩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5期。
錢穆與顧頡剛的《古史辨》 羅義俊 《史林》1993年第4期。
嚴謹治學,勇于修正:贊顧頡剛先生的治學風尚 王湜華 《紅樓夢學刊》1993年第4期。
中國民俗學的先行者: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00周年 段寶林 《民俗研究》1993年第4期。
試論學術流派的意義及其價值:兼論顧頡剛創建的古史辨學派 高增德 《學術論叢》1993年第5期。
由顧頡剛的“古史辨”提出一個問題 胡繩 《北京日報》I993年11月30日。
顧頡剛與傅斯年治史異同論 張書學 《東岳淪從》I994年第1期。
顧頡剛先生在云南 王煦華 《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2期。
顧頡剛古史辨學說的歷史價值: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00周年 胡繩 《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3期。
以救國自任的顧頡剛甘肅之行 汪受寬 《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論顧頡剛的史學思想 楊善群 《江漢論壇》1994年第7期。
《顧頡剛年譜》評介 松濱 《傳統文與現代化》1994年第6期。
論古史辨學派產生的學術思想背景 顧潮《中國文化研究》 1995年第2期。
素業專精,誨人不倦:回憶顧頡剛先生 王玢玲《文史知識》1995年第6期。
深入淺出,史家絕唱:讀《中國史學入門——顧頡剛講史錄》 李正中 《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
一個歷史學家和一個文學家的選擇:中國現代民俗學運動中的周作人與顧頡剛 趙世瑜 《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
“古史辨派”疑古思潮中的科學性及其偏頗 路新生 《北京日報》1996年8月24日。
一位歷史學家的歷史:《顧頡剛年譜》 陳福康 《書與人》1996年第2期。
以疑古為旗幟:記古史辨學派 高增德 《社會科學報》1996年9月19日。
顧頡剛抗戰期間的學術活動述論 田亮 《淮北煤師院學報》1997年第1期。
《古史辨》評議 王樹民 《河北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
一部求真、求實的學術人物傳記:《顧頡剛評傳》讀后 錢宗范 《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4期。
論“古史辨”派史學評價的幾個問題 侯云灝 《史學史研究》 1997年第2期。
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半月刊 顧潮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3期。
版權所有
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
亚洲综合网美国十次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在线
|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
色综合久久天天影视网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躁AV
|
一本大道道无香蕉综合在线
|
久久影院综合精品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
|
久久婷婷五夜综合色频
|
一本久道综合在线无码人妻
|
熟女少妇色综合图区
|
免费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
日日AV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
九九综合VA免费看
|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人妻综合第一页
|
国产综合精品女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精品
|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系列
|
婷婷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蜜芽
|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