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的一個特定涵義指北京。“棲遲”,有“游息”或“滯留”等中性義;有“久居一地而漂泊失意”的帶感情色彩的偏向義。本書選錄了白化文先生已發表過的與北京相關的文章,仿佛全素齋的拼盤,盡是北京風味。書中亦收集了一些駢文酬世之作。吳小如先生曾以一字評曰:“淺!”可謂洞徹肺腑。
![]() |
人海棲遲 | |
作 者:白化文 著 出 版 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16948 出版日期:2005-8-1 定 價:¥28.00 元 |
“人海”的一個特定涵義指北京。“棲遲”,有“游息”或“滯留”等中性義;有“久居一地而漂泊失意”的帶感情色彩的偏向義。本書選錄了白化文先生已發表過的與北京相關的文章,仿佛全素齋的拼盤,盡是北京風味。書中亦收集了一些駢文酬世之作。吳小如先生曾以一字評曰:“淺!”可謂洞徹肺腑。
白化文,1930年生,北京市人。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已退休。已發表單行本著作30余種,主要有《佛光的折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學習寫對聯》、《承澤副墨》、《漢化佛教與佛寺》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專科目錄、敦煌學、佛教等。擔任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志編委。
前言
上篇
人海
就讀北京育英中學(1943-1949)
附1 蕭的岑學長哀辭
附2 張仁佑學長傳略
附3 送別老同學挽聯
附4 送給1949屆老同學的壽聯
記1947年北平秋季運動會
《富連成三十年史》新印小記
京劇富連成科班的東家——外館沈家
中篇
記老北大出版部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讀后
抗戰時期北大學生存在圖書館的書
我的馬氏書情結
藏書家身后蓋印
仰望周燕孫先生
王了一先生與《文史知識》評聯
想念陰少曾先生
紀念周太初先生
朱季黃先生與《文史知識》
劫馀有成慰平生——紀念姜緯堂同志
閻君墓表
重修國氏族葬墓表
王有三先生百年祭
《冷廬文藪》序
《中國善本提要》讀后
讀《伯希和劫紀錄》
“舒學”小記
侍坐話“毛邊”
下篇
《北京民間生活百圖》影印本前言
《京師地名對》及其作者巴哩克杏芬女史
京味文化與北京的對聯
《北大百年百聯》弁言
老北京的自行車
文昌院記
中國農業大學校慶鑄鐘銘文
北京大學圖書館紀念先賢鑄像銘
選堂先生米壽獻辭
恭祝秋浦周先生并沈夫人米壽暨結縭七十載壽序
《錦灰堆》讀后
《蠢齋說墨》跋
《古籍整理淺談》弁言
《清代敕修書籍御制序跋暨版式留真》序
從《新編全本季木藏陶》的出版談起
《四庫存目標注》序
《佛教美術叢考》序言
古籍研究的集成型必備資料——推介新出版的《古籍題跋叢刊》
讀書人的藏書記錄大觀——讀《影印〈玉函山房藏書簿錄〉》
讀《張政娘文史論集》中有關《封神演義》的論述志感
《〈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讀后
《全漢賦校注》評介
中國民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推介《中國民俗研究史》
敬觀傅益瑤女史創作的《圓仁人唐求法巡禮圖》書后
讀孟昭晉的書:《書目與書評》
異書人手意凄迷——讀《老饕漫筆》
《佛光的折射》新版出版說明
后記
???? 我原來起的書名是《側身人海嘆棲遲》,用的是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 景仁)的詩句。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趙珩世兄以為,書名不宜過長。他建議就用《人海棲遲》便了。我認為,一則,他的意見很對,很好;二則,作者最好聽出版社的,沒有虧吃。可是,我用黃氏的詩句,原意是什么呢? “人海”的一個特定涵義指北京,讀者一看這本拙作的開宗明義頭一篇《人海》便知。“棲遲”,有“游息”或“滯留”等中性義;有“久居一地而漂泊失意”的帶感情色彩的偏向義。在前后加“嘆”,如陸游《上鄭宣府啟》:“某流落無歸,棲遲可嘆。”以及我們前引黃氏的詩句,就有點“坐宮院自思自嘆”的情緒了。我已到“瓶花帖妥爐香定”之時,早就連哭都哭不出來啦!居然自欺欺人,冒出點情緒來,很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勁頭了。其實,翻成白話,“人海棲遲”就是“在北京居住多年而毫無成就,乏善可陳”之意也。說到“側身”,《漢語大詞典》中下的定義,有“傾側其身,表示戒懼不安”和“廁身”、“置身”等涵義。總之是不敢正坐,起碼有點謙虛的意味吧。我用黃氏詩句全句,也是為了表現出這種意趣來。壓縮成《人海棲遲》,未為不可。可是,我想,必須在“前言”中把自己的原始意圖匯報清楚,以免使人誤會有不謙虛的地方呀!這本拙作,大部分系拼湊已發表過的舊作而成,都是與北京拉得上關系的。它像全素齋的拼盤,盡是老北京的風味。您看看目次,已經用隔行法略作區分。其中有一篇《就讀北京育英中學(1943一1949)》是未發表過的最新作品。我本來還想寫一篇《負笈北京大學(1950一1955)》,后來一想,育英中學的事,有的已經是一個花甲子的事了,屬于近代史范疇,說點出格的,還不太招罵。北京大學呢?一來,時間太近,乃是現代以至當代史;二來,我在這里領退休金哪。所以,縮脖子龜息去矣。
這本拙作中收集了一些下走的駢文酬世之作。吳小如老師曾以一個字評之:“淺!”真是洞徹肺腑!我從小學習酬世,一因老北京應酬多,二因我家和我姥姥家均無成年男丁,因而出道甚早。我學習寫各種應酬對聯,寫應用型駢體文,均是為此。不外照本宣科。逐步體會到,所寫的都是有針對性的,有一定的讀者群的,不宜艱深,要讓讀者群中的大部分人看得懂。要完成任務,別橫生枝節。因而,一不可寫深了,二不可犯忌。不求有力,但求平穩。吳老師真是衡文宗匠,一個字抉出一個人的風格底蘊。吳老師題目學林亦莫不如是,誠乃當代臨潭之照水犀焉!我把這些“選學馀孽”收入,一個意思是,它雖為雕蟲小技,也像園林整修工程、文物拍賣市場,其興廢可覘時代氣運。何妨以比作為百鳥齊鳴的盛世和聲中的一種舊曲翻新呢!說多了無用,請讀者往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歡,希望出版社別為這本書賠錢哪!
白化文 2005年1月17日,星期一
有關此書的許多情況,“前言”中大體上作了交代。排印校對過程中,發現尚有一些小事得向讀者說說,就寫此“后記”。
“就讀育英中學”一稿,從某種程度上說,應認為是趙允平學長與我的合作。插圖均為趙大學長手繪,沒有這些圖,文字稿定然黯淡無光。如果看成是以文字為圖畫作說明,才準確合理呢。趙大學長與我,自1949年離開母校后從未見過面。這次合作,也只是我貿然打電話給他,他一諾無辭,三天后即將材料寄來。我認為,有了這些寶貴的繪畫,老師們的風采才得借此以存,它們定會受到寫校史的后來人的重視與采擇。 解放后,墓地越來越寸土寸金,豐碑大碣基本上消失,代之而興的是言簡意賅的小型碑志。我因友情驅使,有時承乏此項文字差使。這里登載的幾統碑志文字稿,選的是其中與北京和我個人關系最深遠最密切的。深遠,是逝者或其親屬與我早有深交。例如,閻中雄和他的哥哥中英(首都圖書館研究員,文獻部主任),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國仲元(駐美大使館一秘)和國錦元(鶴壁師范學院教授),都是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結識的,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了,而且越走越近乎。刊載這些文字,重在友情和紀念意義。
同樣重在紀念意義因而刊登的,例如“文昌院記”就是。其始末如下述:我接到吳小如老師的電話,說,和我久已熟悉的北大歷史系教授耿引曾學長及其令弟、時任頤和園園長的耿劉同老哥,托吳老師打招呼,叫我承乏寫這篇文字。我和耿氏姐弟的令尊耿鑒庭老先生是早就熟悉得很了,耿老是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著名的中醫大夫,先師游澤承(國恩)先生晚年,常請耿老出診,有時由我打的接送。那時候,打的還是一種“異數”呢!耿老又是他的故鄉揚州的狂熱的研究者,當時我在《文物》雜志編輯部義務打雜,他的這方面的論文,常由我傳遞,有時承乏編發。因此,對有兩代交情的老少爺們的指派,自然是義不容辭啦!寫作時,現任園長高大偉先生亦曾蒞臨舍間,具體指導。屈指耿老墓木已拱,悲夫!再如,給饒選堂(宗頤)先生寫“米壽賀辭”,是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幾位現任領導,也是我的知交派的差使,我欣然領命,也因我對饒老先生極為尊重、欽佩之故。慶祝“米壽”,用的是拆字格:八十八歲。還有“茶壽”,用拆字加法,八十八加二十,一百零八歲。“白壽”,用減去一橫意合法:“百”字減去一橫為“白”,則是九十九歲矣。這是日本人興起來的,現在咱們這兒也流行啦!恐怕有的青年人不熟悉,說明如上。本師周紹良先生亦于2005年慶米壽,出專書慶祝,故用跋語形式行文。
我經常應邀寫書評,都是友情演出。我對書評的看法和我的寫法,具見拙作《承澤副墨》一書的“前言”中,有興趣的讀者請賜閱,不贅述。但是,我也是有點原則的,即,不值得寫的,一律擋駕,絕不胡亂吹捧。就這樣,我這二十多年,竟然寫出了一百多篇書評了,一算細賬,連自己都吃驚呢!這次挑選出來自覺有代表性的幾篇,請讀者評判。選的,一是與北京有關的;二是與我從事的專業即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等有關的。
這就要說到我與當代國學特別是目錄學大師王紹曾老先生及其入室弟子杜澤遜教授的關系了。他們二位都是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的教授。王老英年時曾任近現代偉大的出版家張菊生(元濟)老先生的主要助手,解放后從事古典文獻整理,特別是古代目錄學的研究和相關著作的整理,著作等身。杜澤遜先生則是王老的入室弟子,完全繼承了王老的衣缽,并大有發展。本來,我們之間是神交,后來,他們二位曾為編集整理文獻事宜久駐北京,我就有經常親炙與領教的機會了。老少二位的書,幾乎每一種都擲賜與我。快讀之馀,技癢難熬,形之于文字,就是必然的了。
現在想到的應該向讀者補充匯報的內容,大致如上。在結束這篇文字前,請允許我借此篇幅,向北京燕山出版社的領導,特別是總編輯趙珩世兄,也特別向責任編輯楊韶蓉女史,致以意重言輕的感謝!沒有他們和出版社全體同志的大力,這本小書是無法呈獻在讀者面前的。程毅中學長惠賜題簽,并此致謝!至于此書的命運,下走很放心,全權交與敬愛的讀者來掌握啦。
白化文 2005年2月27日,星期日,承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