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序言

  中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繁衍之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民族為開發(fā)和捍衛(wèi)祖國疆域,辛勤勞動,英勇奮斗,建立了不朽功勛,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是由許多民族在共同締造祖國的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組成中華民族的各兄弟民族在長期的歷史中,彼此唇齒相依、水乳交融,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創(chuàng)造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顯而易見,中國的歷史是多民族的歷史,早在七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已遍布中華各族先民的文化足跡。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甘青地區(qū)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西南的巴蜀文化等,為多民族的出現(xiàn)與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著歷史的演進,不同區(qū)域性文化類型的人們共同體,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蚩尤等較大的部落聯(lián)盟集團,經過不斷的交融分合、兼并擴展,在中原這塊廣闊地域內孕育出華夏族的最初血脈。華夏族是許多族群匯聚交融的結果,是在層層相因、重疊遞進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以后的漢族即由華夏族脫胎而來。

  夏、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眾多的古代民族竟相登上歷史舞臺。東方九夷、南方苗蠻、西方氐羌、北方戎狄及東北肅慎等民族群體,通過經濟往來、文化交流、戰(zhàn)爭兼并等方式,與華夏族關系日益密切。這是一個由分散逐步趨向統(tǒng)一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最后秦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漢承秦制,繼續(xù)開疆拓土,北方匈奴、西域諸城邦、東北烏桓、沃沮等,東南及華南,百越、西南地區(qū)的“西南夷”等較為具體的歷史情況為漢族所認識并載諸史籍。漢代在周邊民族地區(qū)建置郡縣,將眾多民族凝聚在同一國家版圖中,自秦、漢王朝時起,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始屹立在世界東方,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高句麗、柔然、敕勒、 賨、爨、山越、蠻夷、僚等眾多的民族十分活躍,各民族的大遷徙、 大匯聚、大融合,使?jié)h民族吸收了大量的新鮮血液,使其在體質和文化方面更具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多民族國家也在新的更高階段上走向新的統(tǒng)一。在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fā)展的隋唐時期,北方; 的靺鞨、突厥、回吃、吐谷渾,青藏高原的吐蕃,南方的瑤、俚僚、諸蠻等民族大踏步進入階級社會、或建立政權。從而,使各民族之間的交融更為加強,經濟、政治和文比生活呈現(xiàn)出瑰麗多姿的歷史風貌,堪稱是中國封建時代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自五代十國以后,歷史進入遼、宋、金、夏等各民族政權多元對峙時期,在持續(xù)兩個半世紀中。漢、契丹、黨項、女真等民族雖曾對立紛爭,但也通過遣使、通貢、互市、聯(lián)姻等方式進行頻繁交往·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吸收彼此長處。促進自身發(fā)展。這一時期,由于民族大遷徙而再次改變民族分布的格局,從而促進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為以后更大規(guī)模的全國大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蒙古族興起漠北后。迅速壯大,再次實現(xiàn)、全國大一統(tǒng),結束了各民族政權長期并立局面。建立起規(guī)模空前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臺。東方九夷、南方苗蠻、西方氐羌、北方戎狄及東北肅慎等民族群體,通過經濟往來、文化交流、戰(zhàn)爭兼并等方式,與華夏族關系日益密切。這是一個由分散逐步趨向統(tǒng)一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最后秦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漢承秦制,繼續(xù)開疆拓土,北方匈奴、西域諸城邦、東北烏桓、沃沮等,東南及華南,百越、西南地區(qū)的“西南夷”等較為具體的歷史情況為漢族所認識并載諸史籍。漢代在周邊民族地區(qū)建置郡縣,將眾多民族凝聚在同一國家版圖中,自秦、漢王朝時起,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始屹立在世界東方,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明代是作為中國主體民族漢族所建立和統(tǒng)治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二百多年中,回、撒尼維吾爾(裕固)、土、撒拉、東鄉(xiāng)、保安等共同體最終形成為民族。東南、華南、西南壯侗語族、苗瑤語族、藏緬語族諸民族在其族體及分布上趨于穩(wěn)定,為近現(xiàn)代民族格局的 形成奠定了基礎。元、明鼎革數(shù)百年后,滿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勢力逐漸強盛,終至入主中原,取代明王朝而君臨全國,建立了又一個以少數(shù)民族為統(tǒng)治主體的封建王朝--清朝。清代是我國多民族國家疆域版圖、民族格局最終定型的重要歷史時期,各民族在

  共同的歷史舞臺上,創(chuàng)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輝煌,也共同經歷了國家從強盛到衰落、直至為殖民列強欺凌的悲慘歷程。因此,有清一代始終貫穿著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主題。

  從元朝開始,我國長期保持國家統(tǒng)一,賡續(xù)幾達七百年之久,在此期間盡管曾經出現(xiàn)分裂或割據,但都是短暫和局部的。國家的長期統(tǒng)一,對于各民族的發(fā)展和各族之間聯(lián)系的加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數(shù)千年的漫長歷史表明,中國這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古今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時代、不同條件和不同形式下共同致力的結果。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也就是各民族彼此接近、相互凝聚的過程。在政治上盡管曾出現(xiàn)過一時一地的分裂對峙,而經濟文化方面則始終血脈相通、渾然一體,絕難分離。因此,我國少數(shù)民族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通史或斷代史等史學著作中,應該體現(xiàn)絢麗多姿的多民族歷史面貌和正確描述各民族間錯綜復雜的歷史關系。離開了中國民族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中國歷史。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浩如煙海的中國史籍雖主要是記載漢民族歷史,但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史料也相當豐富。甲骨文、金文、《詩》、書》、《春秋》、經傳、《竹書紀年》、諸子書以及《天問》、《山海經》等古代典籍中就有關于先秦民族的許多記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始發(fā)其軔,開創(chuàng)了為周邊各族撰寫傳記的體例,從此以后,歷代相沿,轉相承襲,二十四史中絕大多數(shù)都有少數(shù)民族傳記,《魏書》、《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清史稿》等則分別記述了有關少數(shù)民族建立王朝的歷史。《吳越春秋》、《越絕書》、《華陽國志》、《蠻書》等書可稱是我國古代民族史專著。大量的地方志以及通考、會要一類著作都記載有關于民族史的資料。此外,散見子文集、筆記、碑志中的各族史料也不可勝舉。許多以少數(shù)民族文字撰著的文獻以及文物,更是研究中國民族史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料。

  及至近代,一些專家學者或創(chuàng)辟榛莽,或繼往開來,逐漸建立起中國民族史這門獨立學科。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后出版了幾部中國民族史》,但囿于時代的局限,這些著作大都過于簡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民族史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取得了比較符合歷史真實的認識,許多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民族史論著相繼問世,成績斐然可觀。這就為進一步開展中國民族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更全面、深入、準確地論述我國多民族發(fā)展歷史,適應社會要求,推動民族史研究的深入開展,我們深感有必要組織力量,以斷代形式撰寫一套內容系統(tǒng)而翔實的中國民族史專著。

  以斷代形式撰寫中國民族史,既可獨立成書,又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可以實現(xiàn)橫通與縱通。橫通,主要是對我國歷史不同時期各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以及民族關系,分別加以綜合分析和細致表述。縱通,主要在于全套叢書中各民族歷史首尾銜接,脈胳貫通,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從總體上構筑一部中國少數(shù)民族通史。全書橫中見縱,縱中有橫,縱橫相濟,內容系統(tǒng)而充實,以求表現(xiàn)豐富的歷史內涵。

  以斷代形式撰寫中國民族史,由于各時期歷史斷面的包容量較大,可以綜述群體,將出現(xiàn)子史籍記載的古代民族基本包羅在內。既從宏觀上對當時的民族狀況及社會歷史展開全方位探討,盡可能地展示廣闊而有序的民族史畫卷;又從微觀上具體描述各個民族的歷史面貌及其相互間關系,同時對一些學術問題闡幽發(fā)微、尋蹤辨跡,對各民族起源、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做深入的探索。

  總之,依照不同的歷史時代來敘述特定時期少數(shù)民族歷史,可以做到包容廣大,從多方面反映民族及民族關系的豐富內容,構成一個時代的民族全史。縱覽全套叢書,又能使讀者對我國多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有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決定編寫出版此套《中國歷代民族史叢書》。

  《中國歷代民族史叢書》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科研項目,包括《先秦民族史》、《秦漢民族史》、《魏晉南北朝民族史》、《隋唐民族史》、《宋遼金時期民族史》、《元代民族史》、《明代民族史》、《清代民族史》八部史書。參加本叢書撰寫的作者都是多年從事中國民族史研究的學者專家,從1989年到1996年,荏苒六載,辛勤筆耕,終于將這套叢書全部完成,呈現(xiàn)于廣大讀者面前。

  在著述過程中,我們力求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堅持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則,堅持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上的民族和民族關系,既清除歷史上封建王朝正統(tǒng)觀念和大民族主義的影響,又沖破歷史上遺留下的民族偏見的束縛,注意突出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祖國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事實。我們希望這套叢書對中國歷代民族歷史的描述,既體現(xiàn)樹木,又展現(xiàn)森林,將八部史書凝結為一個整體,力圖包容、覆蓋中國歷史的巨大時空,勾畫出中國各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全貌。

  研究著述是一個艱苦探索的過程。學海無涯,作者們深感做學問難以窮盡。中國民族史的內涵是紛繁、復雜且多重的,對它的全認識與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斷代形式撰寫中國民族史,是個前人尚未涉足的嶄新領域,對其探索僅僅是開始。作為初步嘗試,本叢書一定有許多疏略或不當之處,我們誠摯希望得到讀者和專家們的批評指正,以使這一領域的研究日臻完善。

  在撰述過程中,我們始終注意參考和吸取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將許多精湛論斷盡量攝人其中,在此基礎上努力進行新的探索。為了尊重他入學術成果,凡引用處盡可能加以注明。

  在當前出版事業(yè)面臨種種困難的形勢下,四川民族出版社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學術研究工作,以絕非尋常的眼光和魄力始終關心這套叢書的撰著并完全承擔編輯出版的經濟壓力。全套叢書得以出版得到出版社領導上下的大力支持,在本叢書付梓之際,特此深致謝忱!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中國歷代民族史叢書》課題組

 

 


返  回 目  錄


        

 
 
 
 
 
 
 

 

 
 
 
 
 
 
 
 

網頁制作:



網站簡介 | 網站導航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招聘專才 | 幫助信息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96蜜桃|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蜜月|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99sescom色综合| 韩国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一本大道无香蕉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奶水99啪 |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可观看 |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噜|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高清|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好了av第四综合无码久久|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97se亚洲综合在线| 99综合电影在线视频好看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97色伦图片97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 久久丁香五月天综合网| 91综合精品网站久久|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