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人牛的情緣,深深映入人們的心靈。人對牛,充滿了無限的感激、敬仰、崇尚、贊美之情。讓我們一起回顧牛史、牛詩、牛畫,從中感受牛的精神吧。
一、 人牛情緣
“圖騰”一詞系印地安語totem的音譯,原意為“它的親族”,按人類學解釋,“圖騰”就是一個部落崇拜的標志。在遠古,牛是偉大力量的象征,是不可動搖的信念,牛是神,是圖騰。
中華民族祖先之一的炎帝神農氏,其部落圖騰標志崇拜物就是牛。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載中國農業的創造者神農氏炎帝為人身牛頭,《帝王世紀》載“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神農炎帝創農業,嘗百草,行醫造福人類,象牛一樣,創業發展,擴大生存環境,深受族人敬仰。
中國古代蚩尤神話載:“蚩尤頭戴牛角帽”,“牛頭上的利劍將龍兵龍將開腸破肚,人倒腸流”。另蚩尤的“尤”字,據《魚鼎匕銘文》寫作“火”,是人戴牛角神帽,中似利劍的象形,《說文解字》規范后的小篆仍似歪著頭進攻,“以角相抵”的象形。
如果說神話是一種理想,那么民俗則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傳統。舊時農村,每年春節,都有送“春牛圖”的習慣;漢戲劇演陰曹地府戲,有牛頭馬面的形象;貴州少數民族山寨拜訪或旅游,村民一定要向客人敬獻牛角酒;黔東南侗族地區的斗牛盛況,一點也不亞于西班牙斗牛,那場面蔚為壯觀,激勵人心,著實體現了一個民族拼搏進取、圖強向上的精神和民族的凝聚力,這才真正是“民族魂”的具體體現。
除了神話和民俗,民間故事也將牛的故事流傳下來。相傳人尊敬牛,本來有意要把牛排在生肖之首,但小老鼠狡猾,偷偷爬在牛背上玩耍,當即將宣布時,鼠馬上跳在牛的前面,因而牛的首位被鼠取代了,牛亦泰然處之不與之爭。從農耕文化中走來的中國人民和牛一樣,忍辱負重,溫馴善良,與世無爭。
在傳統文化精品《易經》中,八卦五行,肖牛屬八卦《易經》坤位,坤為陰,位列五行土方。象征大地滋生萬物,《易經》釋坤,有“厚德載物”之說,牛一生正是這樣。大地是滋生萬物的根源,大地深厚又能負載萬物,包容、承受、奉獻、廣闊、遠大、無量,對大地的敬仰之情,對牛的贊譽之詞,這也正是中國人民所追求的優良美德。
二、詩壇頌牛
早在2500年前的《詩經》就有“日之夕矣,牛羊下來……”的詩句,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畫面啊。
至唐代,名畫《五牛圖》的作者韓滉,就有《田園風俗》的詩吟。柳宗元做《牛賦》頌牛:富窮飽饑,功用不有,陷泥蹙塊,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僧懷海有《動山牯牛》詩詠牛:放出溈山水牯牛,無人堅執鼻繩。綠楊芳草春風岸,高臥橫眠得自由。
宋代孔平仲與李綱二人都寫有詠牛詩,孔平仲詩云:千里西風禾黍香,嗚泉落竇谷登場。老牛初了耕耘債,嚙草坡前臥夕陽。李綱《病牛》詩云: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扶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病臥殘陽。
田園山野幽趣,牧童騎跨牛背,橫吹竹笛,擴大了詩人的表現天地和浪漫的詩興。宋雷震《村晚》詩云: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借題發揮,也是歷代詩人經常采用的手法,清代畫家楊晉,在自己的畫作《柳塘春牧圖》上題詩:牧童牛背綠楊煙,斷續歌聲獨往返。不與人間榮辱事,滿蓑風雨亦堯天。清楚地表白了畫家不愿參與人間榮辱之事的爭搶,即便再大風雨也如過上了堯天舜日的好日子。元曲作家楊守中取元曲代牛申冤,把牛的一生甘苦訴了個罄盡,借牛直面控訴社會的不公。
白石老人詠牛詩,格調清新,小小之事,人詩人畫,別有風趣。就兒時放牧祖母給系一銅鈴事,畫成畫并題上了不只一首詩,云:祖母聞鈴心始歡,電曾總角牧童還,兒孫照樣耕春雨,老對犁鋤汗滿顏。白石老人一生,以牛自喻,到老還提醒自己,“不愁忘歸路,旦有牛蹄跡”。魯迅先生在舊社會,所發“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憤,同樣是心甘情愿以牛自比。
郭沫若先生用現代白話詩寫了一首《水牛贊》,直白地贊頌了人類的朋友水牛,語言質樸誠懇,對水牛作了高度的評價,稱頌水牛是“中國國獸,獸中泰斗”,同時也針對丑惡的一方(地主老財、狗等),作了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鞭撻。詩一開頭就大聲高呼:水牛、水牛、你最最可愛,你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堅毅、雄渾、無私、拓大、悠閑、和藹,任是怎樣的辛勞,你都能夠忍耐,你可頭也不抬,氣也不喘……
三、畫苑墨跡
談畫牛,在原始人類的洞窯巖畫中,不會少了牛的畫痕。“牛”字的象形文字 到小篆 的創造,就是一幅美麗圖畫的漫長創造過程,牛字一出現,就是一幅圖畫,這不容置疑。
其后的彩陶和青銅祭器雕刻鑄件,秦漢魏晉的墓坑壁畫,以及不少民族的民間工藝品,刺繡、木雕、泥塑等,都有牛的形象,最有名的要數“龜茲畫風”的新疆克孜爾佛洞壁畫群中的《牛耕圖》和《牛抬杠耕田圖》,以及嘉峪關晉墓畫《牛車圖》,都很有影響。牛開始走進了畫苑藝壇。
據說東晉大書法家兼畫家王獻之有“好牛”之說,且常作“牛字牛畫”,但未見其跡。真正讓牛踏進傳統中國畫領域,并成為獨立的畫科,是唐代以后的事。
目前能見到最早的畫牛作品是唐代梁令瓚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以及韓混的《五牛圖》。
梁令瓚:四川人,本是天文儀器制造家,唐開元問任職集賢院畫直,工畫人物,宋·李公麟稱他畫極象吳道子。工篆書,擅畫人物,存世作品:《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一卷。韓混:(723-787)字太沖,長安人,工書,得張旭筆法,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長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戰亂的流亡生活,接觸到了農家,使畫家了解了牛,故畫牛、羊、驢尤佳,今存《五牛圖》,畫了牛的五種不同姿態,元趙孟頫贊為譽“神氣磊落,稀世名筆”。
此后,戴嵩《斗牛圖》;閻次平《牧牛圖》;李迪《風雨歸牧圖》;杜本《柳塘呼犢圖》(執扇);沈周《臥游圖》;郭詡《牛背橫笛圖》;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中 “大滌子陵牛圖”與“對牛彈琴”圖;任伯年《牧童》、《紫氣東來》;楊晉牛《柳塘春牧圖》并題詩傳世,都給我們留下了牛的風采。
民國及近現代畫牛畫家如齊白石、徐悲鴻、劉海粟、李可染、宋吟可、程十發、黃胄、張廣、林曦明、賈浩義等都有上乘的牛畫佳作。
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雖道路漫長,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山水相伴,革命繼續。值此新年即將到來之際,整理編輯收錄此文以求牛年平安,似李涉《牧童詞》里所言: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來源:博客-革命者天地
發布日期: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