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柳永詞風(fēng)與慢詞興盛

 第四節(jié) 成績斐然的其他慢詞作家

  宋仁宗朝以后,柳永慢詞的影響逐漸顯示出來,凡涉足詞壇的文人,多數(shù)都有以慢詞的形式來填寫歌詞。慢詞形式漸漸得到文人們的認(rèn)可,形成創(chuàng)作風(fēng)氣。這里集中介紹幾位慢詞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的作家。

  一、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后歷任揚州、鄞縣、舒州、常州、饒州等處地方州縣官達十余年之久。因政績卓著,頗有聲名。他目睹時弊,立志改革,嘉祐三年(1058),入京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于仁宗,提出變法主張,未被采納。神宗即位,王安石以知制誥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積極贊助神宗變革主張。熙寧二年(1069),他先任參知政事,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主持變法,頒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相。他力圖通過財政、軍政兩方面的重大改革,以達到富國強兵、抑制兼并的目的。由于保守派的反對和新黨內(nèi)部的紛爭,王安石曾一度被迫辭職,新法的推行也受到嚴(yán)重阻撓和破壞,效果不甚顯著。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再度被迫辭職,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城外半山園,自號半山老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神宗去世后,哲宗以幼齡登基,太皇太后高氏執(zhí)政,全面起用司馬光等舊黨,明令廢除新法。王安石在痛苦中辭世。謚文,故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不僅是北宋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散文、詩歌都有相當(dāng)?shù)某删停瑸楹笕送瞥绲摹疤扑伟舜蠹摇敝弧S小杜R川先生集》100卷。他的散文和詩歌反映了許多社會問題,長于說理,目光敏銳,辨析精到,富于洞察力,充分顯示出一位政治家的風(fēng)采。但多刻露而少含蓄,往往形象不足,情韻兼勝的作品并不多見。王安石并不以詞名世,有《臨川先生歌曲》流傳至今。《全宋詞》共輯錄29首。其中多意理與形神兼勝之佳作,最負(fù)盛名的是《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作者用托古喻今的藝術(shù)手法,隱曲地指出北宋王朝潛伏著的現(xiàn)實危機。然而,面對這一現(xiàn)實,統(tǒng)治集團卻仍在尋歡逐樂,置國家民族命運于不顧,詞人為此深深地憂慮。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前途的關(guān)懷,以及作為一個進步的政治家所應(yīng)保持的那種清醒的頭腦。這與詞人在詩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革新精神是相一致的。

  上片寫金陵的深秋景色,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充溢于字里行間,氣象開闊宏大。首三句寫季節(jié)與登眺。詞人“登臨送目”,又值“晚秋”肅爽時節(jié),眼界開闊,放眼千里,襟懷豁朗,古今同慨。以這樣的氣局和心胸懷古,才裝得下歷史的興亡盛衰。“故國”二字,從漫長的歷史著筆,金陵曾是六朝的故都,登臨眺望,自然無限感慨。 “晚秋”則兼及當(dāng)前,立足于現(xiàn)實。這二者拍合在一起,吊古傷今與借古喻今的情感與主題便被暗中托出了。“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是“送目”之所得,見出金陵河山之勝景與地勢之險要,確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氣象。長江雄偉壯美,給詞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征帆”二句將目光轉(zhuǎn)向近處:長江里“征帆去棹”,人來人往,依然是如此繁忙喧鬧,歷史的腳步就是在這樣匆匆的忙碌中過去。江邊酒樓中的眺望者冷眼旁觀,便對歷史與現(xiàn)實多了一層感悟。這里突出“征帆”、“酒旗”的形象,而以“西風(fēng)”、“斜陽”為襯,舟中人的奔波與樓中人的閑逸形成對照。“彩舟”三句目光再度轉(zhuǎn)向遠方,以“彩舟”、“白鷺”為主,“云淡”、“星河”為賓,歇拍以“畫圖難足”總贊一句,略作收束,長江景色美不勝收,很自然地引出了下片對歷史興亡的慨嘆。

  下片集中寫吊古傷今之感嘆。換頭以一個“念”字振起,直貫篇終。所“念”的是“往昔”如同今日,也是如此“繁華競逐”,但轉(zhuǎn)眼間就被“門外樓頭”的家國破滅之悲劇所替代。杜牧《臺城曲》有“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之句,一方面是隋朝大將韓擒虎已經(jīng)兵臨城下,另一方面陳后主依然與寵妃張麗華在樓上尋歡作樂,兩相對照,亡國的原因不言自明。這是六朝小王國一個接一個覆滅的根本原因,所謂“悲恨相續(xù)”,這也為后人敲響了警鐘。詞人沉重的“嘆”息,充分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隱憂。就是這種憂患意識,敦促詞人以大無畏的氣概投身到變法革新的運動中去。“千古憑高”二句,寫后人徒嘆興亡,對歷史和現(xiàn)實都無可奈何。這是詞人抱負(fù)不得施展的深自惋惜,胸中磊落不平之氣噴薄欲出。“六朝舊事”二句從懷古中跳回,人世全非,故國依舊,眼前惟有“寒煙芳草”。竇鞏《南游感興》說:“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長江去不回。日暮東風(fēng)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詞人用其詩意而略加變化,寄慨遙深。末三句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之詩意,向醉生夢死的政治集團再度鳴響警鐘。

  這首詞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北宋詞壇正側(cè)重于描寫男女戀情與傷離念遠這一類題材之際,王安石把國家興亡這一重大題材帶進詞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同時還以他那骨肅風(fēng)清的格調(diào)而獨樹一幟。這對詞的發(fā)展無疑是健康而有益的。正因為如此,這首《桂枝香》才被譽為登臨之絕唱。不僅如此,從藝術(shù)上看,這首詞,境界闊大深沉,景物雄渾壯麗,音節(jié)高亢響亮,詞語精警,用典妥貼,抒情與寫景相互映襯對照,懷古與鑒今密切結(jié)合,充分顯示出王安石詞作的藝術(shù)特點。《歷代詩余》卷一百一十四引《古今詞話》說:“金陵懷古,諸公寄調(diào)《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為絕唱。東坡見之,嘆曰:‘此老乃野狐精也。’”這首詞在當(dāng)時就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與《桂枝香》題材相近的作品還有一首《南鄉(xiāng)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詞是晚年退居金陵所寫。詞的基調(diào)跟前首《桂枝香》一樣,也是懷古慨今的。前首講“六朝舊事隨流水”,這首說“四百年來成一夢”。總而言之,六朝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都象面前的長江一樣滾滾東流,去而不返。“往事”,主要指作者一生的遭遇,其中包括作者的變法與實行新政,這一切也都夢境一般地消失了。表面看,這首詞與《桂枝香》比較,似乎較為消極,其實,詞中包含許多難言之痛,包含作者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心情也因之難以平靜。這些,都是兩首詞相通的地方。不同的是,前首主要吊古傷今,諷諭現(xiàn)實;而后一首則主要思古興悲,慨嘆自己事業(yè)無成。王安石強烈的政治家懷抱被帶入詞中,在慢詞與小令中都時有表現(xiàn)。

  綜觀王安石詞,積極用世,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雖然很少,但在北宋詞壇上卻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值得指出的是,王安石傳世的詞作,相當(dāng)多數(shù)是發(fā)議論、談佛理的。這一類詞不僅缺少詞的意境和詩的韻味,而且語言乏味,難以卒讀。這實際上是王安石詩歌中的缺欠在詞里的反映。此外,王安石現(xiàn)存詞中,只有《桂枝香》一首慢詞,其余都是小令,惟獨也只有《桂枝香》的藝術(shù)成就最高,遠遠在其它作品之上。可見到王安石之北宋中期,慢詞形式已經(jīng)被人們所熟練掌握。王安石詞的藝術(shù)水平很不平衡,他依然是以漫不經(jīng)心的游戲態(tài)度來對待詞的寫作,情感澎湃、感慨深沉?xí)r偶有《桂枝香》之類的佳作。所以,李清照在《詞論》中批評他說:“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這一批評是比較中肯的。

  二、王觀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海陵(今江蘇泰州)人,一作如皋(今屬江蘇)人,為胡瑗門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元豐二年(1079)任大理寺丞。坐知揚州江都縣枉法受財,除名永州編管。后累官翰林學(xué)士。相傳元祐年間王觀曾應(yīng)制作《清平樂》,有“黃金殿里,燭影雙龍戲”、“折旋舞徹《伊州》,君恩與整搔頭”等句,高太后以為褻瀆了神宗趙頊,第二天便被罷職,世人稱他為“王逐客”(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王觀最推崇柳永,并有意向柳永學(xué)習(xí),因此把自己的詞集稱為《冠柳集》。這是北宋少有的公開標(biāo)榜喜愛柳永詞風(fēng)的。詞集已散佚,存詞僅16首。

  王觀與柳永最為近似的作品是《慶清朝慢·踏青》:

  調(diào)雨為酥,催冰做水,東君分付春還。何人便將輕暖,點破殘寒?結(jié)伴踏青去好,平頭鞋子小雙鸞。煙郊外,望中秀色,如有無間。 晴則個,陰則個,餖飣得天氣,有許多般。須教鏤花撥柳,爭要先看。不道吳綾繡襪,香泥斜沁幾行斑。東風(fēng)巧,盡收翠綠,吹在眉山。

這是一首春天的贊歌。作者通過“踏青”這一活動,把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氣氛與人的青春活力都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詞中跳動著春天的旋律,同當(dāng)時常見的傷春傷別的題材有明顯的不同。作者成功地運用柳永開創(chuàng)的鋪敘手法,多側(cè)面地描繪新春的景象。開篇三句寫春雨、春水:春雨如酥,冰雪消融,一派春回大地、滋潤旺盛的景象。次二句寫春暖之“點破殘寒”,春意逐漸降臨人間,殘冬的寒意在消失。再二句點題:“結(jié)伴踏青去好”,這一切春天美好的景色都是“踏青”時所見,融融的春意也是“踏青”時的感受。“平頭鞋子小雙鸞”,這是女子的裝飾打扮,“結(jié)伴”者無疑是有著春天一般美好年華的青春女子。原來詞人所描繪的是春天里所見到的一幅“仕女踏青游春圖”。末二句寫郊外春色,化用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意。換頭四句寫初春天氣的陰晴不定,變化多端,這是季節(jié)性的特征。就在這陰晴不定的變化中,滋潤著大地,萬物欣欣向榮地生長出來。接二句寫初春萬物中最具春天象征意義之花枝柳條,紅綠相間,分外妖嬈,所以踏青女子“爭要先看”。一時間,人面桃花,爭相輝映。再二句寫踏青的興致極高,竟不顧“香泥”浸濕“吳綾繡襪”。踏青女子的歡欣、活潑、可愛,與生機勃勃的春色溶為一體,成為春天里的又一景觀。結(jié)尾三句點明春風(fēng)“盡收翠綠,吹在眉山”。春風(fēng)所舒展的是踏青游女的“眉山”,也是旁觀者詞人的“眉山”,給所有的游人帶來無限的寬慰與愉悅。詞人對生活有著濃郁的興趣,充滿著熱愛,這一切通過層層的鋪敘,充分地展示了出來。

  王觀另一首慢詞《天香》,多用俗語,同樣深受柳永詞影響。詞曰:

  霜瓦鴛鴦,風(fēng)簾翡翠,今年早是寒少。矮釘明窗,側(cè)開朱戶,斷莫亂教人到。重陰未解,云共雪、商量不了。青帳垂氈要密,紅爐收圍宜小。 呵梅弄妝試巧,繡羅衣、瑞云芝草。伴我語時同語,笑時同笑。已被金尊勸倒,又唱個新詞故相惱。盡道窮冬,元來恁好。

與意中人守歲過“窮冬”,屋外雖然是“重陰”、“云雪”,室中依然暖意融融,“語時同語,笑時同笑”,趣味盎然。從作品來看,王觀真是一位樂觀豁達的詞人,無論是窮冬還是初春,他都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更加口語化的作品是《紅芍藥》,詞曰:

  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 仔細思量,好追歡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來、有酒如澠,結(jié)千秋歌笑。

詞中及時行樂的頹放口吻,也與柳永極其相似。《全宋詞》只輯錄《紅芍藥》一首,可能還是王觀的自度曲。王觀又有《高陽臺》寫閨婦“一半悲秋,一半傷春”的思別情懷,從題材、語言風(fēng)格到寫作方式,都明顯受到柳永影響。

  王觀還有一首小令《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江》,在當(dāng)時廣為傳誦,詞曰: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春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這是一首春天里送別友人之作。詞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構(gòu)思別致。作者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二是比喻新穎。作者以眼波和眉峰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仿佛這位美人正期待著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二句,表現(xiàn)出作者對春天、對友人的留戀。這比之一般的惜別與祝愿更加深刻、形象而又美好,為千里遠行增添了樂觀情調(diào)。這首詞以抒情見長,在北宋詞壇上是不可多見的佳作。

  小令之佳作還有《菩薩蠻·歸思》:

  《單于》吹落山頭月,漫漫江上沙如雪。誰唱《縷金衣》?水寒船舫稀。 蘆花楓葉浦,憶抱琵琶語。身未發(fā)長沙,夢魂先到家。

情思凄切,語意慘淡,高古渾成,有唐詩意境。王灼稱贊說:“王逐客才豪,其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碧雞漫志》卷二)上述的每一首詞都顯示出這種特征。王觀是一位學(xué)習(xí)柳永詞風(fēng)而頗有成就的優(yōu)秀詞人。

  三、王雱

  王雱(1044-1076),字元澤,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子。天資敏慧,未成年前已著書數(shù)萬言。治平四年(1067)進士,調(diào)旌德尉,累官至天章閣待制兼侍講,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王雱才高志遠,助父變法,惜英年早逝,卒時僅33歲。陳善《捫虱新話》卷下稱王雱一生不作小詞,或有人笑之,“遂作《倦尋芳慢》一首,時服其工。”“此詞甚佳,今人多能誦之,然元澤自此亦不復(fù)作。”詞云:

  露晞向晚,簾幕風(fēng)輕,小院閑晝。翠徑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倚危墻,登高榭,海棠經(jīng)雨胭脂透。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 倦游燕,風(fēng)光滿目,好景良辰,誰共攜手?恨被榆錢,買斷兩眉長斗。憶高陽,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舊。這情懷,對東風(fēng),盡成消瘦。

這首詞雖寫暮春時節(jié)傷春傷別之情,但有自己的深刻感受,有完整的藝術(shù)構(gòu)思,有情景相副、色彩清麗的具體畫面,還有感受的直接抒寫。上片寫春去之惋惜。首三句是晚春漸趨落寞蕭條的環(huán)境,以及自身獨處“小院”整日孤寂無聊的苦悶。“翠徑”二句寫落英繽紛,春日無多。于是,“倚危墻,登高樓”,眺望春色,以寄托情思。然“海棠經(jīng)雨”紅透,一切都在告訴一個殘酷的事實:“韶華”“因循過了”,春光轉(zhuǎn)眼既逝。下片交代傷春皆因傷別引起。其實,即使有“好景良辰”,也同樣因無人“攜手”共游而更覺得痛苦傷感。憶及分別時刻,也是這般“落花流水”的景象,物是人非的感觸難以遏制。結(jié)尾“這情懷”三句總束全篇,余味無窮。詞人將傷離意緒緩緩說出,層層揭示,沉摯感人。王雱是一個很有才華的文人,只是過早去世,又對填詞不太用心,他的才能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未得充分發(fā)揮。

  四、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寶元元年(1038)進士,簽判武成軍,累遷大理寺丞、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神宗初,官翰林學(xué)士、御史中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求去。后居洛陽,專修《資治通鑒》。元祐初拜相,主持全面廢除新法。在相位八個月而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有《司馬文正公集》80卷。存詞三首,均寫艷情,與其詩文以及平日做人時的嚴(yán)肅面孔大相徑庭。其中,以慢詞《錦堂春》最為出色。詞曰:

  紅日遲遲,虛廊轉(zhuǎn)影,槐陰迤邐西斜。彩筆工夫,難狀晚景煙霞。蝶尚不知春去,謾繞幽砌尋花。奈猛風(fēng)過后,縱有殘紅,飛向誰家? 始知青鬢無價,嘆飄零官路,荏苒年華。今日笙歌叢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濕透,算感舊、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離愁,散在天涯。

詞寫暮春傷離意緒。上片嘆息春光將逝。詞人面對“紅日遲遲,虛廊轉(zhuǎn)影”,消磨了一整天無聊的時光。春日里的一切景色都是秀麗宜人的,即使是晚霞籠罩的“煙景”,也“彩筆難狀”。蝴蝶還在自得其樂,“繞幽砌尋花”。身處其中的詞人,卻沒有感到半絲的慰藉。因為他不似“蝶”一樣無知,他已經(jīng)預(yù)感到“猛風(fēng)過后”,“殘紅”飄零,春日無多。“飛向誰家”的詰問,是情感與前景的雙重迷惘。下片感傷時光流逝,更感傷與情人離別,解釋了上片傷春情緒的真實原因。從春光易逝,進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歲月匆匆,過片為此致以深深的嘆息:“青鬢無價”。然而,詞人卻身不由己,宦海浮沉,“飄零官路,荏苒年華”,依然在浪費著剩余的不多的時光。因此,詞人轉(zhuǎn)向“笙歌叢里”尋找安慰,不意又勾引出“同是天涯淪落人”之傷感。“席上青衫”二句,用白居易《琵琶行》詩意,傷離意緒中或許牽涉到一位曾經(jīng)鐘情過的青樓女子。在傷春、傷別、思念舊日情人諸多愁緒的侵?jǐn)_下,自然“教人易老”。那無休盡的“離愁”,也終將伴隨詞人“散在天涯”。詞中有艷情,同時又深致“身世”感慨。全詞情景相融,閑雅含蓄,已經(jīng)顯示出慢詞“雅化”的強勁勢頭。反而是司馬光的小令語言較淺俗,接近柳永,如《西江月》說:“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五、曾布

  曾布(1035-1107),字子宣,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與兄曾鞏同登進士第,任宣州司戶參軍、懷仁令。神宗時,除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進翰林學(xué)士、三司使,幫助王安石進行變法改革,屬新黨中堅分子。元祐年間遭排斥,出任地方官,歷知真定、河陽及青、瀛二州。哲宗親政,招回朝廷,為知樞密院事。徽宗繼位,以定策功拜相。后與蔡京不合,遭陷害責(zé)授舒州司戶。卒謚文肅。《全宋詞》存其詞八首。

  曾布所存詞中,有七首是組曲《水調(diào)歌頭》,詠唐代馮燕之事,語意慷慨激昂,如云:“魏豪有馮燕,年少客幽并。擊球斗雞為戲,游俠久知名。”“僚吏驚呼呵叱,狂辭不變?nèi)绯酰渡韺倮簦犊碌ふ\。”言及馮燕艷事時,或旖旎動人,如云:“綠楊下,人初靜,煙淡夕陽明。窈窕佳人,獨立瑤階,擲果潘郎,瞥見紅顏。橫波盼,不勝嬌軟倚銀屏。”或凄愁欲絕,如云:“鳳凰釵,寶玉凋零。慘然悵,嬌魂怨,飲泣吞聲。還被凌波呼喚,相將金谷同游。想見逢迎處,揶揄羞面,妝臉淚盈盈。”這一組曲敘事成分濃,抒情成分淡。以組曲詠歷史題材,在當(dāng)時比較罕見,曾布詞因此顯得別具一格。說明當(dāng)時慢詞形式已經(jīng)比較熟練地被文人士大夫所掌握和運用。

  六、張耒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生長于楚州淮陰(今江蘇淮陰)。“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熙寧六年(1073)進士及第,授臨淮主簿。元祐初召試學(xué)士院,授秘書省正字,累遷起居舍人。紹圣初謫監(jiān)黃州酒稅,再貶竟陵郡酒稅。徽宗即位,起為黃州通判,歷知兗州、潁州、汝州。崇寧初入元祐黨籍,貶房州別駕,黃州安置。在“蘇門四學(xué)士”中,張耒存詞最少,只有六首。張耒為賀鑄《東山詞》作序時盛稱賀鑄“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的風(fēng)格,自己作詞卻掩抑吞吐,纏綿悱惻,其作風(fēng)則近似秦觀。其中《風(fēng)流子》最為人稱道:

  亭皋木葉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黃菊,花也應(yīng)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 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云離合,青鳥沉浮。向風(fēng)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這首詞寫傷秋傷別之情。依據(jù)詞中所敘述及其語調(diào),應(yīng)該作于詞人失意之晚年。上片寫悲秋。將近重陽,秋色已深,落葉蕭蕭。詞人老而有病,即使強打精神,“簪黃菊”賞秋,容顏的衰頹、心情的蕭條依然與此極不相襯。詞人已經(jīng)沒有了賞花的興致,然卻轉(zhuǎn)折一層表達,說“花也應(yīng)羞”。無奈中詞人眺望遠景,水邊“白蘋”“紅蓼”相映,應(yīng)該還是一片誘人的景色。詞人則由此再度牽引出對心上人的思戀之情。上片結(jié)尾處“芳草有情,夕陽無語”四句不僅融情入景,狀景如畫,同時還兼用擬人手法,襯托出詞人胸中細膩的感受,自有迷人之處。而上片所敘種種,原來都是“人倚西樓”時的所見所聞。詞人借落葉、重陽烘托晚秋氣氛,借庾腸、潘鬢,嘆年華已逝,進入衰年而一事無成。“芳草”四句又轉(zhuǎn)現(xiàn)生機,托出一線樂觀景象。失意困頓之時最容易回味當(dāng)年的美好時光,對離人的思念就包含著往日的一段旖旎風(fēng)光,一經(jīng)牽動,就不可遏制。下片因此轉(zhuǎn)為抒發(fā)對“玉容”的思戀之情。分手以后總是牽腸掛肚,只能靠“香箋共錦字”傳遞“兩處悠悠”的戀情。然“青鳥沉浮”,時時音信無憑,叫人更難寄托愁思。況且情深“不堪言”,只得“分付東流”,滔滔不絕的河水帶去悠悠不斷的思念。這首詞抒情細膩深婉,清人萬樹對此格外賞識,說:“此詞抑揚盡致,不板不滯,用字流轉(zhuǎn),可法真名手也。”(《詞律》卷二)

  張耒小令也是這種風(fēng)貌,《秋蕊香》說:

  簾幕疏疏風(fēng)透,一線香飄金獸。朱欄倚遍黃昏后,廊上月華如晝。 別離滋味濃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墻東柳,春色年年如舊。

《能改齋漫錄》卷十七載:“張文潛初官許州,喜官妓劉淑奴。……其后去任,又為《秋蕊香》寓意。”寫歡場風(fēng)情,情意綿綿,曲折反復(fù)致意,構(gòu)思、用語、抒情方式,都與柳永、秦觀相似。

  七、阮逸女

  這一階段女子創(chuàng)作的慢詞也頗為可觀,以阮逸女為代表。阮逸,字天隱,建陽(今屬福建)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進士。景祐初,典樂事。皇祐中,為兵部員外郎。阮逸女留存《花心動》一首,詞曰:

  仙苑春濃,小桃開,枝枝已堪攀折。乍雨乍晴,輕暖輕寒,漸近賞花時節(jié)。柳搖臺榭東風(fēng)軟,簾櫳靜、幽禽調(diào)舌。斷魂遠、閑尋翠徑,頓成愁結(jié)。 此恨無人共說。還立盡黃昏,寸心空切。強整繡衾,獨掩朱扉,簟枕為誰鋪設(shè)?夜長更漏傳聲遠,紗窗映、銀缸明滅。夢回處,梅梢半籠淡月。

這首詞寫春日到來之后所引發(fā)的內(nèi)心幽隱婉曲的情感。詞人對自然界的變化感觸體驗深入細微,敘述內(nèi)心的愁緒又極隱約朦朧,大約是一種不可明白訴說的思春之情。上片寫春來愁亦來。首三句以桃花枝枝盛開點春意濃濃。“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詞人是在告訴讀者春意堪憐,同時又有一種隱隱的自我憐惜之情。“乍雨乍晴”三句寫季節(jié)氣候,陰晴變化,冷暖不定,催綻花卉,也摧殘花卉。“柳搖臺榭”三句不寫“漸近賞花時節(jié)”的喧鬧,反寫出一片寂靜世界,已經(jīng)顯示出詞人與環(huán)境的十分不協(xié)調(diào)。她不能呼朋喚侶,踏青游賞,而是躲在靜靜的“簾櫳”后面,聽著“幽禽”的“調(diào)舌”聲響。所以,“斷魂遠”三句將這種情感進一步揭明。原來,這種不協(xié)調(diào)的傷感是因為思念遠行的“斷魂”所引起,春日里的種種景色都歸結(jié)到“頓成愁結(jié)”。下片訴說“此恨”。過片沿“頓成愁結(jié)”,欲說“此恨”,然終因無人訴說、無人理解而“立盡黃昏,寸心空切”。“強整繡衾”三句,寫躲避戶外春色,回到房中,欲在睡夢中忘卻,豈知對著“簟枕”又發(fā)出“為誰鋪設(shè)”的痛苦一問。這一問同時也確定了所思念的對象只能是曾與她同床共眠的心上人。在這樣的愁緒折磨之下,今夜無疑是一個不眠之夜。失眠的人愈益感覺到“夜長”難熬,只是在數(shù)落著清晰的“漏”聲遠遠傳來,看著昏暗的“銀缸明滅”。難得朦朧睡去,卻又好夢苦短,很快驚醒,惟見“梅梢半籠淡月”。作為女詞人,感觸是這樣的細膩,表達又是如此的委婉。同樣是將詞之“要眇宜修”的文體特征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語言之婉麗典雅,則與柳詞有明顯的不同,而與北宋后期的大晟詞人近似。

  北宋仁宗朝后期以來,慢詞形式已經(jīng)被詞人普遍接受,而且,填寫時越來越得心應(yīng)手。杰出的作家,往往是慢詞與小令并重。這一階段的慢詞,從題材到手法大都籠罩在柳永的影響之下,都以層層鋪敘手法描寫男女戀情、離愁別恨。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種“趨雅”的發(fā)展走勢。

 

回目錄 下一頁

web@guoxue.com    webmaster@guoxue.com
國學(xué)網(wǎng)站,版權(quán)專有;引用轉(zhuǎn)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quá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伊人久久综合成人网| 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 色综合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色天使|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国产免费| 开心婷婷五月激情综合社区|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88加勒|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俺也去|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图图等你|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片| 天天影视色香欲性综合网网站|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AV无码久久| 久久99国产综合色|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噜|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 一个色综合国产色综合|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站|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潮喷|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