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與中國文字,起源都很早,所包含的象形成分也都比較多。在歐洲,曾有不少論作試以古埃及文字與中國漢字相比較。最早這樣做的,大約是 17 世紀德國的耶穌會士祈爾歇。他的有關看法,是在 1654 年于羅馬出版的作品中首次披露的。 1667 年,他所著《中國圖說》出版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這一問題。他認為,《圣經》所載閃的子孫率埃及人來到中國,傳授了古埃及文字,中國人學的并不完全,自己又加上一些創造,結果成為另一種文字系統,就是漢字。
1716 年,法國學者尤埃在其《古代商業與航海史》一書里,也提出類似的見解。他主張古埃及與印度互有交通,埃及文明即通過印度傳入中國。他從好多方面論證中國和埃及風俗習慣的相似,對兩國都使用象形文字尤為強調。另一位法國學者德梅蘭的見解也差不多,他自 1732 年起,寫信給在北就的朋友法國耶穌會士巴萊南,其中講述了他關于古埃及文明傳入中國的看法。和尤埃一樣,他也強調中、埃古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德梅蘭的這些信件, 1759 年匯輯成書,在巴黎出版。
影響最大的是法國研究中國的著名學者德經 (Joseph de Guignes) 。德經是著《中國文典》的傅爾蒙 (Etienne Fourmont) 的弟子,以《匈奴突厥起源論》、《北狄通史》等著作聞名于世。 1758 年 11 月,他作了題為《中國人為埃及殖民說》的講演,不僅以漢字的象形和古埃及文字對比,而且提出漢字筆劃中包含有字母結構。例如他認為漢字的“父”是由 I 和 D 構成的,應當讀為 Jad 或 Jod ,這就和保存古埃及語成分的哥普特語的 Jod (父)一致了。他的結診費 ,中國文明同希臘文明一樣,是由古埃及人啟發的。德經的這種說法,曾受到錢德明 (Jean Joseph Amiot) 等熟悉中國文化的傳教士的反對,但由于他極負盛名,觀點還是傳播開來,以致有些后來的人把祈爾歇到德梅蘭的著作都忘記了。
德經以后,作類似的對比嘗試的人又有許多。如有讀者愿知其詳,可看日本后藤末友所著《中國思想西漸法國史》一書的第六篇。
實際上,在德經的時候,古埃及的文字尚未得到解讀。直到 1822 年,法國學者商波梁( Francois Champollion )才找到解讀的鑰匙。中國商代的甲骨文,則是在 1898 年末發現, 1899 年才鑒定的。僅從這一點看,在十七、十八世紀正確認識這兩中古文字的起源,以及其間有沒有關系,就是不可能的。
直到很晚的年代,仍有人主張中國的漢字源于埃及,日本的板津七三郎是一個例子。他在 19333 年出版了一本《埃漢文字同源考》,兩年后又出版其《重訂及補遺》,對兩種古文字作了大量的比附,甚至講中國傳說中的河出圖,洛出書,載負圖書的龍馬、靈龜都是船,是埃及文明由黃河登陸的證據。其實他不但于古埃及文字所知有限,對中國古文字也沒有多少知識,著書時依靠的不過是高田忠周《古籀篇》和《朝陽閣字鑒》、《漢字詳解》這樣幾部書。看板津氏書的緒言,他在 1911 年初“偶得古銅瓶,朱紫碧綠可掬,而緣邊蝕損,銹塊硬著。經辛苦剝除底部青銹,見有如同繪畫的陰刻原始文字,右轉左回,猶難判讀。對照《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漸知為商代父辛尊彝銘。因如此動機,感覺考究原始文字的興味,遂馳思于探索其起源,想到世界文字的同祖一元說”。這件“古銅瓶”見書中圖版,其實是漢代的銅鈁(方壺),銘文是偽刻。圖版“河南發掘獸骨板”,也不是真的甲骨文。由此可知,作者是缺乏研究文字起源問題的條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