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新知——漫讀郭店楚簡

龐 樸

  1993年10月,湖北省荊門市沙洋區(qū)四方鄉(xiāng)郭店村的一座戰(zhàn)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簡。經(jīng)過專家們的整理識別,楚簡圖版及釋文已于今年五月由文物出版社發(fā)行,書名叫做《郭店楚墓竹簡》。

  據(jù)說墓曾被盜,竹簡亦曾殃及。劫馀竹簡804枚,出土?xí)r已散亂無序,可得13,000馀字,全部是學(xué)術(shù)著作。據(jù)考古家們根據(jù)墓葬型制及器物紋樣等推定,入葬年代當(dāng)為戰(zhàn)國中期偏晚,約公元前300年上下;墓主屬士級貴族,很有可能便是殉葬耳杯銘文所稱的“東宮之師”,即楚國太子的老師。

  整理後的竹簡可分為兩部份:道家著作和儒家著作。道家著作共兩種四篇,即《老子》三篇、《太一生水》[1]一篇;儒家著作十一種十四篇,計《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dá)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各一篇,《語叢》四篇。其中《老子》和《五行》兩種,二十年前曾以帛書形式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內(nèi)容大體相同。

  近些年,大批學(xué)術(shù)性竹書出土的喜訊,已經(jīng)聽到過不止一次。1972年,銀雀山兩座漢墓出土了近五千枚簡;1975年,云夢睡虎地一座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多枚。最有意思的是,仿佛是事先分了工似的,這三座墓的藏簡內(nèi)容,居然各有側(cè)重,互不重復(fù)。其中,銀雀山主要是兵書,睡虎地主要藏法律,而這次的郭店,則是道儒兩家著作。前兩處的竹書加上一處馬王堆的帛書,曾經(jīng)解決了學(xué)術(shù)史上的不少疑難問題;這次郭店的楚簡,雖說數(shù)量最少[2],若從學(xué)術(shù)史的角度來看,也許價值最高。因為,它填補(bǔ)了儒家學(xué)說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還透露了一些儒道兩家在早期和平共處的信息;這些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

  我們知道,孔子提出了仁的學(xué)說。但是孔子并未曾回答為什么人能夠仁的難題。孔子以后,弟子們大體上分別從兩個方向來尋求答案:一些人從外部入手,說什么“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形成了《易傳》那樣的宇宙論學(xué)派;另些人則從內(nèi)部入手,相信人心人性天生具有善端,那就是子思、孟軻的心性論學(xué)派。這兩派盡管互有交叉,時有分合,但從孔子死后開始,一直綿延未絕,不斷以不同形式存在。

  可是多年來,我們始終未能搞清楚孔子到孟子那一百來年的情況。因為相傳為曾子所作的《大學(xué)》和子思所作的《中庸》,不能貿(mào)然相信,此外又沒有別的材料可資利用。這種文獻(xiàn)不足的遺憾,直到郭店楚簡出現(xiàn),方才得到緩解。

  楚簡在孔子的“性相近”和孟子的性本善之間,提出了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由心取、教使心殊等等說法,為《中庸》所謂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命題的出場,做了充分的思想鋪墊,也就補(bǔ)足了孔孟之間所曾失落的心性之環(huán)。

  孔孟之間,就儒學(xué)內(nèi)部發(fā)展來說,還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是,孟子總是仁義并提,而孔子只是談仁。這批竹簡,也把這一過程給寫出了。

  孔子的時候,儒學(xué)的各種道德范疇,其實也已齊備了。孔子強(qiáng)調(diào)仁,是在企圖把一切道德規(guī)范都建立到真情上去,由真情來統(tǒng)帥;并無輕視其他規(guī)范的價值的意思。但是由於強(qiáng)調(diào)仁,難免導(dǎo)致疏忽其他范疇的作用。墨子學(xué)儒者之業(yè),把仁愛推到極端而缺乏牽制手段,便是一例。在郭店竹書中,情況已有所改善,各種道德范疇普遍得到重視;最突出的證明便是論述五種德行的《五行》篇的存在。

  除去仁義禮智圣這五種德行外,簡文中還涉及過許多其他德行,譬如《唐虞之道》篇的尊賢和禪讓,《忠信之道》篇的忠信,《語叢》篇的廉恥孝慈,等等。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德行,都被歸結(jié)到仁義,被看成是仁義的某種表現(xiàn)或存在。如:

  孝,仁之冕也。禪,義之至也。

  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遺親,義而未仁也[3]。

  忠,仁之實也;信,義之期也[4]。

  仁義,禮智之所由生也[5]

  人間關(guān)系最根本的形式是人我,人的情感最根本的因素是愛憎,它們表現(xiàn)而為道德,便是仁義。用仁義來統(tǒng)領(lǐng)一切德行,可以合理地安排人的一切關(guān)系和情感,而無偏頗之虞。所以后來孟子言必稱仁義,也就很自然了。

  楚簡中有三篇形制不等的《老子》,內(nèi)容分別見於今本,但總和不及今本五分之二。目前尚無力斷定原始《老子》是否這樣;也猜不出為什么竟會抄成三篇,抑或只是出于偶然。要回答這些問題,有待于進(jìn)一步研究;如果有了意外發(fā)現(xiàn),肯定成為學(xué)術(shù)界的頭號新聞。

  初步看來,竹書《老子》的內(nèi)容基本上與傳世本相似,除去編排上的差異以外。但就在這基本相似之馀的個別不同中,卻大有驚人之筆!例如《老子·甲》本一開頭時這樣說: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為棄作,民復(fù)孝慈。

  這段話相當(dāng)于今本第十九章或馬王堆帛書本第六十三章,只有三個關(guān)鍵字不同。那就是:絕知棄辯,今本和帛書本均作“絕圣棄知”;絕為棄作,今本和帛書本均作“絕仁棄義”。

  這三個關(guān)鍵字關(guān)系著儒道兩家的關(guān)系,馬虎不得。誰都知道,圣和仁義,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德行,在同時出土的《五行》篇中,圣被描繪為“仁義禮智圣”五種德行的最高一行,仁義則是最基礎(chǔ)的兩行。棄絕此三者,意味著儒道兩家在價值觀方面的徹底對立,如我們一向所認(rèn)為的那樣。令人驚訝的是,現(xiàn)在的竹書《老子》居然未曾棄絕這些,它所要棄絕的三者──辯、為、作,以及無爭議的另外三者,都是儒家也常鄙夷視之的。如果這里不是抄寫上有誤,那就是一個搖撼我們傳統(tǒng)知識的大信息!

  為謹(jǐn)慎見,我們且仔細(xì)觀察一下“絕為棄作”這句話。

  這句話在釋文本中原定為“絕偽棄詐”。竹簡上,“偽”字原作上為下心,它表示一種心態(tài),為的心態(tài)或心態(tài)的為,即不是行為而是心為。注釋者定為“偽”字,雖在古義上與“為”字可通,在今義上卻易生誤會;不如干脆定成“為”字穩(wěn)妥。至于“作”字,原系一個假借字,從虍從且從心。從虍從且這個字,見於《說文》,釋曰:“不柔不信,且(祖)聲(段玉裁注:昨何切)”。竹書加上一個“心”,表示這也是一種心態(tài)。校訂者在注釋中定此字為“詐”,作為假借,本無不可;但從文意考慮,便十分不安了。

  因為,偽和詐,應(yīng)該棄絕,本是不待言的道理。只是它和孝慈全無關(guān)系;宣稱“絕偽棄詐,民復(fù)孝慈”,似乎不像一位思想家的言論。而且,偽詐從無任何積極意義,從未有誰提倡過維護(hù)過;宣稱要棄絕它,跡近無的放矢。所以,這種解釋難以成立。

  如果定它為“絕為棄作”,便一切通順了。蓋為和作,皆指人的有意作為,即非自然的行為,非真情的行為;這是道家所一貫反對的。而親子間最需要的是自然感情,也是真情最易流露的地方,所謂孝慈,應(yīng)該是親子真感情的交流,而不容有半點造作。所以說,絕為棄作,民復(fù)孝慈。

  而且,為、作并用,在《老子》中也有旁證。就在《老子·甲》第17簡,便有“萬物復(fù)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句。所以定這句話為“絕為棄作”,可能更符合原意一些。

  有趣的是,在同時出土的儒家著作中,我們也可讀到為作與孝慈相關(guān)的話:

  為孝,此非孝也;為弟,此非弟也[6]。

  父孝子愛,非有為也[7]。

  這不是絕為棄作,民復(fù)孝慈嗎?而且,不僅在孝慈方面絕為棄作,在這批儒書中,更有這樣的提法:

  雖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貴。求其心有為也,弗得之矣。人之不能以為也,可知也[8]。

  這已是一般地反對有為了。不過在竹簡儒書中還未發(fā)現(xiàn)提倡無為的話。這些有同有異之處,大概便是當(dāng)時儒道的界限所在。

  我們無從確知“絕為棄作”改成“絕仁棄義”的時間和筆者,但敢肯定竹書上未寫絕仁棄義絕非筆誤者,并非惟恐天下不亂。除上述理由外,還有一條重要旁證。

  在《語叢四》里,有一段大家好像熟知的話:

  竊鉤者誅,竊邦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之所存[9]。

  說這段話好像熟知,蓋鑒于其中有一個詞為大家所不熟,那就是“義士”。我們知道類似的一段話出在《莊子》,其末句為“而仁義存焉”。仁義存焉的矛頭,是直接指向儒家去的;義士則不然,它指的是諸侯之門的那些雞鳴狗盜之徒,而這在當(dāng)時是普遍的事實。

  兩相比較,竹簡的義士句像是原始狀態(tài),因為這四句話,誅侯為韻,門存為韻,其韻皆在句末,王引之早已指出。那么,《莊子》上的仁義存焉,顯然是後改了的;改動者未必便是莊周,時間也不必便在當(dāng)時,但改動的事實表明,儒道的關(guān)系,不復(fù)開始那樣和平了。

注釋:

[1]楚簡除《五行》篇自帶篇名外,其他著作皆未標(biāo)名。有三篇與傳世本《老子》某些章節(jié)相近,一篇與《禮記·緇衣》相似。其他無名者,已由整理者命名。

[2]盛傳被盜竹簡已由海外購回,存量較已出版者為多;目前正整理中。

[3]《唐虞之道》,第157頁

[4]《忠信之道》,第163頁

[5]《五行》,第150頁

[6]《語叢一》,第195頁

[7]《語叢三》,第209頁

[8]《性自命出》,第180頁

[9]《語叢四》,第217頁

《讀書》1998年9月
《國際儒學(xué)聯(lián)合會簡報》1998年6月28日,總第14期
《中國哲學(xué)》第二十輯“郭店楚簡研究”

由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亚洲综合激情六月婷婷在线观看| 色综合色天天久久婷婷基地| 国产精品免费综合一区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婷婷综合激情五月中文字幕|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777|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激情| 亚洲heyzo专区无码综合| 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尹人久久大香找蕉综合影院|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狠狠色婷婷七月色综合|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成人|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_久久久|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色综合久久综合中文小说|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色欲综合久久躁天天躁蜜桃|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