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的中國史學呈現出多途奔流、百川歸海的發展態勢。這一時期,人們的歷史意識和史學視野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和擴展,其中有關當時中國的人與社會、人地關系狀況的記載尤為突出。這些史地文獻的體例多樣而嚴謹,史識深刻而富有情趣,歷來為后世的研究者所重視,形成中國史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斷代——中古史學。
一百年來,中古史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研究之深入和廣大是前所未有的。面對這些已經被前輩們“翻爛”了的歷史文獻,常常想,還能有新的視角和方法來認識和解釋這段中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期嗎?現代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發展和成熟,在技術層面上為實現運用新視角和新方法,進一步科學探索和認識中國的中古社會提供了可能。其實,開始于2000年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國際合作項目,迄今所取得的成績,就很能表明,現代的技術手段和豐厚的歷史資源是可以實現互動和耦合,并產生出新的科學認識的。這里僅就漢唐史地書與中古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問題,談點不成數的想法,供各位專家參考。
一、可能性
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一個基本的前提是,要十分注意留存至今的歷史信息必須是“足夠”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不同于一篇文章、論文,從其所要求的歷史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來說,它遠遠超過后者。
就中古的歷史信息,它在中觀層次上是比較充分的。比如,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記載,《水經注》、《齊民要術》等書有著非常集中的記載!端涀ⅰ分兴浉鞣N水道、地名,總計數萬條,形成了一個繁復的歷史網絡系統。其他各類史地書,如《華陽國志》、《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以及正史地理志當中,有關人地關系的記載,其總量是很多的。
這些都有待我們做深入細致的梳理工作,按照地理信息系統各空間、時間要素的要求,將其分類,標識屬性。近人楊守敬,所做的《水經注注疏》和《水經注圖》,譚其驤先生所作的中國古代歷史地圖,嚴耕望先生所做唐代交通考,華林甫先生有關《水經注》地名的分類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做得正是這項工作。從他們的工作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歷史信息,具體來說是史地信息,是可以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予以新的整合和得出新的認識的。
二、還原,還是重構
作為時刻在消逝的事物,歷史無法復原,因為無論記載的手段和方式如何先進,你都沒有辦法徹底“還原”歷史。但史學求真的本質屬性,決定了記載歷史信息的時候,我們應將歷史的主要方面給記載下來——絕不是所有歷史的細節!
中古的歷史信息,從總體上來說,距離歷史的原貌,是不遠的。這樣,就為我們重構當日的史地狀況,包括人地關系、人與社會等內容,提供了比較可靠的史料基礎。此外,我們還要有求真指導下的新史學理念和方法。我們所建設的中古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不是還原,而是重構。
關于基本的地理信息,我們可以今天中國的三維地形圖為基礎,在其上“賦予”歷史信息,逐漸修正它的當代因素,增加它的歷史屬性。
三、歷史地理坐標的選取
建設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必須選擇恰當的“坐標”,以楔入歷史。中古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坐標可以選取六世紀的《水經注》和九世紀的《元和郡縣圖志》等,同時充分運用其他史料,將大的目標量化到史料所允許的最底層。
《水經注》所記載的有關公元六世紀以前的數萬個地名和水道,這無疑是一個現成的歷史地理坐標。楊守敬所做《水經注疏》及《水經注圖》,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選取歷史地理坐標并進行重構的工作。今天,我們借助現今的技術手段和運用新的史學理念,完全可以在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這個坐標側重人地關系的表現。
《元和郡縣圖志》集中記載了唐代中國政區地理的歷史信息——這是人文地理的一個很重要而基礎的方面。這個坐標側重人與社會關系的表現。在這里我們可以充分借助如嚴耕望先生所做的交通圖考一類的工作基礎,將當時中國人文地理的狀況進一步細化和深入。
在確定了上述主要的工作任務——即六世紀和九世紀兩個坐標群落的選取并充實之后,中古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框架也就基本確立起來了。
四、目標和意義
直接的目標是,建設中國中古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深層的目標是,獲得一種嶄新的認識歷史的手段,增進史學觀念的變革。過去的史觀,側重人與社會的探求,今天的史觀,應該更加注重人地關系的探求,做到全面的認識我們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開展這項工作,還將大大推進人們對中國環境變遷的歷史認知,眾多史料將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得到重新認識,以及對中國現實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
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國際合作項目,在時間上主要的側重點還是近五百年,在空間上,是東南沿海、黃淮地區和長江流域。所以,從“通史”的角度看,開展這樣一個可能也可行的中古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將大大促進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完全實現。
上面是平常讀書的一些極其膚淺的體會,認識很不準確也很不深入,希望能起一點拋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