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園簡介(一):總論
(二)營造手法
中國園林的造園師們根據“師法自然”這個造園的總體原則,“天然畫圖”又“曲盡人工”,處理好以下辯證關系:
1、對比沖淡
中國古代江南的私家園林,園主多為士大夫。或仕進不遂,或歸老園林,園林為他們讀書養性之所,終老歸隱之棲,所以多以古樸淡雅為其園林基調:建筑多為粉墻黛瓦,只在門廳、廊柱略施絳朱;花木以松柏梅竹為主,以表其淡泊高潔之志、恬靜悠閑之氣。這類園林,在于大自然的契合上比較容易處理。比較復雜的是皇家園林和模仿皇家園林的北方貴族第宅園林如恭王府,以及寺觀園林。北方的皇家園林,如頤和園、承德山莊,為了宣揚皇家聲威,園內建筑多為黃色琉璃瓦頂,朱紅門墻、金彩壁飾,顯得富麗堂皇。為了與大自然色彩和諧統一,造園家們用對比沖淡調和等方法改變自身形態,使之接近大自然。如避暑山莊是皇家園林中的極品,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造園家們刻意用樓前的水榭云山,樓旁的青松女蘿來沖淡其富貴氣象和隆重色調,并用一些能顯示大自然清幽和淡泊之志來作為亭名、閣名和院名,來表達重返大自然的愿望,如康熙命名的三十六景:水芳巖秀、風泉清聽、濠濮間想、曲水荷香、萬壑松風等無不以自然之趣為主,或寫自然景色之美,或抒道家散淡之思。后來乾隆命名的三十六景,以上述情志為主者一占十分之久,如滄浪嶼、知魚磯、清暉亭、水恬居等。其中“江天一色”勝景,每當明月高懸之夜,湖光月色兩相輝映,湖水輕輕扣拍堤岸,給人完全是一種自然形態的靜謐和優美。
另外就是通過微差求得和諧。如成都杜甫草堂、南岳衡山的麻姑仙境、杭州西湖靈隱探梅等景區,其亭臺樓閣或用竹柱,或蓋草頂,或外墻、木柱皆仿樹干或樹皮顏色,使建筑物的色調與自然環境中的山石、林木盡量一致,以縮小殿堂的高大華美與大自然的清幽淡遠之間的差距。晚唐杜牧、南宋岳飛曾登臨過的池州齊山著名的翠微亭,則完全用竹子建造,竹墻、竹頂、竹籬、竹門,與齊山青青的山色和山下滔滔的長江水混融在一起,更顯出一種寧靜雅致和渾融的美。
2、動靜相承
前面已經提及:自然美有兩種基本形態:壯美和優美。前者體現為高達雄壯的動態美,后者體現為細膩、柔和的靜態美,中國古典園林尤其是文人園林主要體現后者的美感。但中國古代造園家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們不是一味以靜物求靜,有時還刻意制造動靜,以動來求靜,如在假山中置懸泉飛瀑,以反襯山之肅穆;以流水繞園,以顯園林之曲折幽深。揚州個園中的夏山,山峰臨水,清泉環繞。山頂秀木繁陰,有柏如蓋;山下流泉淙淙,蓮葉田田;山腰蟠根垂蘿,草木掩映,令人頓生眼底丘壑、咫尺山林之感。加之山洞幽深,水勢曲折,如大雨初霽、流云變幻,以動襯靜,更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山流翠、萬壑瀉玉的大自然之中。現代作家郁達夫游浙江五峰書院時,描繪其清幽靜謐之景,也是從動態落筆:“立于五峰書院樓山,只聽得見四周飛瀑的清音。仰觀天上,鳥飛不度;對視五峰,青紫無言。白云遠樹,浮漾在楔形闊處的天空”。蘇州拙政園中有座梧竹幽居亭將動靜關系處理的十分美妙和諧:此亭外圍為廊,紅柱白墻,飛檐翹角,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于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四個圓洞門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韻的美麗框景畫面,做到動靜、明暗、濃淡相對相承。亭上有幅對聯:“爽借輕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為清末名書家趙之謙撰書,上聯連用兩個“借”字,點出了人類與風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之情;下聯則用一動一靜,一虛一實相互襯托、對比,相映成趣。
3、無色中求色
中國園林之妙,在于以虛求實。造園家往往是在無景處求景,無聲處求聲。動中求動,不如靜中求動;色中求色,亦不如無色中求色。江南園林的園內建筑多為粉墻黛瓦,似乎顯得單調。然而園內的山石泉林、建筑小品以粉墻黛瓦為背景,更顯得輪廓分明、對比度強烈,其造型之美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每當風和日麗,粉墻宛如一塊巨大的屏幕,把墻邊扶疏的花木斑斑之影,搖曳之姿盡顯于上,“粉墻弄花影”,更添幾分詩情畫意。江南一些名園內的池、溪,往往是一泓白水,無菱荷點綴,亦無鴛禽戲吧波。但在煙雨霏霏之際或艷陽高照之時,斜橋平臥其上,曲欄呵護其側,再加上細柳款擺,群芳吐艷,是一幅何等千姿百態、色彩繁富的圖畫。無怪造園家們說“白本無色而色自生,池水無色而色最富”。
4、借景與框景
中國古代園林雖求天然,畢竟是人工。受到自然條件和經濟因素等限制,園林尤其是第宅園林內的景物總不能像的自然大自然那樣高大、寬闊和繁富:山不能像大自然群巒那樣高聳,水不能像自然界那樣深長,竹木不能像原野中那樣自然荒古,花草也不能像原野上那樣平蕪繁富。因此,要追摹自然,就必須“借景”。所謂“借景”,就是把園外的自然風物吸收到園林中來,同時也把園內之景納入大自然之中,這是我國造園家的獨創。計成在《園冶》中說:“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可為巧而得體也”。說得直白一些,就是通過無拘遠近的借景,擴大園內之景的范圍,例如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中的“南山積雪”、“北枕雙峰”、“錘峰落照”、“四面云山”,都是借山莊四周山川之景。圓明園福海東岸的“樓秀山房”,也是將園外西山的群峰納入園內作為一景的。當然這樣一來,“樓秀山房”也就與大自然的云水峰巒融為一個整體了。
借景的方法有遠借、鄰借、應時借等;所借之景有借形、借色、借聲、借香等。鎮江焦山的“吸江樓”,樓梯盤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江北碧野遼闊,阡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恰如橫額所云“江山勝概”。尤其是北借長江,造成水天一色、江天一覽的美景,更為妙絕,清代名士齊彥槐有詩贊曰:“東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曾登岱岳頂,不及此樓觀。水氣連天白,霞光照壁舟。”位于揚州西北郊蜀岡中峰大明寺內的“平山堂”,為時任揚州太守的歐陽修所建。堂為敞口廳,面闊五間。堂前有石砌平臺,名為行春臺。臺前圍以欄桿,把江南諸景借到堂下,使此堂與江南諸山融為一體。憑欄遠眺,“江南諸山,拱揖檻前,若可攀躋”,含青吐翠,飛撲于眉睫似與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似乎是把盛唐詩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名句變成了一幅畫圖,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宋葉夢得稱贊此堂“壯麗為準南第一”,這皆是遠借。故宮中乾隆御花園借景于園外的古槐;蘇州拙政園在園內靠墻處壘一假山,上建“兩宜亭”,登亭觀覽,墻內、墻外風景盡收眼底,可謂“兩相宜”,這就是“鄰借”。黃山的云海,泰山的日出,峨眉的佛光、蓬萊的海市,還有“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的醉翁亭周圍四時之景,皆屬“應時借”。
所謂“借形”,是把園外的自然山水林泉以及有景觀價值的建筑物用上述方法借入園內。此類在借景中用得最多。蘇州拙政園梧竹幽居西側,可見遠處的寶塔北寺塔,就是“借形”。
“借聲”如遠借寺廟的晨鐘暮鼓,近借溪流泉聲、林中鳥語、柳岸鶯啼、雨打芭蕉等,均可為園內空間增添幾分自然美的風韻。峨眉山的清音閣、清音亭、洗心臺等皆以借聲著名。所謂“借色”,主要是借月色。因月色柔和,月夜靜謐,與中國園林主要的美學形態——優美契合。“借香”是借大自然林木花草清新芳香的氣息,讓園中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幽。
“框景”則是建園時采用中國的山水畫法來取景,以突出構思的主旨和自然之趣。如果說借景是把園林置放于大自然之中,框景則是在園林中突出大自然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其辦法是用門、窗、洞或由喬木樹冠合抱而成的空間作為取景框,把園外的自然山水或園內的竹石小景納入其中,使游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自然風景就是一幅山水畫,真正做到風景如畫,從而把自然美升華成一種藝術美。計成《園冶》說:“剎宇構環窗,仿佛片圖小李;巖巒堆劈石,參差壁大癡”。意思是說:把山寺古剎框入園內窗中,就像唐代畫家李道昭所畫的小型風景畫;將劈石堆成假山,錯落有致,就像元代畫家黃公望所畫的半壁山水圖。(按:李道昭人稱小李將軍,以別于另一位畫家大李將軍李思訓;黃公望號大癡)。揚州瘦西湖中三面臨水的釣魚臺上有座四面亭。此亭四面皆有們:從正門看去,正好框住了橫向的五亭橋;從右側門看去,正好框住了豎向的白塔。兩幅框景一橫一豎,被亭內的楣格罩在一起,成為一幅有橋有塔的大框景,把瘦西湖最富有代表性的兩大勝景盡攬其中,構思之妙,令人叫絕。
5、隔景與對景
大自然中的景致往往是曲折而幽深。屈原筆下的湘沅是“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李白詩中的蜀道也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作為對大自然描摹的山水畫,為了表現這種曲折和幽深,往往采取藏露、斷續和曲折等畫技。宋代畫家郭熙說畫山水畫的技巧是“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林泉高致》)宋代畫院招收畫工時曾出過一道試題:“竹鎖橋邊賣酒家”。許多考生如實畫了一座小橋,橋邊有叢竹,竹林里有座酒店。唯獨有位考生過人一籌,他只在橋頭叢竹后挑出一面酒旗,上書一個“酒”字,以虛帶實,誘發人們去聯想。這位考生就是后來被譽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李唐。中國園林同樣是以自然山水為模擬對象,但它不像中國畫那樣通過墨韻、筆意去讓人們領悟體察,而是通過山、水、泉、石等實物來體現,把深遠的意境、優雅的情趣,蘊藏在鮮明具體的形象之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國園林家們創造了“隔景”之法。所謂隔景,就是以假山、水溪、土堤、石坊、林木為材料,將整體的景觀分割成許多塊,以增加景觀的深度和層次感,達到模擬大自然曲折幽深之目的。《紅樓夢》第十七回寫賈政率一般清客游大觀園,一進門,迎面就有一翠嶂擋在前面,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也就是說,大觀園內這座假山,起到了使大觀園更加曲折幽深、“欲露先藏”之功效。賈政雖是個封建老頑固,但這番話說得并不錯!揚州個園,一進門就有假山翠竹隔斷園景,同大觀園的造園手法完全相同。
隔景之法,有縱隔、橫隔兩種方法。縱是沿著縱向分割,利用“寬則淺,狹則深”這一視覺原理,增加園林的縱深之感。如杭州西湖,面積只有5.6平方公里,若湖中無間隔,人們不難一目了然,顯得淺露。于是,園林家們在湖中修筑白堤和蘇堤,把西湖隔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等五個湖,堤上又植垂柳,不僅形成“蘇堤春曉”等美景,“斜陽高柳綠連天”,更增加了西湖的縱深感。橫隔是橫向分割,把一個景觀分成若干層次,曲折層深以增加觀賞者的懸念,如小院前的叢竹,假山亭上的藤蔓,本身是景致也是在隔景。至于用牌坊、雕塑、高形石碑組成的界域分割,更意在造成空間的層次感。
大自然既是曲折幽深,但更是個和諧完整的統一體。所以造園家們既用隔景來再現大自然的曲折幽深,但在隔景時又注意景區與景物間的關連,再現大自然的和諧完整。例如蘇堤與白堤把西湖縱隔成里湖、外湖等五個湖,增加了西湖縱深幽邃之美,但又不完全隔斷:在蘇堤與白堤上開挖了留個缺口讓湖水互通,上面用六座拱橋勾連,小船穿梭其下往來于五湖之間,使西湖隔而不斷,若斷若續。為了再現大自然曲折幽深和和諧完整相統一,造園家在隔景時干脆使用一些疏漏性材料,如青松、翠竹等空透性較強的樹種作為隔景材料,有時用樁柱體僅作象征性的分隔,有時用藤蔓、花帶作一種標志性分隔。園林內院落的圍墻,穿廊的側墻是密實性磚石或木料構成,會完全隔斷園內或園外之景,為了達到“隔而不斷”的美學效果,造園家們在圍墻或側墻開一些漏窗,讓園內的景物若斷若續,既曲折幽深又連成一個整體。如前面提到的揚州個園,一進門就有假山翠竹隔斷園景,使個園顯得曲折幽深,但同時又在園門兩邊的院墻開漏窗,假山也不過于高大,完全堵斷園內之景,做到隔景與和諧完整的統一。
為了使園內景物和諧統一,造園家們又創造了另一種手法叫“借景”。所謂借景,即要求一個景點的設置與另一個景點相對映,使之互相有景可觀。比如園內一座樓臺,樓前鑿池引水、疊山建廳植樹,人在樓山可以觀賞山水泉林,這山水泉林就是樓臺的對景。反過來,人在山間亭內亦可觀賞泉林對面的樓臺,樓臺亦成為山水泉林的對景。如拙政園內的“兩宜亭”與池北的“倒影樓”,隔池相對,互為對景。園東溪水縈繞的土山與池北如茵的才草地亦互為對景。園內的雪香云蔚亭,位于與遠香堂隔水相望西面小島假山上,系一古樸雅健的矩形方亭。亭子兩根柱子上掛有文征明手書“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與遠香堂隔水構成對景。它既是賞景的好去處,又是重要的點景之筆,在拙政園中部的風景結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景的作用與隔景相反:隔景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隔,對景的主要作用在于連接;隔景是“掩”,對景是“映”;隔景是為了使園林顯得縱深幽邃,對景則是為了加強園林空間的呼應和聯系。所以造園家們在設計布局時,往往不是孤立地構景,而是注意到景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注意和諧、統一和完整。
附:中國名園
(一)中國十大名園:
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網師園、無錫寄暢園、揚州個園、上海豫園、浙江省海鹽綺園、廣東順德市大良鎮清暉園、河北保定古蓮花池、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二)中國其它名園:
- 北京:天壇、宣武藝園、大觀園、北海公園、玉淵潭公園、紫竹院公園、北京植物園、北京動物園、香山公園、八大處公園、雙秀公園、中山公園、陶然亭公園;
- 上海:澹園、南橋古華園、上海植物園、上海動物園、大觀園、長風公園、曲水園、醉白池公園、百佛園、古猗園、秋霞圃、南橋古華園、桂林公園、共青森林公園;
- 重慶:南山植物園、西山公園、枇杷山公園、南溫泉公園、鵝嶺公園、花卉園;
- 廣州:黃花崗公園、蒲洲花園、寶墨園、馀蔭山房、云臺花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流花湖公園、蘭圃、越秀公園、雕塑公園;
- 杭州:陸羽泉、虎跑泉、花港觀魚、三潭印月、曲院風荷、太子灣公園、杭州植物園;
- 揚州:何園、瘦西湖公園、揚州盆景園;
- 蘇州:留園、環秀山莊、耦園、滄浪亭、藝圃、獅子林、退思園、虎丘公園;
- 無錫:蠡園、錫惠公園、黿頭渚;
- 濟南:趵突泉公園、大明湖公園;
- 成都:望江樓公園、杜甫草堂、武侯祠、成都動物園;
- 西安:興慶宮公園,華清池;
- 太原:晉祠
- 貴陽:黔靈公園、森林公園、甲秀樓、花溪公園;
- 武漢:江灘公園、沙湖公園、解放公園
- 蘭州:五泉山公園、白塔山公園、蘭山公園、雁灘公園、徐家山森林園、石佛溝風景區
- 石家莊:西山公園、平安公園、水上公園;
- 沈陽:北陵公園、莫子山公園、東陵公園、沈陽國家森林公園
- 長春:北湖公園、長春動植物公園;
- 哈爾濱:太陽島公園、兆麟公園、哈爾濱濕地公園、哈爾濱斯大林公園、天池丁香公園;
- 銀川:覽山公園、閱海濕地公園;
- 洛陽:龍門石窟、金谷園、王城公園、上清宮森林公園、洛浦公園、西苑公園;
- 開封:禹王臺公園、鐵塔公園、龍亭公園、汴京公園;
- 鷹潭:清暉園
- 佛山:梁園、佛山中山園
- 東莞:可園
- 泉州:西湖公園、靈山公園、泉州森林公園
- 深圳:錦繡中華、世界之窗、中國民俗文化村、仙湖植物園;
-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
- 大連:勞動公園、傅家莊公園、大連海之韻公園
- 保定:競秀公園
- 荊門:龍泉公園
- 黃石:團城公園
- 湖州:飛英公園
- 綿陽:富樂山公園
陳友冰 編寫
參考資料:陳從周《說園》、周雄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周武忠《園林美學》、羅哲文等《中國名園》、相關園志、陳友冰《應用美學》,互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