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xué)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

1、《蔡中郎集》

  東漢蔡邕著。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少博學(xué),性至孝、好辭章、數(shù)術(shù)、天文,工書畫,善鼓琴。靈帝建寧四年(171),征辟司徒喬玄府,出任河平長,詔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與楊賜奏定“六經(jīng)”文字,自書冊鐫碑,立于太學(xué)門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經(jīng)”。后因上書論朝政得失,遭誣陷,罪髡鉗流放,次年遇赦還本郡。怠慢中常侍之弟,被迫亡命江湖十余年。直到獻(xiàn)帝即位時,董卓為司空,召署祭酒,甚為敬重,三日三遷,后拜左中郎將,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他哀嘆惋惜,被王允逮捕,死于獄中。年61。

  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法家、音樂家。他欲寫《漢書》,未竟。所著詩、賦、碑、誄、銘中以賦成就最高,以《述行賦》為代表,該賦前半吊古,后半傷今,清辭急切,感慨沉痛。為漢末抒情小賦之濫觴,后繼者有崔琰《述初賦》,陸機《行思賦》張載《敘行賦》等。《文心雕龍》推崇其碑銘云:“蔡邕銘思,獨冠古今”。又說:“其敘事核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清辭轉(zhuǎn)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自然而至”。他還是“隱語”的發(fā)明者。曾夜晚用手摸讀王羲之所書《孝女曹娥碑》,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大字作為評語,被曹操的主簿楊修破解:這是“絕妙好辭”四字。因為黃絹是色絲,是“絕”字,幼婦為少女,是“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是“好”字;齏臼是受辛之器,是繁體字“辤”字。至于音樂上他制作的“焦尾琴”、“柯亭笛”更為人們所樂道。

  《隋書·經(jīng)籍志》載有《蔡邕集》12卷,所著詩賦、碑、誄、銘等104篇,大部分為碑銘文字。今多散佚。明代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十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另有清代海源閣刻本《蔡中郎集》十卷,《蔡中郎集》外集四卷,內(nèi)有《獨斷》一卷,系記前代掌故,較為精善。今有鄧安生《蔡邕集編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魏武帝集》

  三國曹操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出生于一個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曹操一生征戰(zhàn)掃平了北方群雄,統(tǒng)一了中原廣大地區(qū),漢獻(xiàn)帝時尊為魏王,加九錫,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為全國盡快統(tǒng)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恢復(fù)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jì)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

  曹操本人熱愛文學(xué),“以相王之尊,雅愛辭章”,“登高必賦”。他是“志深筆長、梗慨多氣”的建安詩風(fēng)首倡者,也是鄴下文人集團(tuán)的扶植者。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guān)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蔭護(hù)。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tuán)”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zhì)條件基礎(chǔ)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是在他的倡導(dǎo)影響下進(jìn)行的。曹操論文,要求“指事而語”,反對“浮華”、“膚淺”,務(wù)實、尚樸,反對“無益之文”。

  曹操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他對樂府詩體制進(jìn)行創(chuàng)新,借古題以寫時事,體現(xiàn)他尚實主張和通達(dá)精神。內(nèi)容可分為時事、表述理想和游仙三類。其風(fēng)格鐘嶸認(rèn)為是“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代表作有《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蒿里行》等。

  曹操散文多為表、疏、教、令、書等應(yīng)用文,以散句為主,不事雕琢,不避俚俗,樸實通脫,很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文學(xué)主張。曹操散文的最大魅力就是文章顯得自信、自負(fù)、坦露、率直,充分體現(xiàn)了他那“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政治品格,如《讓縣自明本志令》、《求賢令》等。

  曹操著作《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魏武帝集》26卷,《魏武帝新撰》10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魏武帝集》30卷,《逸集10卷;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錄《魏武帝集》,未注明卷數(shù),均已散佚。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魏武帝集》1卷。近人丁福保輯《漢魏六朝名家集》有《魏武帝集》4卷。黃節(jié)撰《魏武帝魏文帝詩注》,收曹操詩24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華書局據(jù)丁福保輯本整理校訂《曹操集》收詩1卷,文3卷,并增加《孫子注》,附錄了《三國志·武帝紀(jì)》和裴注、江耦編《曹操年表》及《曹操著作考》。增補逸文,詩文部分俱采用《三國志》、《樂府詩集》等加以考訂,并注明出處和異文,為當(dāng)今最詳備之輯本,1959年出版。文革中,安徽亳縣譯注組有《曹操集譯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魏文帝集》

  三國曹丕撰曹丕(187~226),字子桓,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zhì)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quán)的爭奪中戰(zhàn)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漢獻(xiàn)帝禪位,代漢稱帝,終結(jié)了漢朝四百多年統(tǒng)治。改國號大魏,為魏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代中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終年四十歲。葬于首陽陵。廟號高祖,謚為文皇帝。

  曹丕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和影響大于政治,他是建安文學(xué)代表作家之一,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稱為“三曹”。他組織編寫的《皇覽》,開我國編纂大型類書的先河。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文論史上第一篇較完整又自成體系的文的專論,接觸到文學(xué)的地位和作用、文學(xué)風(fēng)格與性格關(guān)系以及文人之間關(guān)系鄧一系列重要問題,是《毛詩序》以來最重要的文論作品。他的散文《與吳質(zhì)書》、《答繁欽書》、《與鐘繇書》等文筆優(yōu)雅,事貫理暢,既富變化又饒有興味。其中又見真性情和悲喜個性,這點頗似乃父。他的詩歌《燕歌行》是我國早期七言詩走向定型的標(biāo)志,文學(xué)史上價值很高。其他如《雜詩》二首、《秋胡行》等也都刻畫細(xì)膩,寫得凄婉悲涼,頗有韻致。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魏文帝集》10卷;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魏文帝集》2卷;今人黃節(jié)《曹子建詩注(外三種)阮步兵詠懷詩注》中有《魏文帝詩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魏宏燦《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以張氏輯本為底本,以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參伍勘證,是較好的校注本。

4、《曹子建集》

  三國曹植著。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曾封陳王,死后謚“思”,世稱“陳思”或“陳思王”。白幼聰慧,深得曹操寵愛,曾欲立為太子,后失寵。曹丕稱帝后,備受猜忌與迫害,屢遭貶爵、遷封,后憂郁而死。

  曹植是建安時代最杰出、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全面的詩人。鐘嶸甚至說“陳思之于文章,猶人倫有周、孔,麟羽有龍鳳”。西晉之劉宋兩位最重要的作家陸機和謝靈運,鐘嶸皆認(rèn)為“其源出于陳思”(《詩品》)。《曹子建集》中的作品,包括詩、文及辭賦等,其中尤以詩歌的成就最為突出。他改造了樂府詩,使樂府由民間的俗文學(xué)變成文人的雅文學(xué)。曹植詩以五言詩居多,是中國詩歌史上五言詩走向成熟的標(biāo)志。前期詩作主要抒發(fā)個人建功立業(yè)的抱負(fù)情懷和對動亂社會的感觸,以《白馬篇》、《送應(yīng)氏》、《贈徐干》等為代表;后期詩作則更多地反映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激憤不平之情及苦悶,以《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七步詩》、《美女篇》等為代表。所作善用比興手法,鐘嶸《詩品》將此列為上品,稱之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曹植賦作更可顯露他的才華。前期賦作如《游觀賦》、《節(jié)游賦》,在表現(xiàn)貴游生活的同時也有一定的人生思考;《寶刀賦》、《槐賦》等詠物小賦托物詠志,相當(dāng)精致。后期的《洛神賦》,其情緒之濃烈,氣氛之妙曼,形象之優(yōu)美,辭藻之雅麗,皆為建安辭賦之冠,更是充分表露了他的才華。

  曹植著述繁富。生前曾自編《前錄》,收78篇,今僅存《前錄自敘》片段。死后魏明帝曹睿為之輯錄作品百余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30卷,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僅10卷。存詩文二百余篇。今存最早版本為北宋開寶七年(974)刊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又有南宋孝宗年間江西大字刊本,藏于上海圖書館;南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刊本,涵芬樓有影印本;明刊本有李夢陽序刻本,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皆為十卷,其中詩、賦、樂府六卷,文四卷。清代丁晏作《曹集詮評》,于十卷之外,另附逸文一卷。近人黃節(jié)有《曹子建詩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古直有《曹子建詩箋》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年版;余冠英《三曹詩選》,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年版,皆為選本,全校注本有趙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

5、《孔融集》

  三國孔融撰。孔融(153~208)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xué)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于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開始步入仕途。侍御史、司空掾、北軍中侯。在職三日,升遷為虎賁中郎將。董卓總攬朝政后,想要廢掉漢少帝,孔融與之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轉(zhuǎn)任其為議郎,隨后又將孔融派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漢獻(xiàn)帝建都許昌后,征孔融為將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為太中大夫。孔融為人恃才負(fù)氣,言論往往與傳統(tǒng)相悖,屢屢反對曹操的決定,,如反對恢復(fù)肉刑、譏諷曹丕私納袁紹兒媳甄氏、嘲笑曹操征烏桓、反對曹操禁酒。再加上他非常堅定的效忠于日趨式微的漢朝天子,成為當(dāng)權(quán)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建安十三年(208),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等罪名殺之,株連全家,時年55歲。

  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首,當(dāng)世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備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懸賞征募他的文章,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nèi)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如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是其最大的特色,但有的文章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風(fēng)致,如《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薦禰衡表》等。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于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其《雜詩》第二首抒寫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動人,不失為當(dāng)時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孔融詩歌中較有認(rèn)識價值的是他的《臨終詩》。

  由于全家被殺和曹操所加的嚴(yán)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9卷。又有《春秋雜議難》5卷。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孔少府集》一卷;近人丁福保輯《漢魏六朝名家集》有《孔文舉集》一卷。今人吳云有校注本《孔融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中華書局2005年出版;吳云《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訂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6、《王侍中集》

  三國王粲撰。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出身世家,其祖王暢為漢末清流領(lǐng)袖之一。王粲少有才名,見左中郎將蔡邕于長安,邕倒屐迎之,對賓客說:“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dāng)與之”。十七歲時受司徒王允征辟,為黃門侍郎。后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劉表死后,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歸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后遷軍師祭酒。魏國既建,拜侍中。其時禮儀舊制,多參與制定。建安22年,隨軍證吳,病卒于道,享年四十一歲。

  王粲是東漢末年著名文學(xué)家,被稱為“七子之冠冕”。著有詩、賦、論、議近六十篇,而以詩賦見長。其創(chuàng)作可分前后兩個階段。流寓荊州的十六年為前期,主要是哀嘆戰(zhàn)亂、民生凋敝和自己的艱難處境,詩風(fēng)慷慨悲涼,體現(xiàn)建安風(fēng)骨。代表作有《七哀詩》和《登樓賦。后期追隨曹操,憂患意識減少而功名意識增多,并與對曹操的贊頌融為一體,如《從軍詩》,這類詩作氣勢磅礴,意興高揚,節(jié)奏輕快、文辭流暢,但意義不大。另外還有一些參加曹丕、曹植兄弟貴游活動的詩作,如《雜詩》,應(yīng)景湊趣而已。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11卷,《漢末英雄記》10卷,《去伐論集》3卷。今存的輯本有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王侍中集》一卷;楊德周《匯刻建安七子集》收《王仲宣集》四卷;今有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中華書局2005年出版;吳云《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訂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諸葛武侯集》

  三國諸葛亮撰。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謚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又因其早年外號,也稱“臥龍”或“伏龍”。3歲喪母,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叔父諸葛玄,家于南陽郡鄧縣,位于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諸葛亮在隆中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受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盟,于赤壁之戰(zhàn)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chǔ)。他曾舌戰(zhàn)群儒、借東風(fēng)、智算華容、三氣周瑜,更取得荊州為基本。后奉命率軍入川,于定軍山智激老黃忠,斬殺夏侯淵,敗走曹操,奪取漢中。劉備伐吳失敗,受遺詔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縱平蠻,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時采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也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范。謚曰忠武侯。東晉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軍事家。其文學(xué)上的代表之作有《出師表》、《建興六年上言》(即《后出師表》)、《正議》等,顯示了作者忠懇勤恪、賢明清正之為人。敘事詳明切著,說理透徹曉暢,感情真摯,不著雕采,樸實無華。

  陳壽曾將諸葛亮的文章、兵書、奏折編輯成《諸葛亮集》又稱《諸葛氏集》。《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25卷,《諸葛武侯集誡》2卷,《諸葛亮兵法》5卷。今存的輯本有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有《諸葛丞相集》;清代王士祺《諸葛忠武侯集》,清張澍《諸葛武侯集》;中華書局整理點校本《諸葛亮集》,1960年版;張連科、管淑珍校注《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8、《阮步兵集》

  三國阮籍著。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少年時代,胸懷壯志,目空一切,曾到廣武面對楚漢古戰(zhàn)場慨嘆說:“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隨著司馬氏政治上的得勢和曹魏政權(quán)的風(fēng)雨飄搖,處世態(tài)度由積極轉(zhuǎn)向消極。思想上崇奉老莊之學(xué),政治上則采謹(jǐn)慎避禍的態(tài)度,生活上則嗜酒任誕,發(fā)言玄遠(yuǎn),口不臧否人物,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但其是非之心并未泯滅,常以青白眼看人,并撰文作賦,對名教禮法大加撻伐。景元四年(263)司馬昭自封晉公,加九錫,仿曹代漢故事,指定阮籍寫“勸進(jìn)文”。此時好友嵇康已被害,出于自身的軟弱,趁醉揮毫,被譽為神來之筆。由于內(nèi)心,數(shù)月之后,郁郁而亡。終年五十三歲。

  阮籍是“正始文學(xué)”的代表,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詩歌,代表作是五言《詠懷詩》82首。其中有些詩反映了詩人在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中,在種種醉態(tài)、狂態(tài)掩蓋下的內(nèi)心的無限孤獨寂寞、痛苦憂憤。有些詩表現(xiàn)了詩人害怕政治風(fēng)險,希冀避世遠(yuǎn)禍的思想面貌;有些詩借古諷今,寄托了對時政的抨擊或感慨,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關(guān)切;還有些詩嘲諷了矯揉造作的虛偽的禮法之士。總的來說,阮籍的《詠懷》詩以“憂思獨傷心”為主要基調(diào),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在藝術(shù)上多采用比興、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fēng)。

  阮籍還長于辭賦和散文。今存賦6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表現(xiàn)了作者超凡絕塵清虛自守的精神境界;詠物類有《鳩賦》、《獼猴賦》,借詠物抒發(fā)了自己的懼禍心情,諷刺了虛偽的“禮法之士”。另存散文9篇,其中最長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文章借著給“大人先生”立傳的機會,激烈地抨擊了統(tǒng)治階級的“禮法”制度,宣泄了內(nèi)心的積郁,寄托了自己不與物交、神游自得的意趣。

  阮籍著作今存賦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余首。《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10卷,已佚。新舊唐書皆作5卷。今存輯本有:明薛應(yīng)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阮嗣宗集》3卷;明萬歷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漢魏六朝諸家文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阮步兵集》1卷;近人丁福保輯《漢魏六朝名家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黃節(jié)的《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出版;邱鎮(zhèn)京《阮籍詠懷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版。

9、《嵇中散集》

  三國嵇康著。嵇康(223-263),字叔夜,祖先會稽人,本姓奚,后舉家遷至譙國铚(今安徽宿州市西),此處有嵇山,因而改姓嵇。父為治書侍御史,早逝,嵇康在母、兄的寵愛之下頗受嬌縱,養(yǎng)成任性不羈的性格和疏懶散漫的習(xí)氣。出仕后任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因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被視為魏宗室,與司馬氏政權(quán)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好友山濤離職時推舉嵇康代己,嵇康為此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又冷遇司馬昭心腹鐘會,因此埋下殺機。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為不孝,嵇康挺身而出為其辯護(hù),鐘會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嵇康。當(dāng)他被捕下獄時,太學(xué)生數(shù)千人為之請愿,要求留下他當(dāng)老師。臨刑,神色自若,“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年僅40歲。面對死亡陰影顯得如此從容,不懼己死,而憂美妙音樂的失傳,何等曠達(dá)的人生和完美的生命樂章的終結(jié)!

  嵇康是正始年間最具魅力的人物,也是江淮靈秀毓積而成的典型代表。在竹林七賢之中,論年長,他不如山濤、阮籍;論文學(xué),鐘嶸的《詩品》將阮籍列為上品,嵇康卻列在中品;論玄學(xué)修養(yǎng),向秀似乎更優(yōu);論任誕作風(fēng),不及劉伶和阮咸;論官階,山濤最高;論財富,王戎為最,但竹林七賢的領(lǐng)軍人物卻是嵇康,“竹林之游”即在嵇康的山陽寓所。嵇康要與山濤絕交,山濤卻為此到處贊譽嵇康;嵇康下獄,“豪杰皆隨康入獄”;康去世以后,他的好友向秀撰著名的《思舊賦》,東晉的李充、袁宏、謝萬,南朝的顏延年、沈約、江淹、庾肩吾,唐代的王績,宋代的李清照都曾用各種文字,贊譽過嵇康,在文學(xué)史上難得一見。魯迅也深受嵇康的影響,魏晉作家中,“最使他喜歡的作家是孔融和嵇康”。魯迅編校有《嵇康集》,在《紀(jì)念劉和珍君》中又提到向秀懷念嵇康的《思舊賦》。

  嵇康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玄學(xué)論著和文詞優(yōu)美的憤世疾俗之作。嵇康為我國古代散文大家,現(xiàn)存文14篇,包括書、論、傳、箴、戒等體,其中論最多,有九篇,皆是長篇論文,主旨皆是闡述玄學(xué)命題,也是魏晉玄學(xué)家中留存論文最多的一位。其中以兩篇《養(yǎng)生論》和《聲無哀樂論》最為著名。“書”中最出色是《與山巨源絕交書》,書中所云絕交并非真正絕交,而是借此表明心跡,重點申述不能為官的“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并借以嘲諷晉朝官場,實際上是宣告與司馬氏的不合作。以口語化散句為主,基本上不用駢偶。另一重要散文著作是《圣賢高士傳》。全書由119篇人物小傳和贊組成,現(xiàn)存60多篇。這一專著的思想價值就在于顛覆傳統(tǒng):傳統(tǒng)的圣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皆未列入其中,而老子、莊子、巢父、許由、接輿、長沮、桀溺,甚至襄城小童悉有傳,作者心目中的圣賢就是這批高蹈隱逸、鄙棄名利、傲視權(quán)貴的高士。這與他“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思想是一致的。全書敘事簡潔精要,往往三言兩語,人物情態(tài)、性格畢現(xiàn),

  嵇康今存詩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詩最多,占今存詩作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成就也在諸體之上,其代表作為《贈秀才入軍》、《雜詩》、《秋胡行》、《憂憤詩》等。《贈秀才入軍》共18首,并非盡寫從軍之事,也有敘說友誼,更多的是抒寫玄學(xué)理趣,如第十四首;《秋胡行》七首,主要抒發(fā)對社會險惡的感受,內(nèi)中亦多哲理思考。嵇康五言詩較少,其中以《述志》和《贈秀才詩》較有特色。

  《嵇康集》在五代梁時有十五卷,隋代存十三卷,另有《春秋左氏傳音》三卷。皆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兩唐書著錄為15卷。南宋時佚。今存輯本有:明黃省曾嘉靖刻本;明薛應(yīng)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嵇中散集》1卷;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輯《嵇中散集》1卷;吳寬《叢書堂抄本》匏庵手校本,據(jù)云抄自宋本;魯迅以吳寬抄本為底本,校以各本,于1924年編成《嵇康集》10卷(收入1938年出版的《魯迅全集》);戴明揚校注的《嵇康集》則以黃省曾刻本為底本,校以各本,并作注;夏明釗有《嵇康集譯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陸士衡集》

  西晉陸機著。陸機(261~303),字士衡,因做過平原內(nèi)史,世稱陸平原,文集又稱《陸平原集》江蘇上海人。三國時吳國世家之子,祖父是陸遜,父親是陸抗。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吳國被滅,他閉門讀書,一連十年。最后寫了《辯亡論》兩篇,作為對故國興亡的一番檢討。陸機后來入晉朝做官,不幸卷入晉室內(nèi)爭,一度下獄論死,遇赦生還。晉惠帝時候,晉室又內(nèi)爭,陸機帶兵戰(zhàn)敗,為人所構(gòu)陷,遂被殺。他的弟弟陸云、陸耽,和兒子陸蔚、陸夏,同時被害。臨刑時對弟弟陸云嘆道:“華亭鶴唳,復(fù)得聞歟?”死時年四十三歲。

  陸機是太康詩壇代表,與弟弟并稱“二陸”。詩作內(nèi)容以贈答為主,體現(xiàn)他積極用世的人生態(tài)度。講求形式的華美整飭,以其深厚的學(xué)力、繁縟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xiàn)一種雍容華貴之美。政論文《辨亡論》、《五等論》以及賦作《豪士賦》都意在歷史政治的探討,體現(xiàn)重儒輕道、蔑棄玄虛的創(chuàng)作傾向,這在一位追求老莊宣言的西晉作家群中顯得很另類,陸機文學(xué)個性重要性亦在此。在文學(xué)風(fēng)格上,張華對陸機說:“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他“天才秀逸,辭藻宏麗”的一面。陸機的《文賦》最能代表他的文學(xué)論。它表現(xiàn)了西晉文學(xué)思潮的重要傾向,也是陸機本人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它基本擺脫了以文學(xué)政教功能為核心的論說模式,改以創(chuàng)作論為主體,這是《文賦》的主要價值所在。

  據(jù)《晉書·陸機傳》載,陸機所作詩、賦、文章,共300多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集14卷,又著錄《吳章》2卷,《晉紀(jì)》4卷,《洛陽記》1卷,《連珠》1卷;兩唐書著錄有集15卷;鄭樵《通志》著錄47卷,今已佚。今存輯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遺文10卷,與陸云集合刻為《晉二俊文集》此為最早輯本;明薛應(yīng)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陸士衡集》7卷;明萬歷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漢魏六朝諸家文集》收有《陸士衡集》10卷;明代人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陸平原集》2卷;今有金濤聲點校的《陸機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注釋本有郝立權(quán)《陸士衡詩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年譜有姜亮夫《陸平原年譜》,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版。

11、《陸士龍集》

  西晉陸云著。陸云(262~303),字士龍,陸機之弟。他年少時即有文采,因其文學(xué)成就而與其兄陸機并稱為“二陸”。成都王司馬穎任命為清河內(nèi)史。司馬穎討齊王司馬冏時,以陸云為前鋒都督。司馬冏伏誅,升云為大將軍右司馬。司馬穎志驕政衰,陸云屢以正言逆旨。及陸機兵敗被冤殺,陸云也一起遇害,時年四十二。有二女,無男。陸云愛才好士,多所舉薦。死后,門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二陸”文才,各有長短,劉勰曾評論說:“士衡才優(yōu),而綴辭尤繁;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文心雕龍》)。比起乃兄,才華雖不及,但語言要清雅省凈。陸云自言“四言五言,非所長,頗能作賦”。今存賦六篇,本人最得意的是《歲暮賦》,其中既有歲月之嘆,又有人生感慨,寫出亂世、歲暮、游子鄉(xiāng)思等復(fù)雜心態(tài),可視為作者感情的真實流露。風(fēng)格上既重辭采,又好模擬,與乃兄風(fēng)格相近。

  陸云存詩并不少,有130多首,其中四言占絕大部分。多為贊頌、應(yīng)酬,空洞平庸。五言不多,確有一定特色,如《答兄平原詩》、《答張士染詩》,皆朗練鮮凈,情感深沉。

  《晉書》本傳載其所著文章349篇,又撰《新書》十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陸云集》12卷;兩唐書皆著錄有集10卷,已佚。今存輯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遺文10卷,與陸機集合刻為《晉二俊文集》。其中賦一卷,詩三卷,誄、頌、騷三卷,書啟三卷;明薛應(yīng)旗嘉靖刻本《六朝詩集》收有《陸士龍集》4卷;明萬歷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漢魏六朝諸家文集》收有《陸士龍集》10卷;明代人張溥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陸清河集》2卷;中華書局1988年出版黃葵校點的《陸云集》。

12、《陶靖節(jié)集》

  東晉陶淵明著。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入劉宋后改名潛,字符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父親早死,到陶淵明時家勢已漸漸衰落。他年輕時曾懷有“大濟(jì)于蒼生”的壯志,又因家境貧寒,二十九歲時走上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下級官職,每次時間都很短。因“質(zhì)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而解綬去職,四十一歲還家歸隱,過起了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卻能安貧樂道,忘懷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最后在貧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歲。卒后友人私謚“靖節(jié)征士”。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杰出的辭賦家和散文家。深受后世文人客推崇,歐陽修甚至認(rèn)為“兩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而已”;朱光潛認(rèn)為可以和陶淵明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陶淵明今存詩125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文12篇,其中辭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詩歌內(nèi)容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其中田園詩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這類詩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yuǎn)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jié)操,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這在陶淵明出現(xiàn)之前,文學(xué)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yán)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飲酒》等。他的《桃花源詩并記》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chuàng)者。它以真摯的感情、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yuǎn)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tài)或指責(zé)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xiàn)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xiàn)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其中的《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quán)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詠懷詩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jīng)》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xiàn)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fā)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nèi)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jīng)》13首借吟詠《山海經(jīng)》中的奇異事物表達(dá)了同樣的內(nèi)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wèi)、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fā)和表明自己濟(jì)世志向永不熄滅。

  陶淵明現(xiàn)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總的來說,陶文數(shù)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辭賦中《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傳記類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名作。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宋征士陶潛集九卷”;陽休之加附錄編為十卷本,其中詩4卷,賦1卷,文3卷,集《圣賢群輔錄》2卷。宋本中最重要的是僧思悅據(jù)蕭統(tǒng)《文選》本、參校宋代宋庠刊定本,重加編訂的十卷本,此是今日所見諸本的母本。今存之本有:李公煥本、何孟春本、汲古閣本、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張爾公本、毛晉綠君亭本、何焯校本、陶澍《靖節(jié)先生集注》、吳瞻泰《陶詩匯注》等。近代學(xué)者整理注釋的本子有:古直《陶靖節(jié)詩箋定本(層冰草堂從書本),丁福保《陶淵明詩箋注》上海醫(yī)學(xué)書局1929年版,王瑤《陶淵明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年版,逯欽立《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13、《鮑參軍集》

  南朝宋代詩人鮑照著。鮑照(約415年~470年),字明遠(yuǎn),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市)人。家世貧賤,曾向臨川王劉義慶獻(xiàn)詩,得到賞識,被任命為國侍郎,后遷為左常侍。歷任永安令、海虞令、太學(xué)博士兼中書舍人、秣陵令、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臨海王劉子頊鎮(zhèn)荊州時,任鮑照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劉子頊后來參加劉子勛反對劉彧的宮廷斗爭,戰(zhàn)敗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殺。

  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詩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李白曾把鮑照比作“鳳與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詩歌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長于樂府詩,最有名的有雜言樂府《擬行路難》18首,五言樂府《代出薊北門行》、《代白頭吟》等。這些詩作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fā)自己沉淪下寮的憤懣和不平。藝術(shù)上能吸收民歌的精華,剛健清新,感情豐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當(dāng)時歌功頌德的廟堂詩以及游山玩水、談玄理、慕神仙的時代風(fēng)尚迥然不同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

  鮑照也是著名的辭賦家和駢文作家。他的《蕪城賦》古樸、奇峭、蒼勁,在南朝抒情小賦中極為難得。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上刻意追新又不流于生僻,華美中顯露挺拔的古氣,是傳頌千古名篇。《步瓜山揭文》則是篇借寫景來諷刺現(xiàn)實。

  《鮑參軍集》為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其中賦2卷,詩6卷,文2卷。現(xiàn)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jié)在錢注基礎(chǔ)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lián)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

14、《謝宣城集》

  南齊詩人謝脁著。謝脁(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母為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少有文才,《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xué),有美名,文章清麗”。先后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xué),又是竟陵王蕭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時曾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后任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蕭遙光謀取帝位,謝脁遭誣陷,下獄死。

  謝脁是南齊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約、王融等人提出詩歌聲韻上的“八病”之說,開創(chuàng)了永明體,對近體詩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xiàn)。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主要成就是發(fā)展了山水詩。謝脁的山水詩與謝靈運齊名,世稱二謝;又因謝脁與謝靈運同宗,故又稱大小謝。大謝(靈運)的山水詩尚未脫離玄言詩風(fēng)的影響,模山范水后總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謝(脁)的山水詩則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繪,玄理成分已消除殆盡。謝脁的詩語言精美、音韻和諧,體現(xiàn)了永明體詩歌的特點。如“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等,清新俊逸,精警工麗,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今存詩200余首。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謝脁集》12卷,《謝脁逸集》1卷,均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現(xiàn)存五卷本,系宋代樓照所刻,其中賦、樂歌、四言詩一卷,鼓吹曲一卷,五言詩三卷。清代吳騫刻本,校勘甚精。今人曹融南有《謝宣城集校注》。

15、《昭明太子集》

  南朝梁代蕭統(tǒng)著。蕭統(tǒng)(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xué)家,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梁武帝蕭衍長子、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號“昭明”,故后世又稱“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于色。蕭統(tǒng)對文學(xué)頗有研究,招集文人學(xué)士,廣集古今書籍三萬卷,編集成《文選》三十卷。《文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文學(xué)作品選集,選編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種文體代表作品,對后世有較大影響。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其“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準(zhǔn)則,亦為后世推崇。

  蕭統(tǒng)著有《文集》二十卷,宋末已佚,現(xiàn)存五卷,系后人輯刻,其中賦、古樂府一卷,文四卷。

16、《江文通集》

  南朝江淹著。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xué)家,歷仕三朝。濟(jì)陽考城(今河南民權(quán))人,少時孤貧好學(xué)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鸞幕下任職,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齊高帝蕭道成執(zhí)政,任江淹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大受重用,后遷中書侍郎、廬陵內(nèi)史、尚書左丞、國子博士、宣城太守、秘書監(jiān)諸職。梁武帝蕭衍代齊后,江淹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去世時,梁武帝為他素服舉哀,謚曰憲伯。《梁書》、《南史》有傳。

  中年以后,江淹官運亨通,官運的高峰卻造就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低潮,富貴安逸的環(huán)境,使他才思減退,到齊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傳世之作,故有“江郎才盡”之說。江淹是南朝辭賦大家,與鮑照并稱。江淹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可說是南朝辭賦的佳作。江淹又是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與鮑照、劉峻、徐陵齊名。《詣建平王書》、《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均為當(dāng)時名篇。江淹的詩作成就雖不及他的辭賦和駢文,但也不乏優(yōu)秀之作,其特點是意趣深遠(yuǎn),善于擬古。

  江淹的作品,據(jù)《梁書·江淹傳》的記載,“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為前后集”《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舊唐書》記載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記載為十卷。明人胡之驥著有《江文通集匯注》。中華書局1982年出點校本,由李長路、趙威點校。

17、《何水部集》

  南朝梁代何遜著。何遜(?~518)字仲言。東海郯人(今屬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zhèn))。據(jù)說8歲就能作詩,20歲左右被舉為秀才。當(dāng)時名詩人范云見到他的試策,大加稱贊,就此結(jié)為”忘年之交”。沈約也很欣賞他的詩。他出身貧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監(jiān)中,曾任建安王蕭偉的記室,又任過安成王蕭秀的幕僚,還兼任過尚書水部郎。晚年在廬陵王蕭續(xù)幕下任職,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zhèn)。后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zhèn))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世稱“何水部”。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今存詩一百一十余首,多為贈答及紀(jì)行之作,擅長抒寫離情別緒及描繪景物,其特點在于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襯托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往往寓目即書,不喜用典故,寫景抒情極為精妙,格調(diào)清新婉轉(zhuǎn),為杜甫所推許。

  何遜身后由同時人王僧孺編定集八卷,《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為七卷。此書最晚至五代時已殘缺。宋代黃伯思《東觀余論》載《何遜集》有后晉天福本二卷,有詩無文。今所見刻本以明正德間刊本為早,繼有薛應(yīng)旗刊本、張燮刊本和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其中賦1篇,箋、書11篇。樂府4首,詩97首,聯(lián)句16首。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何遜集》,增加佚詩《傷徐主簿》三首,《送司馬長沙》一首和張纮等三篇序跋。

18、《庾子山集》

  南朝庾信著。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早年與徐陵一起為宮體文學(xué)的代表作家,被稱為“徐庾體”。梁元帝時奉命出使西魏,被強迫羈留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侯。庾信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xiāng)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以此至老死。

  庾信創(chuàng)作以他四十二歲時出使西魏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梁,作品多為宮體性質(zhì),輕艷流蕩,富于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后,詩賦大量抒發(fā)了自己懷念故國鄉(xiāng)土的情緒,以及對身世的感傷,風(fēng)格也轉(zhuǎn)變?yōu)樯n勁、悲涼。所以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其詩歌代表作有《擬詠懷》27首,蒼勁沉郁。辭賦方面的成就并不亞于詩歌,他的抒情小賦如《枯樹賦》、《竹杖賦》、《小園賦》和《傷心賦》等,都是傳誦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賦》是其代表作。

  以《四部叢刊》影印明代屠隆本為最早,十二卷;朱曰藩刊本,僅六卷,有詩無文;明代張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稱《庾開府集》。《庾信集》較早的注釋本是清代吳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附有年譜;今本中華書局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采清人倪璠注本,今人徐逸民點校。

19、《徐孝穆集》

  南朝詩人徐陵著。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早年即以詩文聞名。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長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蕭衍時期,任東宮學(xué)士,常出入禁闥,為當(dāng)時宮體詩人,與庾信齊名,并稱“徐庾”。入陳后歷任尚書左仆射,中書監(jiān)等職,繼續(xù)宮體詩創(chuàng)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至德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七,謚曰章。徐陵最大的文學(xué)功績是在梁中葉時選編了一部詩歌總集《玉臺新詠》。

  《徐孝穆集》三十卷,已佚,今存六卷,系后人所輯。其中詩賦1卷,文5卷。清代吳兆宜有箋注本,稽考較詳。末附徐文炳《徐孝穆備考》,于吳注多所補正。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 色欲人妻综合AAAAA网| 伊人性伊人情综合网|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伊人久久综合成人网|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亚洲av综合日韩|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色99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婷婷久久久五月综合色|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第一页|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 |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综合|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五月天婷婷综合网| 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色欲| 玖玖爱zh综合伊人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