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二十二):劉禹錫、歐陽修
二、與侄書
與十二侄書
【原文】
一
自南方多事以來,日夕憂汝。(1)得昨日遞中書,知與新婦諸孫等各安,守官無事,頓解遠想。(2)吾此哀苦如常。(3)歐陽氏自江南歸明,累世蒙朝廷官祿。(4)吾今又蒙榮顯,致汝等并列官裳,當思報效。(5)偶此多事,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6)至于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7)但存心盡公,神明亦自祐,慎不可思避事也。(8)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8)吾不闕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9)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10)已寒,好將息。不具。(11)吾書送通理十二郎。(12)
二
承示近文,只如此作得也。(13)但古詩中時復要一聯對屬,尤見工夫。(14)并問當因書言去。(15)昔選人有陳奇者,舉主十六人,(16)仁宗見其未嘗歷選調,特旨不改官,以戒馳騖者。(17)初官,宜少安之。(18)
【注釋】
一
(1)自南方多事以來,日夕憂汝:自從南方發生戰事以來,我日夜為你擔憂。南方多事:指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廣西發生的壯族儂智高叛亂,當時歐陽通理任象州(今廣西象州縣)司理(掌管獄訟的官職)。
(2)得昨日遞中書,知與新婦諸孫等各安,守官無事,頓解遠想:昨日接到遞來當時書信,知道你與侄媳婦及各位侄孫皆安好,守著官署,平安無事,我的心總算放了下來。中書:指歐陽通理寄來的書信。
(3)吾此哀苦如常。我此時還像日常一樣哀苦(思念剛去世的母親)。哀苦:指思念剛去世的母親。按:皇佑四年(1052)三月,母親逝于歐陽修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官舍,享年七十二歲。
(4)歐陽氏自江南歸明,累世蒙朝廷官祿:我們歐陽家族自從在江南歸附明主,數代承蒙朝廷恩惠,享受朝廷俸祿。歸明:歸附明主,指歸順宋朝。按:宋太祖趙匡胤滅南唐,統一江南,江西廬陵歐陽修的先輩也隨之成為大宋的臣民。歐陽修祖父歐陽偃是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狀元,官至南唐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49歲時考中進士,先后任道州(今湖南道縣)判官,泗州(今安徽泗縣),綿州(今四川綿陽市)推官,最后做過泰州(今江蘇泰州市)判官。
(5)吾今又蒙榮顯,致汝等并列官裳,當思報效:如今我又承蒙皇上恩寵獲得如此顯耀的職位,也使你們獲得門蔭成為官員,應當出力報效朝廷。榮顯:仁宗皇祐二年(1050)歐陽修由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轉吏部郎中,加輕車都尉,又充龍圖閣直學士,信都縣開國伯、食邑八百戶、賜紫金魚袋,所以說是“榮顯”;致汝等并列官裳:宋代有門蔭制度,高官的子侄都可以因父輩成為官員。
(6)偶此多事,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你身處儂智高叛亂這樣多事之地,如國家有所派遣,你應該盡力向前,不得逃避。差使:差遣,公務。
(7)至于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即使遇難為保全節操而死,也是你最大的光榮。死節:為保全節操而死。
(8)但存心盡公,神明亦自祐,慎不可思避事也:只要你有為國盡忠之心,神明就會保佑你(不會讓你死去),你千萬不要想著如何去逃避王事。慎:這里指“千萬”、一定。
(8)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昨天來信中提到要買朱砂送來給我。朱砂:一種礦石,粉末呈紅色,經久不褪,常用作顏料。還是一種中藥藥材,有鎮靜安神作用,但毒性大。
(9)吾不闕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我不缺少朱砂,你為官應當廉潔,怎們能買官府控制下的物品朱砂呢?官下物:是指為官者職權管轄范圍內出產或生產的物品。
(10)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我在任上,除飲食等物品外,不會去購買任所內任何其他物品,你也可以以此為戒。
(11)已寒,好將息。不具:天已寒冷,你要好好保重。我就不一一詳說了。將息:調養,休息;不具:書信末尾常用語,猶言不詳備,不一一詳說。
(12)吾書送通理十二郎:歐陽修的侄子歐陽通理,因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按:這是備注,大概是交代送信人,或是底稿存根。
二
(13)承示近文,只如此作得也:承蒙你送來近來所作之文,這樣寫是掌握了文章作法。
(14)但古詩中時復要一聯對屬,尤見工夫:但古詩作法一定要注意詩句間的對仗,這方面特別能顯示作詩的工力。杜甫《寄高使君岑長史》:“更得清新否?遙知對屬忙”。
(15)并問當因書言去:信中并且詢問我是否可以上書朝廷請求改官調職。
(16)昔選人有陳奇者,舉主十六人:昔日有個供選拔官員候選人叫陳奇,共有十六位官員舉薦他。
(17)仁宗見其未嘗歷選調,特旨不改官,以戒馳騖者:但仁宗皇帝見他沒有經歷過候補官員等待遷調過程,特意降旨不準改官,作為官場奔走鉆營者的警戒。選調:候補官員等待遷調。
(18)初官,宜少安之:你擔任此官時間不長,還是以安心為好。少:同“稍”。
【翻譯】
一
自從南方發生戰事以來,我日夜為你擔憂。昨日接到遞來當時書信,知道你與侄媳婦及各位侄孫皆安好,守著官署,平安無事,我的心總算放了下來。我此時還像日常一樣哀苦(思念剛去世的母親)。我們歐陽家族自從在江南歸附明主,數代承蒙朝廷恩惠,享受朝廷俸祿。如今我又承蒙皇上恩寵獲得如此顯耀的職位,也使你們獲得門蔭成為官員,應當出力報效朝廷。你身處儂智高叛亂這樣多事之地,如國家有所派遣,你應該盡力向前,不得逃避。即使遇難為保全節操而死,也是你最大的光榮。只要你有為國盡忠之心,神明就會保佑你(不會讓你死去),你千萬不要想著如何去逃避王事。昨天來信中提到要買朱砂送來給我。我不缺少朱砂,你為官應當廉潔,怎們能買官府控制下的物品朱砂呢?:我在任上,除飲食等物品外,不會去購買任所內任何其他物品,你也可以以此為戒。天已寒冷,你要好好保重。我就不一一詳說了。這封書信是送給歐陽通理十二郎的。
二
承蒙你送來近來所作之文,這樣寫是掌握了文章作法。但古詩作法一定要注意詩句間的對仗,這方面特別能顯示作詩的工力。信中并且詢問我是否可以上書朝廷請求調職。昔日有個供選拔官員候選人叫陳奇,共有十六位官員舉薦他。但仁宗皇帝見他沒有經歷過候補官員等待遷調過程,特意降旨不準改官,作為官場奔走鉆營者的警戒。你擔任此官時間不長,還是以安心為好
【簡析】
這兩封家信皆此寫于皇祐四年(1052),是回復侄兒歐陽通理的。作者此時在京任吏部郎中,歐陽通理則在象州(今廣西象州縣)任司理(掌管獄訟的官)。歐陽通理在家族中排行十二,故稱十二郎。
此信雖短。但情誼深長。這年三月,太夫人逝于歐陽修的吏部郎中官舍,享年七十二歲。歐陽修對母親感情極深,因為他四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又深明大義。因家貧無資,便用蘆葦在沙地上寫畫教歐陽修識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仗義執言,言辭慷慨,稱落實下井的諫官高若訥“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二字”,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母親又隨他前往山城,毫無怨言,因為她了解自己兒子的秉直為人。所以歐陽修在紀念父母的《瀧岡阡表》中稱頌母親是“恭儉仁愛而有禮”,并回憶這段經歷時說:“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后(歐陽)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所以,母親去世,他長期陷入極度哀痛之中,就像他在信中告訴侄兒通理說的那樣:“吾此哀苦如常”。但就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時時擔心處于烽火中的侄兒:“自南方多事以來,日夕憂汝。”可見叔侄間的深情。
第一封這家信更為重要的是以下兩點:
一是歐陽修雖然非常關心處于戰火中的侄兒一家。這年初,廣西廣源州壯族首領儂智高發動叛亂(歷史教科書上稱“農民起義”)。四月,儂智高率五千右江東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縣平馬鎮)五月乙巳(1052年5月31日),儂智高攻占邕州(州治在今廣西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端州(今廣東肇慶)仁慈皇帝”,年號“啟歷”,在短短的幾個月里“所過如破竹”,相繼攻破沿江端州(今廣東肇慶)昭州(今廣西平樂)數州,并圍攻廣州。于是,朝廷委派樞密院副史狄青為征南節度使,統領二十萬大軍,包括一支驃勇的西夏吐蕃騎兵),從京都日夜兼程南下。在歸仁鋪大敗儂智高。皇佑五年十二月,攻下儂智高最后據點邕州并奇襲特磨寨,俘獲儂智高母親阿儂、弟弟儂智光、長子儂繼封(92)時為。儂智高則“不知所終,其存亡莫可知也”(宋·楊仲良《通鑒長編織事本末·廣源叛蠻》五O卷)。這場歷時近兩年的戰亂才告結束。歐陽通理任職的象州,正處戰火之中。結婚不久的妻子和幼子亦皆在任上。但歐陽修在家難國難交織之中深明大義,勉勵侄兒在此多事之秋“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是“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將國事與家世,個人生死與國家安危相互位置擺的清楚分明。
二是體現了歐陽修廉潔自律的人品。歐陽通理要買朱砂送給他,卻被歐陽修嚴詞拒絕:“吾不闕此物”。其原因有二:一是朱砂為官方專營,專賣的“榷”類產品,作為產地的政府官員,不能因利乘便,所以歐陽修訓斥說:“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二是即使不是官方專營,專賣的普通物品也不宜買。因為你是官員,商人會因此降低價格,或是用廉價甚至贈送來賄賂你,讓你蒙上不廉之名。歐陽修之前任滁州太守的王禹偁就是因為“買馬虧價”而被言官彈劾的。所以歐陽修說自己“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以此身教來告誡侄兒。
第二封信亦是寫在皇祐四年,背景與第一封相同。大概是歐陽通理將自己寫的詩文寄給歐陽修,要歐陽修指教。信中可能提到自己在象州任職時間已不短,想寫報告要求調職。歐陽修針對兩事作簡短回復。
關于如何寫詩,歐陽修談的很簡約,但卻是關鍵,即一定要注意詩句間的對仗,這方面特別能顯示作詩的工力。對于可否“因書言去”,歐陽修也未作過多訓誡,只是據前人欲躁進而適得其反加以點破。因為歐陽通理不愿在象州任司理,表面的原因是任職時間較長,想換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是想通過歐陽修的舉薦來升遷。歐陽通理在象州任職時間并不算長,而且沒有經過“選調”這個官員考察提拔任用程序,屬于躁進。所以歐陽修舉陳奇為例,雖然舉薦者多達16人,卻被仁宗看破“特旨不改官,以戒馳騖者”。作者借此要侄兒“宜少安之”,原因是“初官”,雖僅六字,卻力透紙背。
歐陽修對侄兒征詢的兩件事,重點落在后一件,這也是歐陽修的一貫做法和認識:歐陽修在京時常有各地學者登門拜訪,他們發現“歐陽公多談吏事”,有人提出疑問說:本想討教道德文章,今先生更多的是教人以吏事,這是為何?歐陽修回答:“吾子皆時才,異日臨事當自知之。大抵文學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即文學主要是用來提高個人修養的,而政事卻是關系時世百姓的大事,你們將來都要出去做官,這一點切須注意。所以,歐陽修在這封家書中也體現了一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