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三):詞曲別集
21、《稼軒長短句》
南宋辛棄疾著。辛棄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在他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時,辛棄疾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在軍中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遂被任命為江陰簽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年二十五歲。后陸續(xù)被任命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轉(zhuǎn)運使、安撫使。這類地方官職雖然重要但與他被堅執(zhí)銳、收復失地的愿望相違。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zhí)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畏縮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加上“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fā)展。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淳熙八年(1181)冬,四十二歲正當有為之年的辛棄疾,受彈劾而被免職,從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任上歸居上饒帶湖。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xiāng)閑居。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zhèn)江任職。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zhèn)江知府,雖已六十五歲高齡,仍竭力規(guī)劃北伐措施,招募丁壯。但當年夏,就被調(diào)離鎮(zhèn)江,改知隆興府,還未赴任,又被彈劾罷官。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享年67歲。
辛棄疾不僅是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堪稱“照映一世之豪”(陳亮《辛稼軒畫像贊》),他的文章詩詞也能自樹一幟,尤其是他的詞,“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劉克莊《辛稼軒集序》)。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和后世詞壇。他繼蘇軾踵武,在天崩地塌的時代巨變影響下,突破了詞的應歌度曲、娛賓遣興的傳統(tǒng)藩籬,緊密結合民族命運,發(fā)為英雄豪杰的慷慨悲歌,使詞的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辛棄疾今存詞620多首,為兩宋詞人之冠。內(nèi)容上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辛詞中的大量詞作,是以熾烈的情感、高亢的音調(diào),抒寫渴望北伐、統(tǒng)一河山的強烈愿望。詞人雖大半生仕宦東南,當他最牽掛的確是西北:“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聲聲慢·滁州旅次》)。著名的《破陣子》中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以及《永遇樂》中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更是詞人一生努力恢復、白首不衰的愛國情懷的強烈寫照!亦正因為如此,當他的愛國之情受挫,北伐之夢難成時,內(nèi)心就分外的郁結和悲憤,通過詞作也得到充分的吐露,如那首有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秋色無邊,遠山帶恨,詞人南渡雖已多年,但事業(yè)無成,撫視寶刀,頻拍欄桿,一股有家難歸、優(yōu)質(zhì)藍籌,歲月空逝的悲憤之情,充滿英雄失路的喟嘆、類似的名篇還有《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等。詞人的愛國情愫除了正面抒發(fā)外,還通過抨擊茍且偷安的執(zhí)政者流露出來。在《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他一方面哀嘆國運:“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一方面支持這些茍且偷安、只圖一時顯赫的執(zhí)政者:“君莫舞,君不見,飛燕玉環(huán)皆塵土”。據(jù)說,“孝宗見此詞頗不悅”(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可見深深刺痛了當政者。在《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將他們比作相聚鼓噪的群蛙:“袖手高山流水,聽群蛙,鼓吹荒池”;在《賀新郎·題君用山園》中,又將他們比作這比遮月的浮云:“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在《千年調(diào)》中,更將這批為了功名利祿“然然可可、萬事稱好”、八面玲瓏的權貴們比作“得人憐”的“秦吉了”。其中可看出辛棄疾的剛直性格,更可看出對國事的憂心如焚。
辛棄疾被迫退居山林,前后達十八年之久。這一時期的詞作,反映了詞人閑居中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其中相當一部分描畫了農(nóng)村的自然風物以及和農(nóng)民之間的友情,這對飽受創(chuàng)傷的詞人是極大的心理撫慰,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清平樂·村居》等,在一幅幅著意描繪的江南春景圖以及與村民的真誠交往中,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對風雨官場的厭惡和否定。這首著名的《鷓鴣天》可作為代表:“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同傳統(tǒng)的封建文人一樣,辛詞中亦有相當?shù)淖埏嬔绯瓿鳎恍┰伕桕U釋老莊的詞作,也反映了詞人的消沉和苦悶。但這并非詞人的主調(diào)。
辛棄疾與蘇軾雖同為豪放派代表人物,但由于時代不同,兩人詞風的差別是很明顯的:蘇軾是豪放,豪雄之中帶有曠放飄逸;辛棄疾是豪壯,豪雄之中帶有悲壯,形成一種蒼涼悲壯、雄奇沉郁的詞風。具體說來,辛詞氣象磅礴、場面闊大,詞人喜歡選擇一些氣勢飛動、磊落不凡的自然物和歷史人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懷和壯志:自然物中或是“千丈翠崖”的奇峰怪石,或是“奔騰決去”的急水,或是“萬里長鯨吞吐”的錢塘江潮,或是“水隨天去秋無際”的秋水長天;花叢樹木也是“霜頭寒菊”、“斷崖修竹”、“千嶂松桂”,傲雪欺霜的梅花;歷史人物也常常是功勛蓋世的英主名臣,如孫權、漢武,諸葛、李廣之流。如這首有名的《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shù)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蒙蒙?”詞中投閑散置的詞人,跳珠倒濺的山泉,爽氣朝來的山峰,影如龍蛇松林,衣冠磊落的謝家子弟,雍容華貴的司馬相如車騎庭戶,雄深雅健的太史公文章——自然風物、歷史人物乃至《史記》文風都和這位壯心不已卻投閑散置的詞人融為一個整體——人格、氣度、舉止都在強烈的動感中整合為一。
為與這種風格相稱,詞人常選用高亢爽健的詞調(diào)。辛詞現(xiàn)存620多首,用調(diào)101,其中用得最多的長調(diào)有《水調(diào)歌頭》(37首)、《滿江紅》(34首)、《念奴嬌》(22首)、《沁園春》(13首)、《六州歌頭》(2首)、《蘭陵王》(2首)。這些詞牌,聲調(diào)昂揚慷慨,音節(jié)悲壯激烈,更能表達出雄渾激越之情。題材上,詞人多寫朦朧醉意,迷離夢境,這種非現(xiàn)實的浪漫方式最易表現(xiàn)詩人激蕩郁勃之情,詞人的理想、壯志也最易在這種非現(xiàn)實的幻境中得以揮發(fā)和實現(xiàn)。《西江月·遣興》、《祝英臺近·晚春》等皆可作如是觀。另外,辛詞多用典,大多貼切自然,顯露出作者的才力,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賀新郎·聽琵琶》等幾乎通篇用典,但皆為名篇。但有時也有逞才使氣、掉書袋之嫌。
辛棄疾詞集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四卷本,分甲乙丙丁四卷,名《稼軒詞》。今可見到的是汲古閣景宋抄本,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另一是十二卷本,名《稼軒長短句》。今可見到的是元大德年間廣信書院刊本;汲古閣《宋六十名家詞》本,清人王鵬運《四印齋》刻本。
今有:唐圭璋《全宋詞》,共輯得辛詞625首;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3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徐漢明編校《稼軒集》,長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鄧廣銘《辛稼軒詩文抄存》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22、《龍川詞》
南宋詞人陳亮著。陳亮介紹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龍川文集》。
陳亮有詞74首。詞風雄放恣肆、痛快淋漓,慷慨激烈、氣勢磅礴,與辛棄疾詞風相近似。這在其愛國詞作中表現(xiàn)得尤為充分。在這類詞作中,他往往能結合政治議論,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詞作“平生經(jīng)濟之懷,略已陳矣”。如其壓卷之作《水調(diào)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受命朝金,這是欲拒不能的屈辱之命,陳亮賦詞送別,卻能于短短篇幅之中,頓挫抑揚,張皇民族正氣;雖是屈辱的使命,而使臣確是尊嚴不屈的堂堂英雄;暫時的處逆受挫,不久將來必能洗恥雪恨。吞吐開闔,縱論時事,對茍且偷安的局面表示憤慨,對未來則充滿必勝的信念。詞人融詩情與政論于一爐。是政論的詞化,也是詞化的政論。類似的還有《三步樂·七月送丘宗卿使虜》、《念奴嬌·登多景樓》等。由于詞人一生坎坷困頓,愛國壯志難酬,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使他的詞作中往往積郁著一股激憤不平之氣。他與辛棄疾在鵝湖之會往復酬唱的三首《賀新郎》,是英雄人物的壯詞,也是英雄人物的悲歌。詞中雖也抒寫“據(jù)地一呼吾往也,萬里搖肢動骨”的豪壯,但更多的是“新著了,幾莖華發(fā)”的人生喟嘆,更有“嘆只今,兩地三人月”知音寥落的悲慨!
除直抒懷抱外龍川詞中也有不少含蓄婉轉(zhuǎn)之作。像《桂枝香》寫桂花“向他秋晚,喚回春意”,《點絳唇》寫梅花“云僝雨愁,格調(diào)還依舊”,《水龍吟》寫松樹“鐵石心腸,虬龍根干,亭亭天柱”等皆是借桂、梅、松的風姿而寓含自己磊落不凡的襟懷。特別是《水龍吟·春恨》:“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寄托著詞人愛國之志無人理解、無法舒展的傷痛苦楚。劉熙載說這幾句“言近旨遠,直有宗留守大呼渡河之意”(《藝概》)。
龍川詞中亦有艷麗、閑適、應酬和投贈、祝壽之作,反映著詞人生活的其他側(cè)面。但其詞作的主流是“意廣而調(diào)高”,充滿豪情壯思,“不作一妖語、媚語”(毛晉《龍川詞跋》)。
著有《龍川文集》、《龍川詞》。《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龍川文集》40卷,今不見傳本。有明成化刻本30卷,明萬歷、崇禎刻本,史朝富刻本,均為30卷。通行本有《國學基本叢書》本,《四部備要》排印本。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校點本《陳亮集》。
詞集《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陳亮《外集》詞4卷,今不傳,現(xiàn)存《龍川詞》,有明《唐宋名賢百家詞》、明毛晉汲古閣本。《四庫全書》、《續(xù)金華叢書》、《四部備要》均用汲古閣本。《全宋詞》用毛刻并據(jù)明鈔校正,又加輯補。夏承燾校箋的《龍川詞校箋錄汲古閣本《龍川詞》,收詞64首,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23、《蘆川詞》
南宋張元干著。張元干(1091~1170?),字仲宗,號蘆川居士、隱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政和初,為太學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陳留縣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京,入李綱行營使幕府,投入李綱指揮的京都保衛(wèi)戰(zhàn)。與李綱一起冒矢雨親臨城上指揮殺敵,打退金兵多次進攻。同年六月,李綱罷職之后,亦遭貶逐。京都淪陷后,張元干避亂江南。此時秦檜當權,張元干感到抗金無望,遂于紹興元年(1131)八月,以將作監(jiān)致仕,寓福州。紹興十二年(1142),胡銓上書請斬秦檜等以謝天下,遭遣新州編管。在眾人噤若寒蟬之際,張元干挺身為之送行,并寫下《賀新郎》一詞,因而受到秦檜迫害,被削籍下獄。秦檜死后方出獄。晚年漫游江浙一帶,最后客死異鄉(xiāng)。卒贈正議大夫。
張元干工詩文,但以詞著稱。今存詞180余首。題材范圍頗為廣泛,舉凡憂時傷亂、譴責群奸以及羈旅行役、寫景詠物、交友惆悵,皆形諸吟詠。風格也是多樣,但以豪放悲壯為主。最膾炙人口的是被推為壓卷之作的兩首反對和議、力主抗戰(zhàn)的《賀新郎》。一首是《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曳杖危樓去。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云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燕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謾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紹興八年,在南宋朝廷向金屈膝求和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退居福州的李綱仍上書反對。張元干為李綱的主戰(zhàn)精神所感動,寫下這首慷慨悲壯的詞作,以示聲援。另一首《賀新郎》是為遣新州編管胡銓送行:“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此詞背景上面已做說明。胡銓遭貶時,“平生親黨,避嫌畏禍,唯恐去之不速”,而張元干獨“作長短句送之”,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人品和膽識。詞中既寄寓國土淪陷滿腔悲憤,又表示對胡銓的公開支持和對投降派的切齒痛恨。而“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兩句更是把指責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tǒng)治者。這兩首詞在南宋初期詞壇產(chǎn)生極大震動。據(jù)楊冠卿《客亭類稿》云:他在經(jīng)過垂虹時,就聽到溪童高聲詠唱這首送胡銓《賀新郎》,他非常感慨,遂步其韻作了一首。稍后的韓淲則步《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作詞唱和。《四庫全書總目》則稱贊《賀新郎·夢繞神州路》“其詞慷慨悲涼,數(shù)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可見影響之廣泛深遠。
從詞的發(fā)展史看,張元干生活于兩宋之間,是一位承前啟后的詞作家,他繼承了蘇軾開創(chuàng)的豪放派的詞風,又經(jīng)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使詞的內(nèi)容更緊密地與抗擊金兵侵擾和反對議和賣國等相結合,使詞能反映時代、反映社會的重大主題,成為對國事發(fā)表見解和感觸的藝術手段。張元干的詞作,開拓了詞的境界,賦予詞以新的生命,開啟了南宋詞人的創(chuàng)作道路,
張元干著作有《蘆川歸來集》16卷,今存10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1978年版;詞作《蘆川詞》。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長沙本一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卷;今傳有明代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雙照樓景宋《蘆川詞》二卷,明代毛晉汲古閣刻本;今有:唐圭璋《全宋詞》收錄;曹濟平校注《蘆川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4、《白石道人歌曲》
南宋姜夔著。姜夔1154~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zhuǎn)徙江湖,往來鄂、贛、皖、蘇、浙間,以清客身份與張镃等名公臣卿以及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詩人詞家交游,頗受推賞。由于到處旅食,得以飽覽鄂、皖、湘、吳等山川名勝;寄人籬下,所以常有身世漂泊之感,這對其詩詞內(nèi)容風格都產(chǎn)生很大影響。慶元三年(1197),姜夔將多年來對音樂的研究和意見寫出了《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各一卷,呈獻給朝廷,用以議正樂典。被擱置未議。兩年后,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圣宋饒歌十二章》,再次希望獲得朝廷采納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這些樂議和樂章直到姜夔死后十年,理宗才“詔以夔所進樂議、樂章付太常(掌管宗廟禮儀音樂之官)”。夔為人清高,犖犖不羈;人品秀撥,體態(tài)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曾與抗金主戰(zhàn)的大臣名將張浚之孫張鑒結為至交,并長期得其資助。鑒死后,夔生計日絀,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jié)以求官祿。晚年多旅食杭嘉湖之間。當寓居武康時,與白石洞天為鄰,因號“白石道人”。在飽經(jīng)顛沛轉(zhuǎn)徙的困顧生活后,病卒于臨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館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獲就近安葬。
姜夔工詩詞、精音樂、善書法、對詞的造詣尤深。他是南宋中后期江湖詞人中最重要的一位詞人。在婉約和豪放兩派之外,另樹“清剛”一幟。以江西詩派瘦硬之筆救周邦彥一派軟媚;又以晚唐詩的綿渺風神救蘇辛詞派粗獷的流弊,朱彝尊稱道說:“朱彝尊《詞綜》序:詞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張輯、盧祖皋、吳文英、蔣捷、王沂孫、張炎、周密、陳允平、張翥、楊基,皆具夔之一體,基之后,得其門者寡矣。”(《詞綜》)。姜夔在詞樂上也有很大貢獻。他曾上書論雅樂,進《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各一卷,《圣宋鐃歌鼓曲十二章》。今存的八十多首詞作中有十七首附有自注的工尺旁譜,這是留存下來的唯一的宋代詞樂文獻,在中國音樂史上有很高研究價值。集中又有“自制曲”二卷,收有12支自制新腔,對詞樂的豐富和發(fā)展做出較大貢獻。
今存詞八十多首,多為記游、詠物和抒寫個人身世、離別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對于時事的感慨。盡管一生布衣,最后一貧病卒,但始終孤高自詡,狷介自律。抗金名將張浚之孫張鑒念其清貧,欲以無錫膏腴之田相贈,他卻辭謝不受,這首《點絳唇·丁未過吳淞作》可顯示其個性:“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詞中提到的“天隨”即晚唐詩人陸龜蒙,號“天隨子”。亦是終生布衣,高潔自持,晚年隱居于吳江,這與姜夔都有共似之處。詞人借天隨子自喻自白,漂泊之中仍保持孤云野鶴般的個性。前人認為歷來詞格之高無過于姜夔(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其原因正在此。詠物詞在姜夔詞作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還有二十多首。這類詞作不但狀物精致準確、文筆清麗優(yōu)雅,而且將身世之感、興亡之嘆打入其中,富有韻外之致。如著名的詠蟋蟀的《齊天樂》中“夜涼獨自甚情緒?西窗又吹暗雨”,“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shù)”;詠梅的《暗香》中“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等,皆是借物喻人,或直接或暗含詞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身世之嘆!至于另一首詠梅詞《疏影》則在暗抒興亡之嘆。說明詞人一生布衣,但“位卑未敢忘憂國”。寫于二十歲左右,也是詞人的第一首自度曲《揚州慢》就是一首傳誦不衰的傷時憂國之作:“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著名詩人蕭徳藻非常賞識這首詞,認為“有黍離之悲”。并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他。
姜夔的情詞也很著名。不但真摯,而且執(zhí)著。姜夔年輕時曾寓居合肥,認識了赤闌橋邊兩位勾欄姐妹。他不但將真摯的愛給予這兩位風塵女子,而且分別之后,久久難以忘懷。先后賦詞近二十首追憶懷念這段往事,占到今存詞作的近四分之一。而且留下許多名句,如“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年不合種相思”(鷓鴣天·元夕有所夢));“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踏莎行·江上感夢》。作者寫這兩首詞時已四十多歲,二十多年后仍在形諸夢寐。
姜夔詞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xiàn)為風格的獨創(chuàng)性,有一種歷代詞人未有的“清空”、“騷雅”風格。前人形容為“野云孤飛,去留無跡”,或“瘦石孤花,清笙幽磬”。詞人無論寫景還是抒情,諸如“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等這些情景交融的名句,用的都是逋峭瘦硬之筆,塑造的意境也大都是幽清闃寂,往往給人一種柳宗元《小石潭記》中“其境過清”,“凜乎其不可久留”的感覺。這種風格的形成,主要基于詞人高潔清曠的個性,也與他喜用江西詩派的格調(diào)來寫晚唐溫、韋體詞有關。再加上善于寫景,有些構思和描寫往往出人意表又極其尖新,音調(diào)又分外和美,所以《四庫全書總目》稱白石詞“音節(jié)文采并冠絕一時”。
姜夔著作有詩詞、詩論、樂書、字書、雜錄等多種。今傳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存詞八十四首,詩一百八十余首。
詞集常見的有:明毛晉汲古閣舊抄本、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本,《四庫全書》本,朱孝臧《疆村叢書》本,《四部叢刊》本等。以疆村叢書》本最為精審。今有:夏承燾《姜白石編年箋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杜子莊選注《姜白石詩詞》,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楊蔭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書,論證澤注極詳,可資參考。
25、《后村長短句》
南宋劉克莊著。劉克莊介紹見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后村大全集》。
劉克莊不僅是南宋后期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最多的一位詩人,也是這一時期豪放派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詞人。在南宋詞壇上,他和劉過、劉辰翁并稱“三劉”,馮煦甚至認為他可以和陸游、辛棄疾鼎足而三(《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無論是在詞作內(nèi)容或形式上,他都有意識繼承辛棄疾踵武,他對當時詞壇上征歌逐酒的綺靡詞風公開表示不滿,表示“粗識國風關雎亂,羞學流鶯百囀,總不涉閨情春怨”(《賀新郎·席上聞歌有感》)。他的詞作中最有特色和成就的是那些憂國傷時、憤世嫉俗的詞章,在《賀新郎·九日》中,他流著“白發(fā)書生神州淚”希望神州早日光復,禹甸重新一統(tǒng);看到牡丹初開,就立刻想到洛陽故國:“一直京華隔,問姚魏,竟何如?多應是。彩云散,劫灰余”(《六州歌頭·有客贈牡丹》);梅花謝了,他又想到淪陷區(qū)的故人:中“鴻早歸,憑伊問訊大梁遺老”(《憶秦娥·梅謝了》);對鏡凝眸,看到的不僅自己衰顏,更有不堪回首的故國:“凝望久,愴故國,百年陵闕誰回首”(《摸魚兒·怪新年倚樓看鏡》)。這首《玉樓春》更是為人稱道之作:“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廬宵不寐。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詞中的裘馬輕狂既是詞人早年生活的寫照,更是今日夢醒時分的惕然自勵。詞人欲揚先抑,用“卒章顯其志”的手法將愛國之情顯露出來。
作者這種光復神州的豪情壯志,在一些酬唱送別之作中也得以盡情顯露,如《賀新郎·國脈微如縷》中就是鼓勵友人投筆從戎,挽救國難的慷慨之作。詞的最后寫道:“自古一賢能制難,有金湯,便可無張許?快投筆,莫題柱”。其代表作《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更是慷慨激昂、警頑起懦之作:“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算事業(yè)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空目送,塞鴻去。”詞中對中原陸沉痛心疾首,希望程子華此番上任能團結京東一代忠勇義兵,平定齊魯。全詞意氣風發(fā),楊慎認為“壯語可以起懦”(《詞品》)。由于時代和人事的錯迕,作者的恢復之志根本無法實現(xiàn),因此詞中常有懷才不遇、光陰虛度的人生感慨,這在《沁園春·夢孚若》、《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中多有體現(xiàn)。
劉克莊詞的藝術風格也同辛棄疾近似,豪邁奔放,雄健疏宕,也喜歡使事用典。詞風多粗獷,但也有清切婉麗之作,如詠海棠的《卜算子、詠舞女的《清平樂》等詞。但其缺點是多用議論,大量用典,以文為詞,賡和之作過多,有時逞才使氣、貪多務得,有玩弄文字的傾向,如《念奴嬌》中的六和,《沁園春》中十和從而削弱了詞的藝術形象。詞風雄健有余,深厚不足;奔放有余,含蓄不足。張橚批評他的詞“直致近俗,乃效稼軒而不及者”(《詞林紀事》引《歷代詩余》錄張炎語),《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此詞“縱橫排宕,亦頗自豪,然于此事究非當家”。是有一定道理的。
劉克莊今存詞122首。清以來最通行的詞集有毛晉汲古閣本《宋六十名家詞》《后村別調(diào)》1卷;朱孝臧《疆村叢書》本《后村長短句》5卷;今人錢仲聯(lián)有《后村詞箋注》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夢窗詞》
南宋吳文英著。吳文英(約1200~約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游幕終身,于蘇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zhèn)江,蘇杭道中又歷經(jīng)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長期曳裾侯門、沉淪幕僚的幫閑生活,使詞人極為悲慨:“浪跡尚為客,恨滿長安千古道”(《繞佛閣》),內(nèi)心十分抑郁。晚年境遇更為艱難,最后困躓以死。享年六十歲左右。
吳文英今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創(chuàng)作數(shù)量上在兩宋詞人中僅次于除辛棄疾和劉辰翁。其中有關賀壽、游宴、題贈之作占有相當分量,多半是內(nèi)容空泛、藝術平平之作。真正能顯示吳文英思想面貌和藝術成就的是下面兩類:
一是憂懷國事。其中有的是直抒其情,如《金縷歌》,寫他與吳潛兩人在韓世忠的故園看梅時,追懷抗金往事,“英雄陳跡”,嘆國是日非,“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他雖身在江湖,但對時局的發(fā)展極為關切:“便江湖天遠,中宵同月,關河秋近,何日清塵”(《沁園春·送翁賓旸游鄂渚》),但南宋末年的衰敗趨勢已無法逆轉(zhuǎn),“幾番時事重論,座中共惜夕陽下”(《水龍吟·送萬信州》)。面對黃昏日落般的衰頹國運,瞻念更加暗淡的前景,更覺寒意侵身:“天邊海上,正春寒夜”。這類詞作,有時是借詠吳越興亡來借古嘆今,有時又通過游宴觀賞曲折地透露對時事的感懷。前者如有名的《八聲甘州·陪庾幕諸公游靈巖》;后者如《高陽臺·豐樂樓分韻得如字》。
二是個人的愛情悲劇。吳文英深于情,年輕時曾眷戀過一位湖南女子,兩人在蘇州、杭州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詞人一生為此寫下《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憶舊游·別黃淡翁》、《滿江紅·甲辰歲》、《夜合花·自鶴江入京》等多首情詞來回顧這段情事。與湘女的悲歡聚散,在詞人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隱痛,使他經(jīng)常回味、咀嚼當年愛情的種種細節(jié)瑣事,《鶯啼序》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在這首字數(shù)最多的自制曲中,詞人詳盡地回顧了自己一生難忘的艷事哀情:意外的相遇,春江燈影下的同宿雙棲,悲慘的分離以及美人逝去的傷懷。過程曲折起伏,情感纏綿悱惻,字里行間,滴灑著詞人斑斑點點淚痕。還有首藝術上更加別致的《風入松》,也是回憶這段情事:“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此篇寫情,手法極為別致:它不像柳永那樣委婉周詳?shù)劁仈ⅲ且蕴摶霉P墨來寫實情,詞中的時間、空間不斷地隨著詞人的內(nèi)心變化而轉(zhuǎn)換,情景交融之中見曲折深致,濃情艷想?yún)s以淡語出之。陳廷焯曾稱贊說:“情深而語極純雅,詞中高境也”(《白雨齋詞話》)。
密麗深曲,是吳文英詞主要特色。他特別注意研煉字句,雕琢詞語,喜化用李商隱、李賀、溫庭筠等人的詩句,章法結構綿密曲折,多表現(xiàn)為凄迷朦朧的詞境,或是幽邃奇幻,廻異常人,別具一格。在南宋詞壇上,吳文英的“密”與姜夔的“疏”堪稱雙璧,皆是南宋雅詞代表人物,并在詞史上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特別是清代詞論家多推重吳文英。周濟將周邦彥、辛棄疾、王沂孫和吳文英稱為宋代詞壇領袖人物(《宋四家詞選序》)黃升并引尹煥《夢窗詞敘》云:“求詞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夢窗。此非煥之言,四海之公言也。”但由于過于講求辭藻雕琢,不免出現(xiàn)晦澀難解之弊。南宋詞人張炎便曾批評吳文英的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斷”(《詞源》)。
吳文英生前曾自編過詞集,以自度曲《霜花腴》為集名。后有尹煥序本,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均不存。流傳至今的《夢窗詞集》有四卷本與一卷本兩種。四卷本今存有毛氏汲古閣所刻《夢窗甲乙丙丁稿》本,杜文瀾曼陀羅華閣《夢窗稿》校本,王鵬運“四印齋”校本;一卷本有明萬歷張廷璋舊藏抄本《夢窗詞》本,朱孝臧《疆村叢書》本,張壽鏞《四明叢書》本。其中以朱孝臧《疆村遺書》四校定本最為完善。
今有楊鐵夫箋釋《吳夢窗詞箋釋》無錫民生印書館1936年版,廣東人民出版社《吳夢窗詞箋釋》,由陳邦炎、張奇慧對此箋釋本加以點校,1992年版。
27、《斷腸詞》
南宋朱淑真著。朱淑真(約1135~約1180),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生平,多記載為“自號幽棲居士”,世居桃村。幼警惠,善讀書,工詩,風流蘊藉,嫁為市井民妻,不得志歿。“自號幽棲居士”說,最早見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朱淑真璇璣圖記》,學術界已斷為偽托;世居桃村,此外各項均見宋魏仲恭《斷腸集序》。據(jù)《斷腸集》中《春日書懷》:“從宦東西不自由,親幃千里淚長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錢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詩人生平今已難詳考。
朱淑真是李清照之后寫詞最多的一位女詞人。此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diào)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后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于感傷,這也頗似李清照,但缺少漱玉詞那種天崩地解的時代背景和李清照那深透的筆力,因此缺乏漱玉詞那種巨大的影響力。只是語言直白,想象力豐富,善于表現(xiàn)女性心理而已。如《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云鎖朱樓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寫一閨中女子在明媚春光中因回首往事而愁緒萬端,用樂景反襯哀情。詞中有觸覺:春的暖意,有嗅覺:花的芬芳;有聽覺:鶯的啼叫。結構上顯得和別致。再如《蝶戀花·送春》:“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通篇將春擬人,并結合柳條、飄絮的形象特征,設想用它們來系春、隨春,想象活潑豐富。類似還有《謁金門·春半春已半》等。
據(jù)《寫懷二首》中的“孤窗鎮(zhèn)日無聊賴,編輯詩詞改抹看”,作者生前曾自編詩詞集,但死后散佚。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孝宗淳熙九年(1182)宛陵魏仲(端禮)輯為《斷腸集》十卷,錢唐鄭元佐為之作注,并增輯后集七卷。此外尚有《斷腸詞》一卷行世。
《斷腸詞》今有明毛晉汲古閣本,《詩詞雜俎》本、清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本;唐圭璋《全宋詞》中朱淑真詞輯等。冀勤點校《朱淑真集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其中詞集部分,采用明毛晉汲古閣本為底本,以四印齊本、《詩詞雜俎》本為校本,還參校了《詩淵》等。
28、《蘋洲漁笛譜》《草窗詞》
南宋周密著。周密(1232~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霄齋、蘋洲、蕭齋,晚年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弁陽嘯翁,又自署齊人、華不注山人,祖籍濟南,先人因隨高宗南渡,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置業(yè)于弁山南。周密出生于杭州。宋末曾為臨安府幕屬,監(jiān)和濟藥局,充奉禮節(jié),監(jiān)豐儲倉,宋寶祐(1253~1258)間為義烏縣(今年內(nèi)屬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帥司幕官。端宗景炎二年(1277),陽家破,始離吳興終身寓杭,不仕于元,與鄧牧、謝翱等有氣節(jié)的遺民往還。
周密善詩詞,能書畫,雅好醫(yī)藥。有筆記體著作《草窗舊事》、《癸辛雜識》、《浩然齋雅談》,《齊東野語》、《志雅堂雜鈔》、《武林舊事》等多種,多載當朝史事傳聞、杏林軼事、民俗風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貴索引。并編有南宋詞集《絕妙好詞》輯南宋132位詞家作品。不僅“去取謹嚴,猶在曾慥《樂府雅詞》,黃庵《花庵詞選》之上”,而且集中所錄的很多詞集今已不存,甚至姓名也無人知曉,為南宋詞保存了許多珍貴資料。
周密為南宋末年雅詞詞派領袖,詞作以宋亡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作品收于詞集《萍洲漁笛譜》內(nèi),可能是他自己編定,凡110首。后期作品見于《草窗詞》和江昱所輯的《萍洲漁笛譜集外詞》,凡41首。前期作品多為吟風弄月,宴飲酬唱,此時南宋已危若累卵,傾覆在即,但在前期的一百多首詞作中居然毫無反映。后期詞作不多,但有不少抒發(fā)亡國之恨和故國之思的蒼涼凄咽之作,如被公認為壓卷之作《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步深幽。正云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寒沙,茂林煙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漂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負他、秦鬟妝鏡,好河山、何事此時游?為喚狂吟老監(jiān),共賦消憂。”此詞主要抒發(fā)羈旅思鄉(xiāng)之情。由于國破家亡。此時實際上已是無國可投,無家可歸,因此比起一般羈旅鄉(xiāng)愁,更覺感傷凄涼。這種將身世之感與黍離之悲雜糅的表達方式是周密后期詞作的主要內(nèi)容。如《三株媚·送圣與還越》、《獻仙音·吊香雪亭梅》等皆是如此。前一首中的“故園愁眼,立盡斜陽無語”是詞人的自我寫照,而“廢宮荒蕪”、“俊游零落”則是宋亡的縮影;后者以梅自喻,詞中的“凄涼市朝”、“斜陽衰草哦”則是時代的剪影
周密的詠物詞和抒寫離情別緒詞作也很有名,前者如《水龍吟·白蓮》、《齊天樂·蟬》;后者如《玉京秋·煙水闊》等。
周密詞最主要的特色是格律嚴謹、結構縝密,風格秀雅、字句精美。戈載謂周詞是“盡洗靡曼,獨標清麗,有韶倩之色,有綿渺之思,……于律亦極嚴謹。”(《七家詞選》)。在結構風格上,往往畢肖周邦彥。因為姜夔、吳文英也都是取法周邦彥又自成家數(shù),所以周詞也有不少借鑒姜夔、吳文英的痕跡。在表現(xiàn)手法上,同他的散文小品一樣,周密最善于寫景,體物異常細膩、準確形象,如這首《聞鵲喜·吳山觀濤》,通篇都是寫景,同他的散文小品《觀潮》一樣有名:“海水天碧,染就一江秋色。鰲戴雪山龍起蟄,快風吹海立。 數(shù)點煙鬟青滴,一杼霞綃紅濕,白鳥明邊帆影直,隔江聞夜笛。”上片寫觀潮,將錢塘江潮來時藍天、碧水連成一片的雄偉氣勢描繪得形象而準確;下片進一層寫青山、紅霞、白鳥、帆影,織成一幅動靜搭配、色澤鮮明的錢塘江潮圖,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末句寫隔江聞夜笛,又由急促到舒緩,畫面由闊大到幽深,更覺余韻悠長。
周密詞在當時雖負盛名,后代卻褒貶不一。清代浙西詞派非常推崇周詞,朱彝尊《詞綜》選周密詞達51首,與吳文英并列全書之冠,戈載《七家詞選》、李慈銘《孟學齋日記》等皆將他與吳文英并列為“二窗”。但常州詞派對他則有褒有貶,如周濟評價說:“草窗鏤冰刻櫧,精妙絕倫。但立意不高,取韻不遠”(《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陳廷焯也認為“草窗雖工詞而感寓不及三家(指宋四家中另三家陳允平、王沂孫、張炎——引者注)之正”。
有詞集《萍洲漁笛譜》。以清乾隆時錢塘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所收《蘋洲漁笛譜》二卷和《草窗詞》二卷、《草窗詞補》二卷為最古;另外有咸豐時杜文瀾輯刻《曼陀羅華閣叢書》據(jù)鮑本校刻《草窗詞》二卷、《詞補》二卷,較為通行。另有江昱疏證及輯本集外詞,朱孝臧無著盦輯校《草窗詞》,《彊邨叢書》刊本,天一閣藏抄本,王鵬運《四印齋》本,《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排印本。今有:鄧喬彬點校《蘋洲漁笛譜》,上海古籍1985年版。
29、《山中白云》《玉田詞》
南宋張炎著。張炎(1248~1323前),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張炎出身世家,前半生在貴公子生活中悠游多年。他是循王張俊六世孫。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在貴族家庭中度過。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張炎祖父張濡被元人磔殺,家財被抄沒。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秋北游大都謀官,次年春失意南歸。居于杭,游于山陰、臺州、吳中一帶,前后漂泊達三十年。交友多為由宋入元的東南遺民,如周密、鄭思肖、王沂孫、戴表元等。晚境凄涼,曾以賣卜為生,落拓而終。
張炎是宋末元初一位重要詞人。同王沂孫、周密等遺民詞人一樣,詞作中最有價值是那些抒發(fā)身世之感有寄托亡國哀思的詞章,如有名的《高陽臺·西湖春感》。春日西湖,在白居易、蘇軾等詞人眼中,是“春江水暖”、“亂花漸欲迷人眼”一派盎然生機,但在這首《高陽臺》中,卻是“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萬綠西泠,一抹荒煙”,詞人也是“怕見飛花,怕聽杜鵑”。這就是亡國后殘破的西湖,這就是懷著身世之感、黍離之悲詞人眼中的西湖。類似的還有《月下笛·萬里孤云》、《思佳客·題周草窗<武林舊事>》等。張炎詞集中詠物詞并不多,但特別出名,一曲《南浦·春水》詞,使他得了個外號“張春水”。這類詞作并不只是在于狀物的精致工巧,同樣是由于帶有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恨,如使他得名“張孤雁”的《解連環(huán)·孤雁》:“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自顧影、卻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zhuǎn)。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全詞處處寫孤雁,又處處以孤雁失群來抒家國之悲,自己四海飄零之愁嘆。雁和人,混為一體,且于蒼涼悲壯的風格中,彌見思曲情深。確實是少見的佳作。
抒寫歸隱之思和諷刺歸命新朝青云直上之徒也是張炎后期詞作一個主要內(nèi)容,這類作品有《南樓令·有懷西湖》、《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等。這固然表現(xiàn)了詩人的操守。但蒙古鐵旗下的第四等公民“南人”自然不可能像晉代陶淵明那樣從容的掛冠歸隱,他的一些好友如王沂孫、戴表元、屠約等都被迫做了地方官,知識分子的脆弱和怯懼,又使他欲去不能,憂心忡忡:“待去隱,怕如今,不是晉時”(《聲聲慢·為高菊墅賦》)。
大概由于自身性格上的弱點,即使在那些抒發(fā)身世之感有寄托亡國哀思的詞章中,也顯得哀怨有余而激憤不足,與同是遺民的劉辰翁同類詞作相去甚遠。特別是,作者又常常故作曠達、閑適,將詞中本該郁結凄楚的情感大大沖淡。陳廷焯批評說:“玉田詞感時傷事,與碧山同一機軸,只是沉厚不及碧山”(《白雨齋詞話》)。
張炎在《詞源》中主張詞要清空騷雅。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確實實踐了這一理論。此詞作一氣流走,疏宕明快,很少使用冷僻的事典和秾麗艱澀的字詞,卻能創(chuàng)造出高遠幽藑的意境。其缺點也是由此而來:明快有余而含蓄不足,疏朗有余而豐腴不足;清新有余而沉郁不足。
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有《山中白云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并稱為“姜張”。他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并稱“宋末四大家”。
即落魄縱歡,在江南江北縱橫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敵,就長期寓居臨安。他懷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幾乎日日花前為醉,號呼揮寫,以至于后人評價他說:“鼓吹春聲于繁華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錦秀山水,猶生清響。”
張炎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傾慕周邦彥、姜夔而貶抑吳文英。他的詞多寫個人哀怨并長于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因他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致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但由于他過分追求局部的詩情畫意,在整體構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開闊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見。他還是一位著名的詞論家,他寫的《詞源》,在詞的形式研上,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啟迪。在論述樂律部分,書中保存了有關樂詞的豐富資料,是一部有權威性的理論專著。他的創(chuàng)作主張,強調(diào)藝術感受、藝術想象與藝術形式,有許多經(jīng)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但其觀點帶有門戶之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此書分為制曲、句法、字面、虛、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jié)序、賦情、令曲、雜論等十三分。其論詞的最高標準是“意趣高遠”,“雅正”,“清空”。
有詞集《山中白云》及詞學專著《詞源》傳世。《山中白云》存詞302首,最早為元代陶宗儀手抄本,明代明代成化年間轉(zhuǎn)錄,清初錢庸亭藏,存詞296首,今朱彝尊編定為八卷,龔衡圃刊刻,乾隆年間江昱加以疏證,朱孝臧《彊邨叢書》有復刻本。另有徐增《榆園叢刻》本,天一閣藏抄本,張惠言批校本,王鵬運《四印齋》《雙百詞》本等。今有:吳則虞校輯《山中白云》,中華書局1983年版,以龔衡圃刊刻本為底本,《彊邨叢書》本等參校。
《詞源》二卷,研究它的著作有:清代鄭文焯《詞源斠律》,今人蔡楨《詞源疏證》,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版;夏承燾注、蔡嵩云箋釋《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鄭孟津、吳平山《詞源解箋》,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2期等。
30、《須溪詞》
南宋劉辰翁著。劉辰翁(1233~1298),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xiāng)小灌村)人。自幼喪父。家貧力學。稍長,從廬陵著名學者歐陽守道游,27歲中舉,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進士。廷對時政,忤權臣賈似道,恰好錄取在歐陽守道門下。此后歷任濂溪書院山,臨安府教授,被多次被時任福建轉(zhuǎn)運司幕、福建安撫司的江萬里羅致幕下。恭帝德祐元年(1275),同門同里的文天祥起兵勤王,劉辰翁曾短期參與其幕府。同年,江萬里在故鄉(xiāng)投水殉國。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長期在外漂流的劉辰翁殷勤謀葬江萬里。此后歸隱故鄉(xiāng),矢志不仕,從事著述。元成宗大德元年卒于故鄉(xiāng)。四方門人學者皆來廬陵會葬,稱之須溪先生。《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義錄》卷一六有傳。
劉辰翁是一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所批點的有:《班馬異同評》三十五卷、《校點韋蘇州集》十卷、《批點孟浩然集》三卷、《批點選注杜工部》二十二卷、《評點唐王丞集》六卷等等。其詞學批評思想,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詞作方面。今存詞353首,其數(shù)量在兩宋詞壇上僅次于辛棄疾。但前人對須溪詞似乎重視不夠。明人毛晉汲古閣刻宋詞名家六十位,但并無須溪詞。就其原因,固然由于須溪集過早散佚,也是由于前人論宋詞,過于標舉周邦彥、張炎等格律派詞人,“世俗之論,容或以稼軒為別調(diào),宜其以別調(diào)目須溪也。”(況周頤《蕙風詞話》),對劉辰翁的豪放風格重視不夠。在兩宋詞壇上,劉辰翁繼承了蘇、辛的豪放詞風,傾訴著山河變色、易代之際的獨特感受,雖雄渾之氣不及辛詞,但悲憤沉郁之情卻不遑多讓,可以說是兩宋豪放詞派的殿軍。
抒發(fā)亡國之恨、遺民之悲,是須溪詞中最感人也最有價值的部分。如《永遇樂》:“壁月初晴,黛云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細帙離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詞前有一小序說明寫詞的背景:“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李清照寫永遇樂,雖國破家亡,猶有東南半壁河山。現(xiàn)在確實臨安淪陷、崖山兵敗,南宋王朝徹底傾覆,自己也身為遺民,妻離子散,流亡他鄉(xiāng)。所以說比起李清照的憶舊嘆今,“悲苦過之。”類似的還有名作《蘭陵王·送春》。此詞寫于臨安淪陷后一個多月。詞人采用一連串聯(lián)想、比喻手法,寄托自己對故國的眷戀和國破家亡的愁恨。陳廷焯評曰:“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在《憶秦娥·梅花節(jié)》、《卜算子·元宵》等詞作中,他又貞潔自誓,表示絕不隨波逐流;在《《鶯啼序·感懷》、《金縷曲·壬午五日》等詞作中對那些忘卻了君國之恨、媚敵求生之徒則充滿鄙視。在這些抒發(fā)亡國之恨的詞作中,即使是一些小詞短章,也寫得風格遒勁深摯感人,如《柳梢青·春感》:“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詞人勾勒著、訴說著一幅幅傷心圖畫:蒙古鐵騎占領臨安,宋室漂流海上,面臨覆亡,自己避亂山中思念故都。敵與我,今與昔、樂與悲、恨與愛、個人與家國一幅幅對比著、排列著,從我們眼前飄過,真是一字一淚,動人心弦。
更讓人感動的是,即使國家到了如此地步,詞人并未喪失斗志,對重頭收拾舊山河的信念仍一如既往;對未來依舊充滿信心:“豈有中朝甌復久,更落閩山海口”(《金縷曲》);“吾年如此、更夢里,猶作狼居胥意”(《念奴嬌》)。盡管恢復的希望一天天渺茫,詞人仍不灰心喪氣,把希望寄托于同志和后來人:“問天之將喪斯文否?吾待子,望吾歲”!
須溪詞中也有一些抒發(fā)身世之作,但與前人羈旅行役、離愁別緒不同,往往是將家國之恨、黍離之悲融入其中。如前面提到的《永遇樂的結尾:“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借用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感嘆來抒今日的家國之恨!《青玉案·用辛稼軒元夕韻的結尾也是如此:“今夜上元何處度?亂山茅屋,寒爐敗壁,漁火青熒初”,個人遭遇之中同樣揉入國家、時代的苦難。類似的還有《虞美人·用李后主韻》、《憶舊游·和巽吾相憶寄韻》、《八聲甘州·和蕭汝道感秋》等。
劉辰翁詞在豪放雄健之中又饒有跌宕之姿;往往直抒胸臆又愛用事典。受蘇東坡、辛棄疾的影響很深。況周頤說:“須溪詞風格遒上似稼軒,情詞跌宕似遺山。有時筆意俱化,純?nèi)翁炷撸鼓苈运破鹿M毜教帲芤灾袖h達意,以中鋒赴節(jié)”(《蕙風詞話》)。須溪詞的主要缺點是使事用典過多,不僅削弱了詞的形象性,而且造成直抒胸臆與詞旨晦澀之間的矛盾。另外還有少數(shù)作品過于散文化。
劉辰翁著作在元初由由其子劉將孫整理編次成集,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付梓,但到明代,百卷本《須溪集》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存作品,有: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天下同文集》等書中輯錄出《須溪集》十卷;《四庫全書》本《須溪先生四景詩集》四卷,明刻本《須溪記鈔》八卷,《須溪先生集略》三卷。現(xiàn)存諸集中文249篇,詩205篇,詞353篇,計812篇,數(shù)量僅為《須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須溪詞集今有:《須溪詞》三卷,朱孝臧《疆村叢書》本;吳企明點校《須溪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