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三十五)
11、中國戲劇的傳譯與改編:青年學者論壇
時 間:2013年12月21日(周六)
地 點:中正大學文學院R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 絡 人:吳岳霖,E-mail: ccuchitheater2013@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litera.ccu.edu.tw/tttcd/
內容簡介:
9:30-11:30
【論壇一:中國戲劇的域外行旅】
主持人:徐亞湘(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從悲歡離合到風俗喜劇:元雜劇《老生兒》的文本解析與文化譯讀(汪詩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討論/引言人:鍾欣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喜劇」《?梅香》在法國的傳譯與改編(羅仕龍,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東亞文明學院中文系講師)
討論/引言人:呂明純(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項目助理教授)
李漁《奈何天傳奇》與江戶文藝(蕭涵珍,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
討論/引言人:張家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13:00-15:00
【論壇二:中國戲劇在近代的傳衍與改編】
主持人:汪詩佩
中國現代劇場導演制度探源──從洪深留美時期的劇場創作說起(鍾欣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討論/引言人:何吉賢(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改編與改變:「演員劇場」的「當代」新解(吳岳霖,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討論/引言人:羅仕龍
戲與譜:小論清代折子戲承衍的兩條路徑(陸方龍,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討論/引言人:徐亞湘
15:30-17:30
【論壇三:抗戰期間的兩岸戲劇】
主持人:鍾欣志
五四「娜拉劇」的滿洲變種(呂明純)
討論/引言人:蕭涵珍
「抗戰演劇」背景下的獨幕劇及其「適用性」(何吉賢)
討論/引言人:陸方龍
論戰后初期在臺演出的中國改譯劇(徐亞湘)
討論/引言人:汪詩佩
報導者 吳岳霖(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教學卓越計劃兼任助理)
12、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
時 間:2014年1月3至4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輔仁大學DG410圣保祿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華裔學志漢學研究院、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聯 絡 人:曾小姐,Tel: (02) 2905-2732;E-mail: 090911@mail.fju.edu.tw
內容簡介:
1月3日
9:30-10:20
【專題演講】
韓大輝:新時代的傳教策略
10:40-11:55
【專題一:傳教士的多元貢獻】
【圓桌論壇】
主持人:黃渼婷
康華倫:范禮安的傳教策略
梅謙立:關于晚明耶穌會傳教士高一志《童幼教育》的初步研究
楊富雷:先鋒、檔案與「務實」的傳教士—瑞典與北歐對于中國新教傳教士的新觀點
11:55-12:15
綜合討論I:傳教士漢學的發展軌跡
13:40-14:30
【主題演講】
鐘鳴旦:介于文本與詮釋之間: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對中國經典的解讀
14:20-15:35
【專題二:早期來華傳教士對中國經典之理解】
主持人:雷敦龢
潘鳳娟:傳教士、歐美漢學與翻譯
黃渼婷:十七世紀傳教士對道家/道教的理解:從利瑪竇到奇舍爾
費樂仁:現代耶穌會詮釋經典新方向:〈分析顧賽芬神父的《四書》翻譯的特色
15:45-16:05
綜合討論II:早期來華傳教士理解中國經典的時代意義
16:25-17:15
【專題三:傳教士漢學文獻研究與圣經翻譯】
主持人:房志榮
趙韓建:韓國第一個福音詮釋書——「圣經直解廣益」的分析
長澤志穗:日本的傳教士與漢學——明治時代的基督宗教
17:15-17:30
綜合討論III:日韓當前傳教士漢學文獻的發展方向
1月4日
9:00-9:50
【主題演講】
顧孝永:比丘林對中國宗教與教育的理解:以他的《中華帝國統計概要》為例
9:50-10:40
【專題四:傳教士口述歷史文獻研究】
主持人:張省卿
陳方中:傳教士書寫的可信度——以義和團時期的文獻觀察
洪力行:清末民初北京出版之早期天主教圣歌歌本——圣樂傳統與本地化特色的交融
10:40-11:00
綜合討論IV:傳教士漢學文獻的新發展方向
11:20-12:10
【圓桌論壇I:傳教士漢學的過去與現代之延展】
鐘鳴旦、楊富雷、顧孝永、費樂仁、長澤志穗、黃渼婷
13:30-14:45
【專題五:傳教士的靈修描繪與傳教策略研究】
主持人:司馬忠(暫訂)
賴効忠:明末清初傳教士的靈修描繪
柯博識:十九世紀以來傳教工作的發展以及其與漢學的關系:以圣言會在中國與臺灣的傳教士工作為例
劉得興:基督與祖靈的相遇:傳教士在原住民地區的傳揚福音與本地化教會的建立
14:45-15:00
綜合討論V:臺灣傳教工作與相關文獻研究的在地性發展
15:20-16:10
【專題六:天主教作家與近代中國文學:蘇雪林研究】
主持人:鄭印君
巴佩蘭:蘇雪琳的作品《棘心》中的歸化問題
吳珊珊:蘇雪林作品中的宗教問題
16:10-16:25
綜合討論VI:傳教士、平信徒與天主教文學
16:25-17:15
【圓桌論壇II: 亞洲區傳教工作與文獻研究之新趨勢】
賴効忠、山岡三治、聶達安
13、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 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月10至14日(周五至周二)
地 點:高雄佛光山(高雄市大樹區興田路153號)
主辦單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南華大學、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
聯 絡 人:有德法師,Tel: (07)656-1921#1374
連結網址:http://www.fgs.org.tw/events/fgsevents20130807/
活動說明:
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聯合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批中青年學者,共同編撰12卷25冊本的《中國宗教文學史》。這個課題已進展到中后期,因而需要召開會議聽取海內外專家意見,以提升編寫質量。此外,佛光山星云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一再強調宗教必需與時俱進,而星云大師本人不僅通過文學接觸到佛教,也創作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弘傳佛教,其著作也是此次宗教文學,各位學者先進的研究方向建議之一。
基于上述因緣,期望海內外學者于2014年1月10—14日光臨高雄佛光山進行學術交流。
本研討會已公布專題演講、論文發表者名單及題目:
【專題演講】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上天下地:仙道文學的跨界之行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晚明耶穌會翻譯文學
鄭阿財(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中國佛教文學』理念與體系建構之省思
【論文發表】
榮光啟(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當代中國的基督徒文學
殷凌飛(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有關編撰《清代道教文學史》的一些思考
高文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六朝佛教傳記文學述略
張延成(武漢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漢文佛典詞匯研究現狀述要
蕭 紅(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洛陽伽藍記》幾種注本異同
余來明(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信仰的政治:明代國家與道教
王玥雯(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淺議鳩摩羅什譯經的語言風格——以同經異譯本的對比為例
曹建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緯書中的西王母神話
魯小俊(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清人別集總目>僧侶資料補正》續
譚新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釋契嵩年譜
鐘書林(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弘一大師的文學創作
劉春陽(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宗教經驗與文學創作
吳光正(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宗教實踐與馬丹陽的文學創作
蕭圣中(武漢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周易參同契的韻轍與平仄
白金杰(武漢大學文學院講師):《百年佛緣》研究
王一帆(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立傳弘法,佛在人間——星云法師佛教史傳研究
張海翔(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星云大師文學團體中永蕓法師的文學承傳及文學特質
侯利萌(武漢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關于《佛光山靈感錄》中靈驗記的研究
左丹丹(武漢大學文學院大學四年級學生):試論慈惠法師的文學創作
劉禮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唐代長江上中游地區的民間佛教信仰研究》
劉敬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聊齋文集》與蒲松齡的宗教實踐
胡元翎(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宋代詩僧眼中的東坡
馬梅萍(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漢語伊斯蘭教文學史》脈絡
羅爭鳴(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副教授):藝術化的修道:關于全真道詩詞研究的若干問題
趙 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論「宗教生活」與「通俗文學」之互動
程恭讓(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云大師的《釋迦牟尼傳》——六百年漢傳佛教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李小榮(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禪宗語錄與唐傳奇——以《離魂記》《柳毅傳》為中心
鄭紅翠(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副編審):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研究
龔 賢(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論朱元璋的佛教管理思想
劉湘蘭(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漢畫孔子見老子的宗教指歸
張 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再論僧傳的性質和范圍
李舜臣(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湯惠休:古典詩僧的典范》
宋莉華(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證道喻言故事在晚清的新變
王 煒(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萬歷年間的儒釋會通及其對八股文寫作的影響——以黃汝亨為中心的考察
馮國棟(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書寫、儀式與述行——涉佛文體淺論
孫紹先(海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編、教授):為什么是道教,而不是佛教對海南黎族傳統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彭修銀(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頓悟」——文人畫之體驗美學傳統
王洪軍(哈爾濱師范大學期刊社《文藝評論》編輯部編審):讖緯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起源
張立榮(江西師大學報雜志社副編審):《佛光菜根譚》研究
甘宏偉(河南省平頂山市新城區河南城建學院中文部教師)星云法師對「人間」的關懷——《佛光祈愿文》研究
江俊偉(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禪意·文學·人間:《星云禪話》研究
周 勇(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講師)論《星云說偈》的契理契機與契文
顧瑞雪(三峽大學文學院講師)立足現實,弘法利生——『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特點探討
湯克勤(嘉應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人間佛教與星云大師的文學創作
樂 云(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星云大師佛教文學的藝術特色
祁 偉(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以流變說永恒:宋代禪宗十二時歌的書寫方式》
許云和(中山大學古籍所教授)《別賦》:人間愛別離苦的佛學體悟
王秀林(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淺議維摩詰之形象——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例
呂繼北(南開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大千世界一禪床——星云大師禪文學研究
張培鋒(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宋代文藝思想與佛教》
李 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星云大師散文小品探討
劉海燕(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佛教童話的文化意蘊和人文關懷(初擬)——星云大師童話文學創作淺析
李 華(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星云大師小說探討
許 蔚(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神仙抑圣人——羅念庵的自我塑形與他者認同
朱 紅(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唐代中秋玩月詩與道教信仰
張玖青(中南民族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星云大師詩歌、聯語、人間音緣歌詞初探
臺灣
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影響與回響——明清之際天主教文學對中國文學文化的沖擊
鄭阿財(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黃國清(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吃茶與悟道——中國佛教的茶文學
杜保瑞(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星云大師迷悟之間的創作意涵
李時雍(臺灣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生):《人間萬事》與人間佛教的傳播
謝聰輝(臺灣師范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內秘與廣宣:道教經典文學的兩種型態特質析論
黃敬家(臺灣師范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游戲與圣化:寒山散圣形象的宗教意涵
謝大寧(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詩與人間佛教——從星云大師的詩作談起
釋永東(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兼院長):〈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之譬喻研究
黃繹勛(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雪竇頌古》之研究
簡逸光(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組長):莊子式的文學風,宗教師的實踐道──以星云大師《往事百語》為例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泛亞女神的中國面貌:摩利支天文本的流傳與在地化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念佛生西的女性典范基調:《善女人往生傳》
陳劍锽(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星云大師《星云說偈》的文學性與宗教實踐
黃惠菁(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蘇軾與辯才禪師之交游
梁麗玲(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歷代僧傳中「示寂夢」的意義與作用〉
汪 娟/黃青萍(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兼任助理教授):明清燈錄中有關名號與法嗣的問題(合著)
熊 琬(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所長):從《聊齋志異》所表現的宗教文學與創作──以〈畫壁〉與〈畫皮〉為例
林素玟(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書寫與療愈-星云大師往事百語的文情與道情
黃麗娟(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副教授):布教的出陳轉新──星云法師《皆大歡喜》探討
李守愛(義守大學義守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兼系(所)主任):《日本古代時期中日文化之交流、融合與變遷-以「年中行事」為主軸》
陳益源(成功大學中文系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越南阮朝圖書館所藏之中國佛教典籍
李建德(國立彰化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兼任講師):〈當代臺灣斗堂道情之思想意涵與文藝技巧探析〉
劉煥玲(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涵靜老人李玉階《 清虛集》的宗教情懷
蔡孟樺(佛光山佛光出版社編輯):日月俯首為文──淺談星云大師的文學創作
釋永蕓(佛光山佛光大藏經編藏小組編輯):從一首〈星云詩〉說起──試論星云大師文學創作中的詩心與禪境
釋滿濟(佛光山佛光出版社代理社長):星云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美感與宗教體證之初探
釋妙松(佛光山金光明寺職事):從《玉琳國師》略論星云大師文學創作之底蘊
釋妙綱(佛光山叢林學院職事):星云大師《玉琳國師》之研究
釋妙功(佛光山喬達摩編輯):星云大師《佛光祈愿文》宗教詩學意境之初探
香港
李貴生(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索隱的有效性:論《西游記》唐僧師徒的宗教象征解讀
楊文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名譽助理教授):清中葉廣州海幢寺的文學與文化活動
德國
柯若樸(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教授):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ng Period Dramas and Novels: Two Examples from the Han Xiangzi Narrative Complex
韓國
鄭在書(梨花女大中文系教授):試論韓國道敎文學里的神話因素
越南
武春白楊(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及語言系漢喃研究組副教授):臺灣凈土宗思想與實踐之修法
14、2014「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3月14日及15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聯 絡 人:林佩霓,Tel: 07-5252000#5518
連結網址: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
亞太地區是二十一世紀變動最大、發展最快速的區域,為提升及加強學者專家對亞太區域的學術研究,本所將主辦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亞太區域的社會安全與行政治理」,歡迎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教育學及歷史學等相關學門的學者,參與本次研討會并發表研究成果,尤其歡迎針對亞太區域國家及相關主題的比較研究。
本次研討會主題包括下列十二項相關的議題:
1. 國民就業(National Employment)
2. 勞動安全(Labor Safety)
3. 勞資關系(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
4. 勞資調解(Labor Mediation)
5. 社會保險(Social Insurance)
6. 社會扶助(Social Subsidiary)
7. 社會救助(Social Assistance)
8. 婦幼保護(Women and Children Protection)
9. 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
10.國民經濟(National Economy)
11.人口政策(Population Policy)
12.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二、投稿方式
本研討會采網絡投稿,有意發表論文者請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網站 http://icaps.nsysu.edu.tw/files/15-1122-78039,c9113-1.php 下載報名表;投稿之郵件主旨請統一繕打為「103亞太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摘要—姓名」。論文之撰寫請依照《遠景基金會季刊》撰寫格式。
◎投稿之電子文件(標準WORD)請寄至下列電子信箱:
國立中山大學亞太所 林佩霓 E-mail:zool93@staff.nsysu.edu.tw
三、時程與地點
論文繳交截止: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3月14日及15日(星期五、六)
研討會舉辦地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合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中山大學逸仙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四、其它
大會將視獲得補助情況給予相關人員津貼與篩選后出版專書。
若有相關問題,請至本所網站上查詢或聯系:林佩霓助理:07-5252000*5518
15、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
時 間:2014年3月21至24日(周五至周日)
地 點:待定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聯 絡 人:江芝華教授,Tel: 02-33664736;E-mail: chihhua@ntu.edu.tw
連結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news/20130703_a.htm
內容簡介:
考古學先進們 鈞鑒:
炎炎暑期到臨,「2013年臺灣考古學年會」籌備工作正式開啟,由于本次的年會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承辦,又2014年正逢考古學界與本系的大家長宋文熏教授九十華誕,因此謹將年會與秩壽活動合一辦理,藉助年會不但在考古學術上進行交流,也共祝長輩的華誕之喜,詳細內容容后再知會,日期預定在2014年3月21日下午、22、23日(周五、六、日)兩天半,敬邀學界同仁一起共襄盛舉。
本次會議與前屆相同,希望各位考古學界先進賜稿并撥冗參加。此外,為鼓勵年輕考古工作者參與,本次會議仍歡迎研究生及研究助理在會場利用海報方式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想法,并與與會者進行意見交流(相關辦法請參閱附件)。如同往年,我們也將在會場安排展示空間,您可攜帶自己或服務單位的出版品、考古標本或其它加值產品前來陳列展示。
有意發表文章者,請于8月31日之前,至http://goo.gl/sWvRL在線填妥報名數據(文章題目、摘要等),以完成發表報名程序。全文繳交時期為12月1日-30日,敦請各位先進詳記此行程,以利后續作業之進行。同時,為響應能源節約之趨勢,本系欲探詢以不印紙本而僅以pdf電子文件提供與會者參閱之可能性,煩請報名者同時填答意愿欄,以便匯整公眾意見作最后執行方式之依據。
「2013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暨宋文熏教授九十華誕秩壽籌備委員會執行小組」
召 集 人 陳瑪玲 主任 敬啟
執行小組 陳有貝 副教授
陳伯楨 助理教授
江芝華 助理教授(兼聯絡人)
有任何問題,請聯絡:
聯 絡 人:江芝華chihhua@ntu.edu.tw,02-33664736
學生助理:徐尚溥R02125001@ntu.edu.tw,0912957900,Fax:02-2363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