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南北朝樂府清賞之十七
子夜四時歌·秋歌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飏。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天,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個傷感的季節,人們往往由秋風的蕭瑟聯想到身世的飄零,由草木的搖落哀嘆人生的短暫。尤其是那些閨中獨守的離婦和羈留他鄉的客子,秋風秋雨更容易觸發他們的離憂和別愁,所謂“多情自古傷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這首《子夜四時歌·秋歌》中的少婦也是如此:蕭瑟的秋風吹進了窗欞,飄飏起羅帳,也把陣陣寒意吹進了她的心中,觸發了她陣陣的離愁和憂傷。她孤獨地佇立在清冷的月光下,無可奈何地對月抒懷,望月長嘆……..
在這首詩中,秋風是激起這股情感波濤的契機,但詩人在材料的選擇和處理上自有其特色:因為在實際生活中,秋風不僅是吹進室內,也搖蕩著室外的萬物,歐陽修的《秋聲賦》就形容秋風過處,“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況且吹進室內,也不只是擺動羅帳,也定然吹動著室內所有的物體。但所有這些,詩人統統都沒有寫,僅僅點出飄飏起羅帳。這種寫法,不但使它不同于傳統的對秋的描繪。從宋玉開始,說到秋的悲哀,往往都是著眼于萬物的凋零,如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但在這首詩中,詩人則是通過室內特定的物件來做情感上的暗示——“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飏”。羅帳,是寢具的一部分,也是做容易被秋風擺動的物件。當然,更重要的,它是最容易表示夫妻和好團聚或分離獨處的物件。聰明的古代詩人們常常借用這個道具來表現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周邦彥《花心動:“蘭袂褪香,羅帳褰紅,繡枕旋移相就”,王昌齡的《長信秋詞》“紅羅帳里不勝情”,這是夫婦或情人相偎下的紅羅帳;崔液《代春閨》:“青樓明鏡晝無光,紅帳羅衣徒自香。妾恨十年長獨守,君情萬里在漁陽”, 趙嘏《驚魂同夜鵲》:“思君常入夢,同鵲屢驚魂。孤寢紅羅帳,雙啼玉箸痕”,這是孤寢獨宿時的紅羅帳!這首詩要表現的情感自然屬于后者。試想:情人去后,羅帳長掩,閨房之中陣日靜悄悄的。現在羅帳倒是飄飏起來了,但不是情人的搴開,而是秋風的吹動。一陣秋風之后,羅帳又將會靜悄悄地垂懸在那里。這樣選擇閨房內典型的物件來以動寫靜,更能反襯出情人去后閨中的寂寞和孤獨。當然由于秋風掀動了羅帳,也觸動了這位少婦的憂思和煩擾。這位少婦也許還會進一步責怪秋風掀動羅帳,也攪動了她內心的愁思,以及因孤寂而引起的煩躁。但限于五言四句的短小形式,這首《秋歌》無法做進一步的表述。有些詩人關于秋日的思念,庶幾可以補其不足,如李清照秋日思念丈夫的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柳永思念妻子的詞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詩的后兩句由秋風寫到秋月。望月抒懷、對月長嘆,通過這冰清玉潔、千里同輝的明月來寄托相思,這是中國古代詩人古代詩人的常用手法,如“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這些名句千百年來之所以久傳不衰,膾炙人口,恐怕就在于它們出色地表現了離人這種典型的情感。《子夜四時歌·秋歌》中這位女主人公也是如此。她在夜不能寐時仰頭望月,寄情于明月的千里輝光之中。不過,詩中所說的“寄情”似乎有兩層含義:一是把自己對情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借月的清輝把它帶到千里之外的情人身邊;二是由于自己的滿腔情思無處傾訴,只好對月抒懷。因此,這種行為和動作,和前兩句的秋風擺動羅帳一樣,皆是在托物寓情,表達女主人公對情人深長的思念。
《漢樂府·相和歌》中有首《傷歌行》:
昭昭素明月,輝光燭我床。
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
微風吹閨闥,羅帷自飄揚。
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
東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春鳥翻南飛,翩翩獨翱翔。
悲聲命儔匹,哀鳴傷我腸。
感物懷所思,泣涕忽沾裳。
佇立吐高吟,舒憤訴穹蒼。
這首漢樂府與南朝樂府中這首《子夜四時歌·秋歌》在內容上幾乎完全相同,但多了許多過程的敘述和細節的描繪,如長夜難眠之際如何攬衣曳長、步下高堂的,在庭院中又是如何徘徊彷徨、不知所往的。同時,感情的抒發也較直接和充分。詩人直接傾訴自己耿耿難寐的憂思和長夜漫漫時的感受。詩的最后更是大段抒發自己的感物傷懷、抒憤蒼穹的不平和傷感。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漢樂府以敘事見長,注意過程的敘述和細節的描繪,感情的抒發也較為坦率和充分;南朝樂府則以抒情見長,它往往有意略去過程和細節。同時,感情的抒發也較為含蓄。這是南朝樂府和漢樂府在藝術風格上的不同之處。這種不同就像春蘭黑夜秋菊一樣,雖風韻格調相異,但皆是一時之秀!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