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國學類學術會議信息(四十四)

2014·9——2015·9

1、2014「跨越民族脈絡的政治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文語境中的施密特與斯特勞斯

20150106_032

時  間:2014年9月1至2日(周一至周二)
地  點:中央研究院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
聯 絡 人:吳添成,Email: politics@ssp.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news/news.php?Sn=1270

內容簡介:

9月1日
9:30-10:40
1.Reflections about “Carl Schmitt on China”, fathoming “Carl Schmitt in China”
Presenter:Thomas Fr?hlich(Department of Middle-Eastern and Far-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2.The Political Critiques of Liberalism: Schmitt’s Historicism, Strauss’s Classicism and the Rationales of Chinese Receptions
Presenter:蕭高彥(Carl K.Y. Shaw,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10:50-12:00
1.The Tyranny of Values: Schmitt and Daoism on the Limits of Ethics
Presenter:馬文寧(Mario Wenning,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Stud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Macau)

2.Modernity, Tyranny, and Crisis: Leo Strauss in China
Presenter:馬愷之(Kai Marchal,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oochow
University)

13:30-14:40
1.Strauss on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significance for Taiwanese Society
Presenter:胡全威(Chuan-Wei Hu,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Prophecy of Prophet or Symbol of Devil: On Use and Abuse of Carl
Schmitt’s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the Discourse of Taiwan’s Nationalism
Presenter:鍾芳樺(Fang-Hua Chung,Department of Law, Fu Jen University)

15:30-16:40
1.Three Strategies for Criticizing Liberalism and Their Relevance Today
Presenter:Harald Bluhm(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Japanology ,University of Halle-Wittenberg)

2.Beyond Friend and Enemy: A Liberal Rejoinder
Presenter:吳豐維(Feng Way Wu,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16:50-18:00
1.Strauss’ Engagement with Schmitt and his Turn to the Classics Presenter:Christopher Nadon(Government Department,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2.On Leo Strauss as Negative Philosopher
Presenter:陳建洪(Jian-Hong Chen,Faculty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9月2日
10:20-12:00
1.Carl Schmitt in China and Japa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esenter:王前(Wang Qian,Center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

2.Mirror or prism for Chinese modernity? A reading of Leo Strauss
Presenter:黃冠閔(Kuan-Min Huang,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3.Why does Strauss return to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Presenter:劉康(Kang Liu,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 Jen University)

13:30-15:10
1.Carl Schmitt in Taiwanese Constitutional Law: An Incomplete Reception of Schmitt’s Constitutional Theory due to
Oversimplification/Misunderstanding
Presenter:黃舒芃(Shu-Perng Hwang,Institutum Iurisprudentiae,
Academia Sinica)

2.Carl Schmitt Redux: Law and the Political in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Presenter:劉晗(Liu Han,School of Law, Tsinghua University)

3.Carl Schmitt and “Institution-Guarantee” in Taiwan
Presenter:蘇慧婕(Hui-Chieh Su,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16:00-17:10
1.Leo Strauss and the Power of the Modern State
Presenter:Clemens Kauffman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2.The Political Horizon of the Human: Carl Schmitt As Interpreter of Shakespeare, Hobbes, and Hegel
Presenter:張旭東(Xudong Zhang,East Asia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本研討會以英文進行,主持人及討論人待確認后公布。

2、東亞哲學的終極真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0106_033

時  間:2014年9月4日(周四)
地  點: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連結網址: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news/20140904/20140904.htm

內容簡介:

9:30-10:50
主持人:鍾彩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crimination and Non-Discrimination in East Asian Atheist Spirituality(任博克(Brook Ziporyn),芝加哥大學神學院)
講評人:何建興(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圓融與會通──論澄觀與宗密禪教思想的異同(郭朝順,華梵大學哲學系)
講評人:李幸玲(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

11:10-12:30
主持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太極與萬物一體:利瑪竇對宋明理學的詮釋與批判(林月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講評人:楊祖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The Theory of Difference in East Asia: Nishida Kitaro and Mou Zongsan(朝倉友海,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
講評人:廖欽彬(臺灣師范大學東亞學系)

14:30-15:50
主持人:周大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純粹力動現象學的構思與成立(吳汝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講評人:黃冠閔
越南思想史中的倫理真理問題發表人(阮才東,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講評人:鍾彩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6:10-17:30
主持人:鍾振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老莊思想中的「氣」及其可能的詮釋(蔡振豐,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評人: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3、「明清中國的法律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0106_034

時  間:2014年9月5至6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行政樓3樓啟真道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聯 絡 人:Tel: (852) 3943-7119;E-mail: fionachan@arts.cuhk.edu.hk
連結網址:http://www.history.cuhk.edu.hk/internal/events/2014_MQC/index.htm

內容簡介:

9:20-11:00
【I.法律演化與社會變遷 Legal 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e】
主持人:邱澎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禮教、契約、生存――試析明清民事審判中的衡平原則(岸本美緒,お茶の水女子大學人間文化創成科學研究科)
從明清法律文書看社會、法律制度的變與不變(陳惠馨,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
明清法研究における法の概念について(寺田浩明,京都大學法學部)

11:20-13:00
【II.制度與成效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主持人:張樂翔(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
制度的選擇與利用――前近代中國社會成員的制度選擇(伍躍,大阪經濟法科大學)
論法定貨幣的兩個條件――嘉靖一朝銅錢政策的探討(張瑞威,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The Benevolence of Women’: The Politics of Capital Punishment in Imperial China.”(Thomas BUOYE,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Tulsa)

14:30-16:10
【III.法律的移植與創造 Legal Transplant and its Invention】
主持人: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挪借與創發:明清時期的房屋租賃規范(孫慧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際法與晚清外交(林學忠,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International Law and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Taiwan in 1874.”(PUK Wing Kin,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6:30-18:30
【IV.法律推理與修辭 Reasoning and Rhetoric in Law】
主持人:徐忠明(中山大學法學院)
惜糞若金:明末清初判牘中的糞便處理及相關爭議(譚家齊,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明清律學與社會(谷井陽子,天理大學歷史文化學科)
隱權力、法律知識及幕友在清代司法場域的權力地位(陳利,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明清訟師的貪利形象建構(尤陳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4、第三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暨慶賀呂士朋教授米壽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9月13日(周六)
地  點:東海大學語文館(LAN007)(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聯 絡 人:Tel: +886-4-2359-0254
連結網址:http://history.thu.edu.tw/chindex.php

內容簡介:

9:00-10:30
袁世凱與日俄戰爭時期的戰地救護(張建俅,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論劉咸炘「察勢觀風」的史學觀(楊志遠,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清末民初私人傳聞認知慈安太后的統計分析(王明燦,大同技術學院運動健康與休閑系副教授)

10:40-11:40
【專題演講】
中華帝國的宗藩體制與外交實務(呂士朋,東海大學榮譽教授)

13:30-14:10
【專題演講二】
革命派作為「五四人」與知識界的互動(1919-1920)(呂芳上,國史館館長)

14:10-15:40
研究系、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唐啟華,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革命與國家的想象——《甲寅雜志》、《新青年》與五四啟蒙運動(丘為君,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江蘇省教育會與五四運動(陳以愛,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15:50-17:50
族群遷徙與交流:以眉溪流域熟番婚姻網絡為例(1840-1945)(洪麗完,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戰后臺灣政權轉移的關鍵時刻(鄭梓,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一個臺灣常民社會宗教活動的觀察——以「河南公信仰」為例(洪德先,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臺灣北部與韓國第一位牧師嚴清華與徐景祚的心路歷程比較研究(姜仁圭,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5、2014年臺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面貌的探索

20150106_035

時  間:2014年9月15至17日(周一至周三)
地  點: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原住民族委員會、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聯 絡 人:E-mail: 2014icfip@gmail.com
連結網址:http://www.ioe.sinica.edu.tw/2014icfip

內容簡介:

9月15日
9:00-10:30
?國際會議廳
【Keynote Speech】
Peter Bellwood: ?Taiwan and the Prehistory of 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Population”

10:45-12:30
?第一會議室
主題:原住民與史前文化
籌組人:臧振華
主持人:黃士強
評論人:何傳坤
1.成本與選擇:臺灣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的考古學觀察(李匡悌)
2.紅皮陶、白石灰紋飾及檳榔文化—試論早期南島語族的擴散及文化交流(洪曉純)
3.從淇武蘭遺址出土看早期噶瑪蘭社會的外來物與影響(陳有貝)
4.論臺灣原住民的源流:考古學的證據與觀點(臧振華)
5.史前與原住民聚落分布與選擇(劉益昌)

?第二會議室
主題:博物館、文化展演與再現
籌組人:李子寧
主持人:王嵩山
評論人:李威宜
1.Museums and indigenous arts and craft 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與技藝(Marzia Varutti)
2.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社群合作模式的形成(李子寧)
3.博物館使命與原住民期待之間:史前館作為一個接觸地帶的觀察(林志興)
4.日本博物館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表像(日本の博物館における臺灣原住民族の文化表像)(野林厚志)
5.原住民族文物的管理與歸屬:美國與臺灣的比較(陳叔倬)

13:35-15:15
?第一會議室
主題:歷史書寫、文本與族群關系的新視野I
籌組人:洪麗完
主持人:洪麗完
評論人:康培德
1.The Austronesian impact on the New World(Roger Blench)
2.Aboriginal Portraits and Ethnic Categories: Re-viewing Nineteen-century Portraiture in Context(Douglas L. Fix費德廉)
3.「熟蕃」書寫中的平埔族社會相(1895-1970)(詹素娟)
4.族群想象:以1960 -1970年代長老教會靈恩復興為例(石素英、蔡喬納)

?第二會議室
主題:語言、族語教學與原住民教育
籌組人:陳文德
主持人:李壬癸
評論人:李壬癸、熊同鑫
1.臺灣原住民民族學校政策發展之探討(陳枝烈)
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實施途徑(傅麗玉)
3.臺灣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之回顧與展望(黃美金)
4.1994-2014:臺灣南島語言學二十年發展歷程(齊莉莎)

15:30-17:00
?第一會議室
主題:歷史書寫、文本與族群關系的新視野II
籌組人:洪麗完
主持人:柯志明
評論人:翁佳音
1.視域的邂逅與交融:17世紀荷蘭人與福爾摩沙原住民的接觸經驗(林昌華)
2.荖濃溪上游的族群遷徙與互動(1700-1900):以Hla’alua為中心(林曜同)
3.烏溪上游之族群遷徙與交流 (1840-1900):以清代熟番村落為中心(洪麗完)
4.阿里山林業與鄒族社會的變化(松田吉郎)

?第二會議室
主題:文化復振與族群認同
籌組人:楊淑媛
主持人兼評論人:傅可恩(P. Kerim Friedman)
1.Authenticating Rituals: Ritual Performances of Taiwan’s Aborigines under the Impact of Nativism and Multiculturalism(Michael Rudolph)
2.From What Time Do We Start to Count?―Rethink the Ethnic Self-Consciousness and Cultur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through the Questioning of Members of the Taiwan Prefectural Assembly(松岡格)
3.The Revival of Tradition and the Commoditization of Culture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楊淑媛)
4.Styling Ethnicity: The Fabrication of ‘Authenticity’ among the Rukai of Taiwan(鄭瑋寧)

9月16日
9:00-10:30
【Keynote Speech】
Roger Blench: ?The Austronesians: An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Failed”

10:45-12:30
?第一會議室
主題:原住民觀光與文化資產政治
籌組人:劉璧榛
主持人:劉璧榛
評論人:阮昌銳、陳其南
1.永遠的「化蕃」:日治時期理蕃政策與邵族觀光(滿田彌生)
2.從迷信到信仰與文化資產:里漏阿美巫師祭儀的國家文化政治(劉璧榛)
3.當代遺產觀光與賽夏文化傳統─價值競爭中的地方動能(胡家瑜)
4.Tourism, Food and Economies of Signs: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Indigenous Taromak Tribal Community,Taitung, Taiwan(葉秀燕)
5.文化村啟示錄(謝世忠)

?第二會議室
主題:媒體、影像與原住民社會
籌組人:胡臺麗
主持人:胡臺麗
評論人:藍美華
1.從新幾內亞、菲律賓到德國: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跨國想象與「國」「族」認同(蔡政良)
2.當代臺灣原住民社會的數位生活:傳承、斷裂與創新(林文玲)
3.原住民媒體的文化象征意涵與族群認同(林福岳)
4.Sinifying Taiwan’s Territory: Transforming frontier space into Chinese place in Formosan film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70s(Darryl Sterk(石岱侖))
5.如何面對和呈現傳統?─21世紀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的挑戰(胡臺麗)

13:45-15:15
?第一會議室
主題:災難與適應
籌組人:黃樹民
主持人:童春發
評論人:高靜懿、Scott Simon
1.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he impacts of modernity on the indigenous Tao of Orchid Island.(Rosa Enn)
2.Community Resilience of Paiwan Villages in The Chaozhou Fault Area, Pingtung, Taiwan: A Case Study of Parilaiyan and Cala’avus(朱瑞玲、周玉慧、蔣斌)
3.災后重建的政策災難與小區脆弱性(林淑雅)
4.小區脆弱性與臺灣原住民的整體健康(鄭泰安)

?第二會議室
主題:新宗教運動
籌組人:顧坤惠
主持人:黃應貴
評論人:黃應貴、鄭仰恩
1.融合的認同: 臺灣太魯閣族的原住民與基督教認同(Ying-Cheng Chang)
2.原住民靈恩基督教與宣教拓展:以蒙恩宣教中心為例(譚昌國)
3.神恩靈力與性別政治:以屏東萬金天主堂為例(陳怡君)
4.福音拓展:焚棘海外宣道會由臺灣到婆羅洲(顧坤惠)

15:30-17:00
?第一會議室
主題:Museology, Reaching the Public, and Contextualizing Island Formosa in Asia Pacific
籌組人:David Blundell
主持人:David Blundell
評論人:Frank Muyard、林益仁
1.The UN Permanent Forum on Indigenous Issues: U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and Taiwan(Boris Voyer)
2.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RM) and Visual Ethnography of Modern Pa-xian-dong (八仙洞), Taitung County, Taiwan(David Blundell)
3.A Survey of Legislative Evolution of Aboriginal Self-Determination in Taiwan and Canada(Dean Karalekas)
4.Digital Heritage and Global Convergence:‘TECOM’as a Recollection Space for Taiwan Indigenous Objects in Overseas Museums”(項潔、胡家瑜)
5.Retracing Formosan Maritime History: Playing Educational Digital Games(廖彥棻)
6. Contextualizing Island Formosa through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Mapping, and Museology: A New Trial for the Journey Home to the Bunun Villages of Old Laipunuk, Taiwan(Steven Andrew Martin)

?第二會議室
主題:生態環境與農業發展
籌組人:黃樹民
主持人:張珣
評論人:陳張培倫、浦忠成、高德義
1.Animals of the Farm and of the Forest: a Multispecies Ethnogrophy of Ecotype Adaptatio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ndigenous Taiwan.(Scott Simon)
2.泰雅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當代土地管理(官大偉)
3.從經濟作物到有機農業﹕新竹泰雅族部落的生態變遷、土地利用與傳統農業知識的保存與維系(林淑蓉)
4.到底是原生樹、還是管理慣俗重要?達悟/雅美農藝森林的生態評估(胡正恒、林子晴)
5.The Damming of Mudan Creek: Water User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Southern Taiwan(劉紹華、黃樹民)
6.The Adapt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蔡博文、Kacaw Lameru)

9月17日
9:00-10:30
?國際會議廳
【Keynote Speech】
李壬癸: ?Extinct Formosan Languages: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10:45-12:30
?第一會議室
主題:空間、記憶與傳統領域
籌組人:官大偉
主持人:張長義
評論人:官大偉
1.Multiple-factor classification of a human-modified forest landscape in the Hsuehshan Mountain Range, Taiwan(Kevan J. Berg)
2.Enclosure of Indigenous Peoples’Land and Life in Northern Highland of Taiwan by Japanese Colonial State–Capital(中村平)
3.Return to the Homeland: Roots Research and Mapping Movements among the Bunun, Taiwan(石垣直)
4.Building Indigenous Knowledge-based Ecopedagog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Tayal Peoples in Hsinchu Area.(汪明輝)
5.Spiritual Landscape 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 Case from the Prayer Mountain in Tayal’s Mrqwang Traditional Territory(林益仁)

?第二會議室
主題:都市原住民
籌組人:黃宣衛
主持人:童元昭
評論人:蔡政良
1.既非客寄,但留瓦全-高雄前鎮拉瓦客部落之形成(李重志)
2.從社會組織探究高雄市阿美族人都市的生活適應(林素珍)
3.原住民城鄉移民療愈都市不適應癥的歸鄉想望(陳永龍)
4.戰后臺灣營造業阿美族模板師傅的養成及其工作團隊勞動過程之考察(楊士范)
5.移民與宗教:以阿美族的研究為例(葉淑綾)

13:45-15:15
?國際會議廳
主題:國家與原住民
籌組人:顧坤惠
主持人:陳其南
評論人:蔣斌
1.南島語族史前史與原住民在臺灣考古機構與工作之地位(Frank Muyard)
2.原住民的身體與國家:馬蘭阿美人的棒球與歌唱為例(馮建彰)
3.原住民族傳統習慣、國家法與原住民族人權保障(蔡志偉)
4.伙伴或伙伴關系:太魯閣區域三個共管護溪行動中的國家與部落關系(羅永清)

15:30-17:00
?國際會議廳
【圓桌論壇】
主持:黃樹民
講者:Peter Bellwood、Roger Blench、李壬癸、孫大川、Boris Voyer

6、2014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0106_036

時  間:2014年9月15至20日(周一至周六)
地  點:成功大學、金門大學、廈門大學
主辦單位:金門縣文化局、成功大學人文社會中心、金門大學閩南文化所、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連結網址:http://bec001.web.ncku.edu.tw/files/14-1335-125825,r1186-1.php

內容簡介:

9月16日
?成功大學文學院學術演講廳
9:30-10:00
【專題演講】
金門的進士與「金門主貴」的傳說(汪毅夫)
主持人:孫大川

10:20-11:50
主持人:曾永義
金門世家大族的歷史轉型(鄭振滿)
馬來西亞吉膽島金門社群原鄉認同研究(潘碧絲)
新加坡金門籍教育家及其事業:以南洋工商補習學校為中心(江柏煒)
特約討論人:林玉茹、黃振良、呂紀葆

13:00-15:00
主持人:翁志聰
晚明金門二蔡與龍溪張燮交游考論(陳慶元)
癸卯島變——清初金門遷界(陳炳容)
因緣兩部,傳奇六章——洪干佑及其金門文學三書(柯榮三)
尋神?召喚老記憶——談吳鈞堯的金門考古與生命地圖書寫(黃文車)
特約討論人:李國俊、吳鈞堯

15:20-16:50
主持人:王偉勇
金門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的文化內涵(戴小巧、林蔚文)
試論金門風獅爺崇拜(段凌平)
從博物館化的角度初探金門文化保存與傳承(郭美芳)
特約討論人:陳恒安、陸炳文、吳豐光

9月18日
?金門大學
9:30-10:00
【專題演講】
區域學中的金門學(龔鵬程)
主持人:黃奕展

10:20-11:50
主持人:陳德昭
金門史觀的出現:論林氏父子《金門志》(郭哲銘)
反攻大陸時代的金門戰闘文藝:《正氣中華》文藝欄(1949-1964)探析(黃美娥)
金門與李錫奇(劉登翰)
特約討論人:李仕德、楊樹清、李錫奇

13:10-14:40
主持人:王秋桂
萬安堂乩示文初探(鄭莉)
金門海神信仰調查(葉鈞培、許志仁)
烈嶼水官醮慶研究(莊唐義)
特約討論人:唐蕙韻、施國隆、林明德

15:00-16:30
主持人:林曉峰
鹿港金門館及其人物之研究(陳仕賢)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調查檔案中的「金門」(林正珍)
地權治理的道德形式及其變遷:以戰地政務前后的金門為例(劉名峰)
特約討論人:趙冬梅、劉名峰、林正珍

9月19日
?廈門大學
9:30-10:00
【專題演講】
閩臺之間:略論金門研究對地域社會史的啟示(陳春聲)
主持人:鄭振滿

10:20-11:50
主持人:陳支平
清末金門育嬰堂之運作(李宗翰)
同安金門人在檳城事跡考(張少寬)
南洋華僑中學校長鄭安侖在教育上的貢獻(呂紀葆)
特約討論人:張羽、周長楫、曾玲

14:00-15:30
主持人:朱雙一
后冷戰情境下的幸福:從《戰酒》看金門故事的新書寫(吳舒潔)
金廈戰地文化創意產業初探(施沛琳)
金門五岳信仰初探(葉濤)
特約討論人:李曉紅、林明德、王秋桂

15:50-17:20
主持人:汪毅夫
《釣磯詩集譯注》諟補(蔡振念)
閩南僑批與金門學研究(黃清海)
閩南文化與金門學(陳耕)
特約討論人:王三慶、陳小沖、蔡金安

7、2014年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海域間的信息傳遞與相互認識

20150106_037

時  間:2014年9月18至19日(周四至周五)
地  點:中研院人社中心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
聯 絡 人:Tel: (02) 2789-8121
連結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news/news.php?Sn=1266

內容簡介:

9月18日
9:30-10:30
【專題演講】
When Questions and Answers Were Blowing in the Wind(Leonard Blussé(包樂史,Emeritus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History, Leiden University)

10:50-12:10
Trade and Migration in West Kalimantan, 1760-1880 (tentative)(太田淳,日本廣島大學文學研究科)
Two Centuries of the Export of Taiwanese Sugar to Japan(八百啟介,日本北九州島市立大學文學部)

13:40-15:40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對中國沿岸與臺灣的水域探測活動(鄭維中,中研院人社中心)
鴉片戰爭前英人對中國沿海水文信息的搜集與傳遞(1780-1840)(游博清,中興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20世紀我國南海四沙群島體系的形成—以中英日的南海島嶼知識為中心(湯熙勇,中研院人社中心)

16:00-17:20
長崎華商泰益號的信息網絡(朱德蘭,中研院人社中心)
維多利亞時代的船上閱讀與匯豐銀行的緣起(朱瑪瓏,中研院近史所)

9月19日
8:50-10:10
攜古詩書坑焚前圣賢道化可無疑――日本貢使策彥周良的留華經驗(山崎岳,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馬耕田」與「僧能詩」:清初琉球冊封使詩文中的琉球形象(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

10:30-12:30
從「韃靼」到「大清」─十七、八世紀日本對清朝認識的變化(劉序楓,中研院人社中心)
由清代朝貢使節的情報搜集活動所見東亞之情報網絡(暫訂)(沈玉慧,日本九州島大學博士)
十九世紀的清日貿易與長崎圣堂祭酒的日常生活——以《向井閑齋日乘》為中心(王振忠,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13:40-15:00
Asian Navy and Naval Wars during the Century of Warfare (c. 1550-1683)(孫來臣,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越南阮朝明命帝的海洋性格研究(李貴民,國立成功大學博士)

15:20-17:20
略論牛津大學所藏”Selden map of China”及其作者問題(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
洋老爺的一天:從《拜會華官問答【匯編】,1714年》看耶穌會士的日常生活(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十九世紀初東南亞海域的中國帆船貿易(錢江,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8、2014從馬祖列島到亞洲東南沿海:史前文化與體質遺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0106_038

時  間:2014年9月27至28日(周六至周日)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連江縣政府、馬祖藝文協會
聯 絡 人:許小姐,Tel: (02)2782-9555;E-mail: cfas@gate.sinica.edu.tw
連結網址:http://dahcr.ihp.sinica.edu.tw/conference/matsu/

內容簡介:

9月27日
?本日場地: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
9:00-9:4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臧振華
The Genetic Origins and Legacy of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Mark Stoneking)

9:40-10:55
主持人:Peter Bellwood
Prehistoric Peoples in Coastal Southeast Asia: Linguistic Evidence(李壬癸)
Genes, Cultures and Languages in Siberia – Disentangling Population History with Molecular Markers(Brigitte Pakendorf)
Peopling of the Marianas: Linguistic, Archaeology, Genetic and Cultural Modeling(Rlene Santos Steffy)

11:10-12:25
主持人:陳光祖
「亮島人」所引起南島語族研究的若干問題(陳仲玉)
亮島人的法醫藝術(何傳坤)
華南及東南亞史前文化脈絡下的亮島人(洪曉純)

13:40-14:55
主持人:葛應欽
Bioarchaeology of Early Neolithic Skeletons from the Nankuanli East Site, Southwestern Taiwan(Michael Pietrusewsky)
「亮島人」之體質型態與病理觀察(邱鴻霖)
中社遺址出土人骨初步分析(林秀嫚)

15:10-16:25
主持人:李超榮
Using mtDNA, Y Chromosome Diversity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the Taiwanese(陸中衡、林媽利)
Early Austronesian Dispersals: An Update Genetic Perspective(葛應欽)
亞洲東南沿海的Y染色體譜系研究(李輝)

16:40-17:30
主持人:劉益昌
馬祖的海岸變遷與地形特色(林俊全)
GIS Cartography of the Matsu Archipelago to the Southeast Coast of Asia(David Blundell)

9月28日
9:00-10:15
?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
主持人:丘剛
中國沿海的早期海洋適應性文化(張弛)
東アジア亞熱帶沿海地域の初期新石器文化(后藤雅彥)
從史前漁業資料探討南島語族相關問題(陳有貝)

?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室
主持人:焦天龍
海洋族群擴散的個案研究——以雷州半島制瓷手工業遺存為例(王新天)
舟山群島史前文化遺存概述(王海明)
在大溪地與福州之間:2010年南島語族的「尋根之路」活動(蘇文菁)

10:30-12:10
?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
主持人:邱斯嘉
The Discovery of Liangdao Man and the Austronesian Diaspora: Perspective from Indonesia(Daud A. Tanudirjo)
The Human Populations and Archaeology of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Southeast Asia: Pre-Neolithic (Mesolithic??) into Neolithic(Peter Bellwood)
Environment and the Spread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Southeast China(Barry V. Rolett)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f Landscapes in the Austronesian World(Mike T. Carson)

?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室
主持人:范雪春
從高明古椰遺址看「南島語族」分布狀況(崔勇)
南海北岸早期先民的定居與遷移(肖一亭)
海南省三亞市仙郎洞新石器遺址(李超榮)
海南島史前遺址中的海洋文化特質(丘剛)

13:20-14:35
?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
主持人:肖一亭
福建明溪南山遺址考古新發現(范雪春)
廣西史前墓葬的認識(李珍)
四千年前后的臺灣與中國東南地區文化樣相(郭素秋)

14:50-15:40
主持人:陳有貝
華南史前屈肢葬概論(賀剛)
跨湖橋與東南沿海早期新石器時代的航海(焦天龍)

9、第十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24至25日(周五至周六)
地  點: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聯 絡 人:黃慧鈴,Tel: 05-2263411轉2930
連結網址:http://www.ncyu.edu.tw/tcr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6389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目的
曾有人這樣形容嘉義──「前有光,后有靠,左右有抱」及「斗大諸羅城,雄扼南北道」,皆指出嘉義地區有其發展獨特的重要性。就地理上而言,嘉義位于臺灣中南部,東接南投、高雄兩縣,西瀕臺灣海峽,南毗臺南縣,北臨云林縣。北回歸線越境的嘉義,東倚玉山、阿里山,西沉臺灣海峽,中間懷抱廣袤無垠的嘉南平原,倚山傍海,好山好水,天然環境得天獨厚。再者,從歷史方面來看,因其良好的地理環境,使得各族群聚集于此。從早期的鄒族、洪雅族在此活動,歷經荷蘭人及鄭氏王朝拓墾,及至后來漳、泉、客、粵等漢民族與日本人的開發。相互交織出嘉義地區的多元文化。

在自然、歷史、文化交錯下,使得嘉義地區發展出富含多元性的文化特色。舉辦「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是要展現并且認識如此豐富多元的嘉義特色。透過學術界與在地鄉親的互動交流,成功地將嘉義地區各樣風貌向下扎根并且推展出去,更因此凝聚了身為嘉義人的榮耀感與對地區的認同感。

「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嘉義縣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提倡下,歷經九屆勤墾經營,獲得學術界與嘉義鄉親的熱烈回響,為了擴大研討內容與關照面向,故秉承建構「區域學研究」的特色,繼續深耕播種。本屆更擴大視野,朝國際學術研討會邁進,擬邀請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學者參與,并以清代時期諸羅縣之云、嘉地區為面,以「家族史」、「客家文學」、「文學」及「區域研究及古文書」之相關議題為主,希冀能透過專題演講、研究發表與討論的方式,發掘過去云、嘉地區多元之文化。

二、研討主題
本次研討會以清代時期諸羅縣之嘉義、云林區域的「家族史」、「客家文學」、「文學」及「區域研究及古文書」相關議題為主,希冀呈現過去諸羅地區的獨特性及多元文化之特色。

三、研討會日期、地點
日期:2014年10月24、25日(周五、六)
地點: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四、主辦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五、論文摘要
已于2014年5月1日截止

六、論文截稿日期
2014年9月1日(周一)

七、論文字數
中文字數至多3萬字、英文字數以不超過A4紙42面為原則(含中英文摘要,各不超過500字)。

八、論文格式
1.來稿請各依所屬學科之學術論文規范格式書寫。
2.來稿請用word98以上之文字處理軟件制作。
3.研討會后原稿經審查通過者,將集結成期刊,刊印《嘉義研究》出版。

九、稿件之繳交
包括完稿書面一份(包含中英文摘要﹝兩者皆需含姓名、職稱﹞)、word格式電子文件一份。可寄至:621-03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收(請于封面附加第十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字樣)或e-mail:tcrc@mail.ncyu.edu.tw

十、聯絡人
姓名:黃慧鈴
電話:05-2263411轉2930
傳真:05-2269375
e-mail:tcrc@mail.ncyu.edu.tw

10、第七屆「文學與信息」學術研討會

時  間:2014年10月31日(周五)
地  點:臺北大學三峽校區行政大樓4樓第一會議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 絡 人:蔡旻娟助教,Tel: 02-86741111#66708;E-mail: chinese@mail.ntpu.edu.tw
連結網址:http://www.chinese.ntpu.edu.tw/app/news.php?Sn=532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第七屆文學與信息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三、會議日期:2014年10月31日(周五)

四、會議地點:國立臺北大學三峽校區行政大樓4樓第一會議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五、舉辦目的:
(一) 推動信息科技與中文學門研究的結合之相關研究,重視傳統與現代之銜接,以培養優秀中國文哲人才,開拓中文學術研究新領域。
(二) 慶祝國立臺北大學校慶并落實本校設校理念:「大學應重視知識創新。大學是知識的寶庫,人才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大學透過師生積極的互動溝通,激發新知與新思的火花,共同探求未知的領域。」

六、會議主題:科技于中文學門之應用與影響

七、會議子題:
(一) 信息科技于文學、漢語語言學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二) 信息科技于古典文獻的目錄、校勘、版本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三) 信息科技于古典詩詞格律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四) 信息科技于文字學、聲韻和訓詁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五) 文學與文化傳播
(六) 其它信息科技與中文學門研究的結合

八、投稿注意事項
通知論文錄取日期:已于7月通知
論文全文繳交日期:2014年8月31日前賜交本系(紙本、word檔、PDF檔)。

九、通訊聯絡處:
1.地址: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人文大樓7樓中文系辦公室蔡旻娟助教。
2.電話:02-86741111#66708,傳真:02-86716583,e-mail:chinese@mail.ntpu.edu.tw。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做天天爱| 97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不卡| 九月婷婷综合婷婷| 人人婷婷色综合五月第四人色阁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色天天综合色天天看|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电影|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91久久综合|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综合| 亚洲av综合日韩|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色综合天天综一个色天天综合网| 天天综合久久一二三区| 天天综合天天做天天综合|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琪琪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热久久久久综合精品| 激情五月激情综合网| 亚洲狠狠久久综合一区77777|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